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7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年九月郕王正式登皇帝位(景泰帝)明朝更显稳定。同时于谦又选派得力将领增补关隘加派援军下令调集河南、山东、南京等地军队入卫部署京城九门守军及城外防务等。十月初瓦剌军又大举进犯。也先率主力骑兵三万掠大同直冲紫荆关知院阿剌率二万骑突入古北口。十月九日也先破紫荆关阿剌等军从赤城南下两路向北京合围。于谦“身先士卒躬擐甲胄”出德胜门亲自督战特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3于是“人人感奋勇气百倍”4。十一日瓦剌军列阵西直门外也先的本营设在土城。当夜明军进击瓦剌军先锋于彰义门杀敌数百人。次日明军在各门外略有斩获。十三日瓦剌军与明军战于德胜门外。于谦令大将石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5明军奋勇砍杀“亨挺刀单马进独杀数十人”1瓦剌军大败只好退兵营守。相持五日瓦剌军“战又不利”2又怕四方勤王兵至断其后路遂挟持英宗北撤退出紫荆关京师解严。景泰元年(145o)八月也先送还英宗恢复与明朝的互市贸易依旧例派遣贡使。

    鞑靼的复兴土木之变后不久蒙古瓦剌部内部生矛盾。景泰二年(1453)春也先追杀脱脱不花四年自立为可汗。六年(1455)也先又被阿剌知院杀死致使内部分裂瓦剌部势力逐渐衰落。鞑靼部却从此强盛起来。当时鞑靼各部以孛来最强。成化元年(1465)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地区驻扎下来。成化六年(147o)癿加思兰、孛罗忽、满都鲁等部也入据河套河套成为其骚扰内地的一个主要基地当时被称之为“套寇”。明廷虽派兵对其进行打击但“去辄复来迄成化末无宁岁”3。弘治年间鞑靼部的达延汗(明朝称之为小王子)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大增“渐往2《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

    3《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六《景帝登极守御》。

    4《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六《景帝登极守御》。

    5《明史》卷一七o《于谦传》。

    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七《北狄·鞑靼》。

    2《明史》卷一七o《于谦传》。

    3《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来河套出没为寇”4。正德末年达延汗死后蒙古各部又一度分崩离析但到嘉靖中期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时势力又兴盛起来不断率其部众骚扰延绥诸边。嘉靖二十五年(1546)三边总督曾铣上疏请复河套加强北方防务这个建议得到辅夏言的支持但严嵩为了扳倒夏言他把计划收复河套的曾铣说成是“以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黩武之举”1借此杀了曾铣和夏言。从此明朝廷内再无一人敢言收复河套事俺答入犯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

    嘉靖二十九年(155o)六月俺答再次举兵大举南下攻掠大同明军一触即溃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八月俺答移兵东去由蓟镇从间道攻古北口入犯长驱直入掠怀柔围顺义到通州直抵北京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2京师大震。兵部尚书丁汝夔急忙部署防守京城事宜然而当点阅京军册籍时现“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3于是只得急调宣府、大同、辽阳、蓟州诸镇兵入辕“大同总兵咸宁侯仇鸾、巡抚保定都御史杨守谦等各以勤王兵至”4。当时明朝集合了五万援军但却未及储备粮秣以致军粮缺乏当援军会集京畿时“制下犒师牛酒诸费皆不知所出。户部文移往复越二三日军士始得数饼”5。仇鸾虽率大同兵二万入京世宗又以他为平虏大将军统率各地援军但却不敢出战。兵部尚书丁汝夔也“恇扰不知所为”6束手无策只好闭门坚守城外任俺答部焚掠。当政的严嵩认为俺答是抢食贼不足患“饱将自去”暗示将官“惟坚壁为上策”7世宗也准备以“皮币珠玉”去向俺答求和。这样明廷任凭俺答的军队在城外肆意掳掠达八日之久最后俺答仍由古北口故道退去。因为这年是庚戌年故史称“庚戌之变”明朝又经过一场惊恐度过一次危机。

    俺答退兵后于这年十二月遣使到宣府、大同请求通贡次年三月又遣使至宣府求通贡市。世宗准许先在大同开设马市后宣府、延绥、宁夏诸镇也准许开市每年两次。但一年之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俺答部又在大同边境骚扰于是世宗下诏停罢马市以致边境战事又起明朝京师多次戒严。如嘉靖三十三年秋天俺答部“攻蓟镇墙百道并进警报日数4《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1《明世宗实录》卷三三二嘉靖二十七年正月癸未。

    2《明史》卷二o四《丁汝夔》。

    3《明史》卷二o四《丁汝夔》。

    4高岱:《鸿猷录》卷十六《追杀仇鸾》。

    5高岱:《鸿猷录》卷十六《追杀仇鸾》。

    6《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7《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九《庚戌之变》。

    十至京师戒严”1。四十二年冬大掠顺义、三河京师戒严。

    直到隆庆初年形势才有所好转。随着明朝改革活动的展开对九边的建设日益重视边防因之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蒙古贵族的入犯明朝又往往遇到坚决抵抗损伤颇多再加上蒙古草原在经济上对内地的依赖关系增强农牧业生产的展和蒙汉人生活的需要都更加迫切要求互市贸易以换取布帛粮米和生产工具。在这种情况下遂出现了“俺答封贡”。

    隆庆四年(157o)鞑靼内部再次生矛盾俺答汗与其孙把汉那吉因争夺“三娘子”为妻而翻脸。三娘子原为把汉那吉之妻俺答见其貌美夺为己妻。把汉那吉恚恨遂于是年十月率妻子等十余人降明。大同巡抚方逢时接受其投降并报告宣大总督王崇古。他们共同上疏极力主张乘此机会优待把汉那吉“因与互市”2采取安抚政策。王崇古的建议在明朝大臣中意见很不一致“朝议纷纷”3但是得到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的支持王崇古的主张遂获批准诏授把汉那吉为指挥使赐绯衣一袭。时俺答势孤又看到把那汉吉受到明朝的优待于是遣使向明朝请开互市。

    隆庆五年(1571)二月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提出了具体处理封贡、互市事宜的八条建议。“封贡互市”主张提出后“朝议复哗”1张居正毫不犹豫仍全力支持王崇古的主张明确指出封贡通市有互利在他的坚持下封贡互市的主张“才获通过”2。于是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余蒙古诸领也被封为都督同知、指挥同知、千户、百户等职。又根据王崇古的建议恢复贡市蒙古与内地经济交往得以正常往来。从此四五十年以来不断南犯的俺答“事朝廷唯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氓者必罚治之”3。

    万历十年(1582)俺答死由其子黄台吉袭封顺义王。万历十四年黄台吉死其子撦力克袭封。俺答妻三娘子在俺答祖孙三世中“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4明朝政府封他为“忠顺夫人”。在“俺答封贡”到三娘子掌权的数十年间明朝与蒙古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

    明朝从建国以来就不断受到蒙古的骚扰延续了二百余年。明政府虽把对付蒙古势力作为边防的重点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无论是进取还是防御却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祸患。然而俺答封贡后北部边疆各民族却友好相处“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1《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2《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

    3《张居正集》卷四七附录一《张文忠公行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2《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3《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4《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5。明朝北方形势的安定和这种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展。清人魏源曾对此作过较为公允的评论:“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弛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1论述极为深刻。

    5《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

    1魏源:《圣武记》卷十二《武事余记》。

    第三节明代的西域和西藏明代的西域明朝对西北地区的经营是明朝对北部边境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明初每次派兵出征蒙古其西路军的进军方向就是西北地区。明军攻克一地后为加强对这里的管辖往往设置羁縻卫所招抚当地各族领命将屯兵据守。

    从洪武初年到永乐时期曾先后设置了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宁、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临潭)等卫。在其西境撒里畏兀儿安定王领地设置了安定、阿端、曲先三卫(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了罕东(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赤斤蒙古(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等卫。沙州(今甘肃敦煌)蒙古部众降明永乐初置沙州卫。在明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又设置了哈密卫。

    哈密“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之喉咽”2。明朝对其地非常重视。朱棣即位后即遣使至其地招谕。永乐元年(14o3)安克帖木儿遣使向明朝进贡次年明封其为忠顺王。四年设卫封授当地畏兀儿、哈剌灰等族领为指挥、千户、百户等职又派汉人官员为府长史、纪善(官名王府辅导)协同理事“以通诸番之消息。凡有入贡夷使方物悉领至彼译表以上”1。其目的是“欲其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2。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明朝政府所预期的作用。

    明政府加强对这一广大地区的管理其经济联系也是很密切的。明代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畏兀儿族、蒙古族、藏族以及回族等。其中安定、阿端、曲先等地过着游牧生活外其他地区则兼营耕牧。他们和明朝的经济往来主要通过朝贡、马市等方式。他们不时派遣庞大的使团向明朝进贡物品人数达几百人。对此明廷要给予“回赐”如绢疋、彩缎等物有时也给银、钱。因此朝贡实际上也带有贸易性质。另外明朝政府还准许他们利用朝贡时机“听其量带方物来京贸易”3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有时允许他们在河州等地进行茶马贸易。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政府派遣中官而聂到河州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得马万三百余匹给茶三十余万斤4。哈密、土鲁番用来进贡和马市的物品有马匹、玉石、回回青、刀锉、硇砂、兽皮等他们需要的物品主要有纱罗绫缎、瓷器、茶叶、铁器、药材等都是难得而2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八《哈密志》。

    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二《哈密》。

    2《明史》卷三二九《哈密卫传》。

    3《明武宗实录》卷四三正德三年十月甲戌。

    4《明史》卷三三o《西番诸卫传》。

    又不可缺的因此他们对通贡十分重视不断要求增加进贡次数和人数开展马市贸易。这说明西北边疆在经济上已与中原密不可分。

    明代的西藏西藏明代称乌斯藏。明太祖立国后随即遣使向该区招谕并在这里建立了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明成祖封授各地藏族政教领确立了藏族地区的统治秩序1。

    西藏盛行喇嘛教。元世祖尊奉萨迦喇嘛八思巴为帝师封大宝法王统领十三万户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其后元朝历代帝师都由萨迦寺喇嘛袭封但到元朝衰亡时由于喇嘛教派间争权使这一地区陷于混乱。明太祖即位后洪武二年(1369)即遣使去西藏告谕明朝建国又派遣陕西行省官员前往各部落招谕元朝旧封官员来朝受职。洪武六年萨迦派摄(代)帝师喃加巴藏卜来京封授“炽盛佛宝国师”所举元旧封官员六十人分别授予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等职。从洪武四年到六年明廷6续设置了乌斯藏、朵甘指挥使司以及宣慰使司、安抚使司、招讨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完善了明朝中央在西藏地区的行政建置依明朝制度建立起军政统治秩序。

    在这一秩序之下明廷不再把藏区封给任何地方“王侯”而是作为相当于省的行政区直辖于中央。行政机构的任务是“绥镇一方安辑众庶”2而且不干预宗教事务所设官吏近于内地“流官”3。洪武七年(1374)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总管河州、乌斯藏及朵甘。原设乌斯藏卫和朵甘卫指挥使司也升为行都指挥使司。

    与此同时随着萨迦派逐渐衰落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的相继兴起明成祖即位后改变元朝独尊萨迦的旧制度实行“众封多建”的宗教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