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以及《艺文类聚》等。这些铜活字本都很著名。无锡安国是嘉靖年间继华氏而起的著名出版家用铜活字刊印有《东光县志》、《吴中水利通志》、《春秋繁露》等。此外在常州、苏州、南京、浙江、福建等地也都有用铜活字刊印的书籍。据统计明代铜活字本可考者约有六十余种1。关于铜活字印刷术前面引文提到华燧“范铜板锡字”有人认为应是以铜为版以锡为字并非铜活字也有人认为华燧制有铜活字还制有锡活字当然也可能文献记载或传抄有误。究竟何以为是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
关于我国自创的铅活字除6深所记者外还未找到更多的文献记载也没有现传世的常州铅活字本所以对此尚缺乏了解。关于锡活字元代王祯曾提到“铸锡作字”但锡活字印刷未能获得成功。明代华燧“范铜板锡字”具体情况如何已无从知晓。另外据说有位波斯商人嘉奇·默德在意大利参观一家印刷所时他看到的锡活字同中国的很相像。无论如何元明时期我国已创用了铅、锡活字到了清代则成功地运用于印刷实践。利玛窦、金尼阁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曾带来不少用皮面装订的西洋书籍其纸张、印刷和装订方法等都与中国书有所不同这虽然引起中国一些士大夫的惊奇但对当时的印刷技术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2邵宝:《容春堂集》“会通君传”。
3华诸:《勾吴华氏本书》“华燧传”。
4康熙《无锡县志》卷二二。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91页。
第十一节制瓷中国瓷器的展到明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江西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从事瓷业生产的人数达十余万人官窑、民窑都极为兴旺。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曾大量输出国外。永乐、宣德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制作规整而负盛名。着色剂用料基本为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明代的彩瓷是中国制瓷走向黄金时代的重要阶段。它的突起使以往一贯占统治地位的颜色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也使某些历史名窑如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于世的龙泉窑以及铜红釉的源地河南禹县钧窑等从此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成化时期的斗彩是彩瓷的代表它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主要着色剂为铁、铜、钴、锰但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了鲜红、油红、鹅黄、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松绿、孔雀绿、孔雀蓝、葡萄紫等绚丽的彩色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内容和装饰手段。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也曾盛极一时。
明代景德镇的单色釉瓷器也有很大的展。明初永乐烧成的白瓷代表了中国制瓷史上白釉的最高水平。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胎上划纹更清晰可见。因其薄如卵壳故称之为“卵幕”。其釉细腻莹润微闪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又称“甜白”。永乐、宣德时期出现的霁红和霁蓝代表高温单色釉瓷取得的辉煌成就。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技术难度很大可谓中国古瓷技术中的一项绝技。霁蓝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宣德的霁蓝独树一帜釉色如蓝宝石釉质肥腴。明代低温单色釉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化孔雀绿(法翠)和弘治黄釉。前者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色釉烧成工艺始于成化但明代的孔雀绿器以正德时期为多这种绿釉呈色碧翠雅丽与孔雀羽毛的色泽很相似。弘治黄釉的色调是纯黄色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釉的最高水平其釉色滋润明洁有如初开的葵花娇嫩晶莹故有娇黄之称。它是一种用含铁的天然矿物作着色剂的低温铅釉。
明代除景德镇外还有不少地区生产瓷器。福建德化的白瓷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白瓷质地细腻透明度好白中透红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是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广东饶平地区的青花、惠阳窑仿龙泉青瓷等在明代均负有盛名。山西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瓷、黑釉瓷器仍大量生产。明代的龙泉青瓷仍继续烧造在明初全国制瓷业中也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十二节漆器髹漆技术的进展天然漆亦称大漆、生漆是漆树分泌的汁液其中含有漆酚、漆酶、含氮物质和树胶质等成分。漆通过适当加工涂刷在车辆、用具等物体的表面可形成一层光亮的薄膜。这种漆膜非常坚牢并且不怕日晒水烫具有耐高温和抗腐蚀的优良性能。如果在漆液中加入各种颜料还可以配制出不同的色漆以增加漆器的装饰效果。中国用漆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初步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涂饰器物。此后历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漆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密漆器工艺也获得全面展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漆器生产继续展并有所创新。如夹纻技术在战国时已经出现至汉代而盛行。这种技术是先用泥塑成底胎然后在底胎表面糊裱几层麻布再加以髹饰最后除去泥胎即可制成坚实轻巧的夹纻漆器。汉代以前夹纻大多为杯、奁、匣等形状比较简单的器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已能制作外形多变、体态较复杂的中空造像如塑制高达一丈八尺的大型佛像这是夹纻技法的重要的新成就。宋元后所谓“布心纸胎”、“重布胎”以及清代以来且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的脱胎漆器实际上都是夹完好纻只不过名称和胎骨用料稍有不同而已。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还列有专条介绍保护漆器的方法反映了当时对漆的性质的认识以及在漆器使用和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
隋唐以后瓷器迅兴起逐渐取代了日用漆器但漆器作为轻巧美观的生活用品尤其是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工艺技术也有明显的进步。如唐代创制了剔红漆器。剔红即雕红漆是以银朱调成朱漆把朱漆层层涂在木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胎骨上然后用刀雕刻出深浅不同的花纹图案使之呈现出立体感。剔红漆器的漆层有多有少唐代属于剔红的草创时期漆层较少且花纹大多较低平明清剔红的漆层则有多到五六十道甚至百道以上的。唐代的金银平脱器也非常著名。“金银平脱”就是先将金银箔雕切成花片和鸟兽等图像薄片有的还要在其上加刻花纹以胶漆粘贴在器物表面然后上漆若干道使其与漆地齐平再打磨抛光。这样制成的金银平脱器漆面闪现出光亮的金银花纹更显华贵考究。据文献记载唐代有平脱屏风帐、平脱盘、平脱盏、平脱床等传世实物有金银平脱镜以及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金平脱古琴等1。
宋元时期漆器品种增多剔红、剔犀、螺钿嵌饰、戗金等髹饰技艺也大为提高和更加纯熟其中尤以雕漆的成就最为突出。雕漆可细分为剔红、剔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o7页。
黄、剔彩、剔犀等。如宋代的剔红亦称雕红比唐代剔红更为精细。宋内府所用剔红漆器有的用金银做底胎雕工精巧剔刻刀口显露出灿烂分明的金银胎色尤其名贵华美。明代张应文提到:“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1剔犀近世通称“云雕”是在器物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逐层涂刷并涂至相当的厚度然后剔刻出回文、云钩等花纹图案在刀口断面可见不同的色层。1977年江苏武进出土的南宋剔犀执镜盒圆形带柄木胎在褐色漆地上用朱、黑、黄三色漆更叠髹制堆积成层用刀剔出八组云纹刀口显露不同漆色这是现在已知最早的剔犀漆器。元代剔红和剔犀继承和扬了前代的漆艺成就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匠师张成造栀子纹剔红盘杨茂造观瀑图剔红八方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剔犀盒都是传世的元代雕漆精品。螺钿漆器是用经过研磨和裁切的蚌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以之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且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分。厚螺钿漆器起源很早如洛阳西周墓出土的嵌蚌泡漆托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嵌蚌泡漆豆一直到唐代漆背嵌螺钿铜镜晚唐五代间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等都属于厚螺钿一类。薄螺钿漆器以前多认为始于明代197o年在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现了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表明元代薄螺钿技法已经相当成熟但迄今还仅此一例。关于元代漆艺、陶宗仪《辍耕录》卷三十对黑光、朱红、鳗水三种漆器的做法和戗金银法等有较详细的记载这是研究漆器展史应予重视的较早的重要文献。
明代漆器和黄成《髹饰录》明代是漆器生产有更大展、漆器技术达到高峰的时期。当时官办和民营漆器制造业都很兴旺达。如明宫廷内官监下设油漆作御用监有专人负责造办螺钿等漆器内府供用库还特设丁字库常贮生漆、桐油等物在永乐至宣德年间(14o3—1435)又开设果园厂调用著名漆工专门制作漆器。民营油漆作坊也分布很广如浙江嘉兴、安徽新安、山西新绛以至北京、扬州、苏州、云南、四川等都是重要的漆器产地。明代漆器品种已很齐全主要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其中如嘉兴和新安的剔红苏州和北京的描金扬州的薄螺钿和百宝嵌新绛的雕填和剔犀云南大理的雕漆等都名重一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明代漆器不仅品种繁多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而且刻花、雕琢、镶嵌和仿塑瓜果、花卉、飞禽、走兽及亭台楼阁等也无不精工髹饰工艺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如传世的宣德林檎双鹂1张应文:《清秘藏》。
图剔彩捧盒木胎色漆层次为红、黄、绿、红、黑、黄、绿、黑、黄、红、黄、绿、红共四色十三层刀法圆润图案生动色彩为刻后磨显雅丽多变可说是明代剔彩器中罕见的作品。又如进狮图剔红圆盒锡胎漆色鲜红上刻一彪形大汉高颧钩鼻须髯卷曲耳穿大环戴皮帽插长雉尾两袖飞扬作叱喝之势旁一雄狮回头奋爪奔驰欲前。整个图案人兽神情飞动刻工简练是明代别具风格的剔红精品1。明末清初扬州著名漆工江千里所制漆器驰名当世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誉。传世的江千里云龙海水纹螺钿漆盒是他的一件代表作也代表了当时薄螺钿漆器的最高水平。清代除宫廷设有漆作(漆器工场)外民间漆器生产也有所展。在髹漆工艺方面则全面地继承了明代的技术有些品种如百宝嵌、薄螺钿、剔红等做工更加精致纤巧后来甚至趋于繁琐拘敛。漆器产地与明代相比变化不大但盛衰和质量略有不同。比较突出的是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的雕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至现代仍盛而不衰。此外如广东阳江漆器以牛皮作胎贵州大方漆器以马皮作胎等防潮防水坚固耐用独具风格。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善于制作漆器如彝族、傣族、高山族所制高脚盘、木勺、酒具、皮甲、皮盾、弓箭壶、马鞍等一般用黄、红、黑等色漆描绘几何图案纹饰古朴风格粗犷色彩对比强烈可说是独树一帜颇受使用者和收藏者珍爱。
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漆工技术专著。黄成字大成安徽新安人是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的著名漆工。他技艺高尤精于剔红并且“精明古今之髹法”1《髹饰录》就是他系统整理和总结前人及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写成的。此书在天启五年(1625)又经嘉兴漆工杨明(字清仲)逐条加注并撰写了序言内容更加丰富翔实。《髹饰录》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主要讲述制作漆器的原料、工具和设备以及漆工容易犯的各种毛病和原因;坤集主要讲述漆器分类和各类的不同品种以及漆器的制作、髹饰和修复方法。《髹饰录》的突出贡献是根据漆器特征和工艺特点为髹饰工艺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体系同时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