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7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浒》成为流传于世的,还是万历以后的事情。

    《水浒》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它第一次用生动细致的白描手法和穿插错综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为其后长篇的创作参见王春瑜《施让地券及〈云卿诗稿〉考索》。

    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

    确立了一个极高的。在它以后,再没有人能够在长篇历史上达到这样的高度了。它因此被后人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中的一部。

    过去在评价《水浒》的时候,人们经常讨论到它的思想性问题,认为它是一部描述农民起义的成功的历史,或者说它突出了农民起义者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和接受招安的局限性,是一部宣扬地主阶级说教的。可以说《水浒》所反映的创作思想是比较复杂的,这与作者的社会地位经历和所处时代有关,在元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情况下,像梁山好汉那样劫富济贫的行为,很容易为人们所向往。但是在文人士大夫们的心目中,这些本为“盗匪”的人物,只有接受招安、效力朝廷,才是最好的归宿,此外他们恐怕也设计不出其他更好的结果了。地主阶级文人的双重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既欣赏农民起义反贪官的一面,又不能容忍农民起义离经叛道的一面,《水浒》便是按照他们的这种思想去再创作的。

    与《水浒》几乎同一时代的另一部“奇书”是《三国演义》。关于这部书的作者罗贯中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

    仅得见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

    这段记述,后来被当作有关罗贯中简单情况的最为可靠的依据。元至正甲辰,即二十四年(34)。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作于明永乐二十年(422),故称“别后又六十余年”。后人据此推知罗贯中的活动时间大约在元天历(328—330)到明永乐(403—424)之间。这种分析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后人据此称《三国演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名长篇,而习惯列之于《水浒》之前,则尚难定论。据郎瑛所说,罗贯中除编《三国》之外,并编有《宋江》(即《水浒》)一书,乃据“施耐庵的本”。是其作书时已有施耐庵之书。且《水浒》以白话写成,显然是为民间阅读之便,而从元末战乱到明初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民间并无阅读这类的条件。况且《水浒》写作上更接近民间说书的形式,因此很可能作于元末战乱之前。《三国演义》用文言写成,主要读者应当是文人士大夫。从文言的发展情况来看,文言在元代是相当的衰微的,不大可能出现像《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长篇文言,而明初则是文言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具备了像《三国演义》这样的文言创作的可能。因此《三国演义》很可能晚于《水浒》,成书于明初洪武、永乐之际。

    关于三国的故事,早在唐、宋时已有流传。到元代更出现了《全相三国志平话》之类的话本。这些材料便成为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基础。但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不同,它所叙述的主要内容不是出自民间传说的故事,而是依据了《三国志》正史,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最为规范的历史演义。

    现在可知的《三国演义》最早的刊本是明弘治七年(494)金华蒋大器(庸愚子)作序的版本,但该本今已不传。今天可见到的最早刊本为嘉靖元年(522)本。全书二十四卷,每卷十目,每目有题,共二百四十目。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嘉靖后该书版本日多,至明末李卓吾将二百四十节合编成为一百二十回本,名《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现在通行的版本为清人毛纶、毛宗岗的删改评定本。从这一情况来看,《三国演义》与《水浒》一样,都是在成书后没有立刻广泛流传,而是到明中叶后才流传开来的。

    从写作的想象力来说,《三国演义》确实不如《水浒》和《西游记》,但是其特点也正在于此,它以通俗的笔法记写了三国的历史,而且抛开了史家的公正,带入了文学家的感情,是对于三国历史的一次再创作。这对于那些不读正史的民间百姓来说,影响力实在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三国演义》虽然是以文言写给文人士大夫们的作品,但是它的真正影响力却在民间,而不是士大夫中间。

    其实,《三国演义》在写作方法上与通常的历史演义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并非排叙历史事件,而是十分注重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三国时代的许多人物,除去曹操、刘备、孙权之外,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黄忠等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而广为人们所知的。《三国演义》一书中,还十分注重对于政治、军事活动的描写,从大到小,从千军万马到一人一事,充分体现出了作者驾驭历史题材的能力。

    除《三国演义》之外,据传罗贯中还作有《十七史通俗演义》,现存的作品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只是这些作品经后人多次删改增补,已失其原貌了。

    明朝初年,文言的创作曾经有所发展,除去《三国演义》这样的优秀长篇作品外,还有一些传奇先后问世,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余话》。这些传记与唐人传奇已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还颇受士大夫们指斥。《新话》、《余话》之类虽不能与《三国演义》等相比,但对于明后期拟话本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明朝从永乐以后,创作进入低谷,正统以后虽有坊刻的“杂书”流行,但是并无真正优秀的作品问世,真正的优秀作品是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西游记》。

    《西游记》是以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各国取经故事为题材的长篇神话,一百回,作者吴承恩。

    吴承恩(约500—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少年时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嘉靖二十三年(544)举贡,后迁居南京,以卖文为生。三十九年(50)任长兴县丞,仕途颇蹇。隆庆初归乡,放浪诗酒,贫老以卒。史称其著有“杂记”数种,名震一时。《西游记》即其所著杂记之一,其余均无考。

    《西游记》主要取材于《永乐大典》中所收的宋元话本,成书于吴承恩晚年,成书后不久即开始刊刻流行,今所见较早的刊本有万历二十年(592年)世德堂刻本,及其后的李卓吾评本。

    《西游记》虽然与《水浒》、《三国演义》并立明代的“四大奇书”之列,且同样出于落拓文人之手,但是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因此在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西游记》在写作上突出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虽然所写的完全是超出了人间生活的天廷、地狱,神、佛、鬼、怪,但是却都活灵活现,具有超人的能力和活生生的人的行为特征。作者通过自己多彩的想象,勾画出了一个仿佛就在身边的幻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思想突破的渴望。在作者勾画的人间生活之外的境界中,却又都有着与人间社会相同的种种弊端,晚明社会中的种种现象都被写到了神怪的生活当中。作者的敢说、敢骂、诙谐的揶揄和痛快淋漓的抒情,都是以前的中所没有的。神话本身的特点,给作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思想表现的条件。对于唐僧的那种带有嘲弄性的刻画本身便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标准,而作者的感情更集中地体现到了书中成功刻画的主人公孙悟空的身上。这个以猴子为原形的神通广大的人物,除去猴子的机灵好动之外,集中了人类的正义、勇敢、力量和自信。这在某种意义上,实际是晚明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价值的表露。尽管这部还受到了时代的各种局限,不可能真正明确提出思想解放的要求,而且书中对于佛教以及三教合一的宣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这部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都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部。而且迄今为止,也再没有一部神话能够与之相媲美。

    在《西游记》产生的前后,曾经出现了一个神魔的创作。除去《西游记》之外,当时流行的神魔还有《封神演义》、《西游补》、《三宝太监下西洋》、《四游记》等。其中只有《封神演义》有较大的影响,其余多为粗糙平庸之作。

    晚明时代是思想突破的时代,也是人们放纵和追求自我的时代,各种思想都希望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这在的创作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晚明创作上于是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种是《西游记》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倾向,另一种则是《金瓶梅》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倾向。

    《金瓶梅》也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而它的奇特更在于其中那些毫无掩饰的性描写,因此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代表。

    关于《金瓶梅》的作者,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近人据万历四十五年(7年)刻本《金瓶梅》中署名欣欣子的序中的一段话“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断定作者应当是兰陵(今山东峄县)人,而且书中确实使用了不少山东方言,更使人由此而确认作者是山东人无疑。至于作者究竟为谁,目前尚未能有定论。

    著名明史学家吴晗根据书中一些具体的记述,推断出该书的成书年代大约在隆庆至万历三十年以前。他说“《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它所写的是万历中年的社会情形。它抓住社会的一角,以批判的笔法,暴露当时新兴的结合官僚势力的商人阶级的丑恶生活。透过西门庆的个人生活,由一个破落户而土豪、乡绅而官僚的逐步发展,通过西门庆的社会联系,告诉了我们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和这个阶级的必然没落。”《金瓶梅》的创作方法是非常有特色的,它利用了《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杀西门庆的故事,说武松当时误杀他人,被刺配孟州。西门庆从此为所欲为,霸占潘金莲,又勾引结义兄弟花子虚的老婆李瓶儿,将花子虚活活气死,强娶富孀孟玉楼,还奸占丫鬟春梅、仆妇王六儿等,欺男霸女,谋财害命。只因花钱行贿,结交官府,甚至攀附太师蔡京为靠山,威福一方。鲁迅先生在《中国史略》中曾说至谓此书之作,专以写市井间淫夫荡妇,则与本文殊不符,缘西门庆故称世家,为缙绅,不惟交通权贵,即士类亦与周旋,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盖非独描摹下流言行,加以笔伐而已。

    作者虽然预见了这样的社会的必然覆灭,却无从去找寻到任何出路,前途一团漆黑,只能寄之于因果报应之类带有宗教性的说教。

    由此可以看出,《金瓶梅》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生动地描述了晚明社会的一个侧面,对于当时政治的,官僚士绅们的生活糜烂等社会问题有所暴露,但是它却并未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的精神。书中大量过分突出的性描写,流露出作者对于那种放纵生活的欣赏,从而反映出晚明士大夫们自身的局限,以及他们在那种奢靡纵欲的社会思潮中所扮演的角色。

    《金瓶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脱离开历史故事或者传说而以社会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开了写作世情的先河。它的出现,说明了中国发展日趋成熟,为以后如像《红楼梦》那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先例。

    但是在明代,《金瓶梅》的直接影响却是诱发了一批以写世情为名,而实际上热衷于专写风流猥亵情事的出现。如《续金瓶梅》、《隔帘花影》、《玉娇李》之类,都是续写《金瓶梅》的情节,强调因果报应,名为警世,实则铺张秽黩的描写,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来看,又远不及《金瓶梅》了。此外又有《绣榻野史》、《浪史》、《肉蒲团》等,更专力于描写,而且很突出地表现晚明人在“房中术”方面的兴趣,充分反映了晚明士大夫的低级趣味和畸形的性心理。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些是出自当时的“名士”之手。《肉蒲团》出自李笠翁,《绣榻野史》出自吕天成,并有李贽为之评点,冯梦龙为之校订。《玉娇李》一书据称亦出于写《金瓶梅》的名士之手。这些虽然都并未注意于对人情世态的描写,但其本身的出现,则正是晚明社会那种萎靡、纵欲与茫然心态的鲜明写照。

    除了这些长篇名著外,明代也出现了白话短篇的创作。明代的吴晗《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背景》,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