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6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贾鲁的方案却未被接受。不久他调任右司郎中再改都漕运使。

    贾鲁是很有抱负的每担任一项职务就会对所管辖的事物提出若干建议。在右司郎中任内他提出“时政二十一事”改任都漕运使后把在考察黄河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漕运二十事”提供给元廷。

    疏塞并举复故道至正九年(1349)闰七月脱脱再次出任中书右丞相。这时黄河的灾情日益严重北溢的河水已侵入安山(今山东寿张东)泛入运河蔓延到济南、河间一带漕运和盐场均受到严重威胁。大都河间盐运司和山东盐运司所属运河两岸的盐场在全国制盐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盐场被水冲坏元朝的财政危机将急剧上升。再加上黄河决堤四五年来以流民为主的农民起义一年比一年增多。脱脱深感问题严重所以抓紧治河大事展开讨论以求最佳方案。贾鲁以都漕运使的身分参加了制定治河方略的讨论会并重新把他的治河二策提出来。与会者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方案贾鲁坚定地认为:“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当害不能已。”脱脱力排众议当机立断取其第二策。

    至正十一年春贾鲁一切准备就绪。治河即将开工之际工部尚书成遵、大司农秃鲁等“力陈不可”坚决反对治河主要理由是:(1)工程浩大难成;(2)害怕“盗贼”与挑河夫结伙起义。脱脱不为所动毅然下令施工。四月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率汴梁、大名等民夫十五万庐州等处驻军二万开始治河于四月二十二日开工七月完成疏凿工程八月二十九日放水入故道九月舟楫通行并开始堵口工程。十一月十一日木土工毕诸埽堵堤建成整个工程计一百九十天。

    贾鲁治河的方案采取疏塞并举、先疏后塞。整个工程分为三段:第一为疏浚故河第二为堵塞黄河故道下的上段各决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第三为堵塞白茅决口。有关工程概况及技术措施如下:第一大工程是疏浚从黄陵岗到哈只口的黄河故道和凹里村到杨青村的减水河。由于河道的情况有高有低、有宽有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疏、浚方法。贾鲁指出:“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卑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益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至正河防记》)具体施工是从白茅口南二里的黄陵岗向东开始的“辟生地(开新河)十里”到达南白茅又开河十里至刘庄村接入故道从刘庄至专固浚故道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从专固至黄固“垦生地八里”从黄固至哈只口浚故道五十一里八十步。这段干流工程共长一百八十二里。为防止以后堵口合龙后水势的狂怒特浚凹里村减水河:从凹里村向西开生地三里四十步分别不同情况拓宽旧河身八十二里五十四步至张赞店从张赞店到杨青村垦生地十三里六十步接入故道。这段减水河共长九十八里五十四步。两者全长二百八十里五十四步强。

    第二大工程堵塞缺口、豁口修筑堤埽。至正四年河决后黄河故道两岸已是千疮百孔为使回河故道后不致出现决溢险情贾鲁在疏浚了故道和开凿减水河的同时或以后1先后筑塞了专固缺口和凹里减水河豁口处从哈只口至徐州三百余里修缺口一百零七处。同时又兴两岸埽堤工程北岸因地势低洼修筑护岸堤防高广不等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其中白茅河口至曹州板城补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板村至英贤村等处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稍冈至砀山县长八十五里二十步;亦思剌店缕水月堤长六里三十步。

    第三大工程是堵塞白茅决口黄河勒回故道。这是决定治河成败的关键一役。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向疏浚完毕的故道放水。在此以前贾鲁考虑到决口势大又正值秋涨汛期故在口门侧的北岸筑剌水堤二道总长二十六里二百步用作挑溜减弱口门溜势。又筑截河大堤十九里百七十七步其中在黄陵北岸者总长十里四十一步在口门西侧岸上筑土堤伸入水中修叠埽台系龙尾埽直抵龙口;黄陵南岸总长九里百六十步但剌水堤及截河大堤筑得较短“约水尚少力未足恃”。而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行洄旋湍激难以下埽。且埽行或退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至正河防记》)在此关键时刻贾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新的“障水入故河之方”。九月七日贾鲁采用船堤障水法:“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绠绞缚缀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绠周船身缴绕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铁锚于上流邦锤之水中。又以竹绠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绠或锤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合之复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又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桅前约长丈余名曰水帘桅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立船尾岸上槌鼓为号鼓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船沉后水溢入故河道“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埽土牛白阑长梢杂以草土等物随宜填垛以继之。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复卷大埽以压之。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沉余船以竟后功舶堤之后草埽三道并举”(《至正河防记》)。由于用船堤障水加长了挑水的长度减轻了剌水堤回漩湍激对龙口的威胁。但由于水势过大堵口合龙极其惊险修至河口一二十步时“用工尤艰”。“薄龙口喧猛疾势撼埽基”将大埽冲裂冲陷“观者股弁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这时贾鲁“神色不动1塞口工程西起凹里减水河东至徐州大体应在八月二十九日放水前修毕据《庚申外史》记:“八月十日(芝麻李、彭早住、赵君用等)佯为挑河夫日夜仓皇投徐州城。”可见当时徐州附近正在进行塞口工程。

    机解捷出”命十余万人扎帮、运埽、叠埽终于在十一月十一日使龙口堵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至正河防记》)。贾鲁在堵口技术上的重大创造——石船堤障水法取得了成功。

    整个治河工程耗资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所用木桩大者二万七千根榆柳杂梢六十六万六千根藁秸蒲苇杂草七百三十三万五千余束竹竿六十二万五千根碎石二千船绳索五万七千根所沉大船一百二十艘其余苇席、竹篾、铁缆、铁锚、大钉等等物资不计其数。总计用去中统钞一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工程如此浩大这在我国古代治河史上是不多见的。贾鲁在总结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疏、浚、塞三者结合起来把汹涌泛滥的河水勒回故道保证了漕运和盐场的安全使黄河下游获得了相对的稳定。这一业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勒回故道工程虽然竣工了灾情严重的北河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的元朝政权再也没有力量继续治理致使决溢接踵而来。因此贾鲁治河的效果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治河工程结束后贾鲁以功拜中书左丞。至正十二年八月随从脱脱攻徐州芝麻李。九月元兵陷徐州芝麻李被俘杀赵君用彭早住率余众奔濠州。是年冬贾鲁奉命与总兵月哥察儿围濠州。至正十三年五月卒于军中。

    第十九章关汉卿王实甫第一节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123o年到13oo年前后。以字行号已斋。关于他的籍里《录鬼薄》记“大都人”(今北京市)熊自得《析津志》记“燕人”清姚之遂《元明事类钞》引《元史补遗》记“解州人”(今山西运城)《乾隆祁州志》记“祁州”(今河北安国县)之“伍仁村”人。当以大都说较为可信。《录鬼簿》记他做过“太医院尹”或在太医院任过职但无旁证。他和杨显之、梁进之、纪君祥、王和卿等杂剧、散曲作家交好与杂剧名艺人珠帘秀交往甚密。他经常出入歌楼舞榭过着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生活有时还“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参加戏剧导演和演出活动。《析津志》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可见他的性格风貌。关汉卿有一著名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作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泼辣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书会才人以“浪子班头”、“郎君领袖”自居坚持“攀花折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元代社会里作为书会才人鄙弃功名利禄不去做帮闲文人甘愿一生浪迹江湖与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表现出高尚的志节。关汉卿自豪地宣称:“我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并强调:“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表达了他我行我素决不与当朝统治者妥协的精神。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约六十六种现存可以肯定为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有十六种即:《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诈妮子》、《救风尘》、《金线池》、《望江亭》、《绯衣梦》、《谢天香》、《拜月亭》、《西蜀梦》、《玉镜台》、《陈母教子》、《鲁斋郎》、《单鞭夺槊》。此外《裴度还带》和《五侯宴》二种是否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另有《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等存有残曲。现存的关汉卿散曲有小令五十七套数十三篇残套二篇。

    关汉卿是一个执着于现实的人始终积极关心现实社会坚定地站在受压迫受迫害者一边他的作品处处闪耀着民主的光辉。他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有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文人逸事剧等唯独没有宗教剧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现实精神。

    关汉卿的社会剧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其中《窦娥冤》的思想成就最高堪称彪炳一代的悲剧杰作。《窦娥冤》的题材渊源于西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篇所记“东海孝妇”的故事又见《汉书·于定国传》、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东海孝妇》。《窦娥冤》借用这一故事却是反映元代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关汉卿的思想感情。剧中窦娥之父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这一官名始见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则该剧当写成于是年稍后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即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先高利贷如羊羔儿息的经济剥削地痞流氓如张驴儿父子的社会恶势力糊涂官吏如州官桃杌的政治压迫这“三座大山”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外在机缘。但关汉卿着力表现的并不是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而是传统道德与不道德的现实的冲突。在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只要读一读第一折中窦娥埋怨蔡婆婆的几只曲子(《后庭花》、《青哥儿》、《寄生草》、《赚煞》)对此就可以一清二楚了。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第四折中窦娥唱道:“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窦娥冤案的根源主要不是别的竟然是坚守传统的道德!在不道德的现实社会中坚守传统的美德反而把人们推向火坑:“这的是衙门自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正是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的深刻认识。

    除了道德冲突以外关汉卿还以形象的笔触揭示了表现在窦娥内心的意志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相信天地鬼神、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之间的冲突。窦娥对自己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守寡的悲惨命运怨愤满怀难以抑止一出场就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一待和天瘦。”但守节尽孝以修来世之福的愚昧认识又迫使她不得不安于现状她说:“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当窦娥蒙受冤屈时她情不自禁地诅咒天地鬼神的糊涂昏聩: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