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亦失哈与康旺等人巡视奴儿干各地以及苦夷(库页岛)诸部落。康旺在奴儿干都司治所特林附近建立了一座供奉观音的永宁寺。永乐十一年镌刻《敕修永宁寺记》碑石。宣德八年(1433)又立《重建永宁寺记》碑石。碑文用汉、蒙古、藏、女真四体文字书写记录了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和亦失哈等屡次宣谕镇抚其地的情况。这不仅说明了明皇朝对奴儿干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而且也说明奴儿干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相互交流和促进。
后金的兴起明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女真、蒙古、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族其中人口最多居住范围最广的是女真族。女真在秦以前称肃慎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叫靺鞨辽、宋至明末则称为女真。
明初女真族依据分布地域和经济展程度分成建州、海西及野人三大部三部之间及其内部不断生相互兼并和掠夺战争“野人”女真时常侵扰海西和建州“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1。永乐以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部被迫南迁。建州女真几经迁徙到英宗正统时逐渐稳定下来定居于浑河上游2。永乐十年(1412)增设建州左卫。正统七年(1442)明又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建州左卫合称建州三卫。海西女真的南徙到嘉靖初年才稳定下来散居于开原以北至松花江一带。海西、建州南移后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迅展到万历初年女真各部势力日益壮大。
明朝面对女真势力的展感到极大的威胁为了加强对女真的控制巩固其统治采取“分其枝离其势互合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3以致女真各部“各自雄长不相归一”4彼此互相牵制陷于分裂、混战不休的状态。这给女真各部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统一已成为人心所向。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崛起。
2万历《大明会典》卷一o八《朝贡通例》。
1毕恭:《辽东志》卷七;庐琼:《东戍见闻录》。
2《明英宗实录》卷四三正统三年六月戊辰。
3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卷一《兵部类》。
4杨宗伯:《海建夷贡补至南北部落未明谨遵例奏请乞赐诘问以折狂谋疏》《皇明经世文编》卷四五三。努尔哈赤(1559—1626)明初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六世孙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均为明代世袭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年后又经常到抚顺马市贸易。他熟悉汉族习俗了解汉族社会经济情况深受汉文化的熏陶。万历十一年(1583)明朝廷积极扶植的苏克苏浒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引导明军镇压阿台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于是努尔哈赤以祖父、父亲遗甲十三副起兵征讨尼堪外兰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历程。经过五年的征战他基本上把分散对立的各部势力统一了起来一跃而为女真族中最强大的力量兵势日盛。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他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拥有精兵六七万“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语音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合为一”1。
建州女真统一后努尔哈赤一面与明廷通好遣使往来岁致朝贡表示顺服明廷也先后封其为都督佥事、左都督、龙虎将军;另一方面他积极整顿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与革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八旗制度”。八旗制是由女真人狩猎时实行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来的。万历二十九年(16o1)努尔哈赤在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旗制。设立四旗即黄、白、红、蓝四色规定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每牛录设牛录厄真一人管理该牛录内一切事务。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归附日众乃析为八”在原有四旗之外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牛录之上设甲喇和固山。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厄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八旗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各自向努尔哈赤负责。在这种制度下从事生产和征战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另外他还兴筑城池;选人才设议政五大臣颁布法制;创制满文。这些改革措施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展也加强了各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登位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后金的崛起逐渐成为与明朝廷相对抗的强大势力。
明与后金之战争随着后金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努尔哈赤很快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出兵伐明连破抚顺、东州、清河等城全辽震动明神宗也深感“辽东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1。于是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铤等为副调兵筹饷于次年二月进攻赫图阿拉。
1《满洲实录》卷六。
1《明神宗实录》卷五六八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丙辰。
明大军十万人马“号大兵四十七万”2采取分兵合进的战略分四路进军。辽阳总兵刘铤率军出宽甸由东;开原总兵马林率军出三岔口由北;山海关总兵杜松率军出抚顺关由西;辽东总兵李如柏率军出鸦鹘关由南其中以西路杜松部主力皆直指赫图阿拉。经略杨镐为四路军总指挥坐镇沈阳。努尔哈赤抓住明军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集中兵力击败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三万人结果杜松战死所部全军覆没。努尔哈赤又乘胜进击大败马林军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接着尽歼刘铤部刘铤战死。明军三路丧师经略杨镐急令李如柏退兵。
萨尔浒战役明朝阵亡将士四万五千余损失马骡驼二万辎重器械无数明军惨败。之后明朝的力量大衰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力量大增由防御转入进攻。努尔哈赤挥军西进连破开原、铁岭辽阳地区一片混乱将士们“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各营逃者日以千百计”1。明廷感到事态的严重遂派熊廷弼为经略赴辽东督师责令他进攻后金恢复失地。
熊廷弼字飞白江夏(今武汉)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万历三十六年(16o8)他以御史巡按辽东主张以守为上缮垣建堡推行屯田加强战备。在辽东数年他“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2风纪大振。万历四十七年(1619天命四年)随着开原、铁岭的相继失陷辽阳、沈阳孤立辽东危势日甚。熊廷弼受命后于这年八月抵达辽阳。熊廷弼认识到明军新败士气低落所以仍主张以防御为主。他大力整顿军务浚壕缮城练兵制械并招抚流民屯田积粮以守为战收到很好的效果。经过十个多月的经营“辽阳之颓城如新丧胆之人复定至奉集、沈阳二空城今且俨然重镇矣”1。
然而正当辽东形势有所好转时熊廷弼被罢官。“时朝贵皆碌碌徒以台省之焰凌人不复念国事”2。朝中党争激烈浙党给事中姚宗文因怨恨熊廷弼不替他说话遂联络同党攻击熊廷弼。熊廷弼罢免后明朝以袁应泰为经略。袁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他上任后认为熊廷弼执法太严“以宽矫之多所更易”3并且盲目地要兵攻打后金。这时后金正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夺取辽沈。天启元年(1621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大军围攻沈阳经过激战号称“坚城”的沈阳失守后金兵又进攻辽阳。辽阳是辽东府辽东经略皆驻节于此。守卫辽阳的明军不到一2《明史》卷二五九《杨镐传》。
1熊廷弼:《熊襄愍公集》卷一《辽东大势久去疏》。
2《明史》卷二五九《熊廷弼传》。
1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三。
2《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二。
3《明史》卷二五九《袁应泰传》。
万人却进行了顽强抵抗经过三天激战辽阳失陷袁应泰自杀。后金兵乘机进占了辽东大小七十余城并迁都辽阳。
明廷闻讯举朝震惊又议起用熊廷弼。天启元年(1621)七月明朝又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可是明朝对辽东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进攻还是防御这一战略方针久未解决。熊廷弼仍主张坚守防御并以广宁为主重点设防稳住河西动荡局面然后乘虚入攻步步挨进从而收复辽阳。而王化贞“素不习兵轻视大敌”4要倾关外之兵同后金决一胜负。这样经略主守巡抚主战“二人议论遂成水火”5。但王化贞大权在握在广宁拥兵十四万而熊廷弼则仅有经略虚名手中兵力只有四千余。大多数明朝官员也都同意王化贞的主张反对熊廷弼的策略。
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兵渡辽河而西。熊廷弼从一开始就提出“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两路”1的防御方针坚持固守广宁但遭到王化贞的反对。王化贞把兵力分散于各城堡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态势很快广宁失守王化贞仓皇西逃。广宁失陷后王化贞与熊廷弼俱被逮下狱。天启五年(1625)十月熊廷弼被斩。崇祯五年(1632)王化贞也被处死。
广宁失守后后金连陷四十余城占领河西大片土地。以后努尔哈赤为了便于和明朝作战又从辽阳迁都沈阳。消息传到京师举朝汹汹朝中官僚纷纷主张退保山海关。熊廷弼、王化贞被逮下狱后明朝另派王在晋为辽东经略。但王在晋无远谋也提出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可当时任兵部职方主事的袁崇焕却认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宁远“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2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不可轻弃于敌。袁崇焕的主张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赞同与支持。不久明朝起用孙承宗代替王在晋经略辽东。
孙承宗继承熊廷弼以守为战的战略方针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大力整顿山海关的防务重点加强宁远的防御力量又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及右屯诸要塞形成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关外防线。孙承宗与袁崇焕在关外四年边防大备。然而天启五年(1625天命十年)十月孙承宗因阉党攻击辞职还乡明朝以高第为辽东经略局势生了急剧逆转。高第到任后认为关外不足守尽反孙承宗所为撤锦州、右屯守备移将士于关内。袁崇焕力争不听仍坚守宁远孤城。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十三万西渡辽河长驱直入进抵宁远将宁远城团团围住。袁崇焕激励将士誓死守城。宁远城防守坚固后金兵强攻不克。努尔哈赤决心要攻4《明史》卷二五九《王化贞传》。
5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广宁溃》。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
下宁远城但经三天急攻未下伤亡众多“大挫而退”1。宁远大捷是明与后金交锋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打破了后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努尔哈赤在宁远败后遂惭恨而归不久病死。朝廷闻讯立即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三月加辽东巡抚。
宁远战役后袁崇焕一面在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块构筑防线一面派人与后金议和以争取时间。而后金方面在努尔哈赤死后汗位之争十分激烈。皇太极上台后虽雄心勃勃决意承袭父志入主中原但后金尚处在“邦家未固”、“事局未定”的动荡之中。军事上又要解决东部朝鲜和西部蒙古问题以避免三面受敌。这样双方书信往还不断但因双方都无议和诚意仅以此作为缓兵之计所以始终达不成协议。
天启七年(1627后金天聪元年)五月皇太极出征朝鲜回师沈阳后立即调兵西进攻打锦州、宁远。锦州久攻不下皇太极便亲率大军进攻宁远宁远有袁崇焕驻守城防坚固也未能攻克后金军遂弃宁远全力攻锦州。皇太极亲自督战但锦州城池坚固后金兵死伤累累士气低落皇太极不得不回师沈阳。这场战役被称为宁锦大捷。袁崇焕在宁远先后两次击败后金的进攻挽回了明朝在关外的危局。但事后因专权的魏忠贤不喜袁崇焕命其党羽论袁崇焕不救锦州之罪袁崇焕只得乞休回乡。直到崇祯初袁崇焕复被召还督师蓟辽。此时皇太极的军事力量正处于上升时期志在中原表面上和袁崇焕书信往还议和暗中却积极备战。
崇祯二年(1629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区取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从山海关外率兵入援。京师纷传袁崇焕积极议和欲引敌作城下之盟。皇太极感到有机可乘施反间计假崇祯之手杀了袁崇焕。十二月皇太极从北京撤兵沿途攻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派兵驻守返回沈阳。袁崇焕被杀后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之职督关内外军事很快收复了遵化四城并率兵出关重筑大凌河城。崇祯四年皇太极出兵围困大凌河四个月守将祖大寿力尽投降孙承宗被劾归乡。崇祯七年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