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姚枢、窦默则主张根据许衡的处世原则不应勉强挽留且归葬先人也是孝道应予允准。姚、窦与衡为密友竟赞成他去职可见他当时在朝中的处境确实不佳。获准回到怀州后他谢绝交往过着隐居生活。
仕途进退与学术成就十三年元灭宋南北统一忽必烈命太子赞善王恂主持改定新历以取代不准确的金大明历集南北日官共同从事。王恂等奏言:“今之历家徒知历术罕明历理宜得耆儒如许衡者商订。”诏召衡至京以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许衡、王恂与实际负责制历工作的都水少监郭守敬(后改同知太史院事)一致主张应实测天体运行变化以为制历之本参考历代历法参别同异。遂制成仪表分遣日官赴各地测候。十七年新历成奏上赐名《授时历》。衡与王恂、郭守敬共著《授时历经》。其年八月因病获准还乡皇太子真金奏请授衡子师可为怀孟路总管以就便奉养。十八年三月病卒于家享年七十三岁。临终嘱其子慎勿请谥不可立碑“但书‘许某之墓’四字使子孙识其处足矣”。
许衡在当时儒士中声望极高而且胸怀治国平天下大志忽必烈又早闻其名屡次征召待遇不薄。然而他在政治上却并不得志。虽然官至宰辅大1《国学事绩》《鲁斋遗书》卷十三;虞集:《送李扩序》《道园类稿》卷二o。2欧阳玄:《许衡神道碑》《圭斋集》卷九。按《考岁略》云:“襄阳下上欲遂有江南先生以为不可其辞甚秘。”
臣(正二品中书左丞)但只当了一年多因为阿合马当权而难以有所作为;他的许多奏议均“未闻以次施行者”1终于不得不辞去政务。从儒家用世的立场出每次诏使来召他都欣然应命结果却都失望而还如此反复五进五退。究其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一套治国理论与忽必烈“未尽吻合”被视为“迂远”不切实用对他知之未尽信之未至只是因他声名甚著才一再征召不过备顾问而已。尽管如此他在促进忽必烈采用汉法和建立中原传统的仪文制度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国子学教育对蒙古、色目子弟接受汉文化和培养了解中原文物制度的新一代统治人才有很大贡献。
许衡最重要的业绩是传承程朱理学于中国北方经他极力阐扬开始扭转了北方的学术风气从而为确立理学在全国学术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宋室南渡后伊洛之学的重心也转移到江南经朱熹集其大成确立了理学(道学)的宏博规模和完整体系成为理论上相当周密并能适应时代需要(因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新学说。而在金朝治下的北方伊洛余绪虽存却不成气候一般学者为科举所左右唯知蹈袭章句注疏之学或究心于辞章声律偶有朱子之书传至北方但学者、知者、信者甚少加以佛学在北方知识界浸润颇深一些亦儒亦佛之士因南宋理学家力辟佛教更起而攻击和抵制之。迨赵复传程朱理学于北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时从学者颇多以为孔孟道统由此从南方又回到北方。但反对者也不乏其人在相当一段时期中未能普及。真正使程朱理学在北方得以推广并最终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者当推许衡。许衡生长于金未乱离之世只是从乡鄙下第老儒学些识字句读后来又自学了一些先儒传注之书并无师授故章句积习不深。及得读朱子诸书心领神会大为折服“冰释理顺美如刍豢”自谓“终夜以思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此他尽弃旧习专注于程朱理学以“倡鸣斯道为己任”1。就其理学思想而言他基本上都是祖述程朱特别是朱子之说加以通俗化的阐释。在写给其子师可的信中他说:“《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提便令讲习望于此有成他书虽不治无憾也。”2他教授学生一以朱子为主或问以他说则训之曰:“用功专主一家则心不乱。”3似是把朱子的“持敬”说就用到对待朱学的态度上。如果说他的理论有什么特色的话应该就在于他特别注重朱子有关伦理纲常的论述反复阐明正心诚意的重要性并强调身体力行的“践履”工夫大至君臣父子小至盐米细事都可以而且应该做到“遵道而行”不要因是小事而以为不足为要求从内心到仪容、从日常行事到治国平天下都应合乎“道”。他把“天理”(或“天道”)这一最高哲学范畴归结为“仁义五常”谓“德行是学问中大节目圣人言论句句是尊德性”(《语录》下)。这本来也是理学家的常谈不过在许衡尤为注重以此修己以此教人。欧阳玄撰《神道碑》颂之曰:“先生真知力行实见允蹈斋居终日肃如神明其为学也以明体达用为主;其修己也以存心养性为要;1王恽:《论左丞许公辞位事状》。
1《考岁略》;姚燧《送姚嗣辉序》。
2《与子师可书》《鲁斋遗书》卷九。
3《考岁略》。
其事君也以责难陈善为务;其教人也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始精义入神为终;虽时尚柄凿不少变其规矩也。故君召辄往进辄思退。方世祖急于亲贤而先生笃于信己是以终无枉尺直寻之意。”这是对许衡一生事业、为人的较全面概括。他被推崇为朱子之后、在元朝特殊历史条件下承续道统的第一功臣。元人虞集说:“使国人(蒙古人——引者)知有圣贤之学而朱子之书得行于斯世者文正(许衡——引者)之功德大矣。”1是恰当的评价。后来元仁宗恢复科举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经术考试均从《四书》出题并专用朱子章句集注使程朱理学成为元朝的官方学术主要是许衡极力阐扬的结果。
大德元年(1297)赠司徒谥文正。至大二年(13o9)加赠太傅追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诏与宋九儒从祀宣圣庙廷。其著述存者有《读易私言》、《小学大义》、《大学要略》、《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及其他诗文和门人所编《语录》等均收在《鲁斋遗书》中。
子四人:师可历官河南按察副使卫辉、襄阳、怀孟路总管;师逊未仕;师孚早卒;师敬由御史历官吏部尚书、中书参政、国子祭酒、中书左丞、翰林承旨、御史中丞奉旨编帝训泰定二年(1325)书成诏译为蒙文更名《皇图大训》。
1《元朝名臣事略》卷八《左丞许文正公》引。
第八章廉希宪赛典赤·赡思丁安童不忽木第一节廉希宪忽必烈藩府近臣廉希宪(1231—128o)字善甫号野云畏兀儿人。曾祖牙儿八海牙祖吉台海牙世代为本国官。父布鲁海牙(1197—1265)幼孤家产尽为其叔所取依母家就学通晓畏兀儿文字精骑射。12o9年畏兀儿国归附蒙古1214年布鲁海牙被送蒙古充宿卫(怯薛)从成吉思汗西征忠勤服劳成吉思汗赐以西辽后族女石抹氏为妻。1229年奉命至燕京总理财币供诸王大会之需。1231年命为“燕南诸路廉访使”(当是汗廷派出的监督使者仿用中原官称)。拖雷妃唆鲁禾帖尼闻其廉谨指名要求太宗将他拔属自己派他管领本位下在燕京、中山的匠户;及得真定份地命为真定路达鲁花赤1并作为唆鲁禾帖尼位下的代表参与管辖中原汉地为断事官之一。世祖即位立十道宣抚司授真定路宣抚使。
希宪为布鲁海牙次子石抹氏生适布鲁海牙任“廉访使”遂以廉为姓。自幼生长在汉地习汉文化亦善骑射奉命与阔阔等同师事名儒王鹗。1249年中随父北觐入忽必烈王府为宿卫(怯薛)。好读书有一天正读《孟子》闻忽必烈召即持书入见问所持何书答曰《孟子》又问书中所说为何对以性善、义利之分爱牛之心扩而充之足以恩及四海。忽必烈嘉其言称之为“廉孟子”1。1252年从忽必烈征大理1254年师还时关中为忽必烈份地置宣抚司治之六月命他留京兆(今西安)任宣抚使2。上任后摧强破奸无所顾忌。有大商贷钱于人征息数倍希宪下令岁月虽久只需还一本一息;时有诏儒士为人奴者听赎身权豪不从命乃强制执行悉放为良。尤着意兴学遣使传忽必烈令旨征聘大儒许衡为教授复保举为京兆提学3。1257年因宪宗忌忽必烈在中原得势遣大臣阿兰答儿钩考关中钱谷宣抚司遂罢回王府。
力陈即位大计1259年从忽必烈攻宋请求以官钱赎军士所俘儒生释还家忽必烈许之得免为奴者达五百余人。宪宗死后阿里不哥谋争汗位遣断事官脱里赤于燕京括汉民为兵。忽必烈得报即从鄂州班师北还。希宪进言陈述“大计”大旨谓:殿下是成吉思汗嫡孙先帝母弟征大理、伐南宋都取得成1《元史·布鲁海牙传》将庄圣太后(唆鲁禾帖尼)向太宗求取布鲁海牙、授为真定路达鲁花赤事记在辛卯(1231)年“拜燕南诸路廉访使”之前。今按拖雷死于1232年由唆鲁禾帖尼向太宗要人应是拖雷死后事。《史集》第2卷《拖雷传》载拖雷死后唆鲁禾帖尼别吉要求把合罕的一个商人给她合罕吝啬不给唆鲁禾帖尼哭道:“我的心爱的(指拖雷)为谁作为牺牲?”于是合罕才满足了她的要求(汉译本页2o3)。又真定路于1236年才分给唆鲁禾帖尼为食邑在此之前她不可能任命真定达鲁花赤。1《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引高鸣撰《廉希宪家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皆据《家传》。2同上;《元史》卷四《世祖纪》。
3许衡:《辞免京兆提学状》《鲁斋遗书》卷九。
功又招揽贤杰抚育黎民天下归心天意人心所向都很明显汗位非殿下莫属。忽必烈派他先行审察事变他探得阿里不哥已派刘太平、霍鲁海到陕西考虑到宪宗攻蜀时曾留大将浑都海率骑兵四万屯于六盘山攻蜀诸军还散处在陕蜀刘太平与诸将本有勾结等情况如果关右之地被其所据对忽必烈极为不利于是立即向忽必烈报告建议派赵良弼借口他事前往陕西探明情况。忽必烈要争夺汗位必须获得东道诸王的拥护因而先要结好于东道诸王之长塔察儿希宪自请为使带着礼物前往。他向塔察儿称颂忽必烈的功德威望天顺人归并说:“臣下论议已定。大王位属为尊若至开平当推戴无为他人所先。”塔察儿被说服答应依其言遂结约而还1。126o年春诸王大会于开平共议推戴阿里不哥未至犹豫间希宪进言:“阿里不哥掌握留守汗廷之权已有多年假使奸人奉他即位下诏来召我们就被动了。如果殿下先即大位颁布诏书他若迁延不来便名叛逆。时机紧迫宜早定大计。”于是忽必烈宣布即位。当时鄂州前线的军队还未撤还而与阿里不哥的战争已势不可免希宪又奏请遣使与宋息兵通好令诸军北归;封高丽质子王倎为高丽国王送之还国以睦东邻。皆被采纳。安定川陕赵良弼从陕西回来报告说:刘太平、霍鲁海已宣布行使大汗政权于陕西独收钱谷名为接济四川军实欲据有其地与六盘山相呼应而四川蒙古军帅亲属俱在漠北其心难测阿里不哥又分遣心腹替换诸将并向将吏给散金帛。事态十分严重。四月初世祖遣廉希宪与八春(断事官)、商挺为陕西四川宣抚使、副赵良弼为参议急驰赴任。五月一日刘太平等先入京兆三日希宪等亦至京兆出现了对立双方派来的长官人们莫知所从。希宪当即召集官吏宣布诏旨于是官府粗具民心稍定随即遣使往六盘宣诏。十多天后有急使自六盘来告:浑都海拒令已杀诏使并遣人急邀驻成都军帅密里火者、驻青居军帅乞台不花起兵来援且约刘太平等同时举事。希宪当机立断命万户刘黑马等捕刘太平、霍鲁海下狱接着遣刘黑马至成都诛密里火者命汪惟正(巩昌总帅时驻青居)诛乞台不花将虎符、银印授与权巩昌总帅汪良臣1命率汪家军并征秦巩等处诸军讨伐六盘府库银、帛以给军。又临时组织四千军队交八春统帅授以方略谓六盘兵精勿轻与战但张声势使其不敢来袭。闻有诏使来颁赦令希宪先将刘太平、霍鲁海处死然后接诏上书自劾停诏先杀及擅权命帅、调军、库等事。世祖赞许他知权变诏慰之曰:“朕委卿以方面之权事当从宜毋拘常制坐失事机。”四川蒙古都元帅纽璘军之奥鲁(留后家属营)在陕奥鲁官二人受浑都海重赏欲兵应六盘八春捕获二人并其从者请诛之希宪命尽释还安定了奥鲁营。其人感激愿效力遂征得骑兵数千以增益八春之军。浑都海率军自六盘西走甘州与从和林南下的阿兰答儿军会合后浩浩荡荡向东进兵同时派人联络陇蜀诸将又命纽璘之兄写信招纽璘形势又1姚燧:《阿里海牙神道碑》(《元文类》卷五九)载:“劝进之初诸侯王议未一惟一王蹋察耳尝有书帝忘其谁在也顾左右问。公曰:‘臣所有之’书出而决。”据此知塔察儿于大会之前曾有同意推戴忽必烈的约书应即廉希宪此行的成果。
1《家传》及元明善撰《廉希宪神道碑》(《元文类》卷六五)均作惟良误。趋危急人心浮动。希宪遣使申谕诸将晓以利害使他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