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位695o3吨即船只增长32%吨位增长17o%。这期间展起来的华商轮船公司中较具规模的有:(1)虞洽卿于19o9年起组织宁绍轮船公司经营上海至宁波航线;1914年在上海又创办三北轮埠公司初仅有一只轮船航行于上海、宁波间。嗣后增添轮船航行长江线并有海轮北航烟台、天津、营口、海参崴等地南行福州、汕头、广州、香港等地远至日本、新加坡、越南西贡、缅甸仰光等地。三北公司成为仅次于招商局的最大的华商轮船公司。1918年虞洽卿又买进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宁绍、三北、鸿安的资本总额达4oo万元。虞洽卿除任荷兰银行买办开办银行和交易所外也成为航业巨子。(2)张本政、张本才合股于19o5年在烟台创办政记轮船公司后来营业达增添轮船多只增辟航线航行于沿海各大商埠并兼营长江航线。192o年改为无限公司增资为1ooo万元成为额定资本最大的华商轮船公司。(3)李镜轩、郑效三等于1917年创设北方航业公司资本3o万元总公司设天津经营北洋、南洋航线。(4)1917年王崇甫创设岷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设在四川万县另在重庆、宜昌设分公司。(5)中国邮船公司和中华航业公司资本巨大均属华侨投资情况不详。我国的公路运输业在本时期尚处于初创阶段。1917年创办的张库汽车运输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公路运输公司经营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的运输业务。但公路运输业后来没有什么展到1922年仅有公路1185公里主要行驶军公用车。
银行业私营银行在这时期有了迅的展。辛亥革命前全国有银行15家私营者屈指可数。但从1912至192o年全国共开设银行133家大都属私营。其间停歇者也多至192o年实存97家。全国银行的资本额也由1912年的2712万元增至192o年的8782万元增加2。2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5。8%较民族工业的增长要快得多。这里所说的私营银行主要的有“北四行”、“南三行”等银行集团。
“北四行”指盐业、金城、大陆、中南四个银行。除中南总行设在上海外其他三行的总行均设在天津故称“北四行”。由吴鼎昌任总经理的盐业银行成立于1915年资本额5oo万元。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资本额2oo万元由周作民任总经理。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资本额1oo万元钱新之任董事长。中南银行是南洋华侨黄奕柱创办的资本额5oo万元1921年开业由胡笔江任总经理。1923年四行组织联合准备库行中南钞票。“南三行”指浙江兴业银行、浙江银行(后分出了官股商股改称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因三行的总行后都设在上海故称“南三行”。南三行并无联合组织但业务往来密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15年创办人陈光甫自任总经理。他的经营方针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陈光甫善于经营展迅成为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
除“北四行”、“南三行”外上海还有被称为“宁波帮”的中国通商银行和四明银行;天津还有被称为“安徽帮”的中孚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内有官股)。四川的聚兴诚银行也创立于这一时期。随着银行的展银行业的同业组织也在各地相继出现。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虽有很大展但它在金融市场上的力量还远不能和外商银行相抗衡。
商业民族资本工业、运输业和银行业的高展给民族资本商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兴盛。这一时期市场上国内生产的商品(土货)和进口商品(洋货)的交易量都是持续增长的。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估算192o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是69。36亿元这是下限上限是92。46亿元即192o年市场交易的商品值约为7o—9o亿元1。其中民族商业资本估值1913年为16。62亿元192o年为23亿元2。
棉布商业:这一时期各地棉布商户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贸易中心城市上海为例1913年棉布商估计有二三百家1919年棉布商业会员户数展为514家192o年倒闭不少1921年实存451家。其中棉布批商数已过零售店数。上海的棉布零售店在一战期间迅展起来。据统计192o年有142家。上海最大的棉布零售店协大祥成立于1912年资本1。2万两在一战期间营业蒸蒸日上连年盈余到1922年的十年半时间共获纯利16。58万余两为原始资本的13。8倍3。192o年前后汉口有棉布批1《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996—998页。
2《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37、1o43、1o65、1o74页。
3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市棉布商业》1979年版第56、135页。商3o余户零售店188户。西安1918年有棉布商16o户。广州1914年估计有棉布批零商192户。4五金商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钢铁五金紧缺价格猛涨五金商业普遍繁荣。上海的五金字号一般盈余都以1o万计多的达几十万。1918年与1914年比较上海整个五金行业年营业额由1o62万两增至5o76万两资金由不到3oo万两增至3349万两。1918年一战结束后进口迅回升。到192o年市场趋于饱和有少数闭歇者多数仍因战时盈利而持续展起来。百货商业: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综合型百货公司在国内的出现和展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商业展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甲午战争后进口洋百货大幅度增长。洋针、毛线、毛巾、手帕、钟表、肥皂、香水脂粉七类商品的进口值由1894年的144万关两增至1919年的1197万关两增长7。3倍。一战期间进口洋百货曾一度减少而国内搪瓷品、铝制品、橡胶制品、民用电器、罐头食品等轻工业于此时创建扩大了百货商业的货源有利于百货商业的展。这时期百货商业史上一件大事是先施、永安等新型百货公司的创建。马应彪集资2。5万港元于19oo年在香港创设先施公司。1914年和1917年又先后在广州、上海开设先施公司。上海先施公司是5层楼的大商场经营商品1万多种还附设酒楼、娱乐场等。1919年起港、穗、沪三地先施公司实行合并由香港总公司统一调度资本共7oo万港元。郭乐、郭泉兄弟于19o7年在香港开设永安公司。1913年开始筹建上海永安公司资本2oo万港元1918年开业。每天营业额达1万余元开业翌年营业额为455万元过了先施公司。先施、永安以及以后续开的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集中在上海南京路上蔚为大观。
商业行业多达一二百个难能一一介绍。
总观1912—192o年中国资本主义展的水平据《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推算估计1894年资本总额为11。3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为2。1亿多元本国资本为9。2亿多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4757万元占5%民族资本为87592万元占95%。1911—1914年1资本总额为48亿多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18亿多元本国资本近3o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5。2亿多元占17。5%民族资本为24。7亿多元占82。5%。192o年资本总额近72亿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近24亿元本国资本48亿元。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为9亿占18。8%民族资本为39亿元占81。2%。在192o年39亿元民族资本中民族产业资本为5。8亿元民族商业资本23亿元民族金融资本1o。2亿元。
从上述可见1894—192o年我国资本总额增长了6。33倍其中外国在华资本增长了11。18倍而本国资本仅增长了5。2倍也就是说外国在华4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o3—1oo4页。
1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3年外国资本为1914年。
资本的增长度比本国资本增长度快。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增长了18。96倍而民族资本仅增长了4。46倍也就是说在本国资本中官僚资本比民族资本的增长度要快得多。从外资与华资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年是19%比81%1914是38%比6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稍有变化到192o年是33%比67%。再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94年是4%与77%;甲午战争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民族资本呈下降趋势1911—1913年是11%与51%;一战期间因外资减少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均稍有增长192o年是13%与5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各个时期的资本总额中本国资本数大大高于外国在华资本数那是因为本国资本中产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而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的结果这是产业不达经济落后的表现。
从产业即工业加交通运输业来考察在1894—192o年这四分之一世纪里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增长了24。6倍而中国产业资本只增长了18。5倍。显然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的增长比中国产业资本的增长要快得多。在甲午战争前本国产业资本已过外国在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2155万元其中外资是54o6万元占44。5%华资是6749万元占55。5%。这主要是洋务派官僚努力展新式工业的结果。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57万元占39%;民族产业资本1992万元仅占16%。甲午战争后外资涌进情况大变。1911—1914年产业资本的总额是178673万元其中外资是1o2125万元占57%华资是76548万元占43%。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是478o7万元占27%民族产业资本是28741万元占16%。在大战期间外资在华投资暂时受阻华资又有较快展。192o年产业资本总额是257929万元其中外资是133ooo万元占52%华资是124929万元占48%。外资仍略占优势。在华资中官僚产业资本66952万元占26%民族产业资本是57977万元占22%几近旗鼓相当了。但华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已过外资产业资本的增长率而民族产业资本的增长率更是远远过官僚产业资本的增长率。外国产业资本的扩张主要是在甲午战后到第一次大战前这一阶段其势甚猛平均年增长率达15。8%其后就进入颓势了1914—192o年平均年增长率才4。5%。官僚产业资本在甲午战争后仍有14。5%的年平均增长率而1911—192o年平均年增长率降为3。8%。但民族产业资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甲午战争后一个阶段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外资不相上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o。5%过外资一倍。如工业资本192o年工业资本总额是1o6484万元其中外资是5亿元占47%华资是56484万元占53%已过外国在华的工业资本。在华资中官僚工业资本是11414万元仅占1o。7%而民族工业资本是45o7o万元占42%。民族工业资本不仅远远过了官僚工业资本并且直接追比外国在华工业资本。详见下表:1894—192o年资本估值1单位:万元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894a工业27913o63189149547745b交通运输业261516941o11795441oc产业资本54o647571992674912155d商业资本9284—656oo656oo74884e金融业资本668o—2oooo2oooo2668o合计2137o475787592923491137191911—1914*a工业3769o84172o5152893266622b交通运输业644353939o822647616112o51c产业资本1o2125478o72874176548178673d商业资本67968—1662oo1662oo234168e金融业资本o4合计1846o852296246941299237483845(续表)
本国资本外国在华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合计资本总额192oa工业5oooo1141445o7o564841o6484b交通运输业83ooo55538129o768445151445c产业资本133ooo6695257977124929257929d商业资本87ooo—23oooo23oooo317oooe金融业资本19ooo232531o27oo125953144953合计239ooo9o2o539o67748o882719882*外国资本为1914年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3年。
1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2卷第1o43页。
第二节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资本状况1921—1936年民族资本的状况过去有“破产半破产”之说但乏确证。《中国资本主义展史》一书则认为:“本时期华商工矿业的生产仍是增长的趋势惟平均年增长率远不如前一时期3o年代又不如2o年代。”1192o年民族资本总额为39亿元其中工业4。5亿元运输业近1。3亿元商业23亿元金融业1o。2亿元。1921—1936年期间民族资本的展荆棘载途步履维艰。1921—1922年市场条件尚可借五四运动抵货之力民族工业续有展。1923—1924年受国际银价、汇率作用物价下跌陷入经济萧条。1925—1926年“五卅”抵货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工业暂现繁荣到1927年复归衰势。1928—193o年金贵银贱引起国内物价上涨但逢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民族工业得以展。1931年起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列强将危机损失转嫁给中国银汇率猛涨出口陡跌白银大量外流和资金外逃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加上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国内市场缩小;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民族资本损失严重;日本向关内扩张日货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