硪晃谎芯棵稍返难д咛毡粗小兜そ蛟偷膌t;心箍注释gt;》(957),《lt;蒙古秘史gt;的一种不熟悉版本》(974),以及《秘史》的新译注本(989)。
拉契涅夫斯基的学生维茨主要从事蒙古及阿尔泰系语言研究,编过一部《蒙古秘史逆序词典》(99);海德除与其师合编《元代史学术语词典》外,还著有《元朝重新推行科举考试的斗争》(972),《中国科举取仕原则与蒙古游牧征服者》(98)等;巴尔克曼研究从古代至清代的蒙古史。他们都是现在柏林洪堡大学的蒙元史研究骨干。
德国学者对元代汉文史料的研究值得注意。有一组学者致力于《蒙鞑备录》与《黑勒事略》的译注。这工作由海尼士开始,其学生等继续进行,brih的德文译注本,译、注均称上乘(罗意果著文评介,载《华裔学报》曾撰有《元代的驿传》(950年哥廷根大学博士论文,954年出版)等文。《元史》第二、三卷(太宗、定宗、宪宗本纪)由ramosi译成德文,于97、979年先后刊载于《中亚研究》(zetralasiatishestudie)上,其注释偏重于历史。回鹘历史语言研究专家冯加班(。vogabai)所著《850—250年的和州回鹘王国》(9)和《9—4世纪和州回鹘王国的生活》(973),利用大量回鹘文文书,是目前有关元代畏兀儿史研究的最佳著作,很有参考价值。
英国本世纪初,英国杰出伊朗学家布朗计划刊行《史集》全书。908年,他在《皇家亚洲学会杂志》上发表《关于拉施都丁lt;史集gt;全刊本的建议》,详细分析了全书内容,对原书目录进行调整,仍按其顺序重新划分卷、编、章,提出了一份新的目录设计(参见本书“史料”篇)。其刊行计划没有实现,但所设计分卷方法比较合理,为后来刊行和翻译《史集》的学者所采用。布朗的代表性著作是四卷本巨著《波斯文学史》,其第三卷《蒙古统治时代的波斯文学史》(920),对了解这个时期的波斯文史籍极为有用。
东方学者穆勒(moule,873—957)以研究中国的基督教和《马可波罗行记》闻名。他出生于杭州,父为教士,剑桥大学毕业后再到中国任传教士(889—908),回国后仍任教职,后为剑桥大学中国语文和历史教授。从94年起,相继在《皇家亚洲学会杂志》、《通报》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元代基督教(聂思脱里教、罗马天主教)历史文献、遗迹以及马可波罗的研究论文,其中有多篇关于元代杭州(行在)的研究。其名著《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出版于930年,考述唐代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衰,四分之三为元代东西方文献的研究。938年,出版了他和伯希和合作完成的《马可波罗寰宇记》拉丁文汇校本和最完善的英译本。
著名伊朗学家米诺尔斯基的代表性著作是中世纪波斯文地理名著《世界境域志》的英译本和丰赡的注释(937年初版,970年经博思活斯编订再版)。原书虽然是十世纪的作品,而米氏注释涉及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对研究中亚古代诸部落及历史地理极为有用。米氏还发表过一些研究蒙元时期史的论文,如《高加索研究阿兰都城麦怯思和蒙古的远征》(《东方与非洲研究学校学报》4,952),《木克里库尔德斯坦的蒙古地名》(同上,957)等。汉学家威莱(。aley)出版了《长春真人西游记》英文译注本(93),远胜于布莱茨奈德的旧译;他还撰有《元朝秘史札记》(2个段落或名称的考释,《东方与非洲研究学校学报》,90),《蒙古秘史及其他片段》(同上史》汉文音写本部分段落及有关资料的英译和解释)等。
在蒙元史研究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波义耳年,他通过了由米诺尔斯基指导的研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的学位论文,958年完成并出版了这部重要波斯文史籍的英文译注本(2卷本)。他虽不懂汉文,但能充分利用欧洲东方学家的元史研究成果,作出详细、丰赡的注释。《世界征服者史》只写到蒙哥时代为止,波义耳认为,拉施都丁《史集》的第二卷记述窝阔台至元成宗时代历史,内容正可补前书之未备,于是接着将《史集》的这一部分先译成英文,题为《成吉思汗的继承者》,97年出版。不过他没有利用此时已可得到的最早、最好的伊斯坦布尔抄本,却用了布洛晒刊本为底本,虽然他也知道这是一大缺憾,并尽量参照维尔霍夫斯基俄译本补进了一些布氏刊本脱漏段落以图补救,但仍不免受到批评。此译本的注释和前书一样吸收了大量前人(特别是伯希和的)研究成果,但比较简单。此外,从五十年代以来,波义耳还发表了三十多篇蒙元史研究论文,其中重要者有《克烈部的夏、冬营地》、《窝阔台合罕的四季行宫》、《海屯行记译注》等等,977年汇编为论文集《蒙古世界帝国》。波氏还是《剑桥伊朗史》第五卷《塞尔柱朗和蒙古伊利汗史》的主编。波氏从950年起到978年去世,一直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93年“英国蒙古学会”成立,他当选为第一任主席。
蒙古学家鲍登(重点研究清蒙古历史与文献,著述甚丰。
他的《黄金史》(ltatob■i,小黄金史)拉丁字复原与英文译注本(955)也是蒙元时期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还写过《元代马政札记》(与札奇斯钦合作,95)及有关蒙古狩猎、礼俗等方面的文章。宗教史家道森编译的《出使蒙古记》,收了卡尔平尼、卢勃鲁克及其他欧洲使者的蒙古行记,以及来元天主教士的信件(955,编译),译文明白通畅,收集最全,便于利用。吉布(gibb)将伊本·拔图塔行记全文译为英文(未出全)。
波义耳的学生杰克逊(。jaso)是晚近英国的主要蒙元史研究者。
………………………………
2
七十年代以来,他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专题论文,如《忽必烈登基之再探讨》(《英蒙学会杂志》第2卷第期,975),《马哈木·秃忽鲁统治时代(325—35)的蒙古人与德里苏丹》(《中亚杂志》,9,975),《蒙古帝国的瓦解》(《中亚杂志》)等。尤其最后一文,全面探讨了成吉思汗家族各宗支、各汗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内讧,通过将《史集》和《元史》的记载与埃及、亚美尼亚及其他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对许多重要史实作出新的考释,是极见功力的佳作。最近,他在莫尔根合作下完成了《卢勃鲁克东游记》新的注释译本(990)。莫尔根也是长于蒙古帝国史研究的学者,撰有《波斯的蒙古军》(《伊斯兰》,5,979)等多篇论文;其所著《蒙古人》(98)被认为是继多桑之后比较成功的综合性著作,第一篇为史料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为蒙元史,尤其是第六篇蒙古西征、波斯的蒙古史,是他的强项,第八篇简述元以后之蒙古。不过译名多据波斯文转写,有不少错误。
此外,还有一位内蒙古人奥农(urgugeoo),是四十年代末拉铁摩尔带到美国去的蒙古青年之一,他与其他三个蒙古人在拉氏领导下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组成一个研究组,出了一些书和文章。奥农是主要研究蒙古历史的,后转到英国里兹大学任教,并主持那里的蒙古研究项目,最近出版了其《元朝秘史》的英文译注本,名为《成吉思汗的历史与生平》。他还是现任英国蒙古学会的副主席。
美国本世纪初,继业已名震东方学界的柔克义之后,美国又出了一位优秀的汉学家和东方学家劳费尔劳氏通汉、藏、蒙、满、梵、波诸种东方语,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中亚、西藏史及中国与伊朗关系史,但也写过一些有关蒙古、阿尔泰语系及元代史的论文,如《不儿罕》(《美国东方学会杂志》3,97),《珊蛮一词的起源》(《美国人类学家》多立克到过西藏吗?》(《通报》,94)。这时,美国的东方学整体上还大大落后于欧洲。除劳费尔外,与蒙元史研究有关的学者值得一提的仅有做过驻俄国、波兰等国外交官的寇尔丁年,他出版了两部书,一部名为《蒙古人历史》,一部名为《蒙古人在俄罗斯》,篇幅都较大,但内容一般。
著名蒙古学家拉铁摩尔二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他在北蒙古旅行中得到了罗卜藏丹津的《黄金史》残卷,后归伯希和,对《元朝秘史》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他写了大量文章和书,主要是有关中国北部边疆及蒙古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很有影响。曾将928至958年发表的此类文章编为《边疆史研究》论文集(92)。但他的论著偏在近现代,蒙元史方面只写过一些概述性文章。
本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蒙元史研究有了很大发展。成就卓著的代表性学者之一是哈佛大学的柯立夫二战前他曾在法国从伯希和学习,并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在我国学者协助下研究《松漠纪闻》,又获得了不少蒙汉文合璧碑铭摹本,这成为他日后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从948年起,他连续在《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发表研究元代蒙汉文碑铭、伊利汗给教皇和法国国王的蒙文信件以及其他蒙古文献的论文,还编刊了重要蒙文史籍罗卜藏丹津《黄金史》(952)和《蒙古源流》(95)。他翻译和注释的《元史八邻部人伯颜传》(《哈佛亚洲研究杂志》,95)多达百余页,是一篇很有份量的元史研究论文。他研究的面很宽,著述丰富,还撰有《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汉文史料和抵达波斯的波斯文史料》等多篇其他课题的文章。主要由于柯立夫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哈佛大学在五六十年代成为举世瞩目的蒙元史研究中心,吸引了许多国外学人前往深造。柯氏积多年之功研究完成的《元朝秘史》英译本已于982年出版,但其注释卷尚未见问世。
马丁比柯氏略早。三十年代他在绥北考察,发现了元代汪古部的多处墓葬,著有《关于归化城北聂思脱里遗迹的初步报告》(《华裔学志》,3,939)。其后相继在《皇家亚洲学会杂志》上发表《蒙古与西夏的战争》(942),《成吉思汗的第一次侵金战争》(943),《蒙古的军队》(同年)等文。950年,出版了专著《成吉思汗的兴起及其征服华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四十年代末,老资格的比利时蒙古学家田清波神甫(。mostaert,88—97)和苏联蒙古学家鲍培(。oppe,897—992)先后移居美国,对美国的蒙元史研究推动很大。田清波从90年到鄂尔多斯传教,一住二十多年,精通蒙语及蒙古事务;后在北京天主教会工作,948年定居华盛顿附近。数十年中,他撰写了大量研究蒙古语言、部族和文献的著作与论文,尤其是鄂尔多斯研究更是独步天下。到美国后,他与柯立夫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曾协助从事蒙古史籍的编刊和伊利汗信件的研究,并为《黄金史》、《蒙古源流》和《水晶念珠》三书撰写了专篇绪论。他还发表有长篇的《关于元朝秘史的一些段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3,950;4,95;5,952)等重要文章。鲍培战前已是苏联的著名学者,在蒙古语言、文学及元代八思巴字蒙文文献研究方面卓有成就。949年赴美后,一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执教,吸引和带领了一班美国的蒙古研究者,如克拉德、法夸尔、克鲁格等人。他继续发表蒙古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特别在《元朝秘史》中的古典蒙古语和八思巴字文献研究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先后出版了《蒙古书面语语法》(954),《蒙古语比较研究导论》(955)及《八思巴字蒙古文碑铭》(957,即94年所出之俄文本《方体字》的英文修订本,由其学生克鲁格编译)等著作。
克拉德主要研究蒙古游牧民社会组织、血缘关系和封建制度等问题,五十年代以来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论文。法夸尔主要研究清代蒙古史,元史方面发表过《元代的官印与花押》(《华裔学志》,25,9),《元朝政府的结构与职能》(载兰德彰编《蒙古统治下的中国》,98)等文。克鲁格著有《蒙古秘史的年代学与书志学》(《蒙古学会学报》,5,9)和《蒙古源流》的英译本(97),他的主要成绩是在蒙古语言、文献和卫拉特蒙古研究方面。出于伯希和门下的著名中亚史专家、匈牙利人塞诺尔(dsior),在英国剑桥大学执教十余年后,于92年来到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创立了乌拉尔…阿尔泰学系和内陆亚洲研究所,使该校成为世界著名的内亚研究中心之一。塞诺尔的蒙元史著述,有关于《卡尔平尼行记》中的蒙古词语、完者都致法王信以及蒙古与欧洲关系的研究,《论蒙古的兵法》等多篇。他编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