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文臣偕正一天师张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诚、大道掌教李德和等人会集长春宫考证道藏诸经真伪。释道辩论达数十日之久结果除《道德经》外其余道教经典悉被判为伪经。释教敦促朝廷再次下令焚经忽必烈说:“道家经文传论踵谬非一日矣。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言水火不能焚溺可姑以是端试之。俟其不验焚之未晚也”。他命令道教诸派各推一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张宗演等人惊慌失措承认“此皆诞妄之说。臣等入火必为灰烬实不敢试但乞焚去道藏”。忽必烈于是下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教诸经一概焚毁并禁止醮祠遣使晓谕诸路遵行1。这次打击祸及南方道流其影响过蒙哥时局限于北方的焚毁道藏之举。不过《道德经》外“其余文字及板本化图一切焚毁”的诏令并未完全执行。由于正一道人张留孙通过太子真金向忽必烈恳请道经中之“不当焚者”或“醮、祈、禁、祝”等仪注皆得保存2。忽必烈末年又撤销对醮祠的禁令“凡金箓科范不涉释言者在所听为”。当时由于桑哥等权臣沮遏这道诏旨只在京师公布“而外未白也”。成宗即位以后又将2王恽:《真常观记》《秋涧集》卷四o。
1《圣旨焚毁诸路伪道藏之碑》《至元辩伪录》卷五。
2虞集:《张留孙墓志铭》《道园学古录》卷五o;袁桷:《张留孙家传》《清容居士集》卷三四。它重新颁行天下1。道教这才从焚经厄运中喘过一口气来。自蒙哥时候起全真、真大、太一等教门宗教领袖的掌教地位均由朝廷任命或加以承认。入元以后更由此展为一项特殊的制度:“国朝之制凡为其教之师者必得在禁近号其人曰真人给以印单得行文书视官府。”2各宗掌教的人选由本宗上层推定后经皇帝批准赐印有时也直接由皇帝委派本宗中深孚众望者担任。在南方世代居住在龙虎山的第三十五代正一天师张可大南宋季年已受敕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忽必烈攻鄂时他曾对来访的蒙古秘使预言“后二十年当混一天下”3。忽必烈灭南宋后对可大之子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倍加宠渥命其主江南道教。此后嗣位的历代正一天师也都经过元廷的认可受真人之号袭掌江南道教事4。成宗时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又受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江南道教符箓各派遂正式并于正一道门之下。正一天师就是正一掌教。惟元廷仍许其住在龙虎山不像北方三派掌教“必得在禁近”。
元政府除了对各派掌教竭力加以控制外还设置专门机构对“教法”
以外的事务特别是涉及国家与道教之间关系的各种有关事务加以干预和管理。在中央以道教隶集贤院;地方上各教门郡置道官一人领其徒属用五品印。宫观各置主掌。元代道官主要有道录、道正、道判、提点等。道官虽多由道士充任但一般由政府任命。地方上的道官衙门和宫观之间有时也会生冲突。
元代道教人物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长春真人邱处机。邱处机是全真道创始人王喆七弟子之一。他曾奉成吉思汗召请远赴中亚。他死后全真掌教尹志平(1169—1251年)、李志常(1193—1256)在促成本宗的全盛方面显示了经营大家的才干在他们的主持下全真道进行了几项大规模的活动。其中包括为邱处机举行显耀的葬礼;大兴土木、广建宫观乃至筑道院于和林;在终南祖庭会葬祖师王喆并扩建重阳万寿宫;刊行道藏;在广度门徒的同时竭力争取朝廷的信任和支持。另一个值得一书的人物是真大道第九传掌教张清志。在八传掌教岳德文死后张清志归丧大都天宝宫“丧毕潜遁”。数年后为徒众推举曾任掌教。因不堪谒请逢迎而隐去。后因找不到合格的继任者朝廷遣使寻访给驿致之。张清志度不可辞只得入京但他舍所赐驿乘徒步赴京。到达大都以后深居寡出。贵人达官来见常告病不出1姚燧:《长春宫碑》《牧庵集》卷十一。
2虞集:《岳德文碑》《道园学古录》卷五o。
3《张可大传》《汉天师世家》卷三(载《续道藏》);宋濂:《张天师世家传序》《宋学士文集·翰苑别集》卷六。
4下述史料明显地反映了张天师须经朝廷认可的事实:“延祐三年丙辰张国梁(张与材)仙逝以印、剑授之(按指其子嗣成)命袭教。开府张宗师(按指张留孙)闻于朝。仁宗遣使至山命主教事。”见《张嗣成传》《汉天师世家》卷三。
但对于社会贤良却宁愿徒步去见1。随着元廷对道流的利用和笼络其上层率多趋炎附势肆行威福早已忘记了刻苦自励、淡泊寡营的标榜2。张清志的行止与他的同道相比应该说还是高出一筹的。
由相传为张道陵后裔世代相袭的正一道天师的居处龙虎山宋代已成为官定的正一道祖山。元代正一道另外还有两个著名人物即张留孙(1249—1322年)、吴全节(1266—1346年)师徒。张留孙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人。少时入龙虎山学道。正一天师张宗演奉忽必烈之命北觐时选留孙等从行。与北方的全真、真大等清修派别不同正一诸派都持符箓念咒作法大概更容易得到蒙古贵族的信从。元廷选正一道士留住大都诸人以“北方地高寒皆不乐居中”。最后留下了奏对称旨的张留孙。张留孙以法术为皇室驱邪禳灾渐受眷隆。至元二十五年元廷以其预议掌管道教的集贤院事实际上把他推上了南北道教诸派钦定盟长的席位。此后他主盟道坛三十余年受玄教大宗师印视二品领集贤院事位大学士之上进入元代品秩最高的道官之列1。张留孙死后至元年间由他推荐入京师的吴全节继任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深通儒术在“学问典故”方面一直是张留孙的顾问。张留孙、吴全节与朝中许多较有地位的儒臣保持着比较融洽的关系。除主盟道教外他们亦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议国政“国家之政令得失、人才之当否、生民之利害、吉凶之先征苟有可言者未尝敢以外臣自诡而不尽心焉”2。这个阶段正一道对元廷的政治影响似乎过了全真等教派。吴全节死后继任玄教大宗师的是其弟子夏文泳(1277—1349)。
由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道教随着被蒙古人征的汉人传播到遥远的边疆。十三世纪二十年代阿力麻里的道教徒曾设立三坛。和林城的一所道观“三灵侯庙”一直存在到元末。和林遗址额尔德尼召至今存有至正九年(1339)所立的“三灵侯庙之碑”1参与建设这所道观的有各民族的人。元代刊刻的道藏《玄都宝藏》是由全真道在其全盛时代主持完成的“全真之教以识心见性为宗损已利物为行不资参学、不立文字。自重阳王真人(即王喆)至李真常(即李志常)凡三传学者渐知读书不以文字为障蔽”2。为了争取道流正宗的地位扩大传道手段全真掌教尹志平决定命披云真人宋德方主持刊藏。前后设经局27处以管州(治今山西静乐)所存《大金玄都宝藏》为基础搜求遗佚加上全真道人的著述一并刊刻1吴澄:《天宝宫碑》《吴文正公集》卷二六;虞集:《岳德文碑》《道园学古录》卷五o。2参见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二《宋流之贵盛》等节。
1虞集:《张留孙墓志铭》《道园学古录》卷五o;袁桷:《张留孙家传》《清容居士集》卷三四。2虞集:《河图仙坛之碑》《道园学古录》卷二五。
1其碑文曾收入《和林金石录》但与原碑文有一定出入。见刘迎胜、史卫民、斯钦朝克图:《“草原丝绸之路”考察简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辑1992年页119—14o。2王磐:《张志敬道行碑》《陕西金石志》卷二五。
入藏。是役起于1239年告竣于1244年6续印造了一百数十部。元刊道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约比《大金玄都宝藏》多一千四百卷。可惜道藏刊成后不久便遭到蒙哥时代和至元十八年焚经之祸。经板和相当一部分经书被毁。明正统道藏《缺经目录》所著录者绝大多数系因元代焚经而致亡阙。元代南方一些较大的道观也保存了部分道藏。其来源大都是从两宋幸存下来的《政和万寿道藏》刊本。
第三节伊斯兰教从唐代开始伊斯兰教即在留居中国沿海地区的波斯、阿拉伯商人中流行。泉州的“圣友之寺”、扬州的礼拜寺(明代重建今存)及其创建者补好丁(今译普哈丁)之墓(地在今扬州东关对河)都是两宋时期伊斯兰文化的见证。但迄于两宋其传播规模一直很有限。蒙元时代中亚各族居民大批徙居内地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就是在这个时期传播到全国各地的。
伊斯兰一词最早见于汉籍似为金代当时译称为移习览1。但该词尚未见于元代汉文史籍。伊斯兰教徒元代一般音译为木鲁蛮或木蛮2汉文史籍经常称他们为回回人。
关于回回的名称元初王恽曾记录“宋克温说”云:“回鹘今外五(按即畏兀儿);回纥今回回;今人以名不佳改之”3。其实回纥、回鹘在唐代原本是一个概念只不过使用先后有别。到了宋辽金时代“回纥”及其另译“回回”被用来专指中亚人。而回鹘则继续指西迁的那一部分回鹘人即后来的畏兀儿人。
“回纥”(回回)从指回鹘人转为指中亚人主要是因为宋朝疆土局限于内地宋人对西域的了解远逊于唐代。而西迁后的回鹘地处中西交通的要冲所以宋人把途经回鹘入汉地贸易、操与回鹘人类似语言的西域人都视为回鹘人统称之为“回纥”即回回。这应是用回回指中亚人的原因。元代中国的版图包括中亚元人对回鹘人与中亚其他民族的区别甚为清楚所以“回回”、回纥成为专指西域人的名词而回鹘、畏兀儿则指唐代西迁天山东部地区的回鹘人的后裔。
在元代回回主要指伊斯兰教徒其所遵行的伊斯兰教法律称为回回法;但回回所指也包括其他西域人如聂思脱里教徒等。犹太人有时被称为“术忽回回”信奉东正教的阿人被称为“绿睛回回”吉普赛人被称为“罗里回回”等。到后来甚至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被称为“回回”。但在大多数场合下回回人还是指伊斯兰教徒。元代徙居中国各地的回回人是今回族先民的主体。
元朝境内的回回人主要来源于蒙古西征时从中亚、波斯等地俘掠的工匠或平民先后签调来的军队入任于元朝的官员和学者来中国经商因而留1《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大定中回纥移习览三人至西南招讨司贸易”。这三个西辽属部部民当为伊斯兰教徒所以史文作“移习览三人”。览字属谈韵以…m收声用移习览译写is1am其音正合。
2阿拉伯语mus1im(今译穆斯林)的波斯语形式musa1man的音译亦作菩萨蛮见朱彧:《萍州可谈》卷二。
3王恽:《玉堂嘉话》卷三见《秋涧集》卷九五。
居的商人也包括前代即已寓居中士的波斯、大食人后裔。回回构成了色目人中的绝大部分政治上很受蒙古统治者信用不少人在中央衙门或地方官府担任要职。他们在国内外贸易中势力尤大。其“大贾擅水6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1。中统四年户口登记时中都(即后来的大都)已有回回人约三千户多为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当然更有大量的回回下层即工匠、平民等被括入官府或诸王贵族的匠局从事纺织、建筑、兵械、造纸、金玉器皿等各种行业的劳作例如专造纳失失的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西南洗马林)匠局就是窝阔台时期以回回人匠三千户建置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撒麻耳干人2。东来的回回人乐居中土“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不复回故国也”1于是造成“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局面2。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回回人都固守伊斯兰教教规“居中土也服食中土也而惟其国俗是泥也”3;“虽适殊域传子孙累世不敢易焉”4。这两方面的因素再加上元政府的宗教兼容政策促成了伊斯兰教在全国的传播。按照“教诸色人户各依本俗行者”的原则5元政府在中央设立了回回哈的司由哈的大师(阿拉伯语qadi意为法官)领之依回回法掌本教门的宗教活动、回回人的户婚钱粮等词讼以及部分刑名之事。仁宗即位以后“罢回回合的(按即哈的)司属”(《元史·仁宗纪一》)下令“外头设立来的衙门并委付来的人每革罢了者”6。根据上引史料回回哈的司在“外头”有“设立来的衙门”也就是说它曾在各地设有相应的地方机构。它们应当是由各地的回回大师或掌教哈的主持的。皇庆以后回回哈的司所属各地方机构当在革罢之列元廷企图收回哈的大师处断回回人刑、民等公事的权力7。哈的大师的职掌被限制在“掌教念经”等纯属宗教活动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