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6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郡公。

    虞集在当时文学儒士中享有盛名是以一时大典、制诏、册文多出其手。然而他并未得到文宗真正的信任仅被视为为皇权利益服务的词臣而已。虞1虞集书“顺帝非明宗子诏”事见《元史·虞集传》根据《元史·文宗纪》卷三四至顺元年(133o)八月文宗大驾才至京师御史台臣即请立燕王为皇太子文宗言俟燕铁木儿至共议之。是以知这之前(在上都时)文宗早有立皇太子意。故虞集书诏事当取在至顺元年。

    1据《续资治通鉴》卷二o八《元纪·二十六·考异》云:“《元史·虞集传》以顺帝‘此我家事’之言系于元统二年按其时尚未追理文宗旧诏也。盖《元史》连书之失之限断今酌于至元六年。又《庚申外史》谓顺帝撤去文宗庙主。并逮当时草诏者。瞿宗吉《归田诗话》云:集已谢病在家以皮绳拴腰马尾缝眼夹两马间逮捕至大都则以文宗亲改稿呈上。帝览之曰:‘此朕家事外人岂知!’即脱脱亦为之言得释然两目由是丧明。宗吉所述近委老之言殆恶集者为之也。使文宗当日果有亲改诏书是为御笔改定其稿当藏之禁中岂得为集所藏留为他日地步耶?”所见甚是。另从虞集诗文来看是年虞集一直居在临川且目未丧明。

    集亦知晓上层政治斗争的险恶故“每承诏有所述作顾问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或随事规谏出不语人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家人见其然不敢问其故”。在文宗朝复杂多变的政局中尽管虞集小心谨慎但还是因其受到文宗所谓的“知遇之隆”而被许多人所嫉妒。一日虞集受命草封营都王制贵臣阿荣、巎巎因平素嫉集乃传谬言令集制封营国公制。虞集完稿丞相来索取现其误问其故虞集乃知是此二人所为即请重新易稿以进。后始终不言此事故人皆以为“集有雅量”。

    虞集待人处世上亦讲求孝友。其弟虞槃早卒留下遗孤集抚育如己子。其孟兄虞采曾因管库输赋京师亏损数千缗虞集乃尽力借贷代为偿还无难色。其交友以“尚德”为准则2。遇“山林之士知古学者必折节下之。接后进虽少且贱如故己。”而对“权门显赫则未尝有所附丽”。归老后虞集家贫然“平时居口未尝言贫”1常受到邻里乡亲、故友门生的接济于其求碑跋、墓铭有求必应然却未尝苟作。尝有南昌富民伍真父富甲一方死后其子使人求虞集作墓铭并以中统钞五百锭为赠虞集不许而罢。

    文章学术虞集于经学博洽精深在其著文立说之间每言6子、朱子“皆为圣人之道互相明”2。与吴澄、郑玉等人一样无门户之见。其为文好“穷拯本原研精探微”其诗赋亦是“质而不惺华而不靡”被时人列为“元诗四大家”之。著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为其幼子翁归与门人李本于至正元年(134o)所整理编辑。

    子四人长子安民知吉州路安福州;幼子翁归业进士。门生弟子著名者:苏天爵、王守成等。交游最厚者:袁桷、范椁、陈旅等。

    2虞集:《跋山谷书萧济夫墓志后》《道园学古录》卷四o。

    1赵汸:《跋刘郎中所藏邵庵先生戴竺图诗序》《东山存稿》卷五。

    2虞集:《吴澄行状》《道园学古录》卷四四。

    第五节苏天爵仕历与政绩苏天爵(1294—1352)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父志道曾任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在和林救荒有惠政。苏天爵由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而入仕途。初任大都路蓟州判官守丧后调任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1324)改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任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o)预修《武宗实录》。二年十一月升修撰又擢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当时“朝廷虑天下断狱之未审用中书御史台议遣官审覆”1。断狱未审实际上是豪民猾吏枉法害民。至顺三年苏天爵到湖北考察狱案遍历各地不辞劳苦“事无巨细必尽心焉”2。结果所平反者共八事所揭豪右与蠹吏勾结枉法者又数事治绩卓然声名远播。不久调入京师为监察御史道改奎章阁授经郎。

    元统元年(1333)他复任监察御史在职四个月中“所劾五人皆权要所举百有九人则世臣耆德与一时之名流而于外官下吏草泽之士有弗遗也”3。所上章疏达四十五件“自人君至于朝廷政令、稽古礼文、闾阎幽隐其关乎大体、系乎得失者知无不言。”(《元史·苏天爵传》)后来黄溍读到这些奏稿感慨地说:“始知天下未始乏材。”(《黄金华集·读苏御史奏稿》)

    元统二年苏天爵预修《文宗实录》迁翰林待制不久任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二年(1336)由刑部郎中改御史台都事。三年迁礼部侍郎。五年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在淮东他的作为一如在湖北之时于是“宪纲大振一道肃然。”(《元史·苏天爵传》)不久又调回京师任枢密院判官。六年改任吏部尚书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复为吏部尚书升参议中书省事。他一如既往恪尽职守。

    至正二年(1342)苏天爵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

    四年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五年出为山东道肃政廉访使。这年十月元顺帝命奉使宣抚巡行天下他被召回集贤院巡视京畿道。顺帝诏书称“民间一切兴利除害之事悉听举行。”(《元史·顺帝纪》)他大力纠察“吏之奸贪”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但此举得罪了当时的丞相1竟以不称职而罢归。七年顺帝察其受诬再予启用赴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管理江浙财赋有条不紊。后又历任大都路都总管、两浙都转运使和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职。十二年(1352)红巾军起义波及江东他节制军队进行对抗“以忧深病积遂卒于军中”(《元史·苏天爵传》)。

    1刘基:《书苏伯修御史断狱记后》《诚意伯文集》卷六。

    2黄溍:《苏御史治狱记》《黄金华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3黄溍:《读苏御史奏稿》《黄金华集》卷二二。

    1至正四年五月右丞相脱脱已辞职以阿鲁图继任。据《元史》卷113《宰相年表二》至正五年十月以后除阿鲁图外左丞相为别儿怯不花平章政事为巩卜班、纳麟、伯颜右丞为搠思监左丞为董守简参知政事为朵儿只班、吕思诚。不知时相之中何人力主罢免苏天爵。才学横溢苏天爵官至从二品在元末国子学出身的儒士中可谓仕途畅达。时人赵汸论其宦迹称:“公为御史知无不言;持宪节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参议政府屹然不阿;两典大藩皆勤于庶事。”2其所评论简约中肯。然而在元代儒臣中他更是一位学有根柢并在文献学和历史学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物。

    他出身于真定有名的书礼世家。少年时他是名儒安熙的入室弟子受刘之学。后因为国子监生员又先后师从吴澄、虞集和齐履谦。“故其清修笃志足以潜心大业而不惑于他歧;深识博闻足以折衷百代而非同于玩物。”1元代末季秉承静修之学而建功立业者天爵实为殿军。其学林师友还有马祖常、袁桷、元明善、王结、张起岩、欧阳玄、成遵、黄溍、王沂、吴师道、许有壬、宋本、陈旅和赵汸等。

    他有一个滋溪书堂。此书堂因筑于滋水北岸而得名他又因拥有此书堂而人称滋溪先生。除了家传藏书他在江南任职时又获万余卷以归于是在北方庋藏特富。这使他便于广涉博览。

    “一代文献之寄”

    “天爵为学博而知要长于纪载。”(《元史·苏天爵传》)他三度供职史馆参与了《武宗实录》、《文宗实录》以及《经世大典》的纂修。他个人的传世名作是完成于天历元年(1328)的《元朝名臣事略》。此书凡十五卷载录四十七人除刘因外均是元初勋臣名宦。录入刘因显为变例无疑别有心寄不忍割爱。此书体例袭于朱熹的《名臣言行录》和杜大珪的《名臣碑传琬琰集》;但凡所征引一律注明来源使全书的可信性和可考性大增成为中国史部的别开生面的佳作。全书征引的墓志、碑传、行状、家传、言行录以及其他著述不下一百二十余篇其中一些篇章原文已佚赖以得传。论者以为后人再修此四十七人之传包括《元史》有关列传盖源于此。

    在编纂《元朝名臣事略》的同时苏天爵搜辑了《元文类》一书凡七十卷完成于元统二年(1334)在至正二年(1342)刊印进呈。此书参照《唐文粹》、《宋文鉴》的先例精选元人名家诗文原作“若诗歌、赋颂、铭赞、序记、奏议、杂著、书说、议论、铭志、碑传皆类而聚之”1。采选的标准“最以载事为文章次之华习又次之”2;或说“所取者必其有系于政治或取其雅制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论述之足以辅翼史氏凡非此者虽好弗取也”3。全帙之采编历时达二十年。后人欲知元代史事文物确是非读《元文类》不可。

    史称“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2赵汸:《治世龟鉴序》《东山存稿》卷二。

    1赵汸:《滋溪文稿序》《东山存稿》卷二。

    1陈旅:《元文类序》《元文类》卷。

    2王理:《元文类序》《元文类》卷。

    3陈旅:《元文类序》《元文类》卷。

    虽老不倦。”(《元史·苏天爵传》)“一代文献之寄”的集中体现便是《元朝名臣事略》和《元文类》这两部作品。此外他又传有《滋溪文稿》三十卷赵汸序称:“其文明洁而粹温谨言而敷畅”;而《四库全书提要》作者则称其文“词华淹雅根柢深厚”“其序事之作详明典核尤有法度”。今加披览似可补充说:其碑铭行状多留史迹;其章疏论及台宪刑狱治事均出自实际揭示时弊。

    除上所述苏天爵的著作尚有《诗稿》七卷、《松厅章疏》五卷、《春风堂笔记》二卷、《治世龟鉴》一卷、《刘文靖公遗事》一卷和《宋辽金三史目录》惜已不传;又有《辽金纪年》和《黄河原委》均未脱稿。

    第二十二章数学宋元时期数学是中国古代数学展的高峰其成就和总体水平都处于世界数学的前列。元代的杰出数学家有朱世杰、李冶、王恂和郭守敬等名著有《测圆海镜》(1248)、《益古演段》(1259)、《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o3)。流传或部分流传至今的数学著作还有《丁巨算法》何平子《详明算法》贾亨《算法全能集》《透帘细草》《锦囊启源》等。重要成就是天元术和四元术、垛积术、招差术、弧矢割圆术和球面三角法、筹算、歌诀的完备和珠算的明等。

    第一节天元术和四元术在古代数学中列方程和解方程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重要问题。宋代以前数学家要列出一个方程如唐代王孝通运用几何方法列三次方程往往需要高的数学技巧、复杂的推导和大量的文字说明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随着宋代创立的增乘开方法的展解方程有了完善的方法这就直接促进了对于列方程方法的研究于是又出现了中国数学的又一项杰出创造——天元术。据史籍记载金、元之际已有一批有关天元术的著作如蒋周《益古》、李文一《照胆》、石信道《钤经》、刘汝锴《如积释锁》等(朱世杰《四元玉鉴》祖颐后序)可惜都已失传。但在稍晚的李冶和朱世杰的著作中都对天元术作了清楚的阐述。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栾城县)人。生于大兴府(今北京市)。曾为金代词赋科进士钧州(今河南禹州市)知州元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晚年隐居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下收徒讲学并勤于著述与元好问、张德辉交往密切时人尊称“龙山三老”。他在数学专著《测圆海镜》(12卷)中通过勾股容圆问题全面地论述了设立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步骤、技巧、运算法则以及文字符号表示法等使天元术展到相当成熟的新阶段。《益古演段》(3卷)则是他为天元术初学者所写的一部简明易晓的入门书。李冶还著有《敬斋古今黈》4o卷、《敬斋文集》4o卷、《壁书丛削》12卷、《泛说》4o卷等前一种今有辑本12卷后三种已失传。朱世杰字汉卿号松庭生平不详。据《四元玉鉴》莫若序称:“燕山松庭朱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四方之来学者日众先生遂明《九章》之妙以淑后学。为书三卷名曰《四元玉鉴》”由此可见朱世杰当时已是声名卓著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所著《算学启蒙》3卷内容包括常用数据、度量衡和田亩面积单位的换算、筹算四则运算法则、筹算简法、分数、比例、面积、体积、盈不足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数字方程解法、线性方程组解法、天元术等是一部较全面的数学启蒙书籍。《数学启蒙》曾传入朝鲜和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