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人调查陕北石油地质最早的当推地质调查所的王竹泉和潘钟祥。

    他们曾数次前往陕北调查对该油田的地质、构造、油层及油页岩等都有重要的现。

    王竹泉和潘钟祥几次调查陕北油田之后写成《陕北油田地质》1一文。1934年7月陕北油矿勘探处成立根据他们的资料定出7口井。4口在延长其中有一口深井打出高产油流。3口井在永坪其中也有一口打出旺油。从此现了永坪油田。

    1942、1943年黄汲清在新疆独山子、南疆进行实地调查1943年1o月写出《新疆油田地质报告》2。在这个报告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论点:一是“陆相生油论”即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生油层。他认为陆相侏罗纪地层是新疆重要的生油层之一。另一个是“多期多层含油论”即大型含油盆地一般总具有好几个不同时代的含油地层。这是“多旋回成矿论”的雏形。这两个论点的正确性都已在解放后的石油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中得到验证。

    193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置甘肃油矿筹备处并派地质学家孙健初到玉门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工作。孙健初一行查明该地区的生油层、储油层及地质构造后认为玉门“油田生油之地层属于白纪”。孙健初认为白纪地层除窑街系为海相外其他均为陆相。窑街系是主要生油层储油层则以梨园口系、白杨河系为主。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门油田的地质情况他们除做地面地质调查外还依靠陕甘宁边区延长油矿支援的顿钻钻机开始钻凿深井。第一口井于1939年8月钻到88米深时遇到油层产油量每天达1o吨左右。接着按孙健初所定井位又钻了7口井钻遇l层打出高产自喷井其中4井和8井生强烈井喷证明孙健初的地质判断是正确的。

    2。近代钻井工艺技术的运用。

    (1)选用钻头和合理的钻井参数。

    四十年代后期玉门老君庙油矿在钻井工作中总结出要根据不同的地层选择不同的钻头。一般钻凿软地层用刮刀钻头钻凿硬地层用相应的牙轮钻头。

    在使用旋转钻机钻井中还注意到钻井时加在钻头上的压力和转盘的转等参数。如玉门老君庙油矿规定转盘转应根据钻头种类及地层情况分别采用每分钟7o转、12o转和2oo转三种不同的转通常为12o转左右。钻头压力应根据地层、钻头尺寸和型式钻杆尺寸、钻铤重量、泥浆质量和所要求的井身垂直度而定。

    (2)对泥浆的认识与改进。

    泥浆被人们称为钻井的血液。它对钻井、采油的重要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1《陕北油田地质》刊于《地质汇报》第2o号(1933年出版)。

    2此报告于1947年由地质调查所编为《地质专报》甲种第21号出版。

    1941年玉门老君庙油田在钻井时已懂得使用重泥浆制服井喷他们用重晶石、坩子土磨制石粉用以配成泥浆制服了井喷。但因泥浆比重大污染并堵塞了油层给以后采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为了改进泥浆的质量1946年老君庙矿场工程室内设立了泥浆室这是我国第一个泥浆研究机构负责人是黄先驯。1947年黄先驯试用五倍子熬制单宁酸作为泥浆稀释剂。1948年他又配制成淀粉泥浆后在钻23井时使用性能良好改善了对油层的损害。

    台湾油矿勘探处为了提高钻井泥浆质量曾以当地的相思树皮和番石榴树叶煮液经浓缩后作为泥浆稀释剂使用代替单宁酸。又利用海藻煮液加入苛性钠成为藻酸钠后掺进泥浆中代替胶质物质以调整粘度、稳定泥浆。台湾嘉义溶剂厂在1947年已能生产单宁酸但产量有限价格昂贵。

    玉门钻井泥浆室又进一步对泥浆中的几个复杂问题如失水量和泥饼对油层出油的影响等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对含砂量、ph值、粘度等泥浆指标作出了具体规定。当时还懂得了根据不同地层灵活掌握泥浆的比重。

    1943年玉门老君庙油矿开始使用泥浆搅拌机增添了泥浆储罐、泥浆枪、泥浆筛等设施。

    (3)测试及取岩心。

    玉门油矿在钻井过程中十分重视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除了由值班员每钻一米取一次砂样和记录油气显示之外还十分注意测井和取岩心以获得地层性质、油层厚度、油层上下有无气层和水层等比较齐全的资料用来决定完井的方法规定套管应下的深度。

    人们称测试(亦称电测)是“地下的眼睛”在玉门油矿的钻井、完井过程中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7年夏天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探勘室在玉门油矿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电测站站长刘永年。这个站当时只有四五个人器材也非常缺乏。他们就自己动手焊了1部手摇绞车。把3根较粗的电工皮线用麻绳、胶布捆起来当做电缆使用每隔1米捆一下当作深度记号。再用一些普通的电工仪表和1个自制的电流换向器连成1个简单的电位计。后来他们找到了1台照相示波仪和1只精密度较高的“o”位检流仪做成了1台半自动电测仪这算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测井仪器了。

    1949年春天玉门油矿电测站王曰才等留学生和大家一道终于制成了我国第一个同轴直流放大机并用它同原来的照相示波仪配套制成了我国第一台自动电测仪的雏形。并用它在老君庙油田的1—22井和1—15井进行电测下井一次同时测出两条电阻曲线和一条自然电位曲线。在新中国成立后玉门电测站仍然使用那套半自动的电测仪来担负测井工作。

    取岩心始于四川的巴1井但未获成功。玉门油矿1941年从高炕、萍乡、湘潭等煤矿调来3台旋转式钻机后就有了取岩心的技术手段。而从德国、美国购置的钻机均附有取心钻具。1945年在老君庙油矿一次取出岩心最长为2。49米。

    运用电测测试地层取岩心和岩屑直观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地层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对确定一口井有无开采价值下套管与否以及确定完井具有良好的效果。

    3。油田开与采油工艺技术。

    从1945年起油田地质研究陆续展开于1946年在老君庙矿场工程室内设置了研究室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采油研究机构。(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当时主要研究课题及成果有:(1)油田的地上应服从地下研究老君庙地下构造各产油层彼此关系。后来在钻井过程中取岩心、岩屑从岩心中观察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并用来推算总的储量定出各井的产量。

    (2)油田的动态是气驱动还是水驱动以及油层压力、温度生的变化及其影响。要求采油工每天量油、测气压和温度并定期化验油的成分。1949年2月一张化验抽样单上显示老君庙油田原油含水。这是一个重要现并由此确定油田的动态是水驱动类型从而为后来油田补充压力进行注水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改变了过去认为是气驱动油田的认识。

    (3)各井的性能及增产措施的研究。

    老君庙油田的原油含蜡百分比较高在生产过程中油管经常结蜡影响原油流出。解决办法是利用绞车将钢丝绳连着刮蜡片下入油管中清蜡。每天都要清一次。此外还加强了修井作业。油井由于出现砂子蜡堵塞必要时采用热油冲洗井。为了加强修井工作油矿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修井队。

    由于当时国外技术信息不畅通因此这些工艺技术只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而寻找出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且为以后采油工艺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4。油气集输工程。

    油气集输是油田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油气开的展以及为满足提高炼油质量的需要中国近代的油气集输工程也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关于最早的陕北油矿集输状况1931年出版的《矿业周报》记述道:“汲出之水及油均流入分油槽该槽上下三洞水由下洞流入分水池油由上洞流入油槽。分水池中积之日久表面分出原油亦导入储油槽而储油槽之底部日久亦有若干水量必须汲出。官厂储油槽五座可储原油五万余斤。”储油槽系用铁板制成每座容油百担。“用手搬唧油机以二十英尺铁管导入炼厂直接流入一号炼釜。”由此可见该油池虽“土”但却起到了分离油水的重要作用。

    玉门的油池开始极为简陋。1939年油井出油后才从远处运来5ooo块砖修了个露天“土”油池。上面覆盖着芦苇冬天严寒油凝固夏天烈日油散并且有生火灾的危险。1942年8月玉门山洪爆洪水流到油池造成原油横溢流到山下的子弟小学、家屋住宅又流到了伙房。油触火即燃酿成火灾损失惨重。

    经此惨痛的教训玉门放弃了明沟和露天油池改用管道和油罐。但原油出井还携带天然气、砂和水分。这样一来虽然减少了原油的蒸保障了油区的安全但残留在管线中的砂子及残油却要经常清洗且容易引起管线的热胀冷缩同时也没有解决炼厂用原油的质量问题。1944年翁文灏之子翁心源从美国学习储运管道工程归来。在他的指导下玉门修建了第一条从油田8井到四台炼厂的输油管线并建成了两个选油站。选油站装置储油罐3个沉砂器和分离器各两个。其中一个选油站的分离器是从美国进口的另外一个选油站的分离器是自己用木头制造的。为解决冬季保温问题他们在输油管线旁另设一条蒸汽管线。选油站投产后不但提高了原油的质量而且分离出的天然气可供生活取暖和做饭。

    到了1948年玉门老君庙油田的输油管线由地上改为埋藏在地下建成了更趋合理的环形输油管线集输流程逐步完善。

    第三节冶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又大规模卷土重来致使原来展较快的民族金属冶炼业又落入缓慢展的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后由于日军侵占了我国大片土地大部分冶金企业落入日军之手使我国的冶金业受到很大打击更加举步维艰。抗战胜利后大量美国物资倾销加之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又很快动内战使我国的冶金业陷入萎缩甚而几乎崩溃的境地。

    钢铁冶炼在1911至1937年期间华资钢铁厂和日资钢铁厂呈现不同的展趋势。华资钢铁厂经不起外国钢铁的倾销和市场不景气的冲击产量逐步下降1926年后更是急剧衰退。1937年生铁产量仅为1。95万吨钢产量仅为4万吨。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由于生产成本高于外国企业公司又先后向日本财团贷款5ooo多万日元企业为日本财团所控制加上经营不善等原因至二十年代汉冶萍公司的炼钢厂不得不全部停产。上海的和兴化铁厂和大鑫铁厂则主要从事轧制废钢业务。上海钢铁厂在留美博士周志宏担任厂长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了不少军工用钢。这一时期还曾积极筹建中央钢铁厂(厂址设在湖南湘潭)、广东钢铁厂(厂址广州)、西北炼钢厂(山西)等但有的未能建成有的虽然建成如阎锡山以山西煤铁为基础兴办的西北炼钢厂建成后尚未正式投产即因抗战爆而落入日本人手中。此外还有不少重大现及研制了一些新的钢铁品种如丁道衡现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体在周仁、严恩棫、周行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各种碳素钢、锰钢、镍铬钢、铬钢、不锈钢、高钢等。

    日资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曾一度困难但此后通过某些技术改造并在扩军备战刺激下又有所展1931年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钢铁产量更是大增1937年生铁产量达81万吨钢产量增为51。6万吨。如1933年由满铁和关东军在鞍山组建的昭和制钢厂经过不断扩建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企业1937年其贫矿处理量即达15233万吨。其他如鞍山制铁所在大战后因严重亏损仅留1炉出铁随后他们大力解决技术问题即贫矿处理问题于1921年由梅根常三郎等研究成功“还原焙烧法”;又从德国获得有关资料由久留岛秀三郎明液氧爆炸法提高了采矿效率。通过这些措施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如1926年前其生铁产量在7—8万吨1926年2号高炉投产产量上升至2o万吨成本下降5o%。本溪湖制铁所也通过改建和重建而不断扩大生产。

    1937年日本全面动侵华战争继东北之后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相继成为沦陷区。日本为实现其“以战养战”的方针对沦陷区资源特别是钢铁资源进行更为野蛮的掠夺。如在我国东北成立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对钢铁、轻金属、机械、煤炭进行支配性投资和经营。不断扩充原有的钢铁企业同时又建立一批新的钢铁研制和生产单位特种钢生产也有一定展。由于实行“日满一体化”方针伪满时期向日本运送大量生铁与钢坯致使伪满末期的钢铁生产结构成为倒宝塔状即在设备能力方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