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七月间,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集结战船万余艘,驻扎在焦山(今镇江),与元军对阵。张世杰命令以十船为一方,没有主帅号令,不得起锚,以示必死决心。元将阿术、张弘范以大船发动火攻,宋军猝不及防,船不能前后移动,士兵与元军展开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许多士兵溺水而死。张世杰失利,引兵暂退耑山,刘师勇退回常州。张世杰要求增兵,南宋朝廷未予理睬。

    十月,元军进迫临安,此时,张世杰为检校少保。他与文天祥商议,各路“勤王军”此时已有三四万人,不如与元军决一死战,万一取胜,就命令尚在淮东抗元的宋军切断元军后路,国事尚有可为。但是,宰相陈宜中正向元军投降求和,对此建议无动于衷。十一月底,元军攻破独松关后,左丞相留梦炎弃官逃跑,陈宜中得到谢后允准,派人到元军求降,但遭到元宰相伯颜断然拒绝。

    德祐二年(27),元军攻破潭州(今湖南长沙)后,又有十多个郡县相继降元,谢后多次派人与元朝议降仍遭拒绝,南宋形势更加危急。张世杰、文天祥请求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转移海上避难,由他领兵背城一战,又为陈宜中等所反对。不久,陈宜中暗中做了手脚,向元军送去宋朝的传国玉玺和以皇帝赵顯名义写的降表。伯颜看了降表,要陈宜中亲自到元军商议投降事宜,并且捎信说非宰相不能讲和。陈宜中害怕被杀,趁黑夜逃到温州。张世杰见南宋皇室决意投降,临安难保,于是领兵南下,准备在南方扩大力量,继续抗元。

    德祐二年(27)三月,伯颜入临安,全太后和小皇帝赵顯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太皇太后谢氏因病暂缓启程,以后也被解往大都,偏安江南50年的南宋至此宣告灭亡。

    志存社稷,力挽残局临安陷落前,益王赵昰(8岁)、广王赵昺(5岁),由秀王赵与择等人护送,从临安逃亡婺州(今浙江金华),伯颜进入临安后,派元军追赶,他们又逃到温州。当时南宋一些不甘就范的文臣武将,得知益王、广王抵达温州,都怀着东山再起的心情去投奔。陆秀夫就在这时辗转来到温州。随后,张世杰率领的一支水军也由定海扬帆赶到,陈宜中出逃带来的船队,恰好停泊在温州附近的清澳,于是昔日宋室的这批重臣,又聚在二王的麾下。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等大臣立时拥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同时发布檄文,诏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光复宋朝。随后元帅府迁往福州。小皇帝赵顯被掳北上后,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等人就在德祐二年(27)五月初一日,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宋端宗),改元景炎,册立杨淑妃为杨太妃,与赵昰一起听政。张、陈、陆三人各委以重职,组成行朝的权力中枢,企图重整旗鼓,继续抗元,中兴朝政。

    十一月,元军自浙江南下,进入福建,张世杰护卫着端宗登舟入海,此后南宋小朝廷一直设在船上,成为海上流亡政权。不久,端宗的船队逃至泉州。泉州招抚使是阿拉伯商人蒲寿庚,他看到宋朝复国无望,心怀异志,请端宗驻跸泉州。张世杰认为这不是长远之计,没有同意。之后,宋军海船不足,张世杰征用了他的大批海船,蒲寿庚大怒,投降元朝。端宗在泉州立不住脚,转移到潮州。不久,又转移到惠州,继续在海上流亡。

    景炎二年(277),张世杰、文天祥在江西、广东等地连续反攻,各地宋朝故将或义兵纷纷响应,收复不少失地。特别是福建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吊眼、许夫人等率领汉、畲各族人民投入了反元斗争,抗元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回光返照。十月,元将唆都增援泉州,正在攻打蒲寿庚的张世杰被迫还师浅湾,元将刘深尾随而来,张世杰迎战失利,护卫端宗逃亡秀山,又转往珠江口外的井澳。在井澳,海上刮起飓风,端宗受惊吓落病。景炎三年(278)四月,端宗病死在广州碙州。

    四月,张世杰、陆秀夫等又拥立8岁的广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继续打着宋朝的旗帜。张世杰派兵进攻雷州失利后,觉得碙州不够安全,便把行朝转移到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的厓山。张世杰在岛上修建行宫、军营,储备粮食,制造舟楫,准备继续抵抗。

    元世祖忽必烈派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帅,率领水军和骑兵,海陆并进,大举进攻福建、广东,企图最后一举消灭宋军。祥兴二年(279)正月,元兵追至厓山,张世杰决意和元军决一死战。

    厓山决战,覆舟殉难决战之前,张弘范发现元军中有个姓韩的军官是张世杰的外甥,于是连续三次派他去招降,张世杰严词拒绝“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文天祥被俘后,张弘范又请他写信劝降,文天祥毫不犹豫地写出他的《过零丁洋》一诗作为回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劝降毫无希望,决战已成不可避免。此时有人向张世杰提出海口之地,至关重要,倘若元军以水师扼守海口,则宋军不能进退。不如派兵防守,若能侥幸取胜,即是国家的福气;不胜,还可撤走。但是张世杰担心,如果大军调动,士卒离散,再也无力抗战,便慷慨地说“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不久,张弘范果然派水师占领海口,断绝了宋军打柴取水的生命线。宋军没有淡水,吃了十多天干粮,渴得不得了只好喝海水,呕吐不止,士卒疲乏无力,战斗力锐减。

    二月初六日,元军发起猛攻,宋元两军进行最后决战。张世杰率领苏刘义、方兴等宋军将士,将千余大船,结成一字长阵,以大绳串联,联舟为垒,停泊于海中,四周修起楼棚,像陆地上的城堡一样,又将行宫焚掉,皇帝赵昺也迁到海上。从早晨一开始,双方就短兵相接,展开了肉搏。从晌午到傍晚,海面上怒涛汹涌,炮火轰鸣,虽然宋军顽强抵抗,以死相拼,但终究大势已去,士卒伤亡惨重。张世杰派人去把皇帝接来,纷乱中未能成功。宰相陆秀夫眼看要被元军俘虏,就背起9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张世杰只好砍断维绳,指挥战船趁着朦胧夜色,保护着杨后突围,撤退到海陵山。张世杰还想奉杨太后求立赵氏之后,但杨太后听说帝昺遇难,也恸哭赴海死。张世杰收太后尸,葬于海滨。四天后,海上刮起飓风,将士劝他登岸避风,张世杰叹息道“无以为也。”他相信上天有灵,便登上舵楼祈祷说“我为赵氏矣,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风浪越来越大,大船倾覆,张世杰这位抗元名将,最终未能实现他收复失地的夙愿,饮恨葬身于平章山下大海之中。

    《续资治通鉴》卷84,至元十六年。

    第六十七章李继迁张浦第一节李继迁倚辽抗宋夏太祖(93—004),即李继迁,党项人。唐朝时宥州刺史拓跋思忠后裔,唐赐李姓。祖父李彝景嗣于后晋,父亲李光■嗣于后周,曾为银州防御使。母罔氏,宋乾德元年(93)二月,李继迁生于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无定河侧的山寨中(今名李继迁寨)。自幼喜习武,善骑射,机敏过人。十余岁时,他带领十余骑随从出猎,突然一只猛虎从山坡扑下,李继迁急令从骑躲入柏树林中,自跃起攀上树巅,引弓向猛虎发射,一箭射中虎眼,虎痛楚宛转倒地而死,自是其名部落皆知。叔父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爱其骁勇,宋开宝七年(974)授以管内都知蕃落使之职。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十月,李光睿之子定难军留后李继筠死,子年幼不得嗣,由季弟时任衙内都指挥的李继捧嗣位,从而引起党项拓跋氏宗族的内讧。宋朝企图藉此机会令李继捧携家属入朝,向宋朝献出党项李氏世居的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并迫令李继捧留居京师。太平兴国七年(982)六月,继迁其时居住在银州,又接到宋朝诏书,令其“护送李氏缌麻以上亲赴阙”,始知祖居五州之地已尽归宋朝。继迁不愿从命,当即召集弟继冲和亲信张浦等商量对策。继迁向众人道“吾祖宗服食兹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奈何?”继冲主张乘夏州无备,杀诏使,占据绥、银二州,对抗宋朝。张浦在分析自己与宋朝实力对比后说“吾闻小屈则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未为晚也。”2继迁接受了张浦的建议,诈称其乳母亡故,将殡葬于银州郊外。是时继迁在灵柩中暗藏兵器,以家属亲信等数十人扮作送殡之人,出银州后,直奔一个叫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的地方,此地距夏州有300里。继迁在这里向众人出示其祖先拓跋思忠像,用以号召部族。一时部族纷纷来此拜谒,从者日众。同年十二月,继迁第一次率部众进攻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当听到宋朝派兵援助银、夏诸州的消息,随即退走。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三月,李继迁遣人到宋朝的麟州(今神木北)进贡马匹、骆驼等物,意在麻痹宋朝。宋太宗即派遣内侍秦翰赍敕书招抚继迁,继迁留秦翰宿于营帐中,任其出入无疑。秦翰见继迁无意归宋,欲刺杀继迁又未得机会,乃还宋。这一年的五月至九月,继迁率部犯宋葭芦川(今佳县西北)、三岔口(内蒙古乌审旗西南),都被击败。十二月,又约请西戎部族合兵2万众进攻宥州,也被宋军击败,仍退驻地斤泽,积蓄力量,谋再出击。太平兴国九年(984)七月,又率部袭击夏州西北之王庭镇(今乌审旗南),俘获甚众。自此以后,继迁以地斤泽为根据地,聚集部族兵已逾万,不时令张浦、李大信四出侵扰掳掠,使宋军难以捉摸,不敢轻易深入。九月,宋朝知夏州尹宪、都巡检使曹光实,暗中使人侦知继迁的营地,以精骑数千,前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

    2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

    后两次于夜间偷袭继迁大营,焚烧族帐,掳掠牛羊财物而去。继迁与弟继冲弃众逃走,继迁妻与母罔氏被掳。继迁经此惨败,又惧怕宋军追赶,整日东躲西藏,几无安身之地。后来还是依靠部族的周济,部民以“李氏素著恩德,悯其穷蹙,稍稍赈给之”。继迁对周济他的部族豪右说“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绝之,尔等不忘先泽,能从我兴复乎?”2众豪右纷纷响应,并相约各率部民聚集于夏州北部的黄羊平,继续招纳蕃部。当时野利部的首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继迁。自此继迁的势力复又壮大。雍熙二年(985)二月,继迁用计以美言诱骗居住在银州的宋都巡检曹光实,到葭芦川接受他们纳节归顺。继迁预先于其地设伏待之。曹光实擅功心切,于所定之日,中继迁伏兵,曹光实及其从骑被袭杀。继迁遂入据银州,仍以都知蕃落使称,权知定难军留后。以张浦、刘仁谦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蕃部指挥使;李光祐、李光允等为团练使;弟延信为行军司马。并“预署”州官折八军为并州刺史,折罗遇为代州刺史,嵬悉咩为麟州刺史,折御乜为丰州刺史。李继迁自得银州之后,虽设官授职,急欲重振旗鼓,但在进攻宋朝时多失利,或遭惨败。雍熙二年(985)三月,继迁以银州之胜,乘胜攻陷宋会州(今陕西靖边东北),纵火焚城。又进攻河西三族砦,寨将折遇乜败降,遂进围抚宁砦。四月,与宋军战于浊轮川,大败,丧失五千余众,部下没邵浪、悉讹与部族皆败,继迁领残部弃银州逃走。其后继迁将折罗遇、埋乞、埋乜也战死或被擒杀,宋降将折遇乜被俘。其时虽有夏州岌伽罗腻等族归附继迁,给予应援,不久又被宋将郭守文击败或降宋。继迁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但是李继迁并未被困难所折服,他收集余部,与部下亲信共谋对策。为摆脱孤立无援处境,图谋寻找强大的者。他对众人说“吾不能克服旧业,致兹丧败,兵单力弱,势不得安。北方耶律氏方强,吾将假其援助,以为后图。”雍熙三年(98)二月,继迁派遣张浦携带重金到辽,请求附辽称臣。四月,辽主耶律隆绪接受请求,遣使持诏授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职,“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授继冲为副使。十二月,继迁又亲率五百骑至辽边境,向辽主求婚。耶律隆绪欲借继迁牵制宋朝,许以公主嫁继迁。继迁附辽后,即于雍熙四年二月,出兵进攻宋夏州,于王庭镇败宋知州安守忠,进围夏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