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4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书原载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一○○《玉堂嘉话》卷之八,常见的有《四部丛刊》初编本。

    《西使记》卷,刘郁撰。元宪宗蒙哥即位后,命其弟旭烈兀西征,征服木剌夷、黑衣大食及西亚大片土地。蒙哥九年(259)正月,常德(字仁卿)奉命驰驿西觐旭烈兀,他从和林出发,途经昏木辇(今蒙古与新疆交界处布尔根河)、龙骨河(今新疆乌沦古河)、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忽章河(今锡尔河)、撒麻耳干、阿姆河等地,到达旭烈兀驻营地,往返共4个月。归国后口述其经过见闻,由刘郁加以记录而成此书。书后有“中统四年(23)三月,浑源刘郁记”。

    常德的西使比起耶律楚材和邱处机来,要晚四十年左右,在此期间,经过蒙古的几次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之后,中亚的面貌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本书的有关叙述,为人们了解十三世纪中期中亚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本书对旭烈兀西征的经过以及西亚等地的风土人情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正可补其他汉文史籍之所缺。

    本书原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九四《玉堂嘉话》卷之二。后被收入《古今说海》等多种丛书之中。王国维为本书作过校录,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古行记校录》。

    《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安南行记》《真腊风土记》卷,周达观撰。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路永嘉县人。元成宗元贞元年(295)六月,决定遣使者赴真腊,命周达观从行。次年二月离明州(今宁波),二十日自温州开船,三月十五日抵占城。中途逆风不行,于是年秋七月始达;大德元年(297)六月回舟,八月十二日回到四明,往返历时一年半左右,在该国居住约一年。他返国后,据其亲身见闻写成此书。

    真腊即今柬埔寨。公元十至十三世纪为其文明最灿烂的时代,也称吴哥时代。本书便是反映吴哥时代情况的著作。它记载柬埔寨十三世纪末叶多方面的事物,所记凡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婢、语言、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癞、死亡、耕种、山川、出产、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麴、蚕桑、器用、车轿、舟楫、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入共40则。前有总叙。书中城郭等则记载了国都中许多伟大的建筑和雕刻,此外,本书还广泛记述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活动、生活状况、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等情况,是现存的关于柬埔寨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唯一记载。夏鼐先生在本书《校注者序言》中指出,“连柬埔寨本国的文献中,也没有像这样一部详述他们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书籍,所以研究柬埔寨历史的学者对它极其重视。”元廷元贞遣使真腊一事,《元史》不载,赖此书存其梗概;又《元史·外国传》未列真腊,此书可补其缺。本书对研究十三世纪元廷与真腊的通商等友好关系也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版本甚多,元末所刻陶宗仪《说郛》收有此书,盖为本书最早的刊本。夏鼐先生的《真腊风土记校注》(中华书局,98),以影印明刻《古今逸史》本为底本,对勘各本,并采中外各家之长,加抒己见,进行注释,是目前最好而又便于阅读的本子。

    《岛夷志略》卷,原名《岛夷志》,现存诸本并作今名,当系明人抄本所改。作者汪大渊,曾两次随商船游历东西洋许多国家,所到地方,皆记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至正己丑(349)冬,大渊路过泉州,适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名),遂请熟悉东西洋诸地情况的汪大渊撰《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次年,作者携《岛夷志》归南昌,单独刊印以广流传。

    本书共分00条,除末条“异闻类聚”系抄撮前人旧记而成者外,其余99条皆记作者亲身游览,耳目所亲见之事,每条大抵记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些条还附带提到邻近的若干地方。全书所记涉及的国名和地名达二百二十余个,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见诸我国著录。本书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至今菲律宾群岛,西至非洲。此书上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番志》,下启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等书,其价值更超过了宋明诸作,因作者所记皆为亲历而非凭耳闻,所以,本书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十四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十分珍贵的资料,为中外学者所瞩目。从近人沈曾植开始,为此书作校注、翻释、考释者颇不乏人。此书及《清源续志》的元刻本均佚。98年中华书局出版苏继顷《岛夷志略校释》,集诸家之说,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并考其未备,为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安南行记》一作《天南行记》,卷,徐明善撰。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288)冬十一月,命李思衍为礼部侍郎,充国信使,以徐明善等为副使,同使安南。本书即记此次出使事。

    本书有商务印书馆排印《说郛》本,宛委山堂《说郛》本题作《天南行记》。

    《北巡私记》刘佶撰。作者元末供职于朝廷,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并将此事美化为“北巡”,故名其书为《北巡私记》。全书记载自至正二十八年(38)闰七月至三十年正月,共十七月之事,所记多为元顺帝仓促北逃以及最后死去的经过,其中对逃亡的路线、途中的狼狈情状、统治阶级间的倾轧及腐朽劣迹等,均有生动的记载。关于这段史实,本书是现存的唯一汉文记载,且为作者所亲自经历,故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柯劭忞于光绪戊申(908)得此书时,称之为“希世之秘笈”,“如获海外奇珍,自诧为平生第一幸事”。此言不无道理。本书有《云窗丛刻》本。

    第三节其他史料《平宋录》、《庚申外史》《平宋录》卷,刘敏中撰。刘敏中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诸朝,《元史》有传。平生著述除本书外,尚有《中庵集》25卷,其中卷是碑铭、墓志、行状,有关元前期的资料十分丰富。

    本书专记元朝征服南宋经过。常见有《守山阁丛书》本。

    《庚申外史》权衡编。权衡,字以制,号葛溪,元末明初江西吉安人。

    元顺帝至正年间曾隐居于河南漳德府一带28年。不应元聘,著书甚多。本书记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一朝历史,因元顺帝生于庚申年(延祐七年,320),称庚申帝,故书用此名。本书上起元统元年(333),下迄至正二十八年(38),全书用编年体写成。所纪史实,多为《元史》和其他著作所无,叙事生动、具体;由于作者在整个元末农民战争期间都在河南一带,对当时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多耳闻目睹,故本书对研究元末农民战争以及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在地名人名及事件年月上,由于作者根据一时传闻记录,无文书可以检寻,故不免有所抵牾,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此书《宝颜堂秘笈》、《学海类编》、《学津讨原》、《海山仙馆丛书》、《豫章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均曾收入,各本文字互有异同。99年,中州出版社出版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为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明氏实录》卷,明杨学可撰。学可名敏,字学可,以字行,人号清风先生,四川新都人。曾拜元儒杜圭为师,博通经史。当其学成之时,适逢元末兵起,乃避居云南昆明,讲论六经。后复归西蜀,其时适当明玉珍强盛之时,明玉珍授他国子助教,他坚辞不受。入明以后,赴京诉老疾,辞归西蜀,继续从事教书工作。明刘惟德为之撰《清风先生传》。

    本书记元末农民起义四川首领明玉珍及其子事迹始末,较之《明太祖实录》中的《明玉珍传》,次序大体相同而内容更详细,就具体史实而论则互有异同,兹举二例其一,关于明三其人,《明氏实录》称明三原姓万名胜,是明玉珍手下的一名战功卓著的人物,明玉珍称帝后复其姓名为万胜,拜为司马。但《明太祖实录》卷一六《明玉珍传》及张廷玉《明史·明玉珍传》均将万胜作“明二”。徐松在《明氏实录》校补中已指出后两书的这一错误,见《北京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刊》。

    见张奉书等《新都县志》卷十一《艺文》。

    并说“明三为是”。其二,关于明玉珍对待宗教的态度问题,《明氏实录》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亦互有异同,相同的是两书均称明玉珍曾“去释老二教”;不同的是《明氏实录》载明玉珍在去释老二教的同时一并去弥勒堂,而《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则与此截然不同,说他是“去释老而专奉弥勒法”,这一问题既涉及明玉珍的宗教信仰及其对弥勒法的态度,又涉及他与元末南方红巾军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本书确有其重要价值,它既足与正史相互参考,又可订正如《明太祖实录》等史料价值很高的史籍的某些错误。此外,本书的成书年代,很有可能早于明建文时以方孝孺为总裁而编修的最初之《明太祖实录》。若如此,则本书更值得人们重视。加之作者为四川人,对明玉珍父子在四川的所作所为耳闻目睹,了解较深刻。这些均说明本书的史料价值较高。

    本书原无注,清徐松据《明太祖实录》等为之校补,节省了后人翻检之劳,且在有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收于《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第五集。此外尚有《学海类编》本等。983年,四川重庆发现明玉珍《玄宫之碑》,为研究明玉珍事迹及整理本书提供了新的资料。

    《保越录》、《高丽史》《保越录》卷,徐勉之撰。本书记至正十九年(359)朱元璋与张士诚两部争夺绍兴事。是年,朱元璋遣胡大海攻绍兴,张士诚将吕珍据守,三月不下,胡大海退去。当时张士诚已降元,本书作者站在元朝的立场,褒张贬朱。但对战争经过,叙述颇详,可补史文之缺。

    本书常见有《学海类编》本。

    《高丽史》39卷,朝鲜李朝郑麟趾撰。作者奉王命修撰此书,书成于李朝文宗元年(明景泰二年,45)。全书用汉文写成,体例悉仿中国正史。全书计分世家4卷,志39卷,表2卷,传50卷,目录2卷,记载朝鲜历史上高丽王氏王朝的事迹。高丽王氏王朝起自98年,迄于392年,大体与我国辽宋金元时期相当。凡32主,其中熙宗至恭愍王凡主在位期间(200—38)约当成吉思汗兴起至元朝灭亡。本书为了解高丽与蒙古、元朝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且对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农民战争的活动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本书有日本明治四十一年缩印三册本。957年朝鲜平壤影印三册本。

    参见丁国范《杨学可及其lt;明氏实录gt;》,《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辑,983年。第四节笔记《齐东野语》、《癸辛杂识》、《归潜志》、《山居新语》《齐东野语》20卷,周密撰。作者字公谨,自号草窗,又号弁阳啸翁、萧斋、泗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等。祖籍济南。其曾祖泌,自济南迁居吴兴,至密四世。其家世代为官,本人在宋宝祐年间任义乌令;入元不仕,寓杭,居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交游很广,故见闻甚博。是书用《齐东野语》之名,乃作者不忘祖籍之意。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二张援襄”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本书以中华书局983年张茂鹏点校本最为方便。

    《癸辛杂识》卷,这是周密寓居癸辛街时所写的另一部笔记。主要记载宋元之际的琐事杂言,这是区别于《齐东野语》的地方。书中所记如“襄阳始末”、“佛莲家资”、“方回”(降元宋臣)等条,史料价值甚高。本书以中华书局988年月吴企明点校本最为方便。

    《归潜志》4卷,刘祁撰。作者为金末元初人。书名“归潜”,乃作者未仕元时,自署其居。本书一至六卷为金末诸人小传;七至十卷杂记轶事;卷十一记金哀宗亡国始末,保存了大蒙古国窝阔台汗攻灭金朝的宝贵史料。后元修《金史》,多采此书。本书以中华书局983年崔文印点校本最为方便。此外尚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等。

    《山居新语》本书4卷,一作《山居新话》,杨瑀(285—3)撰。

    作者字元诚,号山居,晚年自号竹西居士。其五世祖自婺迁杭,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