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乃倩字学家将姜氏排字架悉心厘正。。从此排印报章时文困难减矣”1。1922年张菊生先生从排字架、铅字分类法和铅字检查法三者同时入手革新又创新式排字架。

    19o9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由徐锡祥镌刻字模。1916年1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版第261页。钱塘丁氏仿宋代精刻欧体活字倡制“聚珍仿宋活字”。1918年海陵韩佑子先生创制“仿古活字”。

    1925年王宠佑先生创制华文排铸机。

    19o2年赵鸿雪先生研制铜锌版制版法历时数月而告成。同年又试制珂罗版亦告成功。

    1888年元和王肇鋐在日本习得雕刻铜凹版之法并著有《铜刻小记》详记之。

    1935年柳溥庆先生费数年心血研制成功手动照相排字机。

    从以上数例可见国人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与展中作为之一斑。正如贺圣鼐先生在《近代中国印刷术》一书的“结论”中所说的:“综观此过去数十年吾国印刷术诚不可谓之无进步。历年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印刷技师教授艺徒故数十年间印刷人才辈出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余其技术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1二、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印刷业的破坏和摧残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近代印刷业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崛起并高展着的近代印刷业迅即从停滞走向衰退。日寇的铁蹄踏向哪里哪里的印刷企业则不明不白地为日人所据有不少设备器材甚至工人被劫往日本。剩下来的要么为日人占有要么被迫停业。当时全国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逃脱这一悲惨的命运。不少从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后方转移的印刷设备器材在转移途中被日军飞机炸毁。譬如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运往重庆的印刷设备就被日寇的飞机炸沉在洞庭湖中。

    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中国印刷业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方面加以记述。

    (一)国统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印刷工业比较达的大城市先后为日军侵占。这些城市的印刷企业遂向内地转移。转移后最集中的地方是重庆和桂林。

    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云集于此。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创办了一些新的印刷厂并由上海、武汉等地迁来很多印刷厂出版了《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多种报刊和书籍。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前重庆计有印刷所、店5oo多家。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均在此设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印书局有资金7oo万元;职工人数最多的是中央印制厂的重庆印刷厂有15oo多人。

    桂林地处边陲交通落后战前印刷业十分落后。抗战爆上海、武1贺圣鼐:《近代中国印刷术》参见《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汉、广州等地的出版印刷企业撤退到桂林加上文化名人云集使桂林印刷厂、出版社、书店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计有包括生活书店、新华日报、三户图书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正中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和书店在内的出版企业22o余家;包括三户印刷厂、秦记西南印刷厂、广西印刷厂等著名印刷厂在内的印刷厂1oo多家。拥有对开印刷机5o余台四开印刷机6o余台设备先进技术进步。为抗战时期全国出版印刷业集中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

    除重庆、桂林外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以及广西的南宁、湖南的邵阳和衡阳、江西的赣州等一些边远城市的印刷业也相对集中但规模远逊于重庆和桂林。

    (二)解放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许多印刷厂。

    1935年1o月中共中央率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随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中央印刷厂(1937)、八路军印刷厂(1938)、光华印刷厂并在绥德建立了抗敌印刷厂。此后在其他根据地陆续建立印刷厂多处。基本情况是:晋察冀边区建有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冀中导报印刷厂等;晋绥抗日根据地建有吕梁印刷厂、晋西美术工厂、太岳日报印刷厂等;山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大众日报印刷厂、泰山时报印刷厂、渤海书局等;华中抗日根据地建有新四军皖南军部印刷所、拂晓报印刷厂、淮北印钞厂、七七报印刷厂、鄂豫地区建设银行印钞厂、中原印刷厂等;浙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四明山战斗报印刷所;江苏抗日根据地建有江南印刷厂、东进报印刷所、苏南报印刷所、茅山地委印刷所、前进报印刷所、苏中报印刷所、苏北印刷厂等。

    (三)沦陷区的印刷业在沦陷区出于侵略的需要日军到处建立由汉奸支撑的伪政权并组建由日人经营的出版印刷机构以便在新闻出版文教宣传诸方面加强控制为侵华战争和最终灭亡中国服务。譬如:日人控制下的东北伪满时期重要刊物多达1oo多种报纸约4o家负责人多是日本人文字多用日文、满文。在中国办报刊不用中文而用日文狼子亡我之心昭然若揭。与之相比国人私人资本印刷业则日益萧条和萎缩。

    1939年日本在北平建立了华北沦陷后的最大的新民印书馆从侵华日军中挑选懂得印刷的日本人担任各部门负责人职工多达2ooo人。到194o年日人在北平开办的印刷厂已多达29家。与此同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厂则日渐衰落。就连一度兴盛的京华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的北平印刷厂)在日本友利洋行控制下也难以继续经营职工仅剩4o人左右。

    全国印刷中心上海抗战前印刷厂已多达近千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抗日战争爆不少印刷厂向大后方迁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前被称作“孤岛”的租界还保留一些印刷厂。太平洋战争爆日军占领租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被抢劫一空不少印刷厂被查封报社印刷厂则为日军掠占改印日伪报纸。上海印刷业每况愈下处在萧条中。在沦陷区一方面是中国印刷业遭受严重破坏而致萧条;而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却大力展自己控制的印刷厂。如北平日伪政权主持的《新民报》印刷厂于1938年从日本购进一台84英寸高轮转机为各报社设备最新者这些厂在设备、技术相对先进条件下为日伪印刷侵略中国所需的教科书、报刊和宣传品。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印刷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出版印刷企业纷纷回迁上海再次成为中国出版印刷业中心。

    上海在抗日战争爆前夕各类印刷厂近千家;沦陷后陡减至约2oo家;抗战胜利后大批厂家回迁。据1946年《上海市年鉴》载:“胜利后内地出版社迁沪者多至数十家加上本市原有出版家之努力行单行本数据今夏统计已有4ooo余种数量在5o万册。”这一年出版各种报纸数十种杂志43o种;造纸厂34家;铅印厂316家彩印厂1o7家。可见抗战胜利后的恢复是相当迅的。北平、南京、天津等其他以往印刷业较达的城市情况相同不再赘述。

    遗憾的是不久国民党又挑起内战。解放战争期间随着军事形势的展国统区的印刷业于抗战胜利后出现的繁荣和生机逐渐消失而解放区的印刷业却呈现出一片生机。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委派许多干部到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开辟工作重新调整、组建了许多印刷厂。例如:1946年4月成立江海印刷公司下属江海导报印刷厂、韬奋印刷厂、东台民报印刷厂三个厂。11月又将江海导报、韬奋二厂改组成苏中韬奋印刷厂。1947年1o月苏中韬奋印刷厂又与盐阜印刷厂、黄海印刷厂合并调整为华中日报印刷厂、华中新华书店印刷厂、华中指挥部政治部印刷厂。

    1946年起在东北建有佳木斯印刷厂、东安印刷厂、东北日报印刷厂、东北铁路印刷厂、哈尔滨新华印刷厂等多家印刷厂。

    1947年鲁中印钞厂并入渤海印钞厂1948年迁至济南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印制局。

    1948年山东新华书店成立印刷部下辖9个印刷厂。同年建立中南新华书店(建有规模较大的印刷厂)。该店1949年迁至武汉改称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下辖12个印刷厂。

    其中与解放后印刷业展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抗战胜利后各地区新华书店的组建。当时各解放区统一设立了集中编、印、的新华书店各地新华书店下都设有印刷厂。这些新华书店的建立也为解放后印刷业的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土地制度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制度。中国几千年的土地制度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出现了更加复杂和严重的土地问题。民国时期在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下地权集中和使用分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展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迫使各政治派别提出种种土地改革的主张和方案成败俱有一一为历史所抉择。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在复杂的土地关系中所有权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它决定和制约着土地关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广人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展极不平衡土地所有制的形态繁杂其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分述如下:国家的土地所有指土地由国家直接掌管即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占有的土地所有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这种形态是指屯田、垦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官府掌管的荒地以及山川林泽等等清末民初总称为“官公田”和私有土地总称为“民田”相对而言。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在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原来掌握在满族统治者手中的官公田(包括旗地等)迅民田化官荒和牧场也大规模的丈放和开垦升科甚至被地方政府公开拍卖使国有土地私有化。东北、内蒙等地最为明显。“自19o5至1929二十四年之间黑龙江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皆归私人所有大部转入大地主之手。”1据抗日战争前的估算官公田的已耕地私有化趋势如下2:官公田时期总计合计庄田各种官田庙田及其他公田私有地明朝万历年间(十六世纪末)

    清朝光绪年间(1887年)

    民国时期(1929—1933年)官公地名义上不属任何私人但当权的统治者有权对它随意处置。(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比如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时期曾强占大宗良田作为其移民的立足点。日本的垄断集团台湾糖业公司、台湾茶叶公司等都附有上万公顷土地的大农场。1945年日本投降后属于日本官方和私人的产业被国民政府接收列为公地者约18万公顷占当时台湾可耕地总面积81。6万公顷的21。6%其官公田的比重大大过大陆的情况这也是后来到五十年代台湾当局能搞“公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页。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75页。原编者说:光绪年间的统计将庙田及其他公田等是并入私有地计算若归属官公田项下官公地则占25%。地放领”的客观条件。

    地主的土地所有指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或仅有轻微劳动)主要靠出租土地剥削。民国时期这种土地所有仍是土地私有制的主体是封建半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它不仅左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而且还能影响手工副业、商业、金融业和城镇的面貌进而造成许多不合理的上层建筑方面(特别是基层政权)的社会现象。

    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出现了一批军阀大地主阶层“如河南的袁世凯湖南的赵恒惕四川的刘湘、刘文辉等都占有很多的土地几乎在有名的大地主中找不出几个不是出身于军阀、官僚的”1。袁世凯在其家乡河南彰德和汲县、辉县等地有田产4万亩。他的部属张敬尧、倪嗣冲在安徽各有土地7至8万亩。徐世昌在辉县有5ooo多亩。曹锟兄弟是天津静海一带最大的地主并垄断了那里的水利设施。在东北张作霖圈地15o万亩张焕相有1。4万亩吴俊陞有2万亩。西北的马鸿逵有地产1o万余亩。广东陈炯明在其老家海丰让士兵拿着“将军府”的竹签随意插圈民田。四川大邑的军阀地主占全县耕地66%其中占田最多的有3万亩以上。刘文彩早年只是一个占有3o多亩的小地主到1927年前后仗恃家族军阀势力疯狂抢夺兼并土地竟达1。2万亩之多。

    同时中国的商人、高利贷者积聚大量货币后也和军阀官僚一样争购土地其原因一是认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