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李自成部占领武昌撤离陕西的大顺军加上召集来的襄阳、荆州等地的大顺军合计二十余万还有相当的实力。但是阿济格抢先一步先是在武昌围城迫大顺军弃城而走接着在阳新的富池口打败大顺军。因此李自成的东进完全不是从容的战略转移而是力不从心的败退。四月大顺军老营驻扎九江附近为清兵攻破刘宗敏被杀宋献策投降牛金星逃匿。大顺政权面临崩溃东进的道路完全被堵断李自成不得不率余部折向西南。五月初李自成率义子张鼐及少数大顺军兵士行至湖北通山九宫山突然遭到地主程九伯组织的当地团练的袭击李自成在格斗中身亡。大顺军将领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亭坚持了长期的抗清斗争。郝摇旗、刘体纯在清康熙元年(1662)战死李来亨在巴东茅麓山一直坚持到康熙三年。
第二节弘光政权的建立和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弘光政权的建立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在朱由检自缢、北京城易主之后南京成为有实际内涵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成为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在南京很快展开一场拥立新帝的斗争。当时逃难到淮安城的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崧。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朱由崧因为他是神宗皇帝的孙子而朱常崧是神宗皇帝的侄子。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及原礼部侍郎钱谦益等主张拥立朱常崧理由是朱常崧比朱由崧贤明当立贤不立亲。马士英得到江北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的支持拥兵迎朱由崧进入南京先给他以监国的名义。1644年五月朱由崧即帝位年号弘光。户部尚书高弘图与史可法、马士英等被推入阁史可法仍掌兵部事马士英仍督师凤阳。
弘光政权坚持与大顺政权为敌的立场。当大顺军和清兵双双南下对南京都形成威胁时弘光政权把对付大顺军作为当务之急。史可法提出“目前最急者无逾办寇”1。马士英则认为坐视大顺军和清兵两虎相斗是当今上策。但在广大士民的眼里弘光政权是明皇朝的合法继承者清兵与大顺军的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清政权与弘光政权的矛盾突出起来弘光政权成为南方人民反抗清兵的一面主要旗帜。
另一方面尽管马士英和史可法反对大顺政权的立场是一致的具体的执政纲领却有区别。以史可法为的官僚集团包括许多东林党人他们主张实行比较开明的政治减轻人民的负担免去崇祯年间的加饷杂派。为了加强弘光政权的实力他们还仿效朱元璋占据应天时的做法兴修水利和开垦屯田。对待清政权他们的立场是“复故土以光祖业”号召四方义师勤王共守南京。在具体措施上史可法提出设淮安、扬州、庐州、泗州四镇固守设凤阳、徐州、滁州、四镇图攻督师驻扬州调度。
这些措施是对崇祯时期政策的否定反映了某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可惜的是弘光政权很快就压制了这种精神。以马士英为代表的另一个官僚集团对史可法等人持排斥的态度。他们把东林党人论不可立福王的书信奏告朱由崧又指使高杰、刘泽清等向南京施加压力指名要史可法督师。史可法无奈在朱由崧即位的第二天自请督师。朝政由马士英把持因投靠魏忠贤被列为逆党的原太常少卿阮大铖得到重用。他不但要为自己洗去恶名而且要为整个逆党翻案。明末党争在新的形势下重新炽烈东林党人受到打击吕大器、高弘图、姜曰广等先后被罢免。
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对清政权采取妥协议和的立场。他们派使臣北上谈1《史忠正公集》卷一。
判提出的议和条件是:第一于天寿山立陵改葬朱由检;第二割山海关以外地区;第三每年供给大清国钱币十万。江南士人痛恨马、阮之流视之为南宋时的秦桧。
作为明朝宗藩制度的代表人物朱由崧腐朽的本质很快就暴露无遗。他依靠马士英、阮大铖把一切朝政托付给马士英。他放纵马士英和内官勾结鬻官卖爵公开定价:武英殿中书一千二百两文华殿中书一千五百两布政司吏员五百两按察使司四百六十两以下不等。当时的民谣说:“金刀莫试割长弓早上弦。求田方得禄买马即为官。”1田指中官田成马即马士英。在生活上朱由崧追求奢华、享受。皇宫内悬挂着一副对联写道:“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但见月当头。”
当时隶属于弘光朝廷的军队尚有相当数量。但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展起来的武臣成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式军阀。他们不尊重朝廷不接受朝廷辖制相互之间也矛盾重重。
史可法督师淮扬一面布置防务一面试图经略中原命高杰北征收复河南失地。清顺治二年(1645)初睢州总兵许定国与清军勾结杀死高杰。史可法闻讯赶至徐州进行安抚以高杰外甥李本身提督高部。在回扬州途中得知黄得功部有异动他又忙派人加以宠络。不久左良玉兴师东进。弘光朝廷视其为寇制定“寇至则防寇寇去则防敌”的方针命史可法回卫南京。为处理内部纷争史可法疲于奔命不要说再次主动出击连部署有效的防御也不可能。
清军夺取陕西以后多铎一路开始东征在河南归德分兵一路向毫州一路向徐州。四月下旬经由毫州一路的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一昼夜赶回扬州指挥守城。他传令各镇兵马援守竟无人应命扬州总兵李栖凤、监军李岐凤拔营降清史可法更加孤立。清兵以大炮轰开城池他拔剑自刎未死为清兵俘获。多铎劝降史可法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念以身殉难。清兵进入扬州城进行了野蛮的屠杀。清兵屠城十日被杀的居民数十万扬州成为一座空城。史称“扬州十日”。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南京。朱由崧逃窜在芜湖被俘。他被押进南京时百姓夹路唾骂投掷瓦砾表现出对他的轻蔑和痛恨。弘光政权仅维持了一年就灭亡了。
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就是从反对剃开始的。
清兵占领北京时曾下令剃。为了避免与汉族人民的矛盾骤然加剧又宣布暂缓一年执行。占领南京以后清廷认为心理上征服广大汉族人民的1《明季南略》卷二《时语》。
时机已经成熟再次颁布剃令所征服的地区以十日为限“留头不留留不留头”。清兵以剃匠人随军挑担过市强制剃抗拒者砍头把头挂在挑担上示众。这种高压政策使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情绪更加高涨未被征服地区人民的抵抗更加顽强。苏州、松江等地群众组织乌龙会就以反对剃为宗旨遇有剃者立即处死。
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也是从反对剃开始的。顺治二年六月多铎向江阴县派去县令限县民三日内剃。诸生许用倡言:“头可断不可剃。”四城内外响应者数万人用县中所存火药器械装备起来逮捕清守备官在城内搜寻奸细。明朝原典史阎应元被推举为指挥。他组织群众修缮城池制造火器箭弩准备迎敌。围城的清兵及降清的刘良佐部共二十多万人大规模进攻从七月初开始。江阴人民在阎应元、陈明遇等人领导下英勇作战击退清兵无数次进攻杀敌三王爷十八大将给以清兵从来未有的重创。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失陷阎应元、陈明遇等牺牲。为了报复清兵屠城三日杀人十七万之多。有人歌颂江阴人民“八十日戴效忠”“六万人同心死义”。1嘉定经过清兵与抗清义兵的反复争夺斗争十分激烈。顺治二年闰六月降清的明朝将领李成栋驻守嘉定城外委派官员推行剃令。南翔镇、石岗镇和王家庄等地人民纷纷组织民兵赶走了清朝官员打败了清兵占据县城。崇祯时曾任浙江右参政的官僚侯峒曾和进士黄淳耀被推举为领袖。在他们鼓动下义军守城十余日。城破后侯峒曾投池黄淳耀自缢。李成栋纵兵在城内进行了第一次大屠杀。清军退出后一个叫朱瑛的抗清人士重兴义师再据县城。七月下旬清兵攻破嘉定进行了第二次大屠杀。八月中旬一支明军反攻嘉定失败清兵进行了第三次大屠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此后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还持续了很长时间不过已是在清朝统治下的反抗斗争与两个政权之间的对抗不属于同一性质。
1《明季南略》卷四《江阴纪略》。
第三节大西军的抗清斗争与大顺政权一样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权和大西军坚持抵制清政权、抗御清兵的立场。在大顺政权与南明弘光政权相继败亡后清军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西南。清朝廷一面向张献忠招降一面组织军事征讨。招降诏书说张献忠率众来归可优加擢叙。征讨的清军以肃王豪格为主帅郡王罗洛宏、贝勒尼堪等为大将。张献忠对清廷的招降置之不理而对于清军的征讨他决心抵抗却没有做出认真的部署。由于部将刘进忠的背叛使大西政权一开始便处于危难之中。
刘进忠为大西军将领驻守川北遂宁与汉中相望。清军汉中守将马科原是大顺军将领有一定的实力。张献忠告诫刘进忠不要轻动但他没有听从恃勇轻进袭击汉中被马科打败折兵大半。张献忠大怒下诏书责骂辞句严厉。刘进忠恐惧向清军投降充当清军入川的向导。在这同时四川的明军也向成都逼近。张献忠感到成都无法再守“乃拔营尽起相率走川北”1打算由四川进入陕西。
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豪格率清兵入川一昼夜三百里动作神。通过对大西军俘虏的审讯清兵获知张献忠的动向而大西军对清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当两军在西充县境内凤凰山隔水相望时张献忠还不相信清兵已至险些把报警的探兵杀死。在敌情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他亲自带七八名士卒不穿盔甲不携长枪出营观探虚实。结果被一支冷箭射中要害坠马而死。
张献忠之死标志着与明、清两代王朝相抗衡的大西政权的灭亡。但大西军在李定国、孙可望等人的领导下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继续抗清。李定国指挥的军队转战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等省清顺治九年(1652)攻克桂林使降清封王的孔有德畏罪自杀撤离长沙时击毙清军元帅尼堪使清廷大为震惊。另一路大西军在刘文秀率领下恢复重庆逼近成都在成都以北的保宁县包围了吴三桂使他险些丧命。大西军和大顺军一样在南明抗清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明季南略》卷十《张献忠乱蜀本末》。
第四节南明其他政权的抗清斗争弘光政权灭亡以后志在抗清复明的士大夫拥戴不同的藩王在南方各省又相继建立了几个政权。
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灭亡的消息传到浙江原籍鄞县的明末官僚钱肃乐联合号称六狂生的宁波秀才董志宁、6宇■、王家勤、毛聚奎、华夏、张梦锡等在宁波举义反清明定海总兵王之仁起兵响应。在这一事件的推动下余姚、东阳等地都出现抗清义军。余姚山中的一支义军号“世忠营”是由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组织的。浙江义军和原弘光朝廷的官僚如总督江上军务的尚书朱大典、协理兵政的尚书张国维、总兵方国安等将流落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迎到绍兴以监国的名义建立政权。在鲁监国的旗号下义军控制了福建的长乐、永福、兴化、海口、福安等地。朱以海一度入驻福宁州。清兵南下浙、闽鲁监国的军队接战不利所经营的地盘相继失去。大臣张煌言、武将张名振等奉朱以海占据舟山。顺治六年清军攻下舟山。朱以海沿金门、天台逃亡。顺治八年张煌言劝说朱以海去鲁监国名号接受永历政权的辖制。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差不多与鲁监国建立的同时原弘光朝廷委任的镇江总兵郑鸿逵、南安伯郑芝龙、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人迎奉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建元隆武由郑氏兄弟主持军事黄道周为辅张肯堂为左都御史政权粗具规模。隆武政权得到福建以外各地义军的拥护。明湖广巡抚何腾蛟招抚了李自成的部将李过、郝摇旗、袁宗第、王进才等及左良玉的旧部号荆、襄十三家军这时也投到隆武的旗帜下。
朱聿键“性率直喜诗书善文翰”1。崇祯八年他曾兴师勤王因未曾奉旨反遭弹劾禁锢凤阳。后被弘光朝廷赦免避难到浙江。他的品行和经历既不同于昏庸的朱由崧也不同于无所作为的朱以海本该有一番建树但是他既然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对邻近的鲁王政权就不能不有所猜疑对明末农民军的余部就不能不有所忌讳。在隆武的旗帜下各派抗清力量无法联合起来朱聿键主要是依靠郑芝龙的军事力量。
郑芝龙原来是福建沿海一带的海盗头目后来接受明朝的招安。他虽然拥立朱聿键对兴复明室却并不热心。降清的明朝大臣洪承畴和他是同乡二人早就秘密勾结。
黄道周出师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