到明朝后期随着政治的社会矛盾激化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的传播也更加活跃并且由白莲教众为主体的农民起义不断生。主要有:嘉靖二十五年(1546)汶上连氏与白莲僧惠金、杨惠通起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乌镇道人李松起义;嘉靖中重庆大足蔡伯贯起义;万历二十七年(1599)徐州赵一平、孟化鲸起义;万历三十二年(16o4)福建瓯宁吴建、吴昌起义;万历三十四年(16o6)临淮刘天绪起义;万历四十二年(1614)王森起义;天启二年(1622)王森弟子徐鸿儒起义。
明代的白莲教在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分支明末著名的白莲教经卷《古佛天真考证华宝经》中确认为白莲教支派的就有:红阳、净空、无为、西大乘、黄天、龙天、南无、悟明、金山、顿悟、金禅、还源、圆顿、收圆等等。而当时的涅槃教、三一教、长生教、老子教、龙华会、忠勇会等也都是白莲教的分支应州的罗廷玺、湖州的马师祖、单县的唐云峰、重庆的蔡伯贯等则都是当时较为著名的白莲教领。可以说终明之世白莲教始终活跃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贯穿于整个的下层社会甚至宫中宦官也多有信奉白莲教者因此民间宗教的传播成为明朝统治者深感不安之事。1明代的民间宗教虽然大多属于白莲教的支派但是其中也有较为特殊的情况如罗清创立的无为教高阳、韩太湖创立的弘阳教即曾有不同于白莲教的特点只是在其展过程中逐渐与白莲教融合了。
无为教即罗教创始人为明朝成化年间的山东人罗清他初奉佛教禅宗在其基础上吸收道教及各种民间宗教的教义创立无为教。后为得到正德时当权太监张永等人支持写成《罗祖五部经》(《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正钥匙卷》、《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因其崇奉无为诋毁白莲教所以得到了正德皇帝的支持罗清被封为“无为经师”其《罗祖五部经》由官方刊行成为明代官方支持的唯一的一个民间宗教。但是因为无为教提出了“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劫变及改造现实的观点其后逐渐与白莲教相接近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遂为朝廷所查禁。
弘阳教的创始人为万历间山西洪洞高阳他主要活动于当时的京城北京并且在宫中宦官们的支持下刊印弘阳教的经卷宣传“红阳劫尽白阳1王友三:《中国宗教史》第五章《中国民间宗教》第1188页。
当生”的劫变口号认为世界分青阳、红阳、白阳三个阶段每一劫变时便生大乱到白阳的阶段即成为最光明的世界。
高阳死后道士韩太湖继续传播弘阳教但是他奉罗教创始人罗清为祖师吸收罗教的教义而且仿罗清撰写了《混元弘阳飘高祖临凡经》、《弘阳苦功悟道经》、《弘阳叹世经》、《混元弘阳显性结果经》、《弘阳显性结果深根宝卷》也称五部经后又将经咒等编成五部经称小五部经。韩太湖也长期在北京传教多与宫中宦官交结但是他与高阳不同之处在于高阳时的弘阳教入教者多为中上层人士韩太湖时的教众则多为下层社会的劳苦大众。1明代的民间宗教名目虽多但多数是由白莲教、罗教展而成的其后各支派互相融合教义也互相渗透其创立之初在教义等方面的区别到后来也就愈加不明显了。
1王友三:《中国宗教史》第五章《中国民间宗教》第1188页。
第四节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唐时传入我国称“大食法”宋代称“大食教度”元末明初称“回回教”、“回回教门”明代又称“天方教”(我国明时称阿拉伯为天方)、“清真教”;以后“清真教”的称呼普遍起来伊斯兰教寺院因而称为“清真寺”。明代清真寺的建筑比元代多了起来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敕建南京三山街净觉寺和西安大学习巷礼拜寺(清修寺)。敕谕称:“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咸阳王赛典赤七代孙赛哈智赴内府宣谕当日于奉天门奉圣旨:盖造礼拜寺二座南京应天府三山街铜作坊一座陕西承宣布政司西安府长安县子午巷一座。如有寺院倒塌许重修不许阻滞。”永乐三年(14o5)二月初四日立石。碑存西安大学习巷礼拜寺1。明代建筑的清真寺遍及各地。在北京有东四清真寺、西花市清真寺、锦什坊街清真寺、长营清真寺。在天津有天穆清真寺、金家窑清真寺。在宁夏除了著名的同心大寺外尚有纳家户清真寺、银川南关清真寺、单家集清真北寺。在甘肃有兰州绣河沿清真寺、临夏华寺清真寺、临潭旧城清真上寺、徽县清真寺、武都清真寺。在青海最有名的是洪武年间始建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此外有西宁北关清真寺、康家清真寺(永乐年间)、阿河滩清真寺(万历年间)。陕西除敕建的清修寺外尚有洪武十七年(1384)铁铉修建的西安羊寺清真寺永乐十一年(1413)郑和重修小皮院清真寺(原名真教寺亦称清真北大寺始建于万历年间)、观上清真寺(初建于明末)。在山西有长治南寺、北寺。在河北有保定清真西寺、宣化清真南寺、沧州清真北寺、大厂清真寺、山海关清真寺等。在山东有济南南关清真寺、德州北营清真寺、禹城韩寨清真寺、青州清真寺、菏泽西关清真寺等。在河南有郑州北大寺、开封文殊寺街清真寺、朱仙镇清真北大寺、博爱县西关清真寺、陈州(淮阳)清真寺等。在江苏除南京净觉寺外有常州清真寺、南门清真寺、菱塘清真寺(扬州市属)等。在安徽有合肥清真寺、太和清真寺、寿县城关清真寺、安庆清真寺等。湖北明建清真寺有代表性的是沔阳清真东寺湖南是常德清真古寺浙江是嘉兴清真寺江西是赣州清真寺。四川、云南的明建清真寺尤多四川有成都鼓楼街清真寺、重庆清真西寺、都江堰市清真南寺、平武清真寺等云南有昆明顺城街清真寺、沙甸清真寺、寻甸清真寺、小围埂清真寺、回回营清真寺等。辽宁的锦州和沈阳明代也建成了东北地区最早的清真寺。回族散居各地回族村落在明代大量形成有一定数量回民聚居的地方就有清真寺这样的清真寺难以计数。明代清真寺修建之多远远过元代说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展更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
清真寺教职人员受到保护永乐五年(14o7)敕谕中说:“大明皇帝敕1照片载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明代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谕米里哈只:朕惟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皇度故无锡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刻石存泉州清净寺。同一敕谕福州、扬州亦有现只个别文字不同。
关于清真教职人员的情况白寿彝在《中国伊斯兰经师传》中有所叙述说:净觉寺和清修寺约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相当于公元1392年。鲁密人可马鲁丁和他的子孙从洪武年间一直到弘治五年(1492)都主持净觉寺的寺务。又有哈马鲁丁在永乐三年(14o5)以后主持清修寺寺务。哈马鲁丁后有一位阿林名摆都而的也在清修寺是嘉靖二十四年(1545)死的。泉州清净寺寺务元代主持人夏不鲁罕丁享有一百二十四岁的高龄。他的儿子夏敕继承他的职务也活了一百一十岁。他的后裔夏彦高在正德年间(15o6—1521)夏东升在隆庆元年(1567)夏日禹在万历三十五六年(16o7—16o8)都相继主持清净寺。从夏家在清净寺的历史看中国伊斯兰教在十四世纪后期开始了掌教世袭制度1。
十四世纪后期以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已经结束而清真寺在各地普遍建立宋、元建清真寺得到重修于是出现“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情况2。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胡登洲创办的经堂教育。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是在清真寺进行的培养中国伊斯兰教人才的教育。胡登洲陕西咸阳人一说渭南人生于嘉靖元年(1522)逝世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早年读儒书后来改业习经并到麦加朝觐。回来后感到教内人才缺乏便立志兴学。招了一些学生到寺里亲自授课设法供给伙食。学习的主要课程是教法和宗教哲学课本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他的弟子、再传弟子及数传弟子中很有些著名的经师清代康熙年间赵灿著《经学系传谱》系统叙述自胡登洲开始、迄康熙年间的著名经师传承关系及主要活动。胡登洲开创了经堂教育因此被尊称为“太师”。到清代经堂教育大大展起来。经堂教育的出现说明伊斯兰教在明代的新展——展到教育领域内。
伊斯兰教在明代最深刻的展是在思想哲学领域内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出现伊斯兰教汉文译著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张忻和詹应鹏。
张忻字静之山东掖县人熹宗天启五年(1625)进士任河南夏邑知县授吏部主事崇祯时官至刑部尚书。张忻擅长书画究心伊斯兰教义、教史撰有《清真教考》一书。书已佚仅存序。序云:1详见《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第399—4o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修建胡大师祖佳城记》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明代册附卷。
清真教考者考其教之源流本末以教天下万世者也。而其教始于天房天房之教始于人祖阿丹?阿丹生而神圣与天地相参故能合天人之道以事造化天地万物之主。嗣后代有圣人相与继述。隋开皇时至圣穆罕默德出而道愈昭明矣。
穆罕默德命立于未有天地万物之先挺生于千万圣人之后。其德化灵异视前圣尤为迥绝而为古今特出之一人。至其降生天房其以地当天地之中央也。志云:西域诸国当昆仑之阳于诸方为得风气之正故异人多自西域出。斯人其殆有所确见而云然乎?然犹未知天房之何以名也。开辟时其房名“恺而白”者自天而降故国以天房号焉。房自天降亦以地当天地之中也。惟其中故万国之建立寺字以拜造化天地万物之主者惟天房是向焉。而礼拜之义蕴何在乎?拜主则尘缘尽却而生人之本性见矣。本性见而天运不息之机与一切幽明兼备之理莫不于拜跪起止之间而俱见之。拜主则物我皆忘而身心之私妄泯矣。私妄泯而忠孝廉节之事与一切尽己尽物之功莫不于入寺事主之时而思尽之。夫一礼拜而其义蕴包举之广大如此则其事顾不重哉?而其事则详于阿丹诸圣、至穆罕默德之经。然经之所载实在不止此者。言理则举无极以前、太极既判以及人之所以像天地与像一十八千世界之故深切而著明之。言事则举真主所以造化天地、造化人神万物以及古今圣贤作则于天下之事历历而详述之。言物则举天以上之所有地以下之所有以及宇宙间风火水土、胎卵化湿之物莫不备悉而记载之。后人稽其经传即白不能尽也。若志云:历法精详不过传中片言只字而已岂足尽吾教经学之万物哉?
夫以如是精微宏博之学自天房始则天房诚大道从出之方至圣丛生之地。而志云:国产麟凤狮宝又岂足在齿颊间哉!虽然麟凤狮宝天下不经见之物也而天房诸国所在多有又足见圣人有道之祥不绝于亿万斯年。较之凤仪兽舞白鱼跃舟瑞仅一时者为独亘终古而常存也。且其祥实不止此。志云:“风俗醇美民不犯法”则圣道入人之深而祥见于政清民服也。“轻财好义恤孤赈寡”则圣人之流风善政而祥见于民日迁善而不知也。回鹘诸国悉遵其教则圣道之足为祖述而祥见于万邦为宪也。然要非天房神圣考其道之源流本末以教天下万世又乌能有此祯祥盛事也哉!而当日西游之名公巨卿不能取其至理经学以表彰之第多为颂说以形其西方极乐世界焉。予故采辑数语使大人达者知清真一教独高出诸家之上。至其理之精深道之正大又当据其经传与有志者相求于无尽焉。
这篇文章写于崇祯七年(1634)即张忻考中进士的第九年距明亡尚有十年。
詹应鹏字翀南安徽宣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连续三次在户部做官。出身于穆斯林世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义均有很深研究辑有《群书汇辑释疑》并为此书作跋。跋的全文如下:是集也余于群书中偶见而偶录之。披览之下遂觉天房诸国胜境俨在目前。虽然有言之能及者焉有言之未能及者焉。有言之所及而无可疑者焉。有言之所及犹必俟申明之而始知其所以然者焉。若所云风俗之纯物产之异寺宇之美人情之诚朴气候之中和以及夫诸国遵教之广远至圣神灵之迥异教规之崇正而黜邪皆其言之能及而无可疑者也。至道之所以精所以微则未有能言者。吾兹且不言其所未言。第即其言之所及而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