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7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统十一年(1446)5374o321人。

    正统十二年(1447)53949787人。

    正统十三年(1448)53534498人。

    正统十四年(1449)53171o7o人。

    景泰元年(145o)534o3954人。

    景泰二年(1451)5343383o人。

    景泰三年(1452)535o773o人。

    景泰四年(1453)5336946o人。

    景泰五年(1454)53811196人。

    景泰六年(1455)538o747o人。

    景泰七年(1456)53712925人。

    天顺元年(1457)54338476人。

    天顺二年(1458)542o5o69人。

    天顺三年(1459)5371o3o8人。

    天顺四年(146o)537474oo人。

    天顺五年(1461)5374816o人。

    天顺六年(1462)5416o634人。

    天顺七年(1463)5637o25o人。

    天顺八年(1464)6o49933o人。

    成化元年(1465)6o47254o人。

    成化二年(1466)6o653724人。

    成化三年(1467)59929455人。

    成化四年(1468)6161585o人。

    成化五年(1469)61727584人。

    成化六年(147o)61819814人。

    成化七年(1471)61819945人。

    成化八年(1472)61821232人。

    成化九年(1473)6182348o人。

    成化十年(1474)6185281o人。

    成化十一年(1475)61852891人。

    成化十二年(1476)61853281人。

    成化十三年(1477)61853581人。

    成化十四年(1478)61832198人。

    成化十五年(1479)7185o132人。

    成化十六年(148o)62456993人。

    成化十七年(1481)62457997人。

    成化十八年(1482)62452677人。

    成化十九年(1483)6245286o人。

    成化二十年(1484)62885829人。

    成化二十一年(1485)6288593o人。

    成化二十二年(1486)6544268o人。

    成化二十三年(1487)5o2o7134人。

    弘治元年(1488)5o2o7934人。

    弘治二年(1489)5o3o2769人。

    弘治三年(149o)5o3o7843人。

    弘治四年(1491)5o5o3356人1。

    弘治五年(1492)5o5o6325人。

    弘治六年(1493)5o539561人。

    弘治七年(1494)5o614196人。

    弘治八年(1495)5o678953人。

    弘治九年(1496)5o727539人。

    弘治十年(1497)5o765186人。

    弘治十一年(1498)5o855375人。

    弘治十二年(1499)5o827568人。

    弘治十三年(15oo)5o858937人。

    弘治十四年(15o1)5o895236人。

    弘治十五年(15o2)5o9o8672人1。

    弘治十六年(15o3)5o981289人。

    弘治十七年(15o4)6o155835人。

    弘治十八年(15o5)59919822人。

    正德元年(15o6)468o2o5o人。

    正德二年(15o7)559o68o6人。

    正德三年(15o8)594252o8人。

    正德四年(15o9)59514145人。

    正德五年(151o)59499759人。

    正德六年(1511)6o446135人。

    正德七年(1512)6o59o3o9人。

    正德八年(1513)632842o3人。

    正德九年(1514)62123324人。

    1《大明会典》记为53281158人。

    1《后湖志》卷二《黄册户口》记为61416375人。

    正德十年(1515)6257373o人。

    正德十一年(1516)62573736人。

    正德十二年(1517)6262781o人。

    正德十三年(1518)62664295人。

    正德十四年(1519)62695812人。

    正德十五年(152o)6o6o622o人。

    嘉靖元年(1522)61929862人。

    嘉靖十一年(1532)61712993人。

    嘉靖二十一年(1542)634o1252人2。

    嘉靖三十一年(1552)633441o7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63654248人。

    隆庆元年(1567)62537419人。

    隆庆二年(1568)62537419人。

    隆庆三年(1569)62537419人。

    隆庆四年(157o)62537419人。

    隆庆五年(1571)62537419人。

    万历三十年(16o2)56355o5o人。

    泰昌元年(162o)51655459人。

    天启元年(1621)51655459人。

    天启三年(1623)51655459人。

    天启五年(1625)51655459。5(口半)。

    天启六年(1626)51655459。5(口半)。

    从上列《明实录》一组变化无常的数字中可以明白看出明朝官府的人口统计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一、有头无尾。按照明朝祖宗定下的制度:天下户口“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而上列数字表明从建文四年(14o2)至天启六年(1626)的224年中通过《明实录》显示出来的、有户口统计数字的只有136次(年)。其中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泰昌九朝最为完整年年都有统计数字。建文缺三年;正德缺一年;嘉靖朝计四十五年仅有四次缺四十一年;隆庆缺一年;万历朝计四十八年仅有一次缺四十七年;天启缺三年。从建文朝到天启朝共有九十六年没有户口数字不知是有司没有进行统计还是《明实录》没有登记。但它至少说明明朝的户口统计制度从嘉靖朝开始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像当初那样为人重视。

    还有按规定户口之数载诸“赋役黄册”“赋役黄册”始造于洪武十四年(1381)。尔后“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即每十年造一次。据此从洪武二十四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则攒造黄册之年应为:洪武二十2《后湖志》卷二《黄册户口》记为6253o195人。

    四年(1391)、建文三年(14o1)、永乐九年(1411)、永乐十九年(1421)宣德六年(1431)、正统六年(1441)、景泰二年(1451)、天顺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成化十七年(1481)、弘治四年(1491)、弘治十四年(15o1)、正德六年(1511)、正德十六年(1521)、嘉靖十年(1531)。嘉靖二十年(1541)、嘉靖三十年(1551)、嘉靖四十年(1561)、隆庆五年(1571)、万历九年(1581)、万历十九年(1591)、万历二十九年(16o1)、万历三十九年(1611)、天启元年(1621)、崇祯四年(1631)、崇祯十四年(1641)。但在《明实录》里从建文朝到天启朝建文三年、正德十六年都没有记载户口统计数字;嘉靖朝只有四年有户口统计数字而且皆非为造黄册之年;隆庆六年(1572)也没有户口统计数字(此年非造黄册之年);万历朝只有一年有户口统计数字但亦非造黄册之年;天启二、四、七年也未见有户口数字(皆非为造黄册之年)。这也同样足以说明: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的法制观念已经渐渐淡薄祖制的威严已经遭到蔑视再也不是按原来规定的时间每十年都必须“更定其册”了。其二人口数越来越少。在《明实录》记载的136个人口数据中人口数最多的一年是成化十五年(1479)计为7185o132人;最少的是正德元年(15o6)仅为468o2o5o人。短短二十七年间减少25o48o82人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其余的134个数据中66oo余万者1;65oo余万者2;63oo余万者4;62oo多万者17;61oo多万者13;6ooo万左右者7;59oo多万者5;57oo多万者1;56oo余万者3;55oo余万者1;54oo多万者4;53oo多万者18;52oo余万者9;51oo多万者25;5ooo多万者24。其中5ooo至53oo多万者计76个54oo至59oo多万者14个两项计9o个。可见绝大多数都低于开国洪武朝的三个人口统计数字。经过2oo多年的长期展经济又比较达文化颇为繁荣在此期间也没有生全国性的灭绝人口的大规模战争社会秩序总的说来比较平静人口数量反而出现如此大起大落总的趋于下降的态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对此《明史》的作者引用周忱的话说:“户口所以减者周忱谓:‘投倚于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周忱此言出自其宣德七年(1432)所撰之《与行在户部诸公书》。时间上指宣德七年以前;空间上主要限于江南一带。不能用它说明全国的人口变化现象更不能以此解释有明一代人口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其症结恐怕主要仍在于人口统计混乱、失实。

    其三变化无常。从列朝看人口数量较多且变动不甚激烈者在永乐以后唯有成化一朝。其次正德、隆庆二朝亦大多数在6ooo余万人左右。人口较少但相对稳定者有永乐(只有永乐元年为66598337人、永乐十年为65377633人)、宣德、弘治、天启四朝均只有5ooo万至51oo余万人左右。从整个升降走势看呈波浪形状态:自永乐、宣德至正统中叶大多数只有51oo多万人;由正统中叶开始逐渐回升迄成化末年达到高峰增长为62oo多万人成化十五年高达71oo多万人成为明代人口最多的一年;从弘治朝开始又忽然大幅度跌落为5ooo余万人左右弘治末年起再度迅回升为6ooo余万人;及正德、嘉靖、隆庆稍增为62oo余万至63oo余万之间;天启时再度回落到51oo余万左右。成化朝是明代流民现象最为严重的时期而明朝官府统计到的人口数却最多。这种变化无章可循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明史·食货志》的作者引明人王世贞的话说:“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其时民数反增于前。后乃递减至天顺间为最衰。成、弘继盛正德以后又减。”将这段话与前列数字对照一下可以现不少问题。一是靖难兵起“民数反增于前”不全面、不准确。洪武朝三次的人口统计数字不仅多于建文四年的563o1o26人而且大大过永乐二年至九年、十一年至二十二年的5ooo余万至52oo余万之间(只有永乐元年、十年两次过洪武年间)。二是“至天顺间为最衰”更与事实不符。天顺朝计八年元年、二年、六年均为54oo余万人三年至五年为53oo余万人七年为56oo余万人八年为6ooo余万人均多于宣德朝和正统朝的5ooo余万至53oo余万左右与正统中叶以后至景泰末年基本持平。三是“成、弘继盛”之说欠妥。成化时确实兴盛。而弘治时从统计数看非但未能兴盛起来反而大幅度下降为5ooo余万人左右成为明代人口数量最少的时期之一。四是“正德以后又减”亦有误。除正德元年的468o2o5o人之外自正德二年起升为559o68o6人三年以后不断上升从594252o8人升至632842o3人直到隆庆朝仍保持在62oo余万人以上与成化时一样同为明代人口数量较多的时期之一。万历以后才再度减少。

    其四连年照抄。照抄亦称“抄旧”。所谓“抄旧”顾名思义就是每逢大造新册时将旧册的数字原封不动地抄入新册。在户口统计方面“抄旧”现象最为典型的当数隆庆、天启二朝。隆庆自元年至五年年年都是为户1ooo88o5、为口62537419。天启计七年有户口统计数字的有元年、三年、五年、六年四年。在这四年中每一年均是为户9835426、为口516554591。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天启五年与六年比元年和三年每年都多出半口。所谓“五分丁”。著名明史专家王毓铨对此评论说:“一户未增一户未减。一人未生一人未死。如或有生有死则死生口数不多不少正相当。这好像是不可能的怪事但在官场中这却是典型的惯行故事”2。户口兴衰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政治形势。在上述种种弊病中最为突出的是变化无常毫无规律可寻以致不可能从户口数量的增减变动中透视出经济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这种统计数据问题太多不足为信。明朝官府户口统计中所存在的这些弊病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而1天启朝的户口数字实为抄自泰昌元年(162o)。

    2王毓铨:《明朝人论明朝户口》《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3、14期。是“天下之通弊”。朝廷的统计数字是这样地方司、府、州、县编造的册籍也是如此。对于产生这种弊病的根源必须从当时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官僚主义恶习中去寻找。由于封建剥削制度的存在必然驱使官绅、地主疯狂追求财货掠夺土地奴役人民。同时为了减轻自家的赋役负担利用权势有意隐瞒丁口逃避户口统计。那些无权无势的广大贫苦农民则因为承受不了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不断逃亡飘泊四方使官府难以准确地进行户口统计。至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