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族官员以及日益增多的回回士兵民众等的需要于127o年创设了“广惠司”(原名京师医药院)其提举为正三品级别仅次于太医院掌修治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的官员和回回医不断增加。忽必烈为了提高医生医疗水平淘汰不合格医生于1272年正式建立“医学提举司”专门负责太医以及各级医学人才的考校并负责校勘医籍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等。1282年又正式建立了为太子保健服务的“典医监”等机构。1288年还在地方设立了“官医提举司”管理医户差役词讼等事务。1292年于广惠司下建立“回回药物院”职别从五品专门管理回回药事使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294年又建立掌医监及广济提举司管理修合药饵以施贫民。至此元代的医事制度已基本形成并有较完整的医疗保健制度。元代的医事制度给予医官待遇和职务也是较高的这说明医药卫生在当时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医学基础研究与营养学成就忽思慧忽思慧蒙古族营养学家。元仁宗延祐年间任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等工作。他积十余年之经验吸收总结历代有关饮食营养、烹调技术、食品、食用药物、名医食疗用方等于133o年整理编撰成《饮膳正要》一书共三卷其内容极为丰富。对阿拉伯饮食、药用食物方面也颇多记述如:回回豆子(豌豆)、回回葱(洋葱)、回回青、回回小油以及必思答(开心果)、阿剌吉酒、舍尔别等数十种之多。并对上述食物和药物烹调而成的粥、汤、羹、浆等营养品和饮料作有介绍。如:舍尔别即糖浆类制剂是成吉思汗时由阿拉伯引入再由太医撒必仿制后来逐渐在各地生产。糖浆制剂既是美味饮品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又如八儿不汤、撒汤等则是来自印度的饮食;马肫方(即膏子药方)也来自印度。《饮膳正要》在药物方面很注意对未收入本草书的药物采集研究如所强调:“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卷三分可作食用的药物为: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七类计二百种。每种食用药物按药用介绍其性味、主治并重点论述食疗、饮食制作和饮食宜忌等。详见本书第十七章第三节忽思慧传。
杜本杜本(1276—135o)字清碧人称清虚先生清江(今属江西)人。
元天顺帝时召为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他专心增订敖氏十二舌苔图为三十六图并列治法与方药于1341年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书。他使中医学舌诊水平有所提高每一病理舌苔图均记其证候、治法、方药以及若干鉴别方法等。
滑寿滑寿字伯仁河南襄城人。精于针灸医学对十四经学说尤有研究。
他提出并强调人体任脉与督脉应与十二经脉有着同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见解和论证集中表述于《十四经挥》。关于十四经脉的注释、挥以及补记、说明各经脉所属经穴奇经八脉循行内容等对中医学理论展和针灸医学的丰富有重要贡献。另一重要贡献是1359年撰成的脉学专著《诊家枢要》书中就脉象在临床诊断上的学术价值和切脉辨证的方法以及各种不同脉象的主病等颇多独到见解对于指导临床诊断挥过重要作用。
王好古王好古(12oo—?)赵州人。尝任医学教授他在医学理论上较重视人体内在因素在病上的意义对药物学尤多研究于1289年积生平经验撰成《汤液本草》三卷。先叙述药性总论并引用李东垣《药性法象》及《用药心法》部分内容作为个人见解的依据和补充。其次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对临床最为常用的238种药物各按其归经的特点结合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加以挥切合临床医生的选择运用。
第三节医学争鸣与临床医学的展中国医学的展时有不同理论认识之间的学术争鸣和研讨但以起于金而盛于元和影响明代医学展的医学争鸣最富有代表性且对促进临床医疗理论和技术的丰富最为明显。
医学争鸣与学派形成宋代医学展在一段时间内十分强调儒学特别将其《惠民和剂局方》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医界甚至形成按证索方不求辨证的通弊这种情况越演越为普遍。故在金代的医学家不为宋代信条所惑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论点对古方特别是局方提出质疑认为要展医学必须结合现实提高治病效果。在这样的情势下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医家。刘完素(112o—12oo)提倡运气学说强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认为传染病、流行病多由火热之毒而得故主张多用寒凉药物予以治疗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在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被尊之为寒凉派代表。张子和(1156—1228)提出:“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论点批评了《惠民和剂局方》滥用温燥药物的弊端认为疾病多因实邪所致提倡:“邪去而元气自复”理论故于疾病治疗多用汗法、吐法和下法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他的学说源于刘完素而又有不同使医学上的汗、吐、下三法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李东垣(118o—1251)提倡“人以胃气为本”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十分重视人体消化功能的保护和恢复。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虽与其师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有关更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群众颠沛流离、食饮无常的生活环境和消化性疾病十分多见密切相关。由于他治疗多用温补脾胃之法故后世尊之为补土派之代表。朱丹溪(1281—1358)他在中医理论上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认为用“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对滥用温燥药的《惠民和剂局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更撰《局方挥》以纠其偏故在临床治疗上强调“滋阴降火”之法后世医家尊之为滋阴派。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对日本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于十五世纪成立“丹溪学社”继承和扬其学术成就。
以上四大医家各成门户。著名于世的还有张元素、麻九畴、罗知悌、项昕、王好古、罗天益以及明代葛乾孙、倪维德、吕复、王履、戴思恭等。临床外科与骨伤科在临床外科与骨伤科方面元代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代表人物有齐德之、李仲南、范亦林等。齐德之曾任太医院太医、医学博士以精于外科而闻名于时。编撰有《外科精义》(1335年)3卷总论外科医理等35篇选录外科疾病常用方药145方并各予以简要的叙述。其理论简明其方药实用对中医外科学的普及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仲南初尚养亲寿老建道院于栖碧山中因悟丹药之道远而尽心医学研究汇集前人医疗经验和自己心得尤以骨折、脱臼的诊断、整复和治疗更多特色1331年编撰成《永类钤方》22卷。该书中所述多种骨折、脱臼之整复和夹板固定治疗方法以及医疗器械、方药等均达到蒙古正骨术和中医正骨术的先进水平。就其时代而言或可视为军阵外科骨伤科一次比较系统的经验总结。约与李仲南同时的范亦林(1277—1347)出身世医曾任南丰医学教授家藏历代医书甚多经十余年整理研究撰成《世医得效方》19卷经江西医学提举司呈太医院至正五年(1345)刊行全国。该书于正骨科论述尤精所述正骨麻醉、正骨手法以及一些复杂骨折、脊柱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方法多有创新。元代骨伤科展所以先进还在于运用了骨关节解剖观察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武将赵匣剌左肩中矢镞不得出。钦察取死囚二人解剖其肩视骨节浅深知可出即为凿其创拔镞出之。又如创救战伤休克每用杀骆驼急以休克病人入驼腹、牛腹以急救之都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以上两书均系大型综合性医著以擅长外科、骨伤科而著名。
第四节各族医学家元代医学家中影响较大者尚可举出以下数人。
耶律楚材辽太祖之子耶律倍的第八世孙。耶律倍契丹族惧其弟继帝位而潜逃后唐以通辽汉文和精医药、砭■之术而闻名。耶律楚材在其母的教导下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术。成吉思汗定燕闻其名召见之用其所长。1226年“从下灵武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又如1235年以“水土异宜疾疫将生”的意见改变窝阔台欲遣回回人征江南、汉人征西域的议决避免了军队水土不服和疾疫流行为蒙古军的医疗保健作出重要贡献。他深受赏识和重用成吉思汗每语近臣曰:“爱君忧国之心岂有如吾图撒合里(赐耶律楚材名)者耶。”(《元史·耶律楚材传》)
许国祯出身世医博通经史尤精医术。元世祖闻其名以医征至翰海留守掌医药。他曾以治愈太后、元世祖疾得信任和重用。126o年忽必烈继位始设太医院即任命许国帧为提点太医院事。1275年许国祯上疏言:“慎财赋建学校”等从而也加强了医学教育。国祯母韩氏亦以能医侍太后。子扆继家学博学精医进退庄重得元世祖喜爱赐名忽鲁火孙后继父职提点太医院事。外国使至帝必命扆与之语辞理明辨莫不倾服改尚医太监转正议大夫仍提点太医院事。可见元太医院事多得许氏父子之功而兴焉。蒙古族统治有以活人祭鬼神之习群臣莫敢言谏许扆独谏曰:“敬神善事也。因置人于死地臣恐神不享所祭。”(《元史·许国祯传》)帝即命释之。许氏父子直言相谏对改变蒙古族地区统治者的落后习俗挥了积极的作用。
邱处机号长春子养生学家。1219年应成吉思汗的诏求历四载始达雪山。每以如何得天下和长生之道相问“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或曰:“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以劝之。深得成吉思汗的尊重和理解曰:“朕常念神仙神仙勿忘朕也。”(《元史·邱处机传》)邱处机著有《摄生消息论》。殁后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邱处机治国和养生的理论对成吉思汗是有较大影响的。他的养生学说对道教养生是一个展从而丰富了中医学卫生保健知识。
爱薛爱薛(1227—132o)西域弗林(约今叙利亚)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深得元世祖器重。1263年命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二司后改“广惠司”仍命领之对推行回回医药作出了许多贡献并在谏言改变统治者迷信鬼神、安抚民心等方面挥了重要的作用。1276年迁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仍领广惠司。1297年授平章政事。1312年封秦国公。五子鲁合继任广惠司提举。爱薛父子在中国推行阿拉伯医药学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昌答里麻于13o7年任御药院达鲁花赤后迁“回回药物院”。回回药物院于1322年拨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从其管理人员之多和职位之高可知其在当时医疗作用之大。现存之《回回药方》残卷或即来自回回药物院医方底本。
刘哈剌八都鲁刘哈剌八都鲁(?—1295)本姓刘业医世家。1271年元世祖根据近臣言召见重之后擢太医院管勾。善骑射奉谕随宗王别里铁穆耳征昔里吉叛。王妃有疾与药即愈。每以武功与医效而升迁元贞元年召为御史中丞。第五节中外医学交流元代时的中外医学交流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元代大量吸取阿拉伯医学并设立六个专门机构予以推广应用和研究这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传统医疗保健机构中也有外籍医生工作回回医生在民间行医卖药者更为普遍并得到人们的赞誉。有一诗写道:“西域贾胡年八十一生技能人不及。神农百草旧知名久居江南是乡邑。朝来街北暮街东闻掷铜铃竟来集。居人相见眼终青不似当时答木丁。师心已解工名术疗病何烦说《难经》。”1这位耄耋之年的回回老医生居中国江南多年以高明的医术和优质膏药治愈了无数中国人的疾病与伤折。此外元代时中国同高丽、日本、南海诸国及印度次大6也有着较多的医学交往。与日本交流多属民间性质多由僧侣和医学者往来。与南海诸国和印度次大6的交流则多以药材贸易的形式进行。
中外药材贸易在元代也有较重要的地位。元代的中外药材交流有三个主要途径:一为元统治者所辖地跨亚、欧、非诸汗国的“进贡”。诸王贡药甚多有的一年五次贡药有一次贡回回太医药“打里牙”价值十五万贯之巨。二为派专人出使采买如1273年诏遣札术呵押失寒崔杓持金十万两命诸王阿不合市药狮子国。1287年遣畏兀儿人亦里迷失使马八儿国次年归得其良医善药;又如129o年遣使桑吉剌失等人“诣马八儿国访求方使士”。第三种交流即商贾贸易。元代外商至中国作药材贸易者逐渐扩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