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7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槌洗(反复捶打并洗去粗壳与青皮称为“杀青”使竹穰形同苎麻)

    →第一次蒸煮(浆石灰水蒸煮八昼夜)

    →漂洗(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洗净)

    →第二次蒸煮(浆草木灰水反复淋煮至十余日)

    →舂捣(舂至形同泥面使成浆料)

    →漂洗(《天工开物》未载)

    →漂白(将纸浆倒入抄纸槽与水和匀并使清水浸浮其面三寸左右再加入纸药水汁)

    →抄纸(在纸槽内将纸浆打匀然后用纸帘抄纸)

    →压榨去水1康熙《上饶县志》卷十。

    2《铅山县志·食货志》。

    →焙干最后从焙纸夹巷上逐一将纸揭起成帙整个造纸过程就完成了。福建生产的连史(原名连四)就是用熟料竹浆制成并在当时大量使用的一种好纸。如果省去以上提到的一些工序则可制成火纸、糙纸等不同用途的纸张。

    明代在产量和应用广泛性上仅次于竹纸的是皮纸。《江西省大志》详细记述了江西广信府造楮皮纸的技术过程:“槽户雇请人工将前物料(指楮皮)浸放清流激水经数昼夜足踏去壳打把捞起甑火蒸烂。剥去其骨扯碎成丝用刀锉断搅以石灰成性月余仍入甑蒸。盛以布囊放于急水浸数昼夜踏去灰水见清摊放洲上日晒雨淋无论月日以白为度。木杵舂细成片摛开复用桐子壳灰及柴灰和匀滚水淋泡阴干半月涧水洒透仍用甑蒸。水漂、暴晒不计遍数多手择去小疵绝无瑕玷。刀斫如炙揉碎为末布袱包裹又放急流洗去浊水。然后安放青石板合槽内决长流水入槽任其自来自去。药和溶化澄清如水。照依纸式大小高阔置买绝细竹丝以黄丝线织成帘床四面用框绷紧。大纸六人小纸二人扛帘入槽水中搅转浪动搅起帘上成纸一张揭下垒榨去水。逐张掀上砖造火焙两面纷饰光匀内中阴阳火烧熏干收下方始成纸。”这是关于当时皮纸制造工艺的最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造皮纸要经过三次蒸煮两次自然漂白三次漂洗另加纸药处理由此不难想见这样造出的皮纸必定是洁白、匀细的良纸这也是制造上等皮纸的技术方法。弘治《徽州府志》和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皮纸方法都没有这样复杂。另外有学者认为不仅造皮纸有自然漂白(“曝日”)这道工序而且造竹纸也应该有但《天工开物》讲竹纸时没有提及1也有学者猜测这可能是由于竹纸造法在不同地区并不完全相同或者明代以后又有所改进。关于造皮纸时用布囊盛浆料进行第二次漂洗(“囊湅”)这道工序《天工开物》所记竹纸造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明代所造纸张品种繁多如连四纸、连七纸、毛边纸、观音纸、奏本纸、榜纸、开化纸、绵连纸、藤皮纸、油纸等仅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列举的当时江西抄造的纸就达二十八种。明代还研制出不少著名的加工纸。如宣德年间创制的“宣德笺”与“宣德炉”和“宣德瓷”齐名。宣德笺有金花五色笺、磁青笺、羊脑笺、素馨纸等多供内府御用。其中磁青笺是桑皮纸用靛蓝染成深青色再经砑光制成颜色犹如明代青瓷古色古香光如缎玉坚韧可宝非常著名;羊脑笺是对磁青笺的进一步加工表面呈黑色缎纹黑如漆明如镜且可防虫蛀更为名贵。宣德宫笺秘法后经谈彝从内府传出谈彝及其后人在仿制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制成了名重一时的松江谈笺。《娄县志》载:“谈仲和笺梼染有秘法今邑中多业此艺西门外列肆而售1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15—116页。2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45页。有玉版、银光、罗纹、朱砂、玉青等笺大而联榜小而尺牍色样不一或屑金花描成山水、人物、鸟兽之形或染花草俱极精美。”此外明代还曾仿制过前代的一些名纸如唐薛涛笺宋金粟山藏经纸等。明代的加工纸还有多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关于加工纸的制作方法屠隆《考槃余事》、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以及高濂《遵生八笺》等著作都有一些记述如关于染葵花笺法、仿制宋笺法、制金银印花笺法、制松花笺法等虽不周详但亦为研究我国古代加工纸技术的珍贵史料1。

    1戴家璋主编:《中国造纸技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18o页。第十节印刷刻书之风大盛明代是刻书之风大盛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都很重视图书典籍的收集、整理、编撰和出版内府、部院以及各地藩王府、府司雕版刊书风行一时私家坊肆也很活跃因此明代印刷业日趋达至嘉靖、万历年间达到极盛直到晚明仍盛而不衰。明代印刷业的中心有南北两京、杭州、苏州、建阳、建安等地明中叶徽州、湖州迅崛起甚至后来居上“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2“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南京)、新安(徽州)、吴兴(湖州)三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版”3形成了新的印刷业中心。所印书籍涉及经、史、地志、文集、宗教、科技、医药、、戏曲、制书、类书、丛书等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尤以《南藏》、《北藏》各六千多卷《道统》五千多卷印刷规模最大。所用文字有蒙、藏、女真、西夏、彝等少数民族文字和日、梵、波斯、拉丁等外文。明代在印刷技术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如创造了饾版、拱印等方法彩色套印和活字印刷也更加成熟从而使中国传统印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雕版印刷明代雕版印刷以木版为主。官刻本有内府、司礼监太监掌管的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以及各部院、藩府、地方府司等刻印的。其中经厂本有《皇明祖训》、《大明律》、《贞观政要》等版式宽阔行格清朗字大楷书标有句读且刻印精良纸墨也选用上品实际上质量是很好的并对其他官刻、私刻书籍产生了一定影响1。但经厂本的缺点是校勘不精存有舛误脱漏且又出于宦官之手所以后世藏书家一般都不太重视。各地藩府所刻经史文集多以朝廷所赐内府宋元版为翻刻底本刻印极好且校勘精当如周藩朱橚所刻《普济方》、秦藩朱惟焯所刻《史记集解索引正义》等可说是藩府本中的代表作。除官刻本外明代私人的家刻本早在明初就已兴起。如洪武十年(1377)已有浦江郑济等刻印刘基编选的《宋学士文粹》。明中叶以后私家刻书更加风行出现了不少藏书刻书的名家如苏州袁褧嘉趣堂无锡的华氏、安氏钱塘洪楩清平山堂等。明代晚期的常熟毛晋汲古阁更为著名。他不惜重资广求宋元善本雕板刊行从万历到清顺治四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

    3谢肇淛:《五杂俎》。

    1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十余年间刻书六百多种著名的有《十三经》、《十七史》、《宋名家词六十一种》、《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六十种曲》、《津逮秘书》等流传广泛影响很大。坊刻本书籍一般以出售获利为目的因此出书较为庞杂不仅有供士人阅藏的经史文集也有适应人民大众需要的戏曲、通俗和日用百科杂著其中也不乏内容精采、图文并茂、刻印俱佳的精品。明代雕版书也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如有些书尤其是官刻本和坊刻本校订不精脱文误字相当严重又如妄改书名和对内容妄加删节以致失去原貌以及伪造古书等。

    明代版印除木版外还有铜、锡等金属版。如洪武、永乐时行用的纸币称为“大明通行宝钞”南京宝钞局有钞匠五百八十名其规模已相当可观宝钞印刷数量也很大。当时印钞用的就是铜版。有一块传留至今的明代印钞铜版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此外大明宝钞上印示:“户部奏准大明宝钞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2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但利之所惑宋元以来就有人制造伪钞明代也不例外。如“句容县杨馒头出主意与县民合谋叫银匠密修锡板文理分明与印造纸马之户同谋刷印”1这种印制伪钞的锡版做得很高明大概足可乱真但事之后参与者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彩印明代印刷术的一项突出成就是明了彩色套印方法。我国元代就已出现了朱墨两色套印的佛经。但在明代前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套印法并未受到重视直到万历年间湖州闵齐伋、凌濛初两家才将其广泛应用于刻印书籍特别是用于刻印经、史、子、集四部古籍。闵、凌两家套印书除两色外还有三色、四色甚至五色如闵齐伋印《三经评注》三色《国语》四色凌瀛初印《世说新语》有蓝、黄、朱、墨四色闵刻《南华经》则多至五色。彩色多用于区分不同学者的评点和批注以便读者阅读。据统计闵、凌两家套印书共有一百四十多种1其中有先秦诸子和史书还有不少著名的诗文集和戏曲。有些戏曲还附有彩印插图延请名家绘刻秀逸工致色彩斑斓可说是版画艺术的精品。此外明代还创蓝印用靛青代黑墨印书。如现存较早的蓝印本有成化十四年(1478)的《灵棋经》等2。蓝印多作初印样本以便用墨笔校改。万历时云南丽江木增土司还曾用白色银粉在瓷青棉纸上印成《大乘观世音菩萨普门经》3。这种银粉1洪武《御制大诰·伪钞第四十八》。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o页。

    2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2—523页。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2—523页。印独具一格在印刷史上甚为罕见。

    饾版和拱花彩印版画技术也是在万历时展起来的。最初的彩色套印是用几种颜色涂在同一块雕版上如在花上涂红色叶上涂绿色枝干上涂赭色等然后伏纸刷印。现存较早的彩印版画例如万历年间徽州歙县程氏滋兰堂所刻《墨苑》中的“天姥对庭图”万历刻本《花史》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印制的。但这种印制方法并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又有人明了“饾版”和“拱花”这是明代版画彩印技术方面的又一项杰出成就。“饾版”是将彩色画稿勾描下来然后根据画的本身分若干部分刻成几块甚至几十块版来表现原作的各种色彩及其深浅浓淡再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这样印出的作品效果极好几与原作无异。“拱花”就是凸印即将雕版加力压印在纸上使花纹凸起。拱花方法适用于表现行云流水、花叶的脉络及鸟羽、衣纹等。现在可见的早期饾版拱花印本有天启年间江宁吴祥在南京所刻《萝轩变古笺谱》以及原籍徽州休宁后移居南京的胡正言在天启至崇祯年间刻印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等。这些印本绘刻精美施墨着色也很考究阅看时确实使人赏心悦目。

    活字印刷明代的活字印刷术比宋元时期有较大的进展尤其是万历及以后木活字印刷更为流行。当时南京江苏苏州、常州、常熟浙江杭州、湖州福建建宁、福州四川成都以及江西、云南等地都曾刊印过木活字印本。所印有《史记》、《历代史书大全》、《函史》、《西京杂记》、《黔南类编》、《文心雕龙》、《古文会编》、《国朝文纂》、《栾城集》、《曹子建集》、《武备志》、《太平广记》等各类书籍木活字本《鹖冠子》尤为著名曾用作清代《四库全书》的底本。此外南方有些地方还开始用木活字来排印家谱。据统计明代木活字本有书名可考者约有一百余种1。

    除木活字外明代还创用或展了铜、铅、锡等金属活字印刷术。6深在《金台纪闻》中提到:“近日毗陵(今江苏常州)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6深的这部著作撰写于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三年(15o5—15o8)虽然他是反对使用铜活字和铅活字的但至少说明当时已在常州使用了这两种活字。铜活字在我国究竟创用于何时迄今尚无确论。根据现有资料一般认为铜活字印刷以无锡华氏为最早。据载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o页。

    华燧“少于经史多涉猎中岁好校阅同异辄为辨证手录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质焉。既而为铜字板以继之曰:吾能会而通矣乃名其所为‘会通馆’”2。他书亦有类似记载文字略有不同如“既乃范铜板锡字凡奇书难得者悉订正以行”3。华燧会通馆最早用活字铜版印的书有弘治三年(149o)刊印的《宋诸臣奏议》后来又印有《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百川学海》、《九经韵览》、《文苑英华纂要》、《音释春秋》、《古今合璧事类前集》等。其父辈华珵“又多聚书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4以活字铜版选印有6游的《渭南文集》、《剑南续稿》等。华燧之侄华坚兰雪堂活字铜版印有蔡邕、白居易、元稹等的诗文集以及《艺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