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4虞集:《纺绩图跋》《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1《元典章》卷十九《户部》五《田宅·荒田·荒闲田地给还招收逃户》。2《元典章》卷十九《户部》五《荒田》。
3《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农桑》、《栽种》、《开田栽桑年限》。4《元史》卷二o五《卢世荣传》:至元二十二年卢世荣奏准九事其七曰:“江南田主收佃客租课减免一分。”《元典章》卷三《圣政》二《减私租》:至元二十年十月定该年租税“十分中减免二分”。《元史》卷二一《成宗纪》四:大德八年正月“江南佃户私租太重以十分为率减二分永为定例”。5《元典章》卷十九《户部》五《田宅·民田·强占民田回付本主》卷二《圣政》一《重民籍》。6详《元史》诸本纪卷一o五《刑法志》四《禁令》卷九三《食货志》一卷一三四《撒吉思传》卷一三六《阿沙不花传》卷一三五《塔里赤传》卷一五一《奥登世英传》;《通制条格》卷十六《农桑》。1元代奴隶通称奴婢或驱口(郑所南:《心史》下《大义略叙》;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奴婢》)另分别情况又有军奴、军驱、重台、阑遗人口、孛兰奚和寺奴等称谓。助之”;社长的徭役予以免除地方官府不可另派科差。
至元六年各路、府、州、县建常平仓以平抑物价。同年每社置义仓一处社长主持丰年每丁纳粟五斗驱丁二斗无粟者可以杂粮代替;各社还应按规定“布种苜蓿以防饥年”;近水之家许凿池养鱼和鹅鸭家禽栽植莲藕、菱角等“以助衣食”(《元史·食货志一》)。
其四编修农书制定农桑之制组织、指导农业生产。在“重农”政策的推动下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官修的有《农桑辑要》、《农桑杂令》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约十七种之多传世的有王祯《农书》、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6泳《吴下田家志》及《田家五行志佚文》、刘美之《续竹谱》、柳贯《打枣谱》。俞宗本有《种树书》、《田牧志》等五种其中以《农桑辑要》、《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影响最大是元代农技图书的代表之作。
其五元代建设水利的制度也非常周密中央设都水监下设河道提举司任用郭守敬、王允中等“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元史·河渠志一》)并责成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督察。“农桑之制”十四条还对组织整治水利的事宜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第二节元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时宜地宜的掌握和风土限制说的突破生物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农业生产要获得丰收就要尽量避免环境不宜所引起的损失。这就必须掌握时宜和地宜。我国先进的华夏文化源于黄河流域。这里春夏秋冬季节性气候表现显著人们容易看到天时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而且很早就想办法来掌握农时并取得卓越成就。到元代在这一方面又有新的突破。王祯《农书》把“授时”放在全书第一篇说:“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1并指出须根据历法上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来确定应当进行哪些农事操作。王祯《农书》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一个简明小结绘出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它实际也是一种农事月历。值得注意的是图中强调了两点。第一“此图之作以交立春节为正月交立夏节为四月交立秋节为七月交立冬节为十月”1依节气定月可以正确地表现季节的变化。第二“按月授时特取天地南北之中气作标准以示中道非胶柱鼓瑟之谓。若夫远近寒暖之渐殊正闰常变之或异又当推测晷度(日影度数)斟酌先后”2指出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能适用于一个地区以此作为标准其他地区应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酌量变更。
地宜问题古文献中谈到的较多。元代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所展。第一对自然环境作较全面的分析。《农桑辑要》说:“谷之为品不一风土各有所宜。种艺之时早晚又各不同”又说“一州之内风土又各有所不同”。书中所说“风土”内容谈到土壤种类南北气候的不同以及地形怎样影响气候等反映作者已注意分析风土的多种多样性和影响风土的因素的错综复杂性。第二对全国地形气候作了大体的概述。王祯《农书·地利篇》:“尝以大体考之天下地土南北高下相半。且以江、淮南北论之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秫。又南北渐远寒暖殊别故所种早晚不同。惟东西寒暖稍平所种杂错然亦有南北高下之殊。”第三王祯《农书》根据全国风土和农产情况绘成全国农业情况图。绘此图的目的是“审方域田壤之异以分其类参土化、土会之法以辨其种如此可不失种土之宜而能尽稼穑之利”。这是一种可贵的创举。可惜原图已经失传。第四最重要是风土限制说的突破。《农桑辑要》说:“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1王祯:《农书·授时篇》。
1王祯:《农书·授时篇》。
2王祯:《农书·授时篇》。
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悠悠之论率以风土不宜为解。盖不知中国之物出于异方非一。以古言之胡桃、西瓜是不产于流沙、葱岭之外乎?以今言之甘蔗、茗芽是不产于牂柯、邛笮之表乎?然皆为中国珍用奚独至于棉麻而疑之。虽然托之风土种艺之不谨者有之;抑种艺虽谨不得其法者亦有之。”农业生产必须重视地宜但作物也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有人将地宜简单绝对地理解为以地区来划分是错误的。而如此明确地批判风土限制说则是始于元代。它反映出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听任新作物在农业上自地传播而是要进一步大力促进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以及加强人的力量来改变自然。“谨于种艺”和“种得其法”就是加强人的力量的具体表现。
完整配套的农具以及旱地耕作技术的继续展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所记述的各类农具有一百零三种之多。由此可以看出元代推前可至宋代农具展的特点:一是省力、高效减轻劳动强度。如这时期明的耧锄“止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过锄力三倍所办之田日不啻二十亩”。锄的深度、功效比一般人操锄要高得多。还有把播种和施肥结合在一起的“粪耧”系“于耧斗后别置筛过的细粪或拌蚕沙耕时随种而下覆于种上尤巧便也”。宋代出现的秧马主要是解除弯腰插秧的劳苦。而元代开始较普遍使用的水田耘耨工具——耘荡比手耘足薅的功效可提高一倍。二是耕地、耘锄、收获工具在大田生产上已较为配套应用。宋元农书中讲述南方水田的农具整地的已有:犁、耙、耖、碌碡、铁搭等;用作育秧移栽的农具有平板、秋绳、秧弹、秧马等;中耕的有耘荡;农田排灌的有翻车、筒车、戽斗、水转翻车、驴转翻车等。收获农具有麦钐、弹、笼和各种场上用具。还有若干农具是南北方水旱田通用的。三是农具专用化加强。王祯《农书》讲到犁地工具曾述及铧和■“■狭而厚惟可正用;铧阔而薄翻覆可使”。并引老农的话说:“开垦生地宜用■翻转熟地宜用铧”又说“北方多用铧南方皆多用铧”。说明了某类型农具适用的地区、范围和作业项目它如无齿耙、平板、耘荡、■刀等也是专用的农具。再就是耕槃、钩环等与软套的应用使役畜和耕具间的传动、转向灵活平稳力均。另外农具所用钢铁质料也有重要变化如镰、锄、铁搭等整个农具是锻制的熟铁刃部大都加钢大大提高了农具的质地。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实为我国农具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齐民要术》对我国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作过精湛的总结经过六七百年后旱地耕作技术继续有所展。为保证耕作质量而提出一些精细的技术要求是犁、耙、耱、碌碡等工具配套后所必然出现的事。《种莳直说》、《韩氏直说》等农书中强调耕地不只要犁深而且要多耙、细耙。这样土壤上虚下实地力情况好;有油土四指多就能耐旱春季缺雨也可及时下种根土相接禾苗长得整齐少罹虫病。王祯《农书·垦耕篇》所记述的向外缴耕(套翻)和向内缴耕相结合的方法可保证田面平整避免漏耕现象利于操犁回转减少地头空走。这是了不起的技术创造和方法改革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王祯《农书》对麦、稻两熟田种麦前后的耕作安排除耕法与旱地耕作类似还总结有掘腰沟泄水的技术措施对降低冬作田地下水位促使麦根下扎提高产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北方精耕细作技术的展还有许多方面如《种莳直说》中的种谷耘苗之法:“第一次曰撮苗第二次曰布第三次曰拥第四次曰复”而且指出一次功夫不到就要出现草荒和秕粒。收获和场上作业的技术也有不少进步《韩氏直说》讲麦熟要抢时间过时收割就会造成损失。收割后地里、场上都要采取防雨措施要精收细打。小麦收割后又要不误秋苗的锄治。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农具场上用具占有很大比重这与收打技术的精细和希求高效有关。
棉花的推广及其种植技术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中说:“盖自古中国所以为衣者丝、麻、葛、褐四者而已。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绵入贡中国未有其种民未以为服官未以为调。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得其利”而其种植逐渐广泛形成了“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棉花分别从南路和北路引入大江南北一路从云南传入四川另一途径是自两广向北推进。长江下游于宋末元初植棉业展迅。胡三省《资治通鉴》注1中说:“木棉江南多有之以春二、三月之畮下子种即生。”黄河中下游棉花的种植不晚于元初。元初的《农桑辑要》记载说:“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两方之民深荷其利。”元政府大力提倡植棉至元二十六年(1289)曾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设立“木棉提举司”为专门征集棉布的机构。其时每年征收棉布约十万匹。
宋代农书中叙述植棉技术的还很少到元代《农桑辑要》一书明确标出“新添栽木棉法”专条。具体技术措施除耕、耙施肥外尚有关于种子淘选、浸种、拌种、催芽技术棉花移栽保持稀疏适宜的留苗补苗措施;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控制生长免得无效蕾铃徒然消耗养分的整枝打顶去旁心技术以及关于收获适期的总结:“初收者未实近霜者又不可用惟中间时月收者为上”等。保存种子的方法则是“须经日晒燥带棉收贮临种时再晒旋碾即下”。上述棉花留种、种子处理、整枝打杈等技术措施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1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始于宋末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定稿。
园艺和蚕桑技术元人王结认为蔬菜不仅可以助味而且可以转卖赚钱救饥度荒1。有人则说“种蔬胜种稻”2。反映出蔬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大为提高。王祯《农书》中列有三十余种蔬菜并记述了栽培技艺。3书中虽讲葵为百菜之主“今南北皆有之”但没有具体叙述可能已为菘(即白菜)所取代。宋《图经本草》提到扬州有一种菘“叶圆而大”又有牛肚菘“叶最大”并说菘“今南北皆有之”。明确讲到白菜的是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扬州至正丙申、丁酉间(1356—1357)兵燹之余城中屋址遍生白菜大者重十五斤小者亦不下八、九斤”。另一广泛种植的蔬菜是萝卜。王祯《农书》说萝卜“在在有之’。《农桑辑要》中对萝卜的整地、施肥、播种、浇灌、窖藏等有具体的记述。总之这一时期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笋、菌等各项蔬食的生产技艺已相当精细野菜也已为人们所注意。王祯《农书》等还记述了一些特殊栽培法以用马粪为热源栽培韭黄。在冬季挖掘韭根移藏于地屋中培以马粪。这种方法栽培的韭叶“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它可以“比常韭易利数倍北方甚珍之”1。这是与屋内升火增温不同的生产韭黄的方式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园艺技术明。王祯《农书》中还记载了风障栽培韭菜的方法:就原韭畦用秫秸夹防风篱障遮挡北风以改变韭畦的小气候提高地温、气温。至春韭芽可以早出。它已蕴含了现今风障阳畦保护蔬菜种植的主要内容。《务本新书》中还提到一种整枝打叶、控制蔬菜生长育的经验说在茄子“初开花斟酌窠数削去枝叶再长晚茄”。西瓜的留蔓条、去余蔓、掐除余花等技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