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和修复方法。《髹饰录》的突出贡献是根据漆器特征和工艺特点为髹饰工艺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体系同时也为品种繁多的漆器定名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这部著作虽然讲的是明代漆器但又不限于明代往往上溯古法描述唐宋或更早的制作因而它也是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献。《髹饰录》用相当多的篇幅来叙述各种漆器的形态和作法其中有不少是现已失传的品种这类材料无疑是很宝贵的;书中关于漆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漆器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和应避免的弊病等方面的内容也都很有参考价值以上这些对挖掘、整理、继承和展传统漆器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髹饰录》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1黄成:《髹饰录》杨明序。
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前言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古代漆工专著很可惜在国内早已失传三四百年来只有一部抄本保存在日本。直到1927年此书才由朱启钤先生根据日本抄本刊刻行世。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王世襄先生所撰《髹饰录解说》对此书作了精辟的注释和讲解并引用考古现和传世漆器二百十三件插图三十幅书后附漆工术语和漆器门类表使之内容更加详明完备现已成为这一领域公认的经典之作。除了《髹饰录》以外曹昭《格古要论》和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等关于漆器也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中国漆器在国外的流传中国的漆器及其制造技术早在汉代以至唐宋时期就已相继传到朝鲜、日本、缅甸、印度、泰国以及东南亚、中亚、西亚各国并在当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漆器行业。如朝鲜平壤古代乐浪郡遗址曾出土了彩绘神仙龙虎盘等许多中国汉代漆器。在唐代中国大量漆器以及夹纻造像、金银平脱、螺钿等髹饰技法流传日本奈良正仓院现藏有金平脱花鸟纹八角镜、盒、古琴等唐代漆器奈良唐招提寺供奉有鉴真圆寂时其弟子制作的夹纻“鉴真坐像”。宋元时期浙江杭州、温州的雕漆嘉兴张成的剔红也曾传至日本备受推崇如京都龙翔寺珍藏张成款绶带鸟纹香盒被日本指定为国宝。明代永乐年间中国使臣出访日本也曾带去大量漆器。而日本在仿制中国漆器的基础上又有所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反过来回传中国对中国髹漆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明代杨埙、方信川、蒋回回等都是仿制日本描金洒金等漆器的著名漆工。《新唐书》卷二二二《骠国列传》提到骠国(缅甸)国王雍羌曾派遣其弟舒难陀率国家乐队至成都他们所用乐器中的牙笙、三角笙等都作了髹饰。缅甸与我国云南接壤两国之间无疑会存在髹漆工艺方面的交流。
我国的漆器还曾经由波斯和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商船又曾将中国漆器直接运往欧洲深受欧洲各国人民的欢迎。当时传入欧洲的漆器大多是屏风、家具和花瓶、酒具、茶具等其中不少珍品现藏于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内。康熙时法国传教士李明等还曾在寄回本国的书信中介绍了中国漆器生产技术的情况。欧洲一些国家也曾仿制中国漆器但直到十八世纪法国、丹麦、奥地利、英国等国的漆器才有了较迅的展。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各种化学合成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中国天然漆及传统漆器尤其是漆工艺品的一些优良性能和装饰效果仍然是合成漆所难以企及的。
第十三节煤炭明代采煤业的展煤炭业在宋代展到一个高峰之后进入元代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用煤更加普遍。对此元代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图塔(13o4—1377)都有过描述。《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写道:“整个契丹省到处都现有一种黑色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比木炭更大更旺。”1伊本·拔图塔在他的旅游见闻中说:“中国及契丹之居民不用木炭而用一种异土以作燃料。此种之土乃天然之产燃时亦与炭同。火力比炭尤烈。”2马可·波罗来自欧洲在中国做官和游历达十七年之久到过陕、甘、晋、冀、鲁、苏及新疆等省区伊本·拔图塔一生遍游穆斯林世界到过印度、锡兰和中国的许多地方这两位见多识广的欧非旅行家看到中国采煤、用煤那样普遍几乎到了“到处都有”的地步非常惊叹。但是在他们的语言文字中却尚未有“煤炭”一词只能称煤为可燃烧的“黑色石头”或可作燃料的“一种异土”。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作一简单推论欧洲、非洲及亚洲的印度等国在十三至十四世纪时用煤远远不如中国普遍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用煤历史不会比中国更长从而间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
古代采煤业到了明代有了大的展现今探明的煤田当时差不多都已进行了初步的开采。不仅盛产煤炭的北方数省如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省的煤炭已得到开而且南方数省如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省的煤炭也得到了开。煤炭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成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正如明代科学家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所说:“石炭南北诸山产处亦多今则人以代薪炊爨锻炼铁石大为民利。”1明代煤炭业的大展有下述几个原因:第一社会比较安定为煤业的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社会对煤炭的需要量急剧增加为煤业的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明代一方面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有较大展与燃料密切相关的冶金、陶瓷、制盐、砖瓦等手工业展较快;另方面人口增加森林资源减少人们仰赖柴薪取暖、炊爨越来越困难尤其城镇居民困难更加突出展煤业势在必行。
第三明代统治者把解决燃料问题看作是关系社会安定的大事采取了1《马可·波罗游记》第2卷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2转引自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三册。
1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石炭”。
一些鼓励开煤炭的措施。如放宽对煤炭开采的管制减收或免收煤税对受灾煤窑进行抚恤等。
第四开采技术进一步完善为向地层纵深处采掘煤炭提供了可能。
明代采煤技术中国古代煤炭开采与加工利用技术经过长期的展到明代已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并见之文献记载如:1。找煤。这是在对煤的性质、埋藏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才能进行的。
明代已能从煤岩学的角度对煤进行分类。明人崔铣在《彰德府志》中讲:“炭有数品其坚者为石软者为烸。”即指按硬度分煤可分为石炭与烸炭两种(烸——煤的古字)。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煤按块度进行了分类并对煤的分布作了描述:“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末煤如面者名曰自来风。”明末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讲:浅部的煤“其色蒙”深部的煤“其色晶”。明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已能通过视石、查矿苗、观察地表植被的方法去找煤。
视石即看土石是什么岩层什么颜色判断其有无煤。《颜山杂记》中讲:“凡脉炭者视其山石数石则行青石、砂石则否。”意即有页岩(数石)的地方往往有煤脉存在有石灰岩(青石)的地方则没有煤。这种判断符合一般的煤层埋藏规律但也有例外。找煤不仅要看石质还要看土色。《天工开物》讲:“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经验表明煤层距地表较近时可使表土变黑所以黑土成为找煤的标志。查矿苗。不少地方的煤层直接出露于地表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煤苗今人称之为露头。从煤苗(露头)开始查找煤脉是最简便而有效的找煤方法。《颜山杂记》讲:“查其土有黑苗”就可找到煤。方以智(1611—1671)在其《物理小识》中也记有“外记孛露有土能燃”的找煤常识。
观察地表植被找煤是根据一些地区煤层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而总结出的找煤方法。有些地区含煤地层不生草木故有无草木或草木是否茂盛可作为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煤的一个标志。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讲:“凡煤炭不生茂草盛木之乡”“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煤”这是符合他家乡江西一带情况的。有些地区则在含煤地层上面多见某种植物故可把这种植物作为找煤的指示植物。
明代不仅有在地面找煤的丰富经验而且有了在地层深处找煤的知识已懂得煤系地层的断层和煤尖灭现象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说:“脉正行而忽结磻石阻其前非曲凿旁达不可以通谓之盘锢;脉乍大乍细窠窠螺螺若或得而骤竭谓之鸡窝二者皆井病也。”
2。井筒开凿。有三种方式:一是浅部直接挖坑露天采取古称炭穴;二是沿煤层露头向深处打平峒或挖斜井;三是开凿竖井。开凿井筒讲究位置准确偏斜度小坚固牢靠。这在明代《颜山杂记》中都有记述:“凡攻炭必有井干虽深百尺而不挠。”“视其井之干欲其确而坚也。否则削。”为了保证井筒坚固牢靠《颜山杂记》又说:凿井必须“避其沁水之潦”注意“井病”(指断层和鸡窝煤)注意“测石之层数”。意即说开凿井筒要重视地质条件不可在含水大、有断层的地方开井凿井时还要准确测定岩石和煤层的层数。
3。巷道部署。井筒开凿至煤层后就要布置和挖掘巷道准备采煤工作面。明代已经懂得根据煤层的走向、倾角和厚度布置上山、下山和运输、通风巷道。这在孙廷铨《颜山杂记》中有明确记载:“已得炭然后旁行其隧”“井得炭而支行”(“隧”指主要巷道“支行”指由主巷到工作面的小巷道)。“其行隧也如上山左者登右必降左者降右必登降者下墄登者上墄循山旁行而不得平谓之反墄(墄指阶齿)。”其意思是讲要想采出不同位置的倾斜煤层需要布置上山或下山与采煤工作面连系。古代煤窑通常采掘合一掘进巷道也就是采煤。明代的巷道延深可达数十百丈1。掘进巷道(往往即是采煤)所用的工具主要有凿、锤、镐、钎。
4。井下支护。为了防止巷道和工作面塌落冒顶支护是重要的。古代支护方法基本可分为人工支护和留煤柱支护。煤层及其围岩较软、较破碎时用人字形木支架或二柱一梁木支架或方框支架支护。若煤及其围岩较坚硬时一般不加支护或留煤柱支护。
5。井下运输。古代煤窑井下运输主要靠人背、肩挑到明清时期还用一种拖筐(或拖车)运煤。拖筐形似船形或长方形用竹制或木制。有些木制拖筐下面还钉有铁条(拖条)使运输煤更为方便省力。
6。矿井通风。一般采用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自然通风又分为单井筒通风和双井筒通风。双井筒通风较为普遍。明代《颜山杂记》对双井筒通风作了明确的记载:“是故凿井必两行隧必双令气交通以达其阳攻坚致远功不可量。以为气井之谓也。”专门用作通风的出风井通常选择在较高处(进风井在低处)这有利于自然风流的流动。
单井筒通风多采用表风法即在井筒的一角用片石砌成一个三角形的回风道回风道高出井筒形如烟囱名曰“噘咀”。风从井口进入井下到采煤工作面再经过用表墙隔出的回风道由噘咀流出。单井筒通风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一竹筒(南方有一种径粗如碗的竹子凿去中节)放入井中竹筒高出井口井下即可形成自然风流由竹筒抽出瓦斯等废气。这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内的采煤图中作了形象的说明。
人工通风的办法主要是用风车、风柜、风扇、牛皮囊等往井内扇风。
人工通风对浅部采煤有效。
1崔铣:《彰德府志》卷八。
7。提升与排水。古代煤窑的提升工具主要是桔槔、辘轳、绞车。使用辘轳、绞车既可用人力也可用畜力。明代《天工开物》已有关于牛拽辘轳的记载:“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架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縆汲水而上。”提升工具可提煤也可提水。盛水器具古代多用牛皮囊(牛皮包)因其坚韧耐磨盛水较多。古代南方也用唧筒(有的地方称水龙)排水。《天工开物》讲:“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
8。矿井照明。古煤窑浅部挖煤多用明火油碗、油盘。但随采深增加瓦斯增多极易引起爆炸遂给灯加罩。明代《本草纲目》的采煤图中立柱上挂吊的矿灯已有灯罩。矿灯既是照明工具又是检测通风情况的工具。《颜山杂记》讲:“凡行隧者前其手必灯而后之。”意即说在矿井下走路必须一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