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K啻笮汀犊ǘ房舜实洹泛汀睹晒庞锎试醋值洹罚935)对蒙元史研究者也是很有用的工具书。

    兰史铁的学生阿尔托(etialto,97生)出色地继承了其师的事业,950年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赫尔辛基大学任教;958年起任比较语言学教授,主要为梵语和印…欧语言学,但也以很多精力从事阿尔泰系诸语特别是蒙古语研究。整理编辑老师遗著(三卷本巨著《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卡尔梅克民歌集》等多种)是他的一大贡献。他本人的著述也很丰富。从四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秘史》,发表有《lt;元朝秘史gt;研究史略述》(《芬…乌?格尔学会杂志》,95)等文,并完成了《秘史》的芬兰文译本(未刊)。其他有关蒙元史的论文主要有《曼纳海姆所得蒙文方体字残页》(《东方研究》,952。本文最早发现此件木刻八思巴字蒙文残页是《萨迦格言》的第一页左下角,并指出这一残页首次证明了元代八思巴字用于印刷)、《蒙文方体字〈萨迦格言〉的第二张残页》(《芬…乌格尔学会杂志》,954)、《成吉思汗的名号与印玺》(匈《东方学报》,93)等多篇。丹麦893年,哥本哈根大学教授陶木生

    以解读通古突厥文碑文的划时代成就奠定了丹麦东方学的国际地位。其后,格伦贝克(aaregrobeh,90—957)从事突厥学、蒙古学研究,有不少重要著述。他曾参加938—939年的蒙古考察。长期担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开设蒙古语等课程,与他的学生克鲁格(美国学者)合著了一部《古典(书面)蒙古语导论》(955)。

    意大利三十年代,由杰出藏学家杜齐发起创建了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院,杜齐担任副院长、院长,先后创办研究院院刊《亚洲研究》(siatia,935—943)、《东方和西方》(950—978)并担任主编;从950起又主持编辑出版《罗马东方丛书》。中东远东研究院及其刊物、丛书成为意大利东方学的中心机构和园地。杜齐的藏学论著达百余种,成就之大无与伦比。所撰西藏宗教与历史的著述中有不少涉及蒙元史的内容,尤其是其三卷本巨著《西藏画卷》(罗马,949),收入了许多种重要藏文史料,包括沙鲁寺2件元代文书(原文与英译)、《萨迦世系》、《沙鲁世系》、《如意宝树》等等(英文摘译);第一卷开头就是一篇很长的《3至8世纪中部西藏简史》,对元代西藏有较详细论述。

    杜齐的学生毕达克也是著名藏学家,他在蒙元史尤其是元代西藏史研究方面有更多成绩。他曾对蒙元朝与西方的关系作过研究,撰有《赴蒙古汗廷的教皇使者卡尔平尼》(《东方与西方》,955)、《蒙古帝国的意大利商人》(《亚洲杂志》年在“0—3世纪东亚多国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长篇论文《西藏与宋和蒙古的关系》(收入罗沙比编的会议论文集hiamogequals,加州大学出版社,983),从此对元代西藏史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连续发表《元代中国的藏族政治家桑哥》(匈《东方学报》,980。此文最早据《汉藏史集》资料指出桑哥出身于藏族噶玛洛部落)、《蒙古在西藏的括户》(《纪念黎吉生西藏研究文集》,980)、《西藏边境地区的元朝机构》编《西藏研究》,慕尼黑,988)、《元代关联西藏的诸王》编《印度…西藏研究》,990)等论文。990年出版的专著《中部西藏与蒙古人》(《罗马东方丛书》第5种)是他这方面研究的总结性成果。此书对蒙元朝统一西藏的经过(元与萨迦关系的建立)、统治制度(宣政院、帝师、行政机构、本钦、括户、赋税、万户、驿站)和萨迦权力的兴衰等作了全面考述,其最大价值是利用了大量藏文史料,包括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院图书馆所藏的数种木刻本和手稿。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系教授罗意果(igorderah·iltz,)是目前国外蒙元史研究成果最丰硕、贡献最突出的专家之一。他兼精蒙、汉语文和历史,善用语言比较方法。9年以《3世纪蒙汉文化的接触——耶律楚材研究》获澳国立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以蒙元前期史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重点之一是汉蒙文化接触的相互影响与演变,其耶律楚材研究,尤其是长篇论文《蒙元早期华北人物述略》(《东方经济史社会史杂志》,9)可视为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作。此文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蒙金战争期间契丹、女真、汉人士大夫(官僚、士人、宗教首领等类)和地方武装头目的背景、动向以及他们在蒙古灭金和统治华北中的作用,有许多很有见地的中肯论析。他还完成了耶律楚材《西游录》的英文译注本,注释很详细。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元朝秘史》和早期蒙古国家。95年他就写过一篇《蒙古秘史年代考》(载《华裔学志》),97年起连续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史集刊》上发表其《秘史》英文译注,至985年刊载完毕。其注释兼顾历史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广泛吸收各国(包括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不啻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研究文献目录。972年出版了《秘史》的拉丁字转写和用计算机做出的最全索引,极便读者。这方面的重要论文有《论成吉思汗帝国的思想基础》(《远东史集刊》,973)、《罕、合罕和贵田印玺》以及近年发表的《成吉思汗/合罕称号再探》(《庆祝鲍培教授九十寿辰论文集》,989探》一文回顾了前人关于成吉思汗称号的各种解释,最后根据新获得的语言学证据,即九至十世纪的一件叶尼塞古突厥文墓铭中的igis一词(法国学者巴津于985年才确定了此词的正确读法),证明“成吉思”之号来自这个突厥词,意为“凶猛的”、“强硕的”、“坚固的”;在讨论“合罕”一词时,罗氏详细引述了伯希和未刊手稿《4世纪的一部阿拉伯—蒙古词汇和一部汉蒙词汇》中有关此词的注释及其他论著中的论述,将伯希和的见解概括为六点,作了评介。此外,他主编的《金元人文集传记资料索引》(3卷,970—979),除文集外还收罗了元代政典、别史、游记、方志、金石、释道史著等类书,较前人同类索引书更为齐备。他与萧启庆、陈学霖共同编撰(并邀约其他学者参加撰稿)的《元人传记》(yuaersoalities),陆续在《远东史集刊》刊出,第一部分(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已完成出版。

    由于蒙元史学科的世界性特点,很多国家都有学者从事研究。如伊朗学者对波斯文史料和伊利汗国史的整理与研究,阿拉伯国家学者对阿拉伯文史料和蒙古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研究,印度学者对蒙古帝国前期入侵印度诸役以及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与印度关系的研究,朝鲜、越南、缅甸、印尼等国学者对蒙元朝与本国关系的研究,都各有特色。韩国资深学者高柄翊撰有《4世纪高丽—蒙古关系的一个方面》(第一次亚洲历史学家国际会议论文,90)、《伊斯兰教徒与元代社会》(《历史学报》,9)、《蒙古—高丽之兄弟同盟的性质》(《白山学报》、99)、《3世纪蒙古征服与统治的模式》(第三次东亚阿尔泰学会议论文,970)等论文。金浩东是专长内陆亚洲史研究的中年学者,在汉城大学东洋史学研究室编的多卷本《讲座中国史》第三卷(989)中撰写了《蒙古帝国的形成与发展》一章,并撰有《前期蒙古汗国的继承斗争与部族政治的特征》(《东洋史学研究》,990)等文。中年学者李玠姡ёㄊ旅稍费芯浚小对寤е豢疾臁罚ā抖笫费а芯俊罚982)、《元好问士大夫意识之一考察》(《高柄翊先生问甲纪念史学论丛》,984)、《蒙古帝国成立期之商业一考》(庆北史学》,98)《郭畀〈云山日记〉之一考察》(同上,99)等文。加拿大的蒙古研究者于975年创办了加—蒙学会的蒙古研究杂志《加—蒙评论》(由萨斯喀彻温大学出版),发表各国学者的论文。加拿大从事蒙元史研究的学者有斯各特(。sott)、施文林等人。斯各特有关蒙元史的论文有《北蒙古的契丹居民成吉思时代前社会、文化史之新资料》(《加—蒙评论》,975)、《两种已刊金帐汗诏书集书评》(同上,讨论俄国学者贝勒津和普里舍尔科夫9年出版的《颁给斡罗思总主教的可汗诏敕》)等篇;施文林通汉、蒙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诗文,元史方面撰有《耶律楚材在撒麻耳干》(《加—蒙评论》然居士集》中河中城诸诗的译释)等文。

    第八章本卷编写旨趣以上所述当前可供蒙元史研究的海内外资料,非常丰富。而在马克思主义原则指导下的蒙元史研究,也开前所未有的局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写蒙元史,应提出新的要求。在文字的表述上,也应给更广大的读者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蒙元时期的中国史,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之后,民族重新组合的第二个时期。我们没有使用普通所谓民族融合的概念,这是因为,融合是一件十分复杂而又需时长久的事情。民族之间在同一个地区互相往来,一直互通婚姻,都很难说是实现了民族融合。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拆散了一些民族共同体,又另外组合了一些共同体,说组合是可以的。组合有利于融合,但历史的意义不一样。蒙元时期,因为战争多,交通发展,商业、旅游也发展,民族的迁徒分散和重新组合,都是显而易见的。这是蒙元时期民族关系上的重要现象,论述这些现象,是本卷应该担负的任务。但是要详细去说明有关各民族的原有状况及后来的流转变迁以至对当时和后来的影响,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我们只能量力而行,还不能一下子解决很多问题。

    蒙元的武力是显赫的,它使用武力的破坏性也是很显然的。另一方面,在农业、手工业和文化的发展上,也都有显著的成就。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也空前高涨。如何评价蒙元时期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是需要结合史实,予以全面考虑的,单独强调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公平的。

    蒙元史编写中很麻烦的问题,是译名的不统一。我们在编写中努力做到译名的统一,但仍有不少不统一的地方,一时难以解决。这也要实事求是,不应强求一致。

    乙编综述第一章国号、年代和分期第一节国号和年代元朝的历史,从成吉思汗建国漠北算起,到元顺帝退出中原、大都被明朝占领为止,首尾3年(20—38),历4帝。

    20年,金朝封授的“诸仭芩А薄⒚晒挪渴琢焯菊妫诩娌⒛备鞑亢螅谖幽押樱ń穸跄酆樱┲闯频劢üL菊媸苋撼妓献鸷牛啤俺杉己埂保╥s…qa),国号为“大蒙古国”(holulus)。元朝人把这一年视为本朝肇建之始。成吉思汗建国后,就开始进行征服邻国的战争,占领了中原和西域广大地区。229年,窝阔台继承帝位。这时,成吉思汗子、弟诸支宗王各有封国(ulus),封国之君皆称汗(qa)号,于是共尊窝阔台为“合罕”(qagha),即大汗。此后,元朝每代皇帝都拥有这一尊号。235年,窝阔台在斡儿寒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旁兴建哈剌和林城(简称和林),作为大蒙古国的都城。

    2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漠南开平城(其王府所在地,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他采用“汉法”,对蒙古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前,蒙古诸帝都未立年号,只用十二生肖纪年(汉文文书中或直译鼠儿年、牛儿年,或改为干支),忽必烈参照“前代之定制”建元纪岁,以即位当年为中统元年。中统四年(23),升开平城为上都,次年,以燕京为中都(272年升为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从漠北转移到中原汉地。至元八年(27)采纳刘秉忠等汉人文臣的建议,建国号为“大元”。《建国号诏》中说“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表明建号是遵循中原“古制”行事,进一步确定本朝的正统地位。诏书又称,《圣武亲征录》作“察兀忽鲁”,《元朝秘史》作“札兀惕忽里”。按察兀(■a’ut~ja’ut)即辽、金用以概称北边诸属部人之“仭ㄒ粼t为蒙古语复数字尾);忽鲁(quru…quri),《金史·百官志》释云“犹总帅也”。可知察兀忽鲁即“诸仭芩А敝猓笔橇偈笔谟璧姆钦焦傧巍2渭堂辣搿秮‘与仭难荼洹罚对仿鄞浴返2辑。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九载“蒙人既侵金国,乃自号大蒙古国。”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大元辛未年(2)下记云“大蒙古国号始建。”按蒙古侵金始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