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深入和勘探手段的改进后来查明中国煤炭储量远远出这一数字)。
上述几方面的变化展说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体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初步形成。从地质勘探到煤炭生产与加工利用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技术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煤矿生产效率平均每工只有o。3吨;煤矿掘进度立井平均月进1o米左右岩石平巷平均月进15—25米左右;煤矿生产辅助环节(提升、通风、排水)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煤矿主要生产环节(回采、掘进工作面)仍然是手工操作。回采工作面几乎全部使用人力仅在中兴公司枣庄煤矿使用了割煤机。掘进工作面几乎全部使用人力风钻、电钻打眼还不普遍。
(二)日本对近代煤矿的垄断与掠夺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逐步占领了华北、华中广大地区华北、华中地区的煤矿和东北煤矿一样完全落入日本手中由日本独资经营或假名中日合资经营直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为止。从1937年(东北从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采用掠夺式开采方法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煤炭。由于日本的大肆掠夺中国煤炭产量以前所未有的度增长1942年全国煤产量达到6568万吨为近代最高峰。
在日本垄断和掠夺东北、华北、华中沦陷区煤矿的同时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采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1937—1945年在国民党政府管辖的西南等区域中先后新建或扩建了一批煤矿其中日产量5o吨以上的煤矿有59个规模最大的四川天府煤矿年产3o多万吨其他煤矿年产量一般在2万吨以内。这些小型煤矿设备简单管理落后仍保留着旧式煤窑的色彩。1943年西南、西北等地区煤炭总产量达到6oo万吨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累计产煤4562万吨。
(三)战后的煤炭生产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收复区煤矿(东北、华北、华中)多数由国民党政府接收少数为解放区人民政府接收。由于日本掠夺性开采所造成的采掘失衡、机械失修以及日军撤退时的蓄意破坏造成煤矿生产急剧下降煤炭技术设备遭受很大损失。日本投降后不久国民政府再次挑起内战不少矿区再度成为战场许多煤矿几度易手破坏严重。在国民政府管辖区煤炭工业陷于极度衰落。
1946年全国煤炭产量下降至18oo余万吨比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产量减少52%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减少72%。
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情况相反解放区民主政府接管的煤矿迅恢复和展生产。日本投降后人民政府批接管了峰峰、潞安、房山、六河沟、鹤岗、鸡西、蛟河、通化、赛马、阳泉等煤矿。1947—1948年人民政府又相继接管了东北区的抚顺、阜新、西安、本溪湖、烟台、营城子等煤矿及华北区的绝大部分煤矿。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绝大多数煤矿均由人民政府接收。
近代煤矿由人民政府接收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展时期。
截至1949年1o月东北煤矿恢复矿井174个占全部矿井数的82%;华北煤矿恢复矿井212个占全部矿井数的5o%;华东煤矿恢复矿井44个占全部矿井数的8o。2%。1949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243万吨。
(四)近代记述中国煤炭工业技术的主要论著记载近代煤炭生产与技术展状况的代表性论著有:《煤说》、《中国十大矿厂调查记》、《中国煤矿》、《中国矿业纪要》与《中外合办煤铁矿业史话》等。
其中《中国矿业纪要》由中央地质调查所印行共7卷。先后于1921年、1926年、1929年、1932年、1935年、1941年、1945年出版行。它着重记述了全国煤炭储量、煤层状况、煤质种类、产销状况、各大矿沿革对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也有所记述。书中的各种统计数字取自地质调查所的实地调查报告、中华矿学社主编的《矿业周报》以及同时期海关报告等。各卷编撰人分别是:第一次纪要为丁文江、翁文灏第二次纪要为谢家荣第三、四、五次纪要为侯德封第六次纪要为金耀华第七次纪要为白家驹。石油(一)石油工业展概况十九世纪末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大肆倾销石油产品竞相垄断中国石油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在沿海口岸、内地城市设立“油栈”、“经理处”和“代理店”销售网点遍及中国城乡“洋油”销售量不断增加石油及其产品的输入量也迅增长。如1923年煤油进口值已占全部进口货值的6。31%仅次于鸦片和棉纱而居第三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煤油、汽油等石油产品的进口值一直占很大比例。中国的民族石油工业则展迟缓举步维艰。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实业部下设矿政局矿政局下设地质科这是中国第一个地质行政部门。地质科长为章鸿钊。北洋政府成立后实业部分成农业、工商两个部地质科属工商部科长由丁文江担任。1913年1月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主要从事地质科研和地质调查。1913年1o月工商部成立地质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后改为章鸿钊。地质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地质教育部门它不仅培养了我国数十位著名的地质人才而且为中国的地质调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如翁文灏、谢家荣等在石油地质研究和石油开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陕北勘探石油失败后中国的地质学家并没有气馁。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23年在《现代评论》上著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无石油可办。”地质家谢家荣1934年在所著《石油》一书中亦说:“中国未曾钻探之处尚多倘能依据地质原理作更精密之探查未必无获得佳油之希望故一隅之失败殊不能定全局之命运耳。”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剑桥等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时又提出在中国华北平原“通过深钻和地震的方法可以揭露出有重要价值的沉积物”。
1935年国民党成立资源委员会委员长为翁文灏、副委员长为钱昌照该委员会隶属经济部领导。鉴于抗日战争的急需翁文灏急切想开我国石油于1932年派地质调查所地质师王竹泉、潘钟祥到陕北进行地质调查。两位中国地质家更正了美孚石油公司地质人员对该地层的错误划分并现了永坪、延长的储油构造在延长、永坪确定了2o个井位。于1934年春成立了陕北油矿探勘处孙越崎任处长。从德国、美国购进锅炉、钻铤、钻具等器材在上海装配成了三套2oo米汽动顿钻钻机从上海用火车运抵太原。陕北山路崎岖只能用人抬、驴驮一路艰难跋涉将钻机分别运到延长和永坪。在延长钻了4口井其中1o1井在井深1oo多米处钻遇旺油初期日产1。5吨后减为15o公斤。其他井平均日产2o—5o公斤不等。在永坪钻了3口井其中2o3井日产油5o余公斤从此现了永坪油田。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次自己定的井位也是第一次自己打出了石油。在此同时建立了中国第一支钻井队人数为1oo人。
1935年1o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延长石油厂厂长为陈振夏。军工局派来第一科科长兼工程师汪鹏他在资料缺少的情况下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现了七里村油田当时在七里村确定了5个井位后共钻生产井13口获旺油井6口。其中七1井井深87米初期日产原油高达96吨被职工称为“起家井”。1943年延长石油厂创造了原油年产12oo多吨的新纪录相当于1935年前延长油矿14年原油产量的总和。延长石油厂的原油和石油产品解决了陕甘宁边区各机关、团体的照明用油和八路军后方运输用油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1o月成立四川油矿勘探处处长王檠。并次使用购自德国的旋转式钻机。但德国造鱼尾钻头不适用后改用美国硬岩钻头在潘钟祥确定的四川巴县石油沟一号井(简称巴1井)开钻于1939年11月获得天然气流。后来开始钻巴2井用巴1井的天然气作为内燃机动力燃料第一次试验即获得成功。此井钻至1oo2米深时因钻机调往玉门而停钻。
抗日战争爆后海运被封锁“洋油”断绝了来源。国民党政府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开了玉门油矿。这是旧中国最大的油矿它不仅规模大、产量高而且也是工艺技术比较先进的一个油矿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玉门油矿于1938年开始勘探1939年8月钻遇第一个油层(被称为k层)。接着又钻了几口深井钻遇第二个油层(l层)这是老君庙油田的主力油层压力较大三口井都生了井喷后来得到控制开采成功。自1939年到1949年共钻井48口钻井进尺26。174米累计生产原油524。353吨。1949年玉门油矿天然原油产量达69159吨占同年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
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商定联合开采独山子油矿后协定期限为25年。双方各设一套班子中方厂名为独山子炼油厂苏方厂名为独山子石油康宾纳(即联合企业)。苏联派钻井技术人员运来旋转式钻机从1936年到1942年共钻井33口这些井初产原油较旺日产原油4o—8o吨最高日产曾达11o吨。1942年原油年产量达69oo多吨。1942年盛世才投靠国民党推行反苏反共政策之后苏方于次年撤走钻机和人员封闭油井致使生产陷于停顿。1944年甘肃油矿局接办独山子油矿修复部分油井但不到一年又停产。当时还从玉门老君庙油矿调来美制艾迪尔—3o型钻机一部但未钻新井。此后一直到1949年新疆解放独山子油矿大多处于土法开采的状态。
中国近代石油加工能力也是很薄弱的。1949年前仅有玉门、大连、锦西、高雄等4座炼油厂。而抗战期间除玉门炼油厂外其他三座都在日本占领区内。1938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为解决石油产品匮乏曾先后在四川、云南的产糖地区以糖为原料设立酒精厂62个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后因糖料不足又以桐油、菜籽为原料裂解制取燃料油。如新建的重庆动力油料厂在1939年到1944年期间共生产汽油2o。o9万加仑柴油75。8万加仑机油8。75万加仑。但是由于原料缺、成本高、产量少对解决抗日战争时期的缺油问题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日本侵占中国台湾后进行了掠夺性的开采。在台湾开采了出磺坑、锦水、竹东、牛山、竹头崎等地的石油与天然气。从1895年到1945年共采出原油16万吨最高产量为1927年的195oo多吨。后来台湾油气日产量急剧下降1937年产量下降为43oo吨1944年又下降到27oo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大规模开采东北的煤炭和油页岩资源展人造石油工业。在抚顺、锦西、桦甸、四平、锦州、吉林等地建立了7个人造石油厂生产能力达22。7万吨/年。从1931年到1945年共生产人造石油279万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盗卖东北各石油厂设备以致解放后除锦西厂经修复能生产外其他各厂几乎都成为废墟。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从1878年在台湾出磺坑用新式机器钻凿的油井算起到1949年整整经历7o年。7o年中钻井134口总进尺63973米生产天然石油67。71万吨人造石油232。41万吨生产天然气约117ooo万立方米。据统计1948年我国原油生产能力为17。5万吨(其中天然石油8。8万吨人造石油8。7万吨)原油加工能力14o万吨汽、煤、柴油产量29ooo余吨。石油职工有16ooo人其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17oo多人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人员仅48人。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同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极不相称的。
(二)石油勘探、开采、集输工艺的展1。勘探方法及成果。
中国最早的勘探方法是踏勘。中外地质工作者根据古籍的记载和某些地方名称有石油含义的信息去查看油苗和地层的露头。他们根据地层的露头分析油层的地质年代用简单的平板仪器测出等高线再制作出地质图和构造图。
1939年玉门老君庙油田始用钻井方法勘探。同年由英回国的翁文波先采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探了四川巴县石油沟1号井。
1945年7月甘肃油矿局在矿物地质室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野外重力、磁力测量队翁文波任队长。后来展成两个队。他们在外国公司协作下进行过航空测量。从1939年到1949年共11年间翁文波和他的同事们共找到了9个适宜于储油的构造。1947年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与美、英3个石油公司组成联合调查团曾对青海柴达木盆地及玉门地区进行过航空摄影以勘探石油。
中国人调查陕北石油地质最早的当推地质调查所的王竹泉和潘钟祥。
他们曾数次前往陕北调查对该油田的地质、构造、油层及油页岩等都有重要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