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4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分之二划归八剌剩下三分之一属于海都和蒙哥帖木儿;诸王各自退回山地和草原不得进入城郭地区不在农耕地上放牧牲畜也不向城郭居民滥行征;农耕定居区域的管理仍由麻忽负责;为了增加八剌的牧场、土地和军队将由海都派兵援助八剌西越阿姆河去侵夺伊利汗阿八哈的疆域。翌年开春八剌便从河中西攻呼罗珊。伊利汗阿八哈在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附近设计大败八剌军。八剌败退河中不久死去。察合台孙聂古伯(撒里班之子)被海都立为察合台兀鲁思的新汗察合台兀鲁思沦为海都的附庸。海都取得对突厥斯坦和河中的支配权后对元朝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开始了与元朝在天山南北两路直接对峙和争夺的阶段。

    至元八年忽必烈命北平王那木罕建幕庭于阿力麻里。十年那木罕趁察合台汗聂古伯与海都不睦往征之。聂古伯死不花帖木儿(察合台第七子合答海之子)继位为察合台汗寻亦死。八剌之子都哇遂立。此两汗均由海都援立。十一年元廷置畏兀儿断事官;增斡端、鸦儿看(今新疆莎车)水驿并“诏安慰斡端、鸦儿看、合失合儿等城”(《元史·世祖纪五》)。十二年正月诏追拘海都、都哇金、银符凡三十四道。

    拘收牌符更加激化了双方的冲突。大约十二年夏季窝阔台系诸王禾忽(贵由子)沿塔里木沙碛南缘进至蒲昌海(即罗布诺尔在今罗布泊西)一带断元朝通向巴达黑伤山地的驿路1。

    2《马可波罗行记》伯希和、穆勒英译本页447。

    3《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页26。巴邻一名英译本写作narin。

    1《元史》卷六三《西北地附录》原文作“世祖逆败之于北庭”。忽必烈亲征于其他有关史料无征率领这支军队的应当是北平王那木罕。“北庭”此指岭北。

    1至元十三年正月元廷派往巴达黑伤采玉者“道经沙州值火忽叛”不克西行。见《元史》卷九《世祖纪》六。

    都哇和他弟弟不思麻率兵围攻别失八里应当也在这时候;他们很可能是与禾忽分道征进即沿天山南麓、塔里木沙漠北缘东袭然后越过天山直至别失八里城并一度攻占此城。是后不久畏兀儿亦都护就从残破的别失八里南徙移治于哈剌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以东)2。针对海都、都哇东进的形势元廷派昔班出使海都谕之罢兵。十二年七月又诏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增援阿力麻里助那木罕镇边。海都被昔班说动“退军置驿”;而这时安童已经率部“先克火和大王部曲尽获其辎重”(《元史·昔班传》)。

    北方的平定那木罕所部除斡赤斤曾孙札剌忽、阔列坚孙兀鲁歹以外全部是拖雷系诸王的军队包括对忽必烈夺取汗位心怀不满的昔里吉(蒙哥子)、药木忽儿和明理帖木儿(均为阿里不哥子)等等。至元十三年那木罕所部脱帖木儿(拖雷孙岁哥都子)先叛继又诱引昔里吉、药木忽儿等实行兵变。叛王们推昔里吉为大汗械系那木罕、阔阔出(忽必烈庶子)和安童分别把他们送到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和海都处并欲与二王结盟以抗元朝。可是海都除了乘元军前线大本营瓦解、叛师东移的机会夺得阿力麻里空城外并不热心于与这位新“大汗”配合行动。昔里吉于当年冬天兴师东逾阿勒台山回到拖雷系诸王份地所在的岭北地区。途中他们又与另一支叛王撒里蛮(蒙哥孙、玉龙答失子)的部众相合并。这以后几年里元朝在北线的战事主要是在岭北地区展开的。

    至元十四年春叛军从他们的吉利吉思、谦州大本营南进结集在和林北面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夏漠南元军击溃驻牧应昌的翁吉剌贵族只儿瓦台响应昔里吉的叛乱后绝漠增援和林地区。七月伯颜奉诏统领岭北诸军平叛。元军在土拉河、鄂尔浑河连胜叛军。昔里吉等败退吉利吉思。至元十五年元军在唐麓岭(今唐努山)以南巡弋逐渐形成对吉利吉思的军事包围。十六、十七两年双方不断交战元军一度进至位于叛王巢穴的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源)、兀水(今叶尼塞河上游支流乌斯河流域)一带。这2据危素《忻都公神道碑》:“亲王都瓦、不思麻□'阿台不花'从亦都护火赤哈儿宣力靖难已而北廷多故我弗安仍迁国火州。”见《陇右金石录》卷五原文所缺或为“叛”字。又据《元史》卷一二四《哈剌亦哈赤北鲁传》传主之裔月儿思蛮袭独山城(今新疆奇台在别失八里之东)都督兼达鲁花赤。“后因军帅札忽儿台据别失八里尽室徙平凉”。柯绍忞以为札忽儿台为都哇暂据别失八里时的守帅安部健夫是之。都哇陷别失八里的年代正当那木罕驻军阿力麻里都哇不大可能沿天山北麓进征只能由南麓绕行。由高昌女僧舍蓝蓝八岁(至元十三年)时生“海都之叛国人南徙”可以推知都哇东趋与禾忽的行动大致同时。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舍蓝蓝八哈石传》;《畏吾儿国史的研究》页93至94;《新元史》卷一三六《哈剌亦哈赤北鲁传》。

    时叛军已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连叛王中最号强盛的脱帖木儿亦“以兵屡动而弗战士马离散众皆怨忿”1。于是叛王之间生了内讧。昔里吉和撒里蛮互相攻杀。至元十九年他们先后赴阙谢罪长达七年的昔里吉之乱遂告结束。至元十七年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病死。翌年脱脱蒙哥继位为金帐汗将被拘质的那木罕遣回2。十九年昔里吉乱平。元廷因改封北平王那木罕为北安王。看来那木罕东归以后主要驻扎在岭北。突厥斯坦方向的经略大约在这前后已由察合台诸王阿只吉负责3。岭北局势渐趋平静岭西地区却又在酝酿一场新的战争。至元十五年以后元政府不断向别失八里增兵力图收复天山南路诸城。海都也逐步改变已恪守多年的拥兵观望立场。至元十七年禾忽子秃古灭袭攻哈剌火州劫掠附近地区。八年刘恩率元军击败海都部将进据斡端;翌年又击退前来攻城的海都系诸王。二十年海都遣八把率众三万攻斡端刘恩以众寡不敌破围退师。元军虽然丢失了斡端但从二十一年元朝的“游击军”曾进至可失哈儿一带的事实判断至少北道的曲先(今新疆库车)这时仍被元军控制着1。

    可能就是在收复斡端之后海都再次向元廷表示愿意和解遣回了拘禁于窝阔台兀鲁思的安童和石天麟2。二十一年三月那木罕、安童相继回到漠南。但元朝不甘心轻易放弃天山南路。海都方面未获得预期反应。二十二年都哇、不思麻领兵十二万击败诸王阿只吉进围畏兀儿亦都护所驻之哈剌火州。围城之战持续六个月。城中食尽。火赤哈儿亦都护献女求和。都哇解去3。元廷遂派伯颜西巡取代阿只吉负责别失八里军事。二十三年海都以偏师袭阿勒台山地区自率主力由阿力麻里东进在马纳思河(今玛纳斯河)与元军交战击溃元军掩杀至哈密力之地。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这时屯驻于哈密力战死。此后亦都护移治甘肃永昌。海都不久退回。元1黄溍:《刘国杰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

    2据志费尼书忙哥帖木儿于128o年7月施行刺穿喉部疮疖的手术不久死去。他的弟弟脱脱蒙哥于1281年8月即位。他释放那木罕当在此之后。见施普勒:《金帐汗国史》页62至63。至元十七、八年《元史》有颁赐那木罕“所部”及“位下”的记载应与这时尚被拘禁的那木罕无涉。3至元十八年四月因阿只吉请置太和岭至别失八里新驿三十。太和岭即今恒山在山西北部正是察合台王封地所在。是知上述驿站是出镇突厥斯坦的阿只吉为加强自己与封地的联系而要求开设的。至元二十二年初又请准在别失八里设驿以便行客往来。见《元史》卷十一《世祖纪》八卷六三《地理志》六“西北地附录”;《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八。

    1至元十九年诏戍别失八里的綦公直分军戍曲先。而进至可失哈尔的兀浑察“游击军”可能就是从戍曲先的部队中调拨的。见《元史》卷十二《世祖纪》九;卷一二六《綦公直传》。2据《元史》卷一五三《石天麟传》天麟被长期拘禁在海都处渐与其用事臣相亲“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现海都闻之悔悟”。石天麟自1256年北使被拘28年始得释是恰在至元二十年。3见虞集:《高昌王世勋碑》《元文类》卷二六。汉文碑传多系此事于至元十二年。但多学者认为它应生在二十二年似是。

    军重戍于畏兀儿之地。斡端也再度回到元朝控制下。二十四年西北相对平静但东北地区爆了斡赤斤后王乃颜的叛乱。

    东北边疆的巩固斡赤斤份地位于以哈剌哈河流域为中心的蒙古高原极东地区这就极便于斡赤斤向哈剌温山以东今松嫩流域扩展自己的势力。窝阔台时期斡赤斤镇守辽东反映出他的份地扩至哈剌温山东面的事实已为大汗所承认1。蒙哥死后斡赤斤孙塔察儿以率先推戴忽必烈建功因此获得忽必烈的恩宠。塔察儿一家在辽东的势力日渐坐大。他甚至派人到高丽“收拾民户”2。

    塔察儿孙乃颜为斡赤斤后王时建于今通肯河支流毕剌河源以西的乃颜城(在今黑龙江拜泉县以南中兴镇东南)应为斡赤斤家族在哈剌温山以东份地的统治中心3。忽必烈开府金莲川以后原来驻牧于开平附近的札剌亦儿、兀鲁等部被移至辽西一线4。以后五部成为从东北部护卫两都的重要力量。至元三年二月调整辽东建制立东京、广宁、懿州、开元、恤品、合懒、婆娑等路宣抚司。不久又设行省统辽东诸路。至元十五年复改为宣慰司。至元后期乃颜反状日益明显;二十三年以宣慰司“望轻”重建行省于辽东先治东京(今辽宁辽阳)寻徙治威平(在今辽宁开原县)。辽东设省虽不到半年就被撤销了仍然成为催乃颜之乱的直接原因之一。二十四年四月乃颜联合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系诸王哈丹秃鲁干等举兵称乱。叛军的活动东线从水达达地直指辽河流域西面一度达克鲁伦、土拉二河。元朝如不能迅控制事态展就很可能会形成东、西道诸王夹攻岭北、连兵南下的危险局势。因此乃颜难次月忽必烈就亲自率师北征。元军偏师沿哈剌温山东侧北进;忽必烈所部由应昌(旧城在今达尔泊西南)出缘哈剌温山西侧东北行;戍守杭海岭(今杭爱山)的土土哈则奉命1蒙古宗王的份地与宗王出镇之地并不相互等同。但宗王出镇地区一般都是份地所在的那个地区。2《高丽史》卷二八《忠烈王世家》一。

    3中央民族学院:《&1t;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地区资料汇编》页215。据《元史》卷九四《食货志》二五“岁赐”至元十三年已有乃颜城。是乃颜之为斡赤斤后王或当在此之前。4《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上都路元初为札剌部、兀鲁郡王营幕地”。木华黎孙浑察1239年嗣位为国王乃即上京之西阿儿查秃置营见《元史》卷一一九本传。是处应即蒙古时期札剌亦儿驻地的中心。又木华犁曾孙硕德在忽必烈之初“自辽西召入宿卫”(见黄溍:《别里哥帖尔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五)。史文也谈到元代中叶木华黎后人“还镇辽西”(《彭群墓志铭》《危太朴文集》续集卷一)。是知札剌儿部在中统末年已移牧于辽西。兀鲁部当如之。忙兀部的祖墓地在“檀州西北太行山”(见姚燧:《博罗欢神道碑》《牧庵集》卷一四)。可见其早期牧地靠近札剌儿、兀鲁部后来大概也与二部一起东徙了。

    疾驰东趋渡土拉河逆克鲁伦河而上肃清沿途叛军。

    六月忽必烈“至撒儿都鲁之地。乃颜党塔不带率所部六万逼行在而阵”忽必烈贸然乘象临阵。“意其望见御驾即就降”。但叛军强弓劲射悉力攻象舆。忽必烈被迫下舆御马以汉军前列步战。塔不带惧中伏引退被元军掩杀大败而去1。元军进至哈尔哈河占领了乃颜的斡耳朵。这时乃颜屯兵于今哈拉哈河与其支流诺木尔金河交汇处之东的三角地带不里古都伯塔哈(…tubo1tagha的音译意为有鹰的山)。元军由玉昔帖木儿率领与乃颜决战于此当时“卯乌温都间天日为昼冥。僵尸四十里流血原野腥”2。乃颜军败出逃被元军追获于失列河流域。忽必烈下令将他处死。玉昔帖木儿逾哈剌温山北端的蒙可山追乃颜残部至那兀江(今嫩江)师还。乃颜败死后哈丹秃鲁干和其他东道叛王仍不断起兵作乱并两次进入高丽骚扰。至元二十九年元朝完全平息乃颜余部的叛乱中央政府对辽东地区的统治由此获得巩固。

    忽必烈亲征乃颜的那年元朝西线宁静无事。但在次年即至元二十五年海都方面又拉开战幕。这次他们的兵锋直逼岭北。二十六年元朝岭北驻军在皇孙甘麻剌统率下与海都、都哇会战于杭海山元军战败东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