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4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肪砹莸牟⒎恰妒芳罚前У侣恫欢〉奶菊妗芬皇橹悸郏ǜ荨妒芳芳捌渌柿下允雒晒挪孔澹湟朊嘤写砦螅率暇菀圆棺盒率分妒献灞怼罚衙庠斐尚矶啻砦螅运男乱胱柿弦材岩酝耆拘拧4送猓朊炻摇⒖级┎簧笾辔侍馍踔帘染墒坊苟啵且云涫椴蛔阄荨

    屠寄《蒙兀儿史记》屠寄(85—92),光绪十八年(892)进士。二十一年,奉命到黑龙江查办漠河金矿,事后被留任黑龙江舆图局总办,主持编绘《黑龙江舆地图》。早年他就曾用心研读过《元史》、《秘史》及其他蒙元史籍,这时为研究黑省(当时省境包括呼伦贝尔地区)沿革,更广泛地搜集有关史料和诸家著述,并亲率属员进行实地测量,“测绘所及”除黑省外还旁涉奉天、吉林、内外蒙古及俄境毗连之地,因而对以前研究者不甚了然的蒙古初兴史事及东道诸王分封之地理有了更真切的认识,益感《元史》之疏漏与前人研究之不足。在编绘黑龙江舆图的同时,研究兴趣开始转向蒙元史。二十五年,舆图告成,并著《黑龙江水道记》等书。在此期间,还撰有《元秘史地理今释》、《元秘史注》(稿本在南归途中遭劫失落),自谓略胜前贤。二十六年,因俄人入侵,绕道蒙古南归,沿途仍留意考察地理风俗。后相继担任京师大学堂正教习、奉天大学堂总教习、淳安知县等职,公务之暇,肆力编撰《蒙兀儿史记》。93年辞武进县知事职,“自是一意著述,朝夕寝馈于蒙兀儿史者,前后凡五年”。从9年起,先后三次将先写成部分在常州自家刻印,并继续撰写、修订,全书未完成而病卒。其子孝宦将已刊及未刊稿本汇总整理,于934年刊行,共28册,0卷,含本纪8,列传29,表2,志。内4卷有目无文,包括初刻本已有的两篇列传;另据屠寄后人所藏稿本,尚有已写成的40篇列传未刊入2。《蒙兀儿史记》的优点,一是广泛利用中外史料和前人研究著述,增述了大量旧史所缺内容,除对旧史纪传表志作了很多补充外,还增立列传四百余人及西域诸国传、蒙古色目氏族表。其外国资料除采洪钧书外,还用了多桑《蒙古吏》“原书”、美国学者乞米亚可丁(jeremiahurti)的三部著作——《蒙古人史》、《俄国的蒙古人》和《南西伯利亚旅程》,俄人所著《蒙古泉谱》、《马可波罗行记》、那珂通世《成吉思汗实录》等等;二是对史料和前人著述进行了仔细考订,择善而从,订正了旧史及前人著作中的许多错误;三是增订内容皆注明出处,对资料的取舍、考订皆说明根据,使读者得以审辨、复核;四是统一译名,这是治元史最难之事,屠寄所用的译名(主要用《秘史》)及其勘同虽不尽妥当,但颇能自成体系,其失误之处因注有出处,亦便于读者审订。屠寄本人不通外文,所用外国资料除洪钧书外都是靠朋友(如周秉清为他译述多桑书)和儿子(孝实译乞米亚可丁书,孝宦译英人新著《史家之历史》等)为之翻译,这些资料多非原始史料而是出于后人著述,本身就有不少讹误,而译者又非元史专家,难免错上加错,故多有不确切之处。屠寄缺乏科学的语言学修养,在非汉语名词对音勘同上错误颇多,如以“主因”为“朱邪”、“斡脱”即“犹太”之类。有不少考证不够严谨,牵强武断,如误从《蒙古源流》成吉思汗祖先来自吐蕃之说而断定《秘史》所载腾汲思海即青海湖之类。尽管有这些不足之处(如同洪钧一样主要是受时代的局限所致),《蒙兀儿史记》仍是重修元史诸书中最好的一部。

    见其子屠孝实等撰《先君敬山先生年谱》。

    2参见余大钧《论屠寄的lt;蒙兀儿史记gt;》,《元史论丛》第3辑。

    第五章二十年代以后元史研究的进步第一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在元史研究上的卓越成就洪钧、柯劭忞、屠寄诸家的元史研究固然比前人进了一大步,但他们受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语言工具和研究方法都有很大缺陷,与当时外国东方学家的蒙元史研究相比,显然落后了一段距离。其著述的内容和形式仍未能跳出旧史学的窠臼。民国初年以来,在西方汉学的影响下,研究元史的学者遂另辟蹊径,采用新方法进行专题的深入研究,突破了数百年来补缀或重修《元史》的老路。开辟新路径的是史学大师王国维(877—927)、陈垣(880—97)和陈寅恪(890—99)。他们都通晓外文,兼精中西之学;他们在蒙元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标志着我国这一学科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王国维898至900年在沪工作期间入东文学社攻习英、日文和哲学等科,是为“治新学之始”。90年以老师藤田丰八和罗振玉之介助赴日留学,旋因病归。他初治西洋哲学,90年后改治文学史,尤倾心于古典戏曲研究。其名著《宋元戏曲考》(92)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书中对元杂剧和南戏的渊源、时代与作者、结构、文采等诸方面作了精辟的考述,也可以说是他有关元史的第一部论著。9年他随罗振玉流亡日本(9年回国),自此转向经史和古文字研究。承晚清西北舆地之学的余绪,王国维也十分重视西北史地和民族史研究,而善于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借鉴外国东方学家成果,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使他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辈。他还将徐松、文廷式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元《经世大典》遗文《大元马政记》等六种(各一卷)以及出自元刊本的元《秘书监志》(卷)抄本编刊入《广仓学宭丛书》年王国维受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后,专注于蒙元史研究,短短两年多,出了大量卓越成果。论文有《鞑靼考》、《萌古考》、《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黑东子室韦考》、《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金界壕考》、《蒙古札记》等,还撰有《耶律文正公年谱》以及多种元代史籍的序跋。其《鞑靼考》依据对宋辽金和蒙古史籍记载的对比分析与地理考证,精辟地论证了辽金史所载之“阻卜”即是鞑靼。《萌古考》一文广泛搜集汉、蒙文和域外史料,对唐代至成吉思汗建国前蒙古部落晦暗不明的历史活动作了考述,指出蒙古部(唐蒙兀室韦)早先所居之地望建河即额尔古纳河,《金史》于用兵蒙古事多所忌讳,而所征之广吉剌、合底忻、山只昆实皆蒙古部落(弘吉剌、合答斤、散只兀)。《黑车子室韦考》论证此为室韦一部之名,即唐之和解室韦,并考述了此部于唐末叶南迁的史实。金朝为防御北方诸游牧属部而修筑的界壕边堡曾在蒙金关系和蒙古兴起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蒙古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金界壕考》最早全面研究了其修筑过程、各段走向以及沿线边堡军镇和部族的地理方位,为后来的考古和历史地理研究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考证此名应即金朝的仭芯俅罅孔柿隙越鹪蕘‘军的情况和“仭弊值亩烈糇髁绥敲艿姆治觯颜飧鑫侍獾难芯看蟠笸平艘徊健

    王国维早先就十分注意搜集整理蒙元史史料,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用很多精力从事校勘、注释,完成了《蒙鞑备录笺证》、《黑鞑事略笺证》、《圣武亲征录校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刘祁北使记注》、《刘郁西使记校注》等多种,不仅为后学者提供了这些重要史料的完善校本,而且对诸书所载人物、地理、史事、年代、制度、风俗等都有精辟的考释。如考定《蒙鞑备录》作者应为赵珙而非原题之孟珙,《亲征录》载西征事系年皆晚一年,辨明屠寄以《西游记》所载宣差阿里鲜即札八儿火者之误,考证鱼儿滦即达里泊,浑独剌河(土拉河)西之契丹故城(在喀鲁哈河东)应即辽代之镇州可敦城,以及关于窝鲁朵城(古回鹘城,即哈剌八剌哈孙)、鳖思马(别失八里)城及其东之三小城、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即《西游记》之大石林牙)的考证等等,精采之处不一而足。这些史籍校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上述论文同为对元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此外,他还有二十多种有关蒙元史的未完成遗稿和古籍校、批。若不是昆明湖水过早淹没了这位旷世学术巨子,其嘉惠于后学者必将更多。陈垣早年就具有深厚的史学根柢,93年入京从政后,利用北京藏书丰富的条件,阅读益广,且见政局日益混乱,乃渐潜心于治学和任教,自922年出任北大研究所国学导师和京师图书馆馆长后,一直在北京著名大学工作。97年,他准备撰著一部中国基督教史,首先研究的课题便是当时国人还不甚明了的元代也里可温,完成了第一篇史学论文《元也里可温教考》。此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更广泛搜集有关汉文资料,分5章作了全面的考述,正确指出也里可温是“元时基督教之通称”。文章发表后,当即受到中外学界的重视。此后,他在宗教史、元史、历史年代学、校勘学等方面连续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元史方面的主要论著有924年完成的《元西域人华化考》,93年完成的《沈刻元典章校补》和《校补释例》,933年完成的《元秘史译音用字考》,以及《十四世纪南俄人之汉文学》(927)、《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异趣》(929)、《马定先生在内蒙发见之残碑》(英文,938)等。长达十万言的《华化考》,对这一元史上极重要而前人未曾留意的课题作了充分研究,旁搜博引正史、文集、笔记、碑刻等书近200种,“材料丰实、条理明辨,分析与综合二者俱极其工力”(陈寅恪序中语),至今仍是元史研究者必读的参考书。《元秘史译音用字考》考察了《秘史》的版本源流和汉字音写及汉译年代,以细密的方法分析了其译音用字规律,是《秘史》参见余大钧《从王国维的蒙古史研究论王国维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

    国外学者卡法罗夫(巴拉弟神甫)、伯希和、穆勒对此也先后作过一些研究。研究的重要文献。他以925年从清宫发现的元刻本《元典章》校补错漏甚多的沈家本刻本(908)计达一万二千多条,其校勘极为精细,为研究者提供了这部重要史料的较完善本子。他的另一部名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94)利用大量文献、碑刻资料,对金元之际北方全真、大道、太一三派道教作了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宗旨和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陈寅恪自幼就接受中、西学教育(其祖父是清季以推行新政、新学著称的陈宝箴),90年起留学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哈佛大学等欧美著名学府达十余年,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925年起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文史哲三系教授,并曾兼职于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解放后一直执教于中山大学。他通晓梵文、中亚古文字和多种东西方语文,在隋唐史、宗教史、西北民族史、敦煌学、古代语言与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其研究《蒙古源流》的四篇论文作于930至93年,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以蒙、满、汉文诸本对校,旁征博引大量汉、藏、蒙文资料相考证,纯熟运用审音勘同方法考释,甚多发明。其中《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考定蒙文名turmegei即灵州,temegetu为榆林,irghai为宁夏(今银川),订正了前人的误说;《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考察了蒙古先世历史传说的演变及其来源,揭示出其“逐层向上增建之历史”的实质。此外,他的《元代汉人译名考》(929)一文,根据《至元译语》所载,并取波斯文《史集》、蒙文《秘史》和其他汉文资料为证,充分证明元代蒙古人称汉人为“札忽歹”。陈寅恪的蒙元史著述虽少,但已足以作为我国蒙元史研究开始进入以直接利用多种文字史料和运用新方法为特征的新时期的标志。

    同时代学者张星烺(888—95)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专家。他曾留学美国、德国。93年开始翻译玉尔的英文译注本《马可波罗行记》,923年发表了《导言》部分,929年出版了译本第一册(原书第一卷的大半),但此后未再续出;937年又出版了他据beedetto意文本的英译本重译的行记全文(书名《马哥孛罗游记》)。还撰有《中国史书上关于马黎诺里使节的记载》(载《燕京学报》,928)。他最重要的著作是《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册(930),分载历代中国与欧洲、非洲、阿拉伯、亚美尼亚、犹太、伊朗、中亚、印度之交往,其中元代部分占有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