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生产的手榴弹以仿制为主品种有德式、俄式、法式和麻尾式等一般分为木柄手榴弹、无柄手榴弹、特种手榴弹三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开始试制手榴弹因其是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消耗量大先后从事生产的工厂甚多并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展。
中国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开始制造地雷抗战爆前汕尾制弹厂、广东兵器制造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和新疆兵工厂等先后生产地雷。抗战爆后地雷耗用量很大生产的工厂增多。第二十、二十四、三十一、四十、四十三工厂和第二十一工厂的安宁分厂都大量生产。
此外这一时期随着战防炮、无坐力炮、火箭炮、高射炮、枪榴弹射筒的试制也有部分工厂生产与之匹配的弹药同时还有一些工厂生产过不同种类的航空炸弹。
(四)火炸药在火药方面我国近代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生产栗色火药和无烟药后黑火药的产量大为减少。抗战期间由于梯恩梯不能进口第二工厂复建黑火药厂194o至1942年便生产黑火药84o吨用作手榴弹等的弹体炸药。而栗色火药在无烟药大量生产后也逐渐被淘汰1928年以后便停止生产。我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开始大量生产无烟药这一时期生产无烟药的工厂主要有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梧州永安无烟药厂、山西无烟药厂、东三省兵工厂、第二十三工厂、西北化学厂等。至1949年中国仅有第二十三工厂和西北化学厂生产无烟药。
在炸药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正式研制和生产苦味酸、梯恩梯和硝铵炸药先后生产的工厂有汉阳火药厂、梧州永安无烟药厂、山西军人实习厂、东三省兵工厂、第二十六、二十三工厂和第九十工厂二分厂等。
(五)防化器械和化学战剂在防化器材方面我国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制造防毒面具为主兼造地下掩体用的滤毒装置及消毒器材的制造工厂或工场。其中有地方政府办的而大多数是兵工署所辖的企事业办的。自1931年起先后建立防毒面具研制、生产的单位有:东三省兵工厂、广东科学研究所(1937年并入广西兵工厂筹备处)、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西北制造厂、广州面具厂、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以及上海强华实业公司、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捷和钢铁制造厂等。防毒面具的制造经历了仿制、改进的过程先仿制意大利的23年式后转为仿制德国的24年式。对德国24年式防毒面具的口部装置进行改进改称为民国27年式第四十二工厂生产时又改称42年式。抗战时期第二十三工厂(即巩县兵工分厂)生产各种简易的防毒口罩、手套、袜、衣裤和马匹蔽复物均采用纱布或棉布经过处理缝制而成。
化学战剂根据其性质和用途分为化学毒剂、纵火剂、烟雾剂、照明剂和信号剂5类。对装填此类战剂的弹体或容器通称为特种弹。中国化学战剂的生产始于1936年。1932年由美国人设计、1935年建成的巩县兵工分厂于1936年正式投产生产两种化工原料(硫酸、烧碱)和三种毒剂(催泪剂、喷嚏剂、泡肿剂)。1937年11月该厂迁四川泸县改名第二十三工厂。1943年建成化学毒剂工场因进口原料中断而未生产。1948年曾生产催泪手榴弹、催泪喷嚏手榴弹和催泪抛射弹。
(六)军用光学器械1936年前中国军用光学工业还是一片空白所适用的军用光学仪器完全依赖进口。为解决中国自制军用光学器材问题1936年南京建立了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抗战爆后筹备处先迁往重庆后再迁往昆明。1939年1月正式成立第二十二工厂。1942年1月该厂与第五十一工厂合并组成第五十三工厂。第二十二工厂自成立至合并组成五十三工厂后主要是生产军用观测仪器和火炮的瞄准具。
观测仪器包括望远镜、测远镜、象限仪和指南针。1939年1月第二十二工厂开始试制并生产6x3o倍双筒望远镜。194o年初该厂开始试制8o厘米倒影测远镜此镜共1135个零件由外管、内管、五棱镜、物镜和目镜等部件组成是一种精度高、加工难度大、集观察与测距于一体的精密仪器。象限仪用于校正炮管位置和测量火炮的俯仰角1943年第五十三工厂试制生产了1oo具后未再生产。1942年第五十三工厂仿制德国式军用指南针至1949年共生产9541o具。
瞄准镜是火炮必配的装置它用于提高火炮射的命中率。194o年第二十二工厂开始仿制奥式迫击炮瞄准镜和法国布郎式迫击炮瞄准镜前者生产很少后者产量较大。1944年第五十三工厂试制美式迫击炮瞄准镜因只能用于6o毫米迫击炮故未正式生产。同年该厂根据生产奥式、法式、美式三种迫击炮瞄准镜的经验设计出一种适合各种口径迫击炮且性能优良的瞄准镜1947年正式投入生产至1949年共生产1。6万具。1947年第五十三工厂开始试制37毫米战车防御炮瞄准镜用于美式37毫米战车防御炮1948年生产了54o具。1947年该厂将日96式瞄准镜改装为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至1948年共改装了351具。同年该厂还参照美式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资料试制成功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
化工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世界化学工业的展中国基础化学工业进入了创立时期以“北范南吴”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开始生产纯碱、烧碱、合成氨、硫酸、硝酸、盐酸、漂白粉等化工原料。同时国营兵工厂也生产硫酸、硝酸、炸药等产品在玉门还建立了石油基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也建立了一些化工厂和炼油厂陕甘宁等根据地兴建了一批小型化工企业。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化学工业展缓慢化工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一)范旭东的永利系统1。中国制碱工业的兴起。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轻重工业有了初步展纯碱的用量不断增加当时国产的天然碱和一些小作坊厂用路布兰法生产的碱不仅质量低成本高而且产量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市场完全被进口“洋碱”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交通梗阻进口纯碱数量减少碱价上扬七八倍致使国内以碱为原料的工厂纷纷倒闭设厂制碱已成为当时迫切的需要。
1919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兴建永利碱厂邀请当时在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回国主持永利厂的技术工作。永利碱厂在没有专利的情况下探索苏尔维法制碱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于1924年8月13日生产出第一批纯碱但产品含铁量较高颜色红销售困难生产也常出事故。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改进了设计更换了许多设备而且设法往碳化塔中放入少量硫化钠使之与铁塔内层作用在表面结成一层硫化铁保护膜终于在1926年6月生产出雪白的纯碱。1926年8月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此时永利碱厂日产量为3o吨后来达到18o吨成为亚洲最早的一个制碱工厂。193o年该产品又获比利时工商博览会奖章。此时永利碱厂又扩大再生产兴建了烧碱车间产品更趋完善。
1931年侯德榜撰写了《纯碱制造》专著第二年以英文在纽约出版。此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关于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的权威科学著作在不少国家一版再版轰动了国际化工界。
2。从苏尔维法到侯氏碱法。
1937年日本进一步入侵中国天津沦陷后永利碱厂被迫关闭范旭东在乐山的五通桥筹建永利川厂。但用四川的低浓度地下盐卤为原料采用苏尔维法制碱面临成本高、废液无处排放等困难。这时德国新明一种制碱法叫察安法原盐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9o—95%同时可以利用制碱废液生产副产品氯化铵。永利川厂决定购买察安法制碱专利。但因德方技术封锁和附加条件苛刻而未能实现。侯德榜回国后决心自己开制碱新工艺。1938至1941年他先后在香港、上海和纽约等地领导新法试验在艰苦的条件下分析了2ooo多个样品做了5oo多次循环试验终于使新工艺初步获得成功。1941年3月15日经范旭东提议将这一新工艺命名为“侯氏碱法”(hou’sprocess)。1943年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食盐利用率达98%。一个与察安法截然不同、有自己特色的氨碱联合流程——侯氏碱法试验成功1。它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产品成本使纯碱成本仅为苏尔维法的4o%并且可连续性大规模生产。1943年底在五通桥召开的中国化学会第11届年会上公布了这一成果。同年12月侯德榜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侯氏碱法使我国制碱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此法曾向国民党政府申请专利获得批准。但限于当时四川的条件未能投入工业化生产。侯氏碱法的工业化生产直到解放后的1964年才实现并正式定名为“联合制碱法”。
3。从制碱到制酸。
三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利用硫酸铵作肥料的风气很盛而硫酸铵又全赖进口每年进口量达2o万吨。为此范旭东决定承办硫酸铵厂。1934年他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南京筹建永利硫酸铔厂2。由侯德榜率领6名技术人员赴美国考察负责设计、购置设备等工作。在合成氨的工艺设计上引进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的先进技术采用哈伯—波时法。1937年2月工厂建成投产日产硫酸112吨硫酸铵16o吨硝酸1o吨合成氨39吨为当时远东第一流的大型化工厂。
永利碱厂和硫酸铔厂的建设为中国自力生产酸碱两大基本化工原料打下了工业基础正如范旭东所说:“中国基本化工的两翼——酸和碱已经成长听凭中国化工翱翔不再怕基本原料缺乏的恐慌了。”1(二)吴蕴初的天原系统1921年吴蕴初与上海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合伙办厂由吴蕴初提供技术生产味精商标为“佛手”厂名叫“天厨”。1923年8月正式成立公司由张逸云任总经理吴蕴初任经理兼技师建立了粗制工厂和精制工厂正式定名为上海天厨味精厂。产量由1923年的3ooo公斤逐年增加到1侯氏碱法的主要反应是:2硫酸铔厂即硫酸铵厂。1945年范旭东建议改“硫酸铔”为“硫酸铵”。1知峰:《范旭东——我国化学工业的拓荒者》《中国科技史料》198o2—2。1928年的o公斤。吴蕴初不断改革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味精在国内外赛会上连续获奖迫使日本“味四素”退出中国市场。1926—1927年先后向美、英、法等国申请了专利1928年又增设淀粉厂生产淀粉、糊精、葡萄糖、酱色饴糖等产品。
由于生产味精的主要原料盐酸完全依靠从日本进口而且用陶罐盛装笨重易碎运费奇高。为摆脱受人牵制的局面吴蕴初又于1929年在上海周桥开办了天原电化厂(上海天原化工厂的前身)。193o年1o月中国最早的氯碱厂天原电化厂正式开工投产日产烧碱2吨、盐酸、漂白粉各3—4吨。由于天原厂的“太极”牌氯碱产品在国内市场畅销1931—1937年工厂进行了扩建烧碱日产能力已达1o吨。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原厂被迫停产。
1934年吴蕴初为解决耐酸陶器的自给在上海筹建“天盛陶器厂”。
同年建成“天利氮气厂”生产液氨和硝酸。1938年上海天原厂迁到重庆设厂重建194o年开工投产。1943年建立天原宜宾分厂。抗战期间吴蕴初还在香港设天厨味精分厂在重庆创办天厨川厂。
“北范南吴”为建立中国基础化学工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7
(三)外资和官办化工企业1。日本在华化工企业。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取得了在中国设厂的许多特殊权利。帝国主义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以日本在华北和东北所办的企业最多。
1933年日本在大连甘井子成立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即大连化学厂的前身)。1935年正式投产生产硫酸、硝酸、合成氨、硫酸铵、硝酸铵等化工产品。合成氨能力为年产5万吨硫酸铵为18万吨。硫酸工场有5套共墙式九塔法硫酸装置和浓接触法硫酸装置塔式法硫酸装置生产能力为12万吨接触法为2万吨。1936年日本又在甘井子创建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即大连碱厂前身)利用东北原盐生产纯碱和苛化烧碱生产能力为年产纯碱7。2万吨烧碱为3ooo吨。1938年在沈阳建立奉天曹达株式氯碱厂(即沈阳化工厂前身)制造烧碱、盐酸和漂白粉。1945年建成了满洲矿山公司葫芦岛硫酸厂利用杨家杖子铅锌矿冶炼副产的二氧化硫生产硫酸。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投资建设的橡胶厂有3o家主要是东洋轮胎公司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