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祐六年(蒙古蒙哥汗八年,258)四月,蒙古军4万,号称0万,分三路攻四川,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自陇州(今陕西千阳西北)入散关(今宝鸡西南),南宋四川各地山城相继失守。十二月,蒙古军派降将晋国宝到合州(钓鱼城)招降,被王坚拒绝,并将晋国宝赶下山。开庆元年(蒙古蒙哥汗九年,259)正月,王坚又派兵将晋国宝追回钓鱼城杀死,以向守城将士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蒙哥汗于二月间率主力到钓鱼山下,亲自指挥进攻,先后攻打一字城、镇西门、东新门、奇胜门、护国门。四月间一度乘夜攻上外城,都被王坚、张珏等守城宋军将士打败。王坚还乘夜率军下山,袭击蒙哥汗营地,由于蒙古将赵阿哥潘率兵拼死抵抗,王坚遂退回钓鱼城。六月间,蒙古军大将汪德臣又单骑匹马到钓鱼城下招降,喊话未完,即遭到宋军矢石的攻击,几乎被击中。于是蒙古军又挑选精兵,乘夜攻占外城马军寨,王坚率领援军反击。次日清晨下雨,蒙古军的后继部队又遭宋军阻击而未能上山,攻城的蒙古军终于被击退。由于张珏与王坚“协力坚守,攻之九月不能下”。七月间,蒙哥汗自己也在攻城时被炮石击中而受重伤,不得不承认进攻钓鱼城(合州)战役的失败,决定只留3000蒙古军牵制合州宋军,蒙古军主力转攻川东重镇重庆。但十多天后,蒙哥汗终因伤重而死于钓鱼城下,蒙古军随后即退走。忽必烈所率东路进攻荆湖地区的蒙古军在得知蒙哥汗死讯后也退兵。九月,王坚升领宁远军节度使、封开国伯。
景定元年(20)四月,王坚被召入朝,升任侍卫步军司都统制。次年五月,又升领左金吾卫上将军、湖北安抚使兼江陵知府。景定四年三月,由于受到奸相贾似道的排挤,王坚又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兼管内安使。景定五年三月,王坚因受贾似道疑忌,抑郁病卒。死后谥忠壮。
王安节(?—275),王坚之子。“少从其父守合州有功”入官2。王安节为度宗朝东南第七副将。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275)正月,王安节驻军江陵。二月,贾似道兵溃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长江中),沿江诸州县相继失陷,王安节奔回临安,改任浙西添差兵马副都监。三月,常州(今属江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降元,王安节收溃军入平江,并与张世杰部属合击元军。都统制刘师勇收复常州后,即派王安节、张詹前往常州,与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一起守常州,阻击东进的元军,前后达数月之久。十一月,元丞相伯颜亲至常州,在招降被拒绝后,亲自督战。文天祥所派的尹玉、麻士龙援军,血战阵亡。常州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仍然坚决抗击数十倍的《宋史》卷45《张珏传》。
2《宋史》卷450《王安节传》。
元军。伯颜派亲军首先攻上城头,常州失陷,姚訔、陈炤等英勇战死,刘师勇突围,王安节率残兵巷战,臂伤被俘,拒降而被杀害。
第三节李庭芝张珏李庭芝李庭芝(29—27),字祥甫,随州(今属湖北)人。嘉熙末,投到京湖制置使孟珙的幕下,担任权建始县令。淳祐初又考中进士,重新投到孟珙部下任职,被任命为制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淳祐六年(24),孟珙病重,临终时荐李庭芝于朝廷。李庭芝感激孟珙知遇之恩,弃官,护送孟珙灵柩葬于兴国(今属江西),还辞官为孟珙服三年丧。
淳祐九年(249),贾似道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后,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官。淳祐十年,贾似道改任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后,李庭芝被任命为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知州。开庆元年(259),贾似道以枢密使任京湖、四川宣抚大使兼江陵(今属湖北)知府,留李庭芝为扬州权知州。六月,李庭芝升为湖北安抚副使兼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
景定元年(20)五月,南宋提升李庭芝为主管两淮安抚制置司公事兼扬州知州,负责淮东地区抗击蒙古军的重任。景定四年三月,李庭芝因为多次打败蒙古军,被南宋朝廷提升为兵部侍郎,仍兼原职。
李庭芝考虑到蒙古军每次进攻扬州时,都在城外的平山堂上建楼,从高处监视扬州城中动静,还从这里用车弩射击城内目标。咸淳二年(2),李庭芝为了控制制高点,就建造大城,把平山堂围在城内。他又招募流民驻防在城内,以加强扬州的防守。次年六月,李庭芝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仍兼原职。咸淳五年(29)正月,又改为兼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
咸淳六年(270)正月,宋朝将李庭芝调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兼夔路策应使,要他督师救援襄阳、樊城。在前线的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多次被蒙古(元)军打败,他不听李庭芝的督促,不出兵救援,以致守卫了三年的襄阳,在咸淳九年(273)三月被元军占领。随后李庭芝被罢官,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咸淳九年十月,李庭芝又被起用为两淮安抚制置使,南宋应李庭芝的请求,改任他为淮东安抚制置使、淮西策应使兼扬州知州。十年八月,李庭芝在淮河南岸的清河口(今江苏淮阴东)要隘建城,升为清河军,以加强淮东的防御。十二月,元军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汉)以后,南宋号召天下勤王,李庭芝首先响应。
德祐元年(275),元军围攻扬州,李庭芝带领将士坚决抵抗,元军又多次派人进入扬州城内劝降,李庭芝每次都将元劝降使杀死,烧毁招降榜文,鼓励将士奋勇杀敌。这时,南宋又升李庭芝为参知政事(副相)仍兼任原职,并以金帛慰劳坚守扬州的将士。六月,李庭芝又升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要他到临安参与主持全国的抗元战争,但是因为局势已很危急,前往临安的道路已很难通行,因而没能回朝。元军多次猛攻扬州,仍没有能攻下。由于元军主力南下进攻临安,进攻扬州的元军就改用长期围困的战略。
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27)二月,南宋朝廷降元。但李庭芝、姜才等人仍然死守扬州等地,成为元军的心腹大患。元军就命令已经投降的南宋谢太皇太后和皇帝(恭帝),仍然以颁降诏书的方式,要李庭芝投降,但是,李庭芝拒不奉诏,还登上城墙对招降使者说“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不久,元军押送南宋全太后、恭帝等北上,途经瓜洲(今江苏扬州南),元军又命全太后、恭帝再颁诏劝降,李庭芝不予理会,而以弩箭射退持诏招降的使者。部将姜才出兵救驾,然而没有成功。
在福州(今属福建)即位的宋端宗,七月“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2。李庭芝就将扬州的防守任务移交给淮东制置副使朱焕,自己与部将姜才率兵前往,7000人出城向东,准备从海上前去福州。他们刚离扬州,守将朱焕就开城门向元军投降,使苦守几年的扬州失陷。李庭芝等刚到泰州就被追赶的元军包围,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又开城门降元,并将李庭芝、姜才献给元军。两人被押到扬州后,仍然誓死不降,最后以身殉国。
张珏张珏(?—280),字君玉,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到合州(今重庆合川)新驻地钓鱼城(今合川城东北)参军,因多次建立战功,升为中军都统制,被人称为“四川枭将”。在开庆元年(259)保卫合州的战役中,张珏作为副将与主将王坚协守钓鱼城前后有九个月,多次打败蒙古军的进攻,蒙古大汗蒙哥受伤死在钓鱼山下后退兵。景定四年(23)十月,张珏升为兴元府诸军都统制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合州知州。因为兴元府已被蒙古军攻占,都统制司和安抚使司也都移到合州。张珏上任后,积极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训练士兵,修整兵器,为保卫合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咸淳二年(2)十一月,张珏派部将收复渠州(今四川渠县)州治所在的大良平山城。次年四月,蒙古军又进攻合州,张珏在款龙溪将船碇泊在江中,截断江面建成水城,进行抵抗,再次挫败了蒙古军的攻势。咸淳八年(272)四月,张珏又在与钓鱼城隔江的宜胜山(今合川北)筑城,用来加强钓鱼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军又进逼钓鱼城,张珏得到消息后,“乃张疑兵嘉渠口”,又“潜师渡平阳滩”,不仅击败了元军的进攻,又打破了元军想在马騣山、虎顶山建城的计划。
德祐元年(275)二月,张珏升为宁远军节度使。五月,南宋又任命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重庆知府。又命他带兵来京保卫京城,但是入川道路已被阻断,诏令没有能送到。元军自秋至冬围攻重庆,重庆援绝粮尽。张珏虽仍在守卫合州,但“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次年,张珏为了解救重庆被长期围攻的状况,派部将赵安袭击元军的征南都元帅府所在地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南)。二月,又派张万以船舰载精兵从水路冲入重庆,以增援重庆守军。而此时,以恭帝与谢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朝廷,已向元军投降。五月,宋端宗在福州(今属福建)重建南宋政权,改当年为景炎元年(27)。六月,张珏又派部将赵安、王世昌等收复泸州(今属四川),元军被迫逐渐从重庆撤退,转而围攻泸州。同年十二月,张珏进入重庆后,派部将张万、程聪领兵收复涪州(今重庆涪陵),又派张万到夔州(今奉节),《宋史》卷42《李庭芝传》。
2《宋史》卷42《李庭芝传》。
《宋史》卷45《张珏传》。
控入川的门户,川东形势一度好转。
景炎元年(27)年底,元军再次进攻四川,至景炎二年年底,先后攻占涪、万(今重庆万县)、泸等州,集中兵力进攻重庆,并致书劝降,张珏不予理睬,闭城坚守。景炎三年正月,元军加紧围攻重庆,张珏率兵出城迎战,遭到元军前后夹攻,宋军大败,退回城中。当晚,张珏部将赵安、韩忠显等开城门向元军投降,张珏率余部进行巷战,再次战败,回家想自杀,未成。于是,用小船载家眷从水路向东逃走,途中张珏又要投水自尽,被家人拦阻。元军追到涪州,张珏被俘。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张珏于安西(今陕西西安城东北)的赵老庵中自尽殉国。
第六十六章文天祥张世杰第一节文天祥身世与文章文天祥(23—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岁,举进士。理宗宝祐四年(25),对策集英殿,擢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开庆初年(259),元兵犯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文天祥时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乃自免归。后迁刑部郎官、尚书左司郎官等职。因忤贾似道,致仕。时年仅37岁。
咸淳十年(274),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告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提兵入卫临安。明年,出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派赴元军议和。被拘。夜亡走入真州。
文天祥此时曾欲请两淮之兵合纵抗战,但不为所用,且被猜疑。于是辗转逃避,泛海至温州,复收兵转战。终因力寡势孤,屡战屡败。景炎三年被俘,遣送至燕。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283年月),不屈而死。著作有《文山先生文集》。
《宋史》卷48本传称文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而当国家危亡之际,乃“痛自贬损,尽以家资为军费”。一似文天祥由富家子弟一变而为民族英雄者。但从文天祥的遗文看来,颇似儒学教养极深的学者,不似性本豪华的文人。
文天祥早年的文章,存有《御试对策》一道。滔滔万言,其中有云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于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自有三坟五典以来,以至于太平六典之世,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皆自其一念之不息者始。
此文用语,几乎都是理学家言。大概到了南宋末叶,程朱之学已经深入士子之心。虽然有过伪学之禁,但解禁之后,其学反而更加流行。文天祥此策的基本思想就是深受理学影响的。
宋元之际的儒学人物,为人处世,蹊径不同。有人只讲儒学的传宗接代,并不固执臣节;有人则固守臣节,不事二君。文天祥虽非程朱嫡传,其固守臣节,似与后者相近。
文天祥这篇文章还有一段值得注意。例如陛下以为今日之民生何如邪?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