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5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刂剖卟松び木樗翟谇炎印俺蹩ㄕ遄民绞魅ブσ对俪ね砬选薄N鞴系牧袈酢⑷ビ嗦⑵嗷ǖ燃家2对后世也有重要意义。

    果树栽培管理和嫁接技术这时期有不少有价值的创造。王祯《农书》提出了一些果树以枝条萌芽状态为掌握宜栽期的经验标准如枣鸡口、槐兔目、桑虾蟆眼、榆负瘤等。截去果木主根在南方高寒地方种桔柚和北方寒冷地区种植果树以及拒霜雪、耐苦寒、防虫害等方面的技术比以前也有所展。王祯《农书》说“凡桑果以接博为妙一年后便可获利”把嫁接看作生产技术中容易见到经济效果的措施。并且从原则上论述了接穗、砧木的选用要求强调工具必须齐备技艺要精熟时间掌握要严格。书中还讲1王结:《文忠集》卷六。

    2舒岳祥:《阆风集》卷三。

    3王祯:《农书·百谷谱》“蓏属”、“蔬属”。

    1王祯:《农书·百谷谱》。

    2王祯:《农书·百谷谱》。

    到六种嫁接法1其中身接、根接、枝接为古老的嫁接方式而靥接(相当现在的嵌芽接)、搭接(相当现在的舌接)、皮接(相当现在的腹接)则是此时期的创新。温革《分门琐碎录》所说的“脱果法”即采取压条法是于八月间以牛粪和土包在结果树枝条的鹤膝处状如大杯用纸袋覆裹麻皮缠绕任其开花结果;第二年秋试拆一包检视如果生根则切断本根另埋土中。此法是果树无性繁殖方面的一项创造。

    宋元以来杭嘉湖地区开始成为我国东南最大的蚕桑基地。在栽桑技术方面《蚕桑辑要》和王祯《农书》对桑树嫁接技术均作了总结是我国现存古农书中关于桑树嫁接技术最完整的记载。在《齐民要术》以后六七百年间桑树栽培技术有了迅展和提高。一是桑树嫁接法由三种展为六种2;二是鲁桑南移至杭嘉湖地区后在当地通过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形成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品种——湖桑3;三是对桑树的病虫害防治有了一定的认识4。在养蚕技术方面的成就:一是民间对蚕的良种选留更为重视《务本新书》说:“养蚕之法茧种为先开簇时须择近上向阳或在茧草上者此乃强良好茧”。二、对蚕卵的选择作用已从单纯的“浴卵”防治增健的角度进而从蚕卵生理方面考虑择优于腊八至立春冬季最寒冷季节把蚕种放在室外承受风霜熬炼此即所谓“天浴”是很有意义的创新1。第三《农桑辑要》把元代以前民间的养蚕经验总结概括为“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十字诀”:“十体”即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谓饲时紧慢也)(《务本新书》);“三光”是看蚕体皮色变化来确定养蚕技术处理的一个概括;“八宜”则概括了应注意蚕的饲养环境全过程(《韩氏直说》)“三稀”即下蛾、上箔、入簇(《蚕经》);“五广”即一人、二桑、三屋、四箔、五簇(《蚕经》)。对蚕病生的环境诱因已经掌握了一般规律:“寒而骤热则黄软多病”(《士民必用》);“蚕食湿叶多生泻病。食热叶则腹结头大尾尖”(《士民必用》);蚕儿受饥则“气弱而生病亦眠迟而茧薄也”(《农桑辑要》)。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对养蚕常用器具绘出了较精致的图形使我们得以了解古代养蚕工具的全貌。“曲薄”或称“蚕箔”南方则用“蚕篚”(蚕筐)为盛蚕的主要工具;“蚕槌”是支架曲薄的木架;蚕盘与蚕架盘也为盛蚕器架为搁盘之用为长江以南蚕区的创制;蚕网和蚕杓网罩于盘上杓为匀蚕、匀叶器也都为南方劳动人民的创新。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簇具、茧瓮、茧笼、缫车等工具。

    1王祯:《农书·农桑通诀》。

    2王祯:《农书·农桑通诀》。

    3《齐民四术·郡县农政》。

    4《农桑辑要》引《农桑要旨》王祯:《农书·农桑通诀》。

    1《农桑辑要·浴连》夹注。

    元代的农书自耶律楚材建议改变“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野以为牧地”的政策后元朝统治者转而采取了兴办水利劝课农桑刊刻传布农书等措施所以元朝建国虽然不到一百年但在农学上还是取得了较大成就留传下了《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部著名的农书。

    《农桑辑要》为元朝司农司官颁的综合性大型农书。据王磐至元十年所写序本书至迟已于此年编写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农书。元政府先后刊印了一万部颁给地方各级管农事的官员。今本《农桑辑要》出自《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将七卷《辑要》并为二卷《四库全书》馆辑出时仍分七卷。今本《农桑辑要》的简目为:卷一典训、耕垦;卷二播种(即农作物栽培各论);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包括家畜、家禽、鱼、蜜蜂末附岁用杂事)。全书6万字体系完备规模较大引用典籍繁多一律标明来历注重实用。是书内容蚕桑占有较大分量对于苎麻、棉花的推广种植尤为重视除了详述其栽种技术并批判了过分强调风土不宜障碍新引进作物传播的唯风土说。

    大德八年(13o4)元政府下令有关部门刊刻王祯所著的《农书》。王祯山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曾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永丰(今江西广丰县)等县县尹。该书自序作于皇庆二年(1313)。《王祯农书》总计三十七集1十三万余言插图二百八十余幅。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农桑通诀》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开端列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接着是本论十六篇:授时、地利、孝弟力田、垦耕、耙耢、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劝助、收获、蓄积、种植(种桑及材木、果实)、畜养(养马、牛、羊、猪、鸡、鹅、鱼、蜜蜂)、蚕缫、祈极。《百谷谱》包括谷属(两集)、蓏属、蔬属(两集)、果属(三集)、竹木、杂类(所收都是经济作物)、饮食类并附备荒论。《农器图谱》分二十门:田制、耒耜、䦆锸、钱镈、铚艾、杷扒、蓑笠、蓧蒉、杵臼、仓廪、鼎釜、舟车、灌溉、利用(主要是利用水做动力)■麦、蚕缫、蚕桑、织纴、纩絮、麻苎末附杂录(二目:一是法制长生屋一是造活字印书法)。不仅有图并说明构造和用法。《农桑衣食撮要》元延祐元年(1314)成书。作者鲁明善维吾尔族人。此书系他在寿春郡(今安徽寿县)任监察官时编写的为农家历书性质的农书。全书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列举应操作的农事。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农作物、蔬、果、竹木、畜牧、蚕桑、养蜂等兼及农产品加工、贮藏和酿造逐条说明怎样做法适合于一般农家实际应用其中有造酪、晒干酪、1王祯:《农书》王毓瑚校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造酥酒法显然系受到游牧民族饮食的影响。

    除以上三部重要农书外另有几部兽医书流传不久即散失。《田家五行》及“拾遗”是专讲江南气象预测、占候的也有一些关于稻、麦开花特点的记述资料。

    第三节元代农业的恢复、展与衰敝农业的恢复、展由于“重农”举措得力元代初期在土地开、水利兴修以及经济作物的推广栽培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一派恢复与展的良好势头。反映元代前期这种面貌的记载非常丰富有些地区繁盛兴旺的景象甚至非常突出如陕西泾汾地区在蒙金之际的状况是“蓁莽榆棘连云蔽日”“千里萧条”“人迹几绝”经过招抚民众“稍稍归集■芜挽犁渐就耕业”然而“初皆食草实衣故书纸”。垦殖之后出现“马牛羊豕日加蕃息公私储蓄例致丰饶”(《陇右金石录·元重修王母官碑》)的景象。另一条材料证实了这种景象并非虚言:“晋地厚而气深田凡一岁三艺而三熟。少施以粪力恒可以不竭。引汾水而溉岁可以无旱。其地之上者亩可以食一人。民又勤生力业当耕之时虚(墟)里无闲人野树禾墙下树桑庭有隙地即以树菜茹麻枲无尺寸废者。故其民皆足于衣食无甚贫乏。家皆安于田里无外慕之好”1。宋元之际的两淮大片地区人烟断绝“荒城残堡蔓草颓垣狐狸啸聚其间”六七十年后人们见到的景象是“生聚之繁田畴之辟商旅之奔凑穰穰于视昔远矣!”2元代初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大批荒废土地通过种种途径得到开。其中屯田是开填实大批荒闲土地的主要措施此项行动大概始于成吉思汗称汗后的十一至十三年(在阿鲁欢地区兴办称海屯田3)中原地区大概始于十六年(由木华黎部将兴办固安屯田)。开始是随营立屯解决军需忽必烈时逐步成为重农措施的一项组成部分展成遍及全国的规模空前的屯田。到大德年间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处1二十万顷左右约占全国垦田数的三分之一2。

    屯田分两大系统中央所属枢密院、大司农与宣徽院屯田多在腹里地区。地方所属有各行省屯田有经略使司、提举司统领或路、府、州、县所辖屯田再有僻远地区的一些屯田点。“大抵芍陂、洪泽、甘、肃、瓜、沙1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三《梯云庄记》。

    2孔齐:《至正直记》卷四《钟山王气》;6文圭:《墙东类稿》卷十二《故武德将军吴侯墓志铭》;杨翮:《佩玉斋类稿》卷二《含山县题名记》。

    3《元史》卷一二o《镇海传》;许有壬:《圭塘小稿》卷十《镇海神道碑》。1《元史》卷一oo《兵志》三《屯田》记为九十余处此据《元史》卷二o《成宗纪》三。2屯田数梁方仲先生统计为十七万四千八百余顷(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乙编《唐宋元明清田地、田赋概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他依据的是《元史·兵志》所列数目缺漏之处自然很多故万国鼎先生认为当在二十万顷以上这个估计当更接近于真实;全国垦田数也参照万先生的估计(万国鼎:《金元之田制》《金陵学报》2卷第1期)。

    因昔人之制其地利盖不减于旧;和林既西、四川等地则因地之宜肇为之亦未尝遗其利焉。至于云南、八番、海南、海北虽非屯田之所而以为蛮夷腹心之地则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元史·兵志三》)地域分布之广前所未有。

    北面除和林、称海之外更远有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谦州屯田西南面深入到云南、广西边远地带;东北的肇州屯田万户府达黑龙江江口高丽境内也有十多处屯田;南面远及海南、海北。内地河南行省为数居次为腹里地区所谓“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元史·兵志三》)另一类开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一带地势低洼土地肥沃河湖港汊密集南北朝时期已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活力逐步成为全国的主要粮仓和财赋之区因而人民趋之若鹜人口密度很高土地与人口的矛盾也很突出。经过长期努力劳动人民逐步摸索出一些开土地的特殊形式。王祯《农书》对这些形式作了系统总结其中有“筑土作围”而成的围田(圩田与此相类)有在海边涂泥之上种植稗草而受斥卤“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的涂田有“似围而小”的柜田有用木材相缚其上积土浮于水面可得“收之效”的架田(葑田)。围田、圩田、沙涂田等经营形式宋元时代因多施行于湖泊地区所以也往往泛称湖田、湖地。以此类形式经营、开土地大致始于北宋南宋形成元代继续盛行。如松江曹梦炎占淀山湖大半湖田达九十三围、数万亩之多积粟百万石北人称“富蛮子”1。文宗赐给权臣燕铁木儿嘉兴、平江、江阴地区的芦场荡山和在沙涂沙地地带的圩田达五百余顷。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带因河水“涸露”而形成“水泊淤地”称为“黄河退滩地”多为权豪抢占其数量也相当可观。

    水利建设的成就亦较可观。《元史》归纳与农业有关的主要建设项目有:导浑河、疏滦水、浚冶河、障滹沱疏陕西之三白泄江湖之淫潦(主要指浙西水利工程见下)立捍海之横塘(指浙江盐官州捍海石塘)(《元史·河渠志一》)。此外还有许多重大项目未被列入如中统年间在太行山下开浚大河四道成广济渠附近五县农田三千余顷均获其利(《元史·河渠志二》)。至元元年郭守敬会同张文谦在西夏故地修复中兴州(治今宁夏银川市)的唐末、汉延二渠及西夏故境内其他水渠“计溉田九万余顷”2。二十六年起朵儿赤又用三年时间在中兴“塞黄河九口开其三流”使“赋额增倍”(《元史·朵儿赤传》)。至元十六年王志谨于今陕西户县、周至两县交界处引涝水开长渠二百余里使沿岸地区“了无干旱之患”(薛友谅:《开涝水记》)。游显曾在襄阳“复铁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