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7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兵出关重筑大凌河城。崇祯四年皇太极出兵围困大凌河四个月守将祖大寿力尽投降孙承宗被劾归乡。崇祯七年皇太极再次入关远袭宣府、大同饱掠而归。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皇太极称帝前后数次入关侵扰。在他称帝这一年秋清兵从独石口入关在畿内攻城略地一个多月后退回。崇祯十一年(1638清崇德三年)清军第四次进入畿内并攻入河北、山东达六个月之久。尽管如此但明军仍然控制着山海关以及关外锦州等地所以清军不敢在内地多停留。山海关是屏蔽北京的要塞而锦州乃是山海关的门户清朝欲夺取北京必须先攻下锦州。

    崇祯十三年(164o清崇德五年)清军攻打锦州锦州明军守将祖大1李星龄:《春坡堂日月录》卷十二。

    寿进行抵抗结果清军大败。次年一月皇太极又派多尔衮率兵围攻锦州亦失利。四月皇太极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为左右翼元帅对锦州进行长期围困。锦州外城的蒙古兵投降清军占领了外城。但外城虽破守将祖大寿仍率明军坚守内城。祖大寿向明廷告急七月明廷派洪承畴率兵十三万赴援。但朝中是战是守计议不定。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战冒险轻进终招失败。皇太极对松山仍采取围而不攻之策。松山处于锦州、杏山之间为宁远、锦州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洪承畴五次突围均被堵回。次年二月洪承畴被俘。这时久被围困的锦州也军心瓦解被围一年多城内粮尽人相食战守计穷于是祖大寿举城投降。四月杏山明军降。至此明朝在关外除了宁远一座孤城外全部落入清军之手。松锦之役后明朝元气大伤败局已定。

    第二节明与蒙古的关系明朝自洪武时起便存在着来自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蒙古贵族的侵扰几乎与明朝相始终。明初主要是对北元的征讨明中期以后由于国力衰退军备废弛明朝廷处于全面防御态势。与此同时在北方明廷还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并以封王、通贡、互市等手段牵制蒙古诸部。

    北征蒙古建文三年(14o1)鬼力赤杀坤帖木儿自称可汗废北元国号称鞑靼蒙古分裂为三部分。永乐初蒙古三部不断生战争尤以鞑靼为盛。永乐元年(14o3)阿鲁台杀鬼力赤与本雅失里称雄鞑靼。永乐六年、七年成祖连续派人去鞑靼但本雅失里无意通好并杀了使臣郭骥。七年七月成祖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率精骑十万北征鞑靼。由于丘福孤军轻进明军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遭到鞑靼骑兵的包围袭击丘福及诸将被执遇害“一军皆没”1。永乐八年二月成祖亲率五十万众出塞北征。明军大败本雅失里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本雅失里弃辎重孳畜以七骑遁”2。明军旋回师东击阿鲁台部于飞云壑(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部)阿鲁台部大败于是年冬遣使贡马表示内附。之后成祖又于永乐十四年(1416)、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进行了四次亲征除十四年是打击瓦刺势力以外其余皆是征讨鞑靼部。

    明朝前期对蒙古的北征虽然未能达到统一漠北的目的但对巩固明朝统治、稳定北部边疆有一定积极意义。明兵攻下大都后各地还有割据势力的存在。面对这种割据势力朱元璋建国后的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全国的统一事业。洪武年间延续二十年之久对蒙古的征伐可以说正是朱元璋为了消除北元对明朝统治的威胁实现这一事业的重要内容。到永乐年间形势已有很大变化。由于明军的一再打击由于明朝政府的怀柔政策对来降的蒙古贵族、官员和头领分别封以官职;对其领封王如永乐七年(14o9)成祖封瓦刺部的三个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永乐十一年(1413)又封鞑靼部领阿鲁台为和宁王。与此同时由于蒙古内部的分裂、纷争其力量已大大下降对明朝所造成的威胁程度也已大大降低。但成祖为了实现他做“天下共主”的雄心多次大规模亲征其目的就是使蒙古臣服1。这种大规模用兵固然有其利益所在却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战争不仅割裂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影响了双方经济的1《明史》卷一四五《丘福传》。

    2《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明史纪事本末》卷二一《亲征漠北》。1参见毛佩琦:《永乐皇帝大传》下篇第四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展而且由于连年征战征需频繁民力凋敝也使明朝的财力因之“大窘”2。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成祖的北征不免失策。

    北疆的防御明朝边防的重点是对付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从洪武初年开始太祖就着力经营北方派重臣加以镇守以致“重兵之镇惟在北边”3。但当时明朝的国都在南京太祖对远离京师的北方又放心不下于是就“酌周、汉启诸王之封”4实行分封诸王的宗藩制度。从洪武三年(137o)开始太祖6续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洪武三年四月封秦、晋、燕、吴、楚等十王。十一年(1378)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之国北平”5。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分列在各个军事重地。

    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蒙古势力因此太祖沿长城内外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了九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广宁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太原的晋王、宁夏的庆王、西安的秦王、甘州的肃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险、控要害佐以元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1在长城沿线形成一道严密的军事边墙。而在各王的辖区即成为明军北上的重要基地。以诸王守边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捍御蒙古的南下同时“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2也有利于明朝的久安长治。然而到永乐时这种诸王守边的局面因为成祖的削藩而遭到破坏。永乐年间成祖还有足够的能力和才智数征漠北但仁、宣以后诸帝从各方面而言都逊于太祖和成祖因此除了宣德三年(1428)宣宗曾虚张声势巡边一次外都不敢轻易巡边。尤其是中期以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北部边防更是陷于全面防御和退缩。尽管如此。明朝对北部边防并不敢掉以轻心。

    成祖以藩王即帝位后先把拥兵镇抚北方边境的藩王内迁。建文四年(14o2)把驻宣府的谷王徙往湖广长沙。永乐元年(14o3)徙宁王于江西南昌。另外又削弱代王、辽王等藩王的军事力量减其护卫。这样从总体上看削藩有利于皇权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却造成北部边防的空虚。如洪武时曾在长城以北设大宁卫、开平卫和东胜卫(今内蒙古托克托)等2郑文彬:《筹边纂议》卷一。

    3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

    4李日华:《官制备考·分封》。

    5《明史》卷二《太祖纪二》。

    1何乔远:《名山藏》卷三六《分藩记》。

    2《明太祖实录》卷五一洪武三年四月。

    使辽东和宣府、大同互相沟通。永乐元年后由于藩王及卫所内徙“自是辽东与宣、大声援阻绝又以东胜孤远难守调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而墟其地”1。与此同时出于对蒙古用兵的需要成祖又将靖难有功的将领派往边塞要地直接统率节制军队。因此《明史》亦言:“帝(成祖)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2到弘治时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逐渐形成了九个军事重镇;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号称“九边”。并且每镇设巡抚都御史一人总兵官一人根据需要下设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分守辖区诸要地。

    除此之外从洪武时起明朝还在边地设置都司和行都司如万全都司、辽东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等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下设卫所。这些都司和行都司与内地其他都司不同它们除了具有军事性质外还兼理民政负责屯田、征收赋税等事宜以加强对边地的管辖。另在蒙古的兀良哈部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立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在西北地区也设置哈密卫、安定卫、沙州卫等。这些卫所皆为羁縻卫所使在东北与西北构成两道屏障以扞蔽蒙古的进犯和骚扰。

    总之永乐迁都以后“明朝以北京为中心以九镇为重要军防点以卫所等为网络以长城为屏障和阵地形成北部的严密防线”3。

     宝 书 网  w w w 。 b  a o s h u 2 。  c o  m 
    瓦剌的兴起正统年间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崛起。宣宗时蒙古诸部战争频仍。宣德九年(1434)顺宁王马哈木之子脱欢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悉收其部”1。正统初脱欢又杀瓦剌部的“贤义、安乐两王尽有其众”2。于是蒙古的瓦剌、鞑靼各部皆归脱欢统率。脱欢“欲自称可汗众不可乃共立脱脱不花”3脱欢自为丞相。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子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瓦剌军政大权均由也先执掌不听脱脱不花号令脱脱不花与也先各自遣使来明朝贡明朝也都予以接纳分别赏赐。也先在遣使向明朝贡的同时逐渐扩张其势力。正统十年(1445)也先进攻哈密卫次年攻入兀良哈三卫瓦剌的势力自哈密向辽东展日益形成对明朝的威胁。当时许多官吏都认识到这一问题力主警惕戒备但当时王振擅权也先阴与王振结纳1《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2《明史》卷九一《兵志三》。

    3杨绍猷:《明朝的边疆政策及其得失》。

    1《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2《明史》卷三二八《瓦剌传》。

    3《明史》卷三二八《瓦剌传》。

    王振对北部边防不作任何战备措施甚至还不断指使其亲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递年多造钢铁箭头用瓮盛之以遗瓦剌使臣也也先每岁以良马等物赂振及敬以报之”4。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也先借口贡马减其值而分兵四路大举进犯其主力由知院阿剌和也先率领分攻宣府、大同“塞上诸城堡多陷没”5。大同参将吴浩战死。

    大同败报传到北京英宗在王振的鼓惑和挟持下决意亲征。命太监金英辅佐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和张益等扈驾从征。随征的文武臣僚虽有数百人但却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一切行动皆由王振专断。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既没有认真的战前准备又没有周密的军事部署诏下两日英宗统率的五十万大军便匆匆出了。大军“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寇亦佯避诱师深入”1。王振不管实际情况盲目催促进军。

    八月初一日明军进到大同王振又欲进兵北行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见形势不利力请回师王振不听仍坚持北进。会前军败报踵至“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出御全军皆覆没”2同时郭敬也密告王振如果继续北进“正中虏计振始惧”3。八月三日匆匆下令班师。初十日明军退至宣府瓦刺大军追袭而来。十三日英宗率军到达离怀来城仅二十里的土木堡(今怀来县西南)。随从的文武官员主张“入保怀来”而王振却以“辎重千余辆尚在后未至”4主张留待。瓦刺大军紧紧围困土木堡明军无法移动。十五日瓦刺军四面围攻“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明军全线大溃。混战中英宗被俘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和张益等“数百人皆死”5王振则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捶死。明朝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土木堡之战明军仓促出师京军精锐毁于一旦勇将重臣多人战死。明朝“遭遇到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严重危机”1。

    土木堡丧师英宗被俘朝廷震动一片混乱。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4《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三正统十四年九月丙戌。

    5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

    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七《北狄·鞑靼》。

    2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七《北狄·鞑靼》。

    3《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己酉。

    4《殊域周咨录》卷十七《北狄·鞑靼》。

    5《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二《土木之变》。

    1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八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国召集群臣商议战守之策“群臣聚哭于朝”2不知所为。翰林侍讲徐珵(后改名徐有贞)主张南迁逃跑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的反对主张坚决抗御。朱祁钰以太后命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刷新内政加强战备。

    是年九月郕王正式登皇帝位(景泰帝)明朝更显稳定。同时于谦又选派得力将领增补关隘加派援军下令调集河南、山东、南京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