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5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瑙玉局)、上都异样毛子局、上都毡局、上都斜皮等局、上都隆兴等路杂造鞍子局、真定路翼州杂造局与珠翠局。

    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召集析居放良还俗僧道编籍人户为怯怜口属中宫。生产性机构有织染局、杂造局、弘州衣锦院、丰州毛子局与缙山毛子旋匠局等。

    天历二年改拨储政院属下两处:管领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领典制局、杂造人匠提举司、杂造局等);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怯怜口民匠总管府(领织染提举司等)。

    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领杭州、建康、黄池三处织染局与陕西等处管领毛子匠提举司。

    昭功万户都总使司。至顺二年立领文宗潜邸扈从之臣。生产性机构为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下辖有织染局、绫锦局(召析居放良还俗僧道“教习织造之事”)、纹锦局(召漏籍人户教习织造)、中山局(召随路漏籍不当差人户“教习织造”)、真定局(“掌织染造作”)、弘州(治今河北原阳)、荨麻林(今河北万全西北)纳失失局(召析居放良等户教习织造)、大名织染杂造两提举司、缮工司(领金玉珠翠、大都织染、大都杂造三提举司)等。

    大都留守司所属生产性机构有修内司“掌修建宫殿及大都造作等事”(有大小木局、泥厦局、车局、妆钉局、铜局、竹作局、绳局);祗应局“掌内府诸王邸等异巧工作修禳应办寺观营缮”(有油漆局、画局、销金局、裱褙局、烧红局);器物局(掌宫殿、城门、寺观营缮及御用各位下用鞍辔、忽哥轿子、帐房车辆、金宝器物“凡精巧之艺杂作匠户无不隶焉”。有铁局、减铁局、盒钵局、成鞍局、羊山鞍局、纲局、刀子局、旋局、银局、轿子局等);犀象牙局“掌两都宫殿营缮犀象龙床卓器系腰等事”(有雕木局、牙局);大都四窑场(“营造素白琉璃砖瓦”)与甸皮局等。武备寺“掌缮治戎器兼典受给”辖各处军器人匠局、司十五处军器局四处欠州武器局一处以及箭局、弓局、弦局、杂造局多处。

    利用监“掌出纳(实际包括制作)皮货衣物之事”。有杂造双纲局(“造内府皮货鹰帽等物”)、熟皮局(“掌每岁熟造野兽皮货等物”)、斜皮局(“掌每岁熟造内府各色野马皮胯”)、染局(“掌每岁变染皮货”)等。以上系元廷主要直属手工业部门的设置、分布概况。诸工之中丝织品需求量最大因而在元廷直属手工业部门之外为适应“御用诸王众用”的“不时之需”又设“外道行省诸局”其生产上纳的织物称为“横造”1。这类地方手工部门主要指各路属织染局。“横造”之令往往非常急迫如至元二十三年江浙行省“檄列郡横造绮缎”便给各地造成极大的骚动2。各路织染局既为适应上级科差而设因而其规模生产情况因时、因地有所差别如四明(治今浙江宁波市)织染局于至元二十七年起盖泰定二年又扩建成土库、库前轩屋、门楼、厅屋与吏舍各三间前轩厅后屋一间染坊屋四间络丝堂十四间机坊二十五间打线场屋四十一间土祠一间共九十八间3。新安(治所先在安徽休宁后移歙县)织染局与打线场分置两地至元二十一年由宁国路织染局拨来生帛机五十张签拨人匠八百六十二户自当年立局岁造生帛三色共一千六百零一段。二十四年改造熟帛丝䌷(数与生帛同)共六色每季上纳。二十八年又添造宁国路丝䌷一百五十段4。

    军器制造的基本体制是:至元初命统军司造兵器军器损坏由各万户行营“选匠自修之”武备寺同时负责军器储备(后来取代统军司负责武器造作);“列郡设杂造局岁以铠仗上供”1地方杂造局主要承担中央不时之命如至元二十三年“朝命造五军甲”2就是由地方杂造局承当的。管理盐业的机构盐运司(有的又称转运司、提举司)“掌场灶榷办盐货”(《元史·百官志一》)设两淮、两浙、山东、福建、河间、河东、1《经世大典·工典·丝枲之工》《元文类》卷四二。

    2虞集:《通议大夫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陈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

    3王允恭:《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公宇》。

    4《新安志·织染局》见《永乐大典》卷一九七八一。

    1《经世大典·政典·军制·军器》《元文类》卷四一。

    2虞集:《通议大夫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陈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

    四川、广东、广海九处大都、辽阳等地设后有并有废。两淮、两浙、山东等盐运司之下又设若干分司盐运司或分司下又辖有若干盐场全国共有盐场一百数十处。盐场下又有团、灶之设灶由若干盐户组成。元代由国家直接经营的茶叶生产机构有宣徽院下辖的“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与“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前者辖“提领所”七处(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汶、宜兴)3。这些机构所辖范围遍及福建与江浙广大地区。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立炉于西京从事铁矿冶炼其后元廷于腹里地区的交城县(属今山西)、平阳(治山西临汾)、河东(治今山西太原市)、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北京(治今辽宁宁城县西北大明城)、济南等地设洞冶总管府、提举司或都提举司掌管冶炼这些机构之下多辖有数处矿冶分炉。行省矿冶主要分布在江浙、江西与湖广诸地。因官冶效益低下元廷曾于大德十一年明文规定“听民煽炼官为抽分”其管理机构亦多“废置不常”(《元史·食货志二》)。

    官营手工业生产概况元代中央和地方手工业局院分布的密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经世大典》列官营手工业共二十二个门类实际不外土木工程、兵器、金工、玉工、丝枲、皮毛等几个大类内容涉及军器和统治集团消费的一切领域种类繁多机构庞大其名称一般称局、院、提举司、所等设院长、正副大使、提举、同提举、副提举、提点、提领等官员其下有管勾、作头、头目、照磨案牍、攒司、典史司吏、堂长和提控(后几类一般于匠户内差充1)。工匠在五百名以上者设提举、副提举、同提举三百至五百称院长、提领、提点一至三百户设大使、副使2。

    官营手工业拥有充沛的物资原料和西域、中原各地的能工巧匠并通过集中生产、分类置局、技能培训和“给之食、复其户”等措施基本保证工匠“专于其艺”3因而不仅为手工业增添了一些新的品种而且生产出许多精美的产品。但封建时代官办事业的通病元代亦在所难免其中较突出的有三点:(1)各级官吏克扣原料、冒支工粮、夹带私造的情况十分普遍4(2)拥有人力物力绝对优势的官办手3《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

    1《彬江志·织染局》、《延平府志·织染局》见《永乐大典》卷一九七八一。2《元典章》卷八《吏部》卷二《循行选法体则》。

    3《经世大典·工典·诸匠》《元文类》卷四二。

    4如至元八年中都甲局官玉鲁等用劣质皮货造衣甲从中贪污(王恽:《弹甲局官玉鲁等抵搪造甲皮货》《秋涧集》卷九o);大德四年和买丝货时各处官府与上下权豪之家“私下贱买不堪丝料逼勒交收高抬时估取要厚利”(《元典章》卷五《工部》卷一《选买细丝事理》);延祐元年前兴和路二十六个局工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生产不计成本经济效益低下。如杭州砂糖局原料来自处州质优价廉但糖价却高出民间数十倍无法生存只好停办1。河北綦阳一处官办铁冶“得铁甚鲜”如将冶户放还政府另以“和市”等名目所得购铁“可增官煽数倍之上”2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而一些官僚认为官营局院为“蠹财之尤者”力主“百工诸府可罢”3。(3)工匠遭受的压迫和剥削相当沉重:官办局院的工匠受到“日验月考”的严厉管制;官府往往依期强令地方造作骚扰民间4;奸吏乘势“因缘害众”“合著夫匠十名乃科百名以至数多则遍科”5;大多数工匠的劳动、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匠役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如时人曾描述织工的处境:“江南丝尽入机房欲此虚空彼富强。鞭挞别工皆学织程量计日完成章。惊心蟠龙愁应死泪手攀花痛不香。贫者只宜岩谷隐草纫槲叶当衣裳。”6工匠之苦莫过于盐丁、灶户:“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园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7民间手工业贵族权豪1、官僚地主、民间作坊主与一般百姓也经营自己的手工业。

    诸王、公主、驸马位下有一批“不纳系官差”的“匠人、打捕户、鹰房子、金银铁冶户”即可供贵族自行“拘收起移”的人匠民户2他们被收编在位下的“诸色民匠总管府”之类的组织管辖之下在位下的作坊内从的官员每年支取的工粮出应支数的六倍(《通制条格》卷十三《工粮》)。1杨瑀:《山居新话》。

    2王恽:《秋涧集》卷八一《中堂记事》中。

    3许有壬:《正始十事》《至正集》卷七七。胡祗遹:《政事》《紫山大全集》卷二一。4虞集:《通议大夫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陈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程钜夫:《民间利害》《雪楼集》卷十。5胡祗遹:《民间疾苦》《紫山大全集》卷二三。

    6郑思肖:《心史》上卷《江南丝》。

    1诸王、公主、驸马和少数勋臣属下的手工业往往被认定为官办性质或则是官营手工业的一种补充。我们在这里将其定为私营性质的主要理由是:中央分拨给贵族的份地实质已转为贵族个人私有(是“忽必”或“莎余儿合勒”的延伸)他们在份地内所经营的手工业包括其财政收支比较严格地独立于中央与地方企业。即便是奉命出镇的诸王中央亦无权任意支配他们的企业与财产。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贵族向中央提供的义务实质上属于差并不意味着中央可像对待地方手工业机构和财政那样可随意支配。这个问题可作进一步论证。

    2《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元典章》卷二五《户部》卷十一《差·投下户丝银验贫富科》;《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投下收户》。

    事生产为贵族的奢侈生活服务。总的说来位下工匠的地位和处境与官营工匠相同但按照大德七年的规定位下匠户也必须承担杂泛差役、和雇和买的义务。此外少数勋臣自至元初户籍整顿后似乎也保留了自己的作坊和人匠。

    贵族与官府经营的手工业品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满足他们的奢侈消费而民间手工业却为国计民生所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力和广泛深远的影响。这里将元代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和特点归纳成三个方面作简略介绍。

    其一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以纺织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具有普遍性。

    中国封建社会里“男耕女织”是家庭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亦是农户生活必需品和完纳赋税的主要来源到了元代这种状况更具有普遍意义。王冕曾以《江南妇》为题描写江南田家的经济生活:“馌彼南亩随夫郎夜间绩麻不上床。绩麻成布抵官税力田得米归官仓”1。乃贤另以《新乡媪》为题真实而又典型地反映了中原民户的耕织生涯:“日间炊黍饷夫耕夜纺绵花到天晓。绵花织布供军钱倩人辗谷输公田”2。山西等地区农家多依靠种麻织布“贸易白银以供官赋”3。这种以女性从事织纴的家庭经营形式实际上也广泛存在于官僚地主之家。

    元代家庭手工生产中所增添的棉纺织业是值得重视的。松江乌泥泾的棉纺织业在宋元之际还处于“厥功甚艰”的初级阶段。黄道婆返乡后教民织布“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4。由于棉纱和棉布的制作逐步推广因而迅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品种。至元十九年元廷规定税粮可“折输绵绢杂物”(《元史·食货志一》)二十六年四月“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六提举司虽不久罢去5但元贞二年(1296)新定征收江南夏税制度中又规定夏税“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元史·食货志一》)。到了致和元年(1328)三月当云南安隆寨土官籍三万二千民户归附时“定输布三千匹”(《元史·泰定帝纪二》)。朝廷还经常和市棉布等物赈济北方部民。由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量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