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6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区的统治和开。

    《明史》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故遣郑和等通使西洋。其实不论其初衷如何朱棣的这一举动客观上促成了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西南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郑和七下西洋六次在永乐年间。他先后到达三十余国航程最远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海口。由于对外关系拓展的需要朱棣还在翰林院下开设了“四夷馆”以学习少数民族文字和外语。

    然而朱棣的好大喜功、耀武扬威的性格也不免在处理外交事务上造成失误。永乐四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乱后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设立交阯布政司使之成为明皇朝的一个辖区。这一做法显然是违背了安南人民的愿望安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屡屡遣军南征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至宣德五年(143o)才不得不宣布撤销交阯郡恢复安南。

    迁都北京永乐十八年(142o)十一月明成祖诏告天下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因封藩北平又从北平起兵夺得帝位永乐元年正月即诏改北平为北京接着又改为顺天府并在北京设立行部。此后又多次迁徙直隶苏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商民、山西居民来北京以促进北京经济的展。永乐四年下诏扩建九门、六部、诸司公廨。七年朱棣便借北巡之名居住北京在北京设行在六部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命皇太子所决庶务六科月一类奏”1。永乐十四年“作北京西宫”。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正式落1《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传》。

    2《明史》卷三o四《郑和传》。

    1《明史》卷七《成祖纪》。

    成明成祖即下令以北京为京师将国都迁往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北京是其“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即有将国都北迁之意。而元朝建都北京近百年使漠北与中原地区加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朱棣的迁都与元朝从上都迁往大都同样都有出于长远的政治上的考虑。

    永乐十九年(1421)鞑靼阿鲁台复叛不断骚扰兴和等地明成祖于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率军亲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病死榆木川终年六十有五。

    第三节“仁、宣致治”

    永乐以后仁宗、宣宗采取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政策取代了明初以来的严猛政治在他们治国的十二年间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宽松、吏治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其为“仁、宣致治”。

    仁宗治国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病死于榆木川遗诏由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诏改翌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八月即位至第二年五月病死在位仅短短的十个月。然而在这十个月中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一上台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永乐年间这些盛大的活动频频举行是一笔巨大的财政开支郑和下西洋一次多达数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出洋永乐年间即有六次;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阯连年不断用兵这些无疑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仁宗刚即位就果断地停罢了这些糜费之举施行“恤民之政”这无疑是一项有利于社会休养生息的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

    仁宗时期还进一步提高了阁臣的地位使内阁制度得到进一步展。

    洪武十三年(138o)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由于政务繁忙难以应付便置“四辅官”以协助处理政务但四辅官皆老儒不能胜任其职设置仅一年就罢废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朱元璋是个猜忌心极重的帝王终洪武一朝这些大学士对朝政很少有参决权。永乐时期阁臣设置成为常制并明确阁臣的职责是“参预机务”内阁开始成为明代官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此时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尚书。地位权力的限制使阁臣在政务决策中难以挥大的作用。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以此进一步提高了内阁的地位。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1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2。当年朱棣残酷屠戮建文旧臣株连无数积怨甚深。连《明史·成祖纪》“赞曰”在颂扬他的卓越功绩时还不忘加上这样一句评语:“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德亦曷1参见汤纲:《明史》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2《明史》卷八《仁宗纪》。

    可掩哉!”仁宗的这一道诏令纠正了明成祖的残酷报复政策这多少反映了仁宗对这种报复政策所持的否定立场以及其实行“恤民之政”的决心之大。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

    史称:仁宗“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1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致治”。

    宣宗平汉王之乱洪熙元年(1425)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诏改翌年为宣德元年。

    宣宗即位一年后明皇室便又生内乱。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效仿其父的“靖难”之役上章指责仁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诰封文臣指夏原吉等为“奸臣”在其封地乐安起兵对其侄儿宣宗朱瞻基难。然而朱高煦远没有其父来得幸运他曾命亲信枚青潜入京师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而张辅反将枚青执送朝廷;他约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共同起事结果为山东布、按二司官觉察而阴谋败露。朝中无内应地方无援兵朱高煦一开始就陷于孤立之中。而宣德时的形势亦非建文初期所能比拟。宣德时期历经永乐、洪熙两代在朝廷中已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稳定的统治集团;而永乐时期明成祖一再削夺封藩诸王的实际权力和兵权使他们的力量不足与一镇相抗衡。这些都是宣宗战胜朱高煦的有利条件。

    朱高煦公开举起反叛的旗帜宣宗决定派阳武侯薛禄帅兵征讨但召集群臣计议时大学士杨荣却力劝皇帝亲自出征户部尚书夏原吉也认为“荣策善”主张宣宗亲征。于是八月初十日宣宗命郑王瞻埈、襄王瞻墡留京居守亲自帅五军将士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扈从向汉王所据的乐安城进。二十日宣宗大军至乐安城外将乐安城围得水泄不通朱高煦的护卫军见此阵势龟缩在乐安城中不敢出来。宣宗敕书谕降。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禁锢于皇城内后被处死。宣宗胜利回朝对有决策之功的杨荣、夏原吉等大加赏赐。

    任人唯贤息兵养民1《明史》卷八《仁宗纪》。

    史称:“仁、宣之际惩吏道贪墨登进公廉刚正之士。”1这也是“仁、宣致治”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宣宗曾对臣属们谈到致治在于用人:君子进小人退人君大有为;小人进君子退人君就不能有所作为。“君子小人之进退人君之用舍”“有关世道如此岂可不慎?”1宣宗是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他的致治用人的思想在宣德年间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宣德年间有几次较大的人事调动对宣德的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宣德三年(1428)蹇义等一批元老年岁已大相继退职“两京六部堂官缺帝命延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2。这次被推荐的九名官员中就有政声卓著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顾佐取代了贪墨被黜的都御史刘观后即“奏黜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同时荐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3。经过这一番整肃官吏的贪浊之风有所收敛朝纲肃然。宣德五年六月蹇义、杨士奇等先后推荐了况钟等九位知府。同年九月周忱、于谦等六位被荐任巡抚。

    其中况钟任职苏州知府周忱巡抚南直隶苏、松等府县期间治绩最为突出。江南重赋租税积欠人民逋逃是由来已久的问题。至宣德初年苏州府积欠的税粮已达八百万石相当于全国岁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虽然从宣德初年起宣宗屡诏减赋但由于积弊既久并非几纸减赋诏令所能解决。周忱巡抚江南深入民间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赋税不均的情况创立了“平米法”采取了平均分摊增耗、统一使用斛器的标准、减粮长三人为一人等具体措施均平赋税减轻了民户负担。针对赋税过重的情况周忱和况钟对苏州府的田税作了仔细的调查和精细的计算提出将其田租减去七十二万石后以为定制。明人张萱在《西园闻见录》中称道周忱任巡抚期间:“百姓不知有凶荒朝廷不知有缺乏。”“仁、宣致治”局面的出现与任用了周忱、况钟等一大批廉能之士是分不开的。

    宣德年间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放弃了交阯采取了息兵养民的政策。自永乐年间出兵征讨安南黎氏把安南置为明皇朝辖下的交阯布政司后安南屡次起兵反抗明皇朝不断派兵征剿无岁不用兵用兵最多时达八十万交阯的战事成了明皇朝的一大历史包袱。宣德元年(1426)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出征安南的荣昌伯陈智兵败宣宗接到败报后已有意放弃交阯后两次在文华殿召见大臣商讨解决交阯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明皇朝在交阯经营了二十年之久“劳费多矣”一旦要放弃就连蹇义、夏原吉这样的股肱之臣也表示反对因此宣宗一时也未能痛下决心。宣德二年征讨交阯的安远侯柳升全军覆没征夷将军、成山侯王通接报后无心再1《明史》卷一五八《顾佐传》“赞曰”。

    1《明史》卷一五七《郑辰传》。

    2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九。

    3《明史》卷一五八《顾佐传》。

    战遂私自接受黎利的请和立坛为盟从交州退师。接着黎利以原国王陈氏三世孙陈暠的名义遣使上表明朝廷要求复国。宣宗欲藉此“罢兵息民”“遂纳其言”。十一月宣宗命礼部侍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罗汝敬等为使节“赍诏抚谕安南”“尽撤军民北还”1。至此明宣宗彻底甩掉了这个备受困扰的历史包袱进一步去施展他的息兵养民、安民求治的政策。

    1《明史》卷九《宣宗纪》。

    第三章明朝的中衰从宣德十年(1435)明英宗即位开始明朝经历了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的统治约一百四十年。这一时期明皇朝由盛而衰皇帝信任宦官政局经常出现动荡;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财政危机不断加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规模不断扩大;蒙古族的瓦剌、鞑靼部不断骚扰对西北边防构成极大威胁;东南沿海倭寇不断侵扰由于政治腐朽使倭患日益严重。

    明英宗即位时只有九岁他信任宦官王振使之成为左右朝政的重要人物以致在正统十四年(1449)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也先所俘。由于兵部侍郎于谦等坚决承担了保卫北京的责任打败也先迫使其退出紫荆关保卫了京师的安全并使也先送回英宗。但英宗仍不悔悟他复位后继续宠信宦官并杀害于谦。英宗死后继位的子孙也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政治经济状况并无好转。

    由于朝廷的挥霍浪费军费开支的增多皇族、宦官及一些有权有势的地主对土地的大量侵占英宗以后逐渐增大了财政危机。明廷把这种危机转嫁到农民身上对农民的剥削压榨加重农民在遭受到无法忍受的压榨时只有纷纷起义。财政危机和农民起义规模之大反映了明代中衰的两个根本的问题。

    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财政危机达到了极尖锐的地步入不敷出朝廷浪费很大世宗又好兴土木崇奉道教正赋所入不够就以各种名目搜刮人民加深了农民对朝廷的不满。穆宗、神宗时虽有张居正针对当时的迫切的财政危机采取了各种措施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终不能防止官府各种临时加派。张居正采取的各种措施使明廷的腐朽政治有所改变但也与当权人物的利益有很大抵触不能推行下去。1582年张居正去世明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再也无法逆转。第一节正统至天顺年间的政治“土木之败”英宗被俘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宗病死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八岁。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