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恼獠克饺酥髟诶飞厦挥谢佣啻笞饔谩5幕嬷频摹队叩赝肌酚泻芨咚讲⒍院笫啦酥匾跋臁
元代地方志约1o余种如:至元五年(1268)于钦纂修《齐乘》6卷;至元二十五年(1288)单庆、徐硕纂修《至元嘉禾志》32卷;元贞二年(1296)骆天骧纂修《类编长安志》1o卷;大德二年(1298)冯复京、郭荐等纂修《大德昌国州图志》7卷;大德五年(13o1)李京纂修《云南志略》1卷;延祐七年(132o)袁桷纂修《延祐四明志》2o卷;至顺三年(1332)脱因、俞希鲁纂修《至顺镇江志》21卷;至正元年(1341)杨譓纂修《昆山郡志》6卷;至正二年(1342)王元恭纂编《至正四明续志》12卷;至正二年李好文纂修《长安志图》3卷;至正四年(1344)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15卷;此外还有佚名《河南志》4卷赡思《东阳续志》洪焱祖《新安后续志》以及《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纪事》等。在这些地方志中南方占多数北方占少数。其中尤以《长安志图》和《类编长安志》颇具特色。
《长安志图》与一般地方志的体例不同它是以地图和图说的形式组成。上卷原有15幅地图今存12幅无图说。中卷有5幅地图外加19篇图说。下卷有2幅地图8篇图说。图说详略不均差别很大字数少的1oo多字多的11ooo多字。如《图志杂说》53oo余字内容涉及龙山、北斗城、小2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至正集》卷三五。
3赵万里:《元一统志·前言》中华书局1966年版。
1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第5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儿原、村名历史、出土文物、樊川、杜陵等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古迹之间的关系等。《泾渠图说》11ooo多字讲各渠的开凿历史灌溉面积渠道长度渠道配套工程等是一部水利工程专著。
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是记载长安州郡变迁、城郭迁移以及山川名胜沿革、宫室第宅、丘陵冢墓兴废的地方志。此书原刊本无存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残本5册缺1—2卷。卷目录之前有《安西路州县图》一幅。此书体裁与一般地方志也不同除历史资料外又增加了金、元材料。特别是金、元诗文所载尤多。
《元史·地理志》和《元史·外夷列传》是元代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著作。《地理志》的范围只是以元政府管辖的各省、府、州、县为限与前代地理志差别不大。地名沿革追溯到唐代为止。《外夷列传》介绍了高丽、耽罗、日本、安南、缅、占城、暹、爪哇、瑠求、三屿、马八儿等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内容则是记载各国与元皇朝交往的情况。《元史·食货志》中有部分经济地理内容如关于全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海运及其航线河运对外贸易与主要港口国内市场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元史·五行志》有部分气象气候、水文、地震资料如水灾的日期霜冻灾害雪雹灾害气候异常山崩地震等。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有较丰富的地理资料。如盐、铁、矾、坑冶、漕运、气象气候、水灾、地震、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等。此外还表述了他本人的一些地理学观点。如关于建都条件问题马端临不同意过分强调客观地理条件主张客观地理条件应与国力配合都城才真正安全。如果国力很弱即使客观地理条件再好都城也会受威胁不安全。在河源问题上他赞同杜佑、欧阳忞对河出昆仑说的非议。
第三节官方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黄河之源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密切注意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人们就已知道黄河源于今青海省出现了“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不过由于河源地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专人实地考察过河源。
元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使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至元十七年(128o)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既受命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行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真正现了河源。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关于河源的第一部专著。与此同时朱思本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所藏梵字图书中也有一本记载河源的书并把它译成汉文。这本书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很有价值惜已佚幸在《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根据潘昂霄的记载黄河源出星宿海:“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山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阑。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根据朱思本翻译的梵字本记载则黄河源在火敦脑儿西南一百多里即星宿海西南面的一条河流上。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喀喇渠1。梵字本写道:“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两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除上述两种书外元人梁寅也写了一篇《河源记》2。内容与《河源志》相近但未及《河源志》详细。
上述三种关于河源的记载除河源外还记载有关河源地区的地理状况。如“土人抱革囊骑过之其聚落之处多编木如舟以济附以毛革中仅容二人”(《河源记》)“昆仑以西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河源志》)“(河)自星宿海至汉地河南北小水旁注者众其山或草或石至积石始林木畅茂”(《河源记》)。《河源志》还对伏流重源的错误说法作了有力的反驳。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
1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载《地理学报》22卷1期。
2载《梁石门集》卷一。
第四节地图元代最有名的地图学家是朱思本。他总结了唐宋以来的绘图经验利用当时能够看到的图籍加上他自己的旅游实践和对地图的钻研编成了著名的《舆地图》2卷。这部图影响很大是元、明、清三代舆图的重要范本。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江西临川人。“学道江西龙虎山中从张仁靖真人扈直两京又从吴全节居都下尝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竭十年之力著有《舆地图》二卷刊石于龙虎山上清之三华院惜今不传”1。此外还著有《九域志》八十卷《贞一斋杂著》一卷诗稿一卷等。在《贞一斋杂著》中有一篇《舆地图自序》自述其研究地理及绘制《舆地图》的经过:“予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史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纵游荆襄流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郊结辙燕、赵而京都实在焉。繇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6石刻禹迹图樵川混一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谬思构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皇《元一统志》参考古今量较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中朝士夫使于四方冠盖相望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1311)迄延祐庚申(132o)而功始成。其间河山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番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嗟夫予自总角志于四方及今二毛讨论殆遍。兹其平生之志而十年之力也。后之览者庶知其非苟云。”(《适园丛书》第十七函)
从这段引文中知道朱思本查阅了许多历史文献先绘制各个地方的小图然后合成一幅全图从1311—132o年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这是朱思本野外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地图精度过了前人。尽管如此朱思本的态度仍然很谦虚谨慎对那些他没有去过的边远地区对不熟悉的地区以及资料不足或资料不十分可靠的地区他不乱画而是宁缺勿滥以免影响后人。
朱思本绘图的方法据罗洪先《广舆图序》说:“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刘献庭也说:“朱思本舆图纵横界画以五十里为一方即裴秀准望之意也。”(《广阳杂记》卷2)《舆地图》的大小据罗洪先说是“长广七尺不便卷舒”。
元代另一部著名的历史地图集是李好文的《长安志图》。《长安志图》原有图22幅现存19幅。图幅大小不一比例尺与方位也不一致。主要内容是关于长安地区行政区划、城市、陵墓、宫殿、禁苑、名胜古迹和水利灌溉渠道共七类地图。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水利灌溉渠道图它是水利灌溉渠道系统中最早的一幅地图。《长安志图》的绘制据研究在现存宋、元地图中处于中上水平。
此外元代还有两幅中国全图即李泽民133o年左右绘制的《声教广被图》和天台僧人清浚绘制的《混一疆理图》惜已失传。
1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卷二二。
还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地球仪。至元四年(1267)札马鲁丁在中国制造了一个木质地球仪七分水面用绿色表示三分6地用白色表示。又画江河湖海形成水系网络1。地球仪上绘有小方格用来计算道里远近。这些小方格显然是经纬线。地球仪上水6分布比例同现代所测得的比例基本一致。地球仪在中国次出现这在中国地理学史上是件大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不重视在学术界影响不大这是非常遗憾的。
1《元史·天文志·西域仪象》。
第二十七章生物学在元代生物学知识又有了新的积累尤其是关于动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更为丰富和深化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等生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进展相当集中地反映在元代三大农书:元政府大司农司编《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等著作中。
第一节植物生态知识植物的生长育情形与其生存环境(包括阳光、水分、土壤、气候以及植物相互间的状况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元代以前已有大量论述元代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积累了很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加王祯《农书》指出:“天下地上南北高下相半。且以江淮南北论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秫。又南北渐远寒暖殊别故所种早晚不同。惟东西寒暖稍平所种杂错然亦有南北高下之殊。”对于南北不同纬度、东西不同海拔高度、气温、土质等与所宜作物及种植时机作了简要的总结。元代大司农司编撰的《农桑辑要》对于植物形成的生态影响也有类似的论述。该书新添栽木棉法说:“穊则移栽稀则不须。每步只留两苗稠则不结实。”1表明当时对阳光强弱与棉花生长的关系已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切的体验。
动植物生活都离不开水。元末娄元礼《田家五行》记有“稻秀水浇”稻在“将秀之时得雨则堂肚大谷穗长;秀实之后得雨则米粒圆见收数”。“将秀之时”实际上是指水稻生长的抽穗期。近代植物学研究证实水稻抽穗期其生殖器官正在形成茎叶生长旺盛如缺水会使叶肉细胞失去膨压破坏植株水分平衡抑制植株上部节间生长妨碍花粉和子房的正常育最后穗小而粒少以致减产。“秀实之后”则是指灌浆期也是水分充足才有利于将茎叶制造的有机物质输送到籽实使得“米粒圆见收数”。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水稻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必须充足供应水分已有较清楚的观察和认识。雪水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著作早已记载了古人对雪水的利用。元代鲁明善指出:“雪者天地之气五谷之精浸诸色种子耐旱不生虫。”2俞贞木也提到:“麦最宜雪谚云:冬无雪麦不结”(《种树书》)等对于用雪水处理各种种子使其耐旱和不生虫以及雪水对冬小麦增产的重要性等作了更为精当的记述。虽然雪水与普通水的不同及其影响植物生长的机理是现代科学才揭示清楚的当时人们还不能正确解释雪水促进增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