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输布三千匹”(《元史·泰定帝纪二》)。朝廷还经常和市棉布等物赈济北方部民。由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量越来越大所以在天历元年全国科差总数中征收的绵和布就分别达72o15斤和211223匹1。可见以丝、麻、棉织业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手工业不论在广度或深度上比宋金时代都有明显1王冕:《江南妇》《竹斋诗集》卷二。
2乃贤:《新乡媪》《金台集》卷一。
3郝经:《河东罪言》《陵川集》卷三二。
4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四《黄道婆》。
5《元史》卷十五《世祖纪》十二卷十六《世祖纪》十三。
1《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
展。
其二许多工商主和富有者投资手工业生产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展在一些手工作坊中较普遍存在雇佣劳动。
由于官营矿冶业效益低下所以管理机构多废置不常金、银、铁矿常实行“听民煽冶官为抽分”的变通政策矿藏的采炼常承包给私人通过他们招用工人从事生产因而民间从事的矿冶业多实行雇佣劳动制如“尤善生殖”的江西人刘宗海开铁炉于金牛(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北)“煽役者常千人”2。“治生教子三致丰阜”的李玉鼓铁煮矾“所居城市凡能佣力而无恒产者鱼聚水而鸟投林相率来归”3。在杭州城内的十二种职业中每一行业有12ooo户每户少至1o人多至2o、4o人“其人非尽主人亦有不少为供主人指使之人”4马可·波罗的这一直观印象说明元初杭州的许多手工作坊采用了雇佣劳动。
纺织业是封建时代历史悠久、展最快的一种行业唐宋以来这一全国性的生产中心已在苏杭地区形成。元代末期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载说:“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居工以织。每夜至二鼓一唱众和其声欢然盖织工也(余)进而问之曰:以余观若所为其劳也亦甚矣而乐何也?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于凡织作或极精致为时所尚故主人聚易以售而佣之直亦易以入。所图如此是以乎情者不自知其为劳也。顷见有业同吾者佣于他家受直略相似。久之乃曰:吾艺固过于人而受直与众工等当求倍直者而为之佣。已而他家果倍其直佣之。主者阅其织果异于人他工见其艺精亦颇推之。主者退自喜曰:得一工胜十工倍其直不吝也。”1在嘉兴永乐市南宋时濮凤后人“督课农桑、机杼之利”元大德年间其后人开设四大牙行“收织机产”“取绢者曰绢主售织者曰机户”2。湖州归安东林镇据称元代已设有十所绢庄收四方农户所产丝绢3。此外再参照马可·波罗对苏州地区的印象4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广大苏杭地区的民间丝织业中和各地民办矿冶业中作坊主要采用工匠从事生产;双方以计日、计工受2王礼:《刘宗海行状》《麟原文集》(前集)卷三。
3胡祗遹:《李公墓志铭》《紫山大全集》卷十八。
4《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第151章《蛮子国都行在城》。
1徐一夔:《织工对》《始丰稿》卷一。
2金准:《濮川所闻记》卷一《总叙·开镇源流》;胡琢:《濮镇纪闻》卷《总叙》;另参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三三《舆地略·物产》下。
3参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二二《舆地略·村镇》;光绪《归安县志》卷六《舆地略·区村镇》。4《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第1o5章《苏州城》:苏州“有丝织物甚饶(居民)恃工商为生城中有许多富商大贾和富裕的市民”。
值的方式生联系;雇者与受雇者均可以酬值的多少作出选择。这无疑是一种古老的“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5。
其三在封建王朝的压抑下民间手工业不能充分展。
元代官营手工业局院遍布涉及手工业的主要领域使民间手工业产品丧失了大片市场。而民间能工巧匠或被大批拘刷或轮番入局按统治者的意志出卖自己的劳动与技能民间手工业又失去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民营手工业生产受到种种限制。在产金之地“有司岁征金课正官监视人户自执权衡两平收受”。政府对铁产品实行严格管制流通也受到很大限制如“江南铁货及生熟铁器”曾“不得于淮、汉以北贩卖违者以私铁论”。酒类为国家榷货其生产不时受到限制如“诸私造晙鲁麻酒者同私酒法。杖七十徒二年财产一半没官”(《元史·刑法志三》)。生产面最广阔的民间纺织业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摧残:一是政府通过赋税政策搜括大批民间丝绢、颜色。作为元初勃兴起来的棉织业也是如此至元十九年始以“棉绢杂物”折输江南税粮后又立六路木棉提举司向民间征收木棉十万匹因为民间承受不了这项重负二十八年不得不“罢江南六提举司岁输木棉”然而不久又恢复征收并且数额急剧增加(见前)。二是实行和买如至大三年(131o)规定每年从江西和买木棉布十二万匹1。政府以各种形式向民间征收丝、麻、棉等成品和半成品大大加重了手工业者的负担。从前面引证的王冕和乃贤的诗篇中可以清楚看出一般民户竭尽全力从事织纴也难于应付官府科差。《织工对》是一篇反映民间手工作坊生产状况的典型材料从中也可以看到雇工“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地在“老屋将压杼具四五具”的条件下从事劳作。民间手工业局促在狭小的规模中和艰难的条件下蹒跚而进。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页311注。
1《元典章》卷二六《户部》十二《和买诸物对物估价支价》。
第三节手工业工程的技术成就在手工业工程中有许多成就值得注意今分别论述如下。
纺织业民间纺织业的展元初元兵散居乡间重放牧而轻耕织对乡人屡有骚扰。农民只有在湖边、地角、山上种植桑树并且不得不关门闭户养蚕缫丝纺纱织布因此家庭纺织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后来元代统治者为了能获得更多的丝帛逐渐重视农桑劝勉诏令屡见于文献。中统二年“令宣抚司官劝农桑”三年“禁戍军士毋纵畜牧伤其禾稼桑枣”1。大德年间又“申扰农之禁纵畜牧损禾稼桑枣者责其偿而后罪之”2。至元二十二年“诏以《农桑辑要》书颁诸路克勤厥职者以次升奖具怠于事者罢之”3。延祐五年司农丞苗好谦撰《栽桑图说》深受元仁宗赞赏并命刊行于民间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元代中叶以后民间纺织业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展。
丝织和“纳失失”丝织业是元代官、私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的主要行业之一从事这项生产的大小手工业局院和作坊遍布全国主要产地集中在建康(天历二年改集庆治今江苏南京市)、平江、杭州、庆元、泉州、四川和中原等地;蚕桑业、丝织业与服饰业专门化分工的程序明显提高。
元代丝织业局院和作坊规模较大花色品种也十分丰富如建康有两处织染局其中东局管人匠三千六百户织机一百五十四张额定生产丝一万一千五百二斤八两缎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1;镇江岁额品种有段匹、苎丝、暗花、素丝绸、胸背花与斜纹每个品种下多少不等分为枯竹褐、驼褐、秆草褐、橡子竹褐、明绿、鸦青等不同花饰;段匹额定为五千九百余匹其他少在三百有余多者近四千而宋代见于载录的仅绫、罗两顷岁贡在一二十匹到三百余匹2。1964年出土的曹氏(张士诚母)墓中出土有袍、袄、裙等衣着织物质地有缎、绫、绸等其中有件薄丝棉祆缎纹为五枚经缎纹心花五枚纬纹组织以连续曲尺云杂纹饰间以如意、珊瑚、玉钏、银锭等八宝图案纹31975年山东邹县李裕庵墓中出土一幅绛色绸云巾上部是一老寿星左右侧分别为小鹿与仙鹤中间为六行小字四十二个人物、1《续通志》卷五八。
2魏光焘:《蚕桑萃编》卷一。
3魏光焘:《蚕桑萃编》卷一。
1《至正金陵志》卷六《历代官职》。
2《至顺镇江志》卷六《赋税·造作》。
3《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6期。
鸟兽、花纹、文字同时织成4。独树一帜的集庆官纱也是当时的名品至正年间生产的“一色素净者”尤为精妙可作“暑月之雅服”5。此外顺帝赐给淑妃的大批锦缎有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万寿、福寿字等纹饰6。
元代浙江湖州出产的丝织品也极佳。有些织造过程要求严格甚至连缫丝所用之水也要经过慎重选择。如“归安之水宜茧丝”练漂出来的丝丝白如银。在南宋时有名的崇德狭幅丝织物到元时也增添了绫、罗、水锦、缂丝、绮绣等品种。魏唐的宓机绢也比前代更为匀净细密为画家所喜用。蜀锦生产仍很达品种也更加繁多。北方丝织业中有“燕人何失世以织纱縠为业与张进忠制笔齐名”1。
元代新引进了著名品种纳失失(织金锦来自波斯的一种织金锦缎)与撒答剌欺(来自中亚的一种丝织品)政府并设置专门管理织造的机构如“撒答拉欺提举司”下设有“别失八里局”“掌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2。在新疆地区还曾设专局织造。197o年新疆乌鲁木齐盐湖一号古墓曾出土一件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肩、领、袖及襟边等处均有织金锦边饰至今仍可见其金线光泽3。纳失失是统治阶级的专用衣料。
元代丝织物加金极为盛行织金锦大量生产。织金苎丝在官办丝织业中占相当地位它是在宋锦的基础上展而来并可能受到当时为上层所嗜好的纳失失的启示和影响。元代的织金锦技艺包括两类:一是用片金法即在织造时把切成长条的金箔夹织在丝线中二是用圆金法即将金箔拈成的金线与丝线交织前者金光夺目后者牢固耐用但金色要暗淡一些。在集宁路遗址窖藏物中现的几件织金丝织品显现出了光彩夺目的效果4是元代织金苎丝的代表之作。马可波罗在西安、正定、土番州、宝应、南京、镇江等地也亲眼见到各种金锦丝绢。可能这类织物过于奢华只在上层使用所以元廷禁止在规定范围外织造、货卖销金产品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技艺已从官营局院流传到了民间。
《梓人遗制》与织机薛景石字叔矩山西万泉(今万荣县)人是一位智巧好思的木工也是一位对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他认真总结前人成就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集当时木工技术之大成编写了我国4《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
5孔齐:《至正直记》卷一《集庆官纱》。
6陶宗仪:《元氏掖庭记》。
1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九《补遗》引《宋元诗会笺》。
2《元史·百官志》。
3王炳华:《盐湖古墓》《文物》1973年第1o期。
4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元代集宁路遗址清理记》《文物》1961年第9期。1《元典章》卷五八《工部》卷一《禁治诸色销金》。
古代著名的木工技术专著——《梓人遗制》。《梓人遗制》原书内容非常丰富收有各种机械器具11o种现仅存《永乐大典》摘抄的“车制”和“织具”两部分共有机具14种。段成己在书序中概括地指出了《梓人遗制》的成就和特色:“有景石者夙习是业而有智思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砻断余暇求器图之所自起参以时制而为之图。”2在纺织机具方面这部著作描述了立机子(立织机)、华机子(提花机)罗机子(纱罗织机)和布卧机子(织造丝麻织物的木机)等织机的具体形制、尺寸并绘有各种织机的总体结构和零部件的详图。这部书是研究我国古代织机展史的宝贵资料。
《梓人遗制》中对华机子和布卧机子的结构论述详尽如书中记载的梭子的尺寸比以往更加规范化:梭子长一尺三寸到四寸中心宽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中间开一梭眼以引导纬纱;织布机上开口、投梭、打纬三个主要运作程序也进一步完善因而可使织布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山西的潞安州地区由于薛景石织机的推广应用原来已经非常达的纺织业更加兴旺以致与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并驾齐驱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
黄道婆与棉纺织业元初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展。《农桑辑要》记载:“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1王祯《农书》卷二一载:“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初传入的制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