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不仅对待教官要求严格对于生员们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生员入学后“其所业自经、史外礼、律、书共为一科乐、射、算共为一科以训导分曹掌之而教授或学正或教谕为之提调。经史则教授辈亲董之自九经、四书、三史、通鉴旁及庄老韬略。侵晨学经史、学律饭后学书、学礼、学乐、学算晡后学射有余力或习为诏诰、笺表、碑版传1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二《明初学校贡举事宜记》。
1《明史》卷一三九《萧岐传》。
2《明史》卷一三九《萧岐传》。
记之属。其考验时观其进退揖让之节听其语言应付之宜背诵经史讲明大义问难律条试以断决学书不拘体格审音以详所习之乐观射以验巧力稽数则第其乘除之敏钝”3。以其中所学射、书、数为例:“遇朔望习射于射圃树鹄置射位初三十步加至九十步。每耦二人各挟四矢以次相继。长官主射射毕中的饮三爵中采二爵。”“习书依名人法帖日五百字以上。”“数务在精通《九章》之法。”4每天早晨师生都要到堂上行恭揖礼礼后再各归而依制学习平时要求生员们一定会食肄业到晚上还要行恭揖礼。这样做目的主要是为了让生员们认真于读书防止他们外出游荡。
自洪武以后历代对于生员们的管理都不断有所规定例如洪武中关于生员学业的要求:“生员入学十年学无所成者及有大过者俱送部充吏追夺廪粮。”1再如成化中将生员德行、文艺、治事的综合能力分为三等分列于三等簿的做法以及后来弘治中不准生员傲慢师长挟制官府败伦伤化结党害人的申谕。到嘉靖中还有专门惩治学霸和对于生员肆为“怪诞文字”的禁令。从这些禁令中反映出了对于生员管理的日渐松散也反映出了学校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早在正统十四年(1449)重申对于生员处理办法的时候要求已经有所变化:凡“受赃、奸盗、冒籍、宿娼、居丧娶妻妾所犯事理重者直隶充国子监膳夫各省充附近儒学膳夫、斋夫满日为民俱追廪米。犯轻充吏者不追廪米”2。再到后来教官的黜降生员的充皆废格不行即卧碑所定制度亦成具文而已。诸生中上者中式次者为廪生年久充贡或选拔为贡生。那些累试不第者到年过五十愿意告退者给予冠带仍复其身。与明初的严格要求不啻天壤之别了。随着生员数额的增多和学校管理的松散学校教育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督学官员为收士心而私自扩大取录人数的做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嘉靖中曾下沙汰生员的诏令因御史杨宜力争而止。但是问题并未由此而解决。
实际上地方学校的好坏与地方守令关系甚大。学校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吏治问题的反映。嘉靖中内阁大学士桂萼曾经在奏疏中谈到自己任县官时建学的情况可以代表当时较为有序的学校规制:“臣治县时辟义仓之右废寺隙地南北数百步有余建为学舍。左右相向中设四堂前后为门左右为塾。以笃实长老二人平旦坐左右塾序行道出入。每食时至日夕亦如之。次为习礼堂中绘陈祥道、杨复所撰礼图曰童子礼曰士相见礼曰婚礼曰子事父母礼曰妇事舅姑礼曰祀先礼曰乡射礼。立师3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二《明初学校贡举事宜记》。
4《明会典》卷七八《学校·学规》。
1《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2《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掌之。诸童子进学即率见先生习升降、拜揖、坐立之节随授一图指示擘画令其通晓。间令展习以辨杂服。又次为句读堂内榜管子弟子职亦列数图示之日讲一图。次以《孝经》、《小学》教之句读令其粗熟。仍为讲说大义约之人身。又次为书算堂榜六书法每日止教一两字即以四方上下自一至十若干支等名数授之。又次为听乐堂内置鼓鼙、笙磬、投壶、诗章、弓矢礼乐之器或教以鼓节或教以诗歌或教击鲁、薛鼓之半以习投壶或击鲁、薛鼓之全以习射仪四堂遍而日亦且晡矣。自听乐堂复之书算以次至句读至习礼皆略复旧业于门左右塾以次序出。”1桂萼的这种做法固然是好但在当时却属绝无而仅有者。多数地方守吏是不会这样去用心于学校教育的。
四十多年后到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在重申学校管理制度时对旧的《提督学校官敕谕》作了更定。
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当时还重核减员人数并提出:“童生必择三场俱通者始收入学大府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名亦不为少。”1这本来是与张居正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相辅的一次整饬但是结果督学官们为了遵从上意奉行太过甚至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造成了新的矛盾不久便无法再推行了。
事实上明朝府、州、县儒学中的问题与其政治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在政治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国子监明代的官办学校中比府、州、县儒学更高一级的是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一般沿旧的习惯也名之为太学。其肇建之初亦曾称国子学。据《明史·选举志》中记:“国子学之设自明初乙巳始。”《职官志》又记:“乙巳九月置国子学以故集庆路学为之。”所谓明初乙巳即指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这是朱元璋称帝登极前三年。乙巳置国子学之前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已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吴王并设置中书省及百官已粗具建国之规模故次年即于应天(南京)元朝旧集庆路学改设国子学并将其作为招揽和培养人材的主要机构。
但是这时候的国子学从各个方面都尚未规制化据明人所记仅称:“太祖乙巳岁置国子学以元故集庆路儒学为之。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2此外并无再详细之记述。直到两年以后的吴元年(1367)才正式确立了国子学的品秩与设置:1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五五《府学》。
1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三九《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2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九三《职官考》。
吴元年定国子学官制添设祭酒正四品;司业正五品;博士正七品;典簿正八品;助教从八品;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典膳省注。1第二年朱元璋于南京建国同年“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选国琦、王璞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入对谨身殿姿状明秀应对详雅。太祖喜因厚赐之”2。这才真正是国子学开办的记述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建官置署的阶段了。但是这时候的国子学仍然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规制。按照当时设置官办学校的设想国子学为官办学校的高级阶段其学生应当由地方儒学选送因知国子学正式形成规制必须在地方儒学建立起来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在洪武二年(1369)以后。所以《明史·选举一》中又说:天下既定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又择年少举人赵惟一等及贡生董■等入学读书赐以衣帐命于诸司先习吏事谓之历事监生。取其中尤英敏者李扩等入文华、武英堂说书谓之小秀才。其才学优赡、聪明俊伟之士使之博极群书讲明道德经济之学以期大用谓之老秀才。
国子学在当时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成为朝廷选才任官的重要机构。此时尚未举行乡试及会试而且明初始行乡会试后仍以荐举为主要取士手段国子学也因此而显得格外重要。
洪武八年(1375)于凤阳另置中都国子学与京师(南京)国子学并立但是中都国子学选收的学生均为京师国子学优选后的中式生员。
随着建国后学校教育的展到洪武十四年(1381)又重定了国子学的官员设置:更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二人正六品。其属监丞二人正八品;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典簿一人俱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典膳一人俱从九品;掌馔二人杂职。1与此同时又选择了城北鸡鸣山下为太学新址另建学舍第二年新舍建成于是改学为监正式确定了国子监的名称从此成为有明一代的定制。这与二十四年(1391)再次更定的国子监官吏设置已经基本一致了: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掌馔厅掌馔二人未入流。2洪武二十六年(1393)罢中都国子监将其师生并入京师国子监。至成祖夺位改北平为北京于永乐元年(14o3)始设北京国子监。十九年1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九三《职官考》。
2《明史》卷六九《选举一》。
1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九三《职官考·国子监》。
2《明史》卷七三《职官二》。
(1421)迁都北京后以原置于南京的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于是又开始有了南监、北监之分。终明之世南北两监一直并立为全国最高学府。黄佐《南雍志》、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书中对于南北两监有所记述。以北京国子监为例其规制大致如下:正堂七间为彝伦堂。中一间列朝皇帝临幸设座于此内悬敕谕五通。东一间为祭酒和司业的公座。堂前为露台台南为甬路东西为墀诸生列班处。后堂三间东讲堂三间西讲堂三间。药房三间。折而东为绳愆厅三间鼓房一间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各十一间。西为博士厅三间钟房一间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各十一间。这六堂即监生肄业之处。南面东西两侧各有廊房九间门一间。国子监大门三间。门东有敕谕碑、洪武十五年申明学训碑、洪武三年定学规碑、洪武初定永乐三年申明学规碑、洪武十六年并三十年钦定庙学图碑等。监外东侧有井亭再东为持敬门通孔庙。中北为储才门通启圣祠、土地祠及典簿、典籍、掌馔厅和仓库。典籍厅五间典簿厅三间掌馔厅五间。西另有井亭再西为退省号门西北为广居门为司业和诸生入号房的通路。墀前为集贤门三间。门前东西各一牌坊上题“国子监”监街东西各一牌坊上题“成贤街”。彝伦堂后为斋明所九间格致成正号每号通计三十七间。嘉靖初作敬一堂有御制圣谕碑七座。前为大门题“敬一之门”。监东北为会馔堂堂门右侧为土地祠。退省号及广居门之西为天、地、人、智、仁、勇、文、行、忠、信、规、矩、准、绳、纪、纲、法、度共十八号即所谓号房。并有混堂、净房各一所。国子监初为国子学时学生止称太学生至改学为监以后则亦统称之为监生。监生的来源为地方儒学即岁贡生员。因初以各儒学岁贡一人故名。其后贡例屡变洪武二十一年(1388)定以府、州、县分别一、二、三年贡一名二十五年(1392)改定府学岁贡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八年(141o)又定为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岁贡一人县隔岁一人后改依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1432)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中改为府学每岁一人州学每三岁二人县学每二岁一人。直到弘治、嘉靖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遂成定制。
按照洪武十六年(1383)的规定:“岁贡生员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入国子监不中者罚充吏。”1这时候已经设立了中都国子监所以又有中式生员上等送国子监次等送中都国子监之令。而其所谓上等、次等只是考试成绩的大致区分多数被选送南京国子监少数送入中都国子监。如洪武十九年(1386)“礼部言天下岁贡生员中式者计九百五十三人诏选其优者六百八十三人升之太学余并送中都国子监”2。第二年全国岁贡人数多达一千二百人中式选送国1《明会典》卷七七《岁贡》。
2《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七洪武十九年三月。
子监者为九百七十五人送中都国子监者仅一百三十二人另有九十三人未能中式。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申岁贡生员选择标准时定:“必资性淳厚学问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许充贡。”3从而保证了生员来源的质量。被选入国子监的贡生们入监后还要经过再考后分堂肄业。国子监共分为六堂:即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其中以率性堂为最高一等次为修道、诚心二堂再次则为正义、崇志、广业三堂。左、右司业各掌三堂。凡是只通《四书》未通经义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肄业入监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再经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乃升率性堂。升入率性堂后始行积分之法。所谓积分法即通过考试给予分数并积累分数以区分及格与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