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4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俊罚圆捎谩犊ふ潦橹尽返牟牧隙啻锶俣嗵酢S纱丝杉犊ふ潦橹尽吩谖夜柯佳飞系闹匾匚弧

    《郡斋读书志》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20卷衢本和7卷袁本两个版本系统,前者源于蜀刻20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衢州刊本为祖,后者源于蜀刻4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袁州刊本为祖。两本各有所长,衢本以内容丰富见称,袁本则附有赵希弁《读书附志》。清人王先谦将衢、袁二本合校刊行,以衢本为底本,校袁本于衢本之上,附《读书附志》于后,仍为20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校证标点本。

    晁公武一生博学,他不仅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在其他领域也有专深的研究,著述宏富。除《郡斋读书志》外,据史志记载,他还撰有《易诂训传》8卷、《尚书诂训传》4卷、《毛诗诂训传》20卷、《中庸大传》卷、《春秋诂训传》30卷、《石经考异》卷、《稽古后录》35卷、《通鉴评》0卷、《老子通述》2卷、《昭德堂稿》0卷、《嵩高樵唱》2卷等,这些著作惜已亡佚,今存者仅若干诗文残篇。

    第二节赵希弁赵希弁,字君锡,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宗室子。按《宋史·宗室世系表》推算,为宋太祖九世孙。曾祖赵子孟,字醇父,号清愿先生,官右从政郎。祖伯荃。希弁本师■(人字古体)子,过继师向为后。生父师■,理宗绍定时任衡山令2。

    赵希弁为江西漕贡进士,曾任秘书省校勘书籍。他博学好古,家中累三世藏书,典籍甚富。淳祐九年(249),宜春郡守黎安朝重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嘱赵希弁代为校正。赵氏以所藏书勘对晁氏书目,将晁氏未载者,或详略不同者分类著录,仿晁氏体例,撰为《读书附志》卷。合《郡斋读书志》4卷一并刊刻,世称“袁本”。同年,游钧在衢州(今浙江衢县)重刊《郡斋读书志》20卷本,是为“衢本”。希弁取衢本多于袁本的内容,编成《读书后志》2卷;又校原刻4卷与衢本差异,撰《二本四卷考异》附于篇末,于次年补刻刊行。至此,袁本增至7卷,由前志4卷、后志2卷、附《直斋书录解题》卷8“晁氏读书志”条。

    《读书附志》卷下“藏六居士安乐集”条,《郡斋读书志》卷5,商务印书馆93年影印宋淳祐袁州本。2《读书附志》卷上“皇王大纪”条。

    志卷组成。

    赵希弁利用三世藏书,勤于治学。从他的《读书附志》中可以看到,他对史学情有独钟,曾撰有《读史补注》30卷、《资治通鉴纲目考异》59卷、《续资治通鉴补注》94卷、《建炎以来中兴系年要录补注》20卷、《续仰山孚惠庙实录》5卷,但这些史著今已不传。所存者为《读书附志》卷和《二本四卷考异》。

    赵希弁两次参与《郡斋读书志》的刊刻工作,对这部目录的校勘和传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整理的袁州本作为《郡斋读书志》的一个版本系统,在由宋至清的五百余年中,流传和影响范围较大,其宋刻原书保存至今,明清时期属于袁州本系统的抄本、刻本也较多。袁州本不仅广泛传播了目录学知识,而且为后人校勘衢州本、全面认识《郡斋读书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基本材料,这方面,他所撰写的《二本四卷考异》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对其校勘工作来说,他独力撰作的《读书附志》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学术价值。《读书附志》共收书49种,除少数与晁氏书目重见外,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朝时典籍,正可以视为晁氏书目的续编。《读书附志》运用提要记载了各种典籍的篇目、编次,以及刊刻时间、地点、刻书人名等。其学识虽不及晁公武,提要内容也较简略,但对于人们了解南宋有关典籍的情况,则是大有裨益的,因而也为学界所重。

    第三节陈振孙陈振孙(?—约2),原名瑗,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属浙江)

    人。父祖虽非官宦,但也是读书人家。幼年好学,常从人借阅,“尝于《班书》志传录出诸诏,与纪中相附,以便览阅”。嘉定十二年(29),为浙江鄞县县学2,后迁绍兴教官,又任江西南城县令。宝庆三年(227),为兴化军(今福建莆田)通判。福建兴化军为宋代刻书、藏书兴盛之地,他在此抄录收集了大量典籍。端平三年(23)他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浙东提举。次年改嘉兴府知府。嘉熙三年(239)调任浙西提举,在当地停废醋库,抚恤邦民,有政绩3。淳祐四年(244)入京为国子监司业。淳祐九年前后,以侍郎、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赠光禄大夫4。

    陈振孙性喜藏书,为南宋大藏书家、目录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卷2中说“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其实,陈振孙不仅在莆田收书。由于他前后任职的浙江、江西、福建都是当时图书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他每到一地都不辞辛苦地向当地学者、藏书家求教,购买和传录典籍,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收藏。在他后来撰写的书录提要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他辛勤收书的过程。经过数十年心营目识和材料的积累,他把自己对于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序》,《郡斋读书志·后志》卷首。

    《直斋书录解题》卷5“东汉诏令”条。

    2《直斋书录解题》卷4“琴谱”条。

    3王鏊《姑苏志》卷42《宦绩》。

    4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75。

    的形式,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卷。

    《直斋书录解题》的学术价值,可与《郡斋读书志》相媲美,它们被誉为古代私家书目的“双璧”。全目共著录图书3039种,580卷,这个数量大大超过了宋代及以前的私人藏书,而且与当时的官府藏书相比,也毫不逊色,藏量超过了《中兴馆阁书目》的4448卷,就是《中兴馆阁书目》加上孝宗以后增修的《续目》,两者的藏量也仅比《直斋书录解题》多出8000卷。能在一部私藏书目内对如此众多、广泛的典籍进行评介和考证,由此也就不难想象其收藏典籍的功劳及所著书录的价值了。书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能根据当时图书的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上有所改革。他的图书分类继承了过去目录的传统,沿用了旧的类目,但又有创新,设立了语孟、别史、诏令、法令、时令、音乐等新的类目,这些类目大多被宋以后的公私目录所仿效。《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内容丰富而明切,或述撰人事迹,或论学术源流,或考真伪得失,而注重典籍的版本款式,为一大特色。从解题中可以看到,他对许多典籍的刊刻时间和地点都有简要的记载,不但记京本、监本等刻本的特点,也记录了抄本、拓本的情况。

    《直斋书录解题》在流传过程中,未能完整保存下来。清四库馆臣只从《永乐大典》辑出22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吸收清人卢文弨的校勘成果,出版了较为实用的点校本。《直斋书录解题》虽已残缺,但仍为学林所重。《四库全书总目》推许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陈振孙不仅究心目录学,对理学也颇有研究。刘克庄在《故通判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陈振孙赠光禄大夫制》中评论说,“早号醇儒,得渊源于伊洛;晚称名从,欲辈行于乾淳”2。学术上他服膺朱熹,在书录解题中甚为推崇;而于象山心学,则颇有贬斥。除《直斋书录解题》外,还撰有《易解》、《尚书解》、《吴兴人物志》、《氏族志》、《玄真子渔歌碑传集》等,但皆不传。

    《四库全书总目》卷85,“直斋书录解题”条。

    2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75。

    第六十一章秦九韶第一节经历和为人秦九韶(202—约2),字道古,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祖籍鲁郡。父秦季槱,字宏父,绍熙四年(93)进士。嘉定十二年(29),秦季槱任巴州(今四川巴中)守。是年三月,兴元(今陕西汉中)军士张福、莫简等发动兵变,入川后夺取利州(今广元)、阆州(今阆中)、果州(今南充)、遂宁(今遂宁)和普州(今安岳),并进犯巴州。秦季槱弃城而走。朝廷命沔州都统张威引兵镇压。年仅8岁的秦九韶“在乡里为义兵首”,参加张威军的平乱之战。不久,秦季槱携全家辗转抵达当时的京师临安(今杭州)。嘉定十五年(222),秦季槱任工部郎中,十七年,除秘书少监。宝庆元年(225)正月,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工部掌管营建,而秘书省则掌管图书,其下属机构设有太史局。因此,天资聪颖、求知若渴的秦九韶有机会阅读大量典籍,熟悉建筑、修造、治河等方面的土木工程知识,并向他父亲的属官中负责测验天文、考定历法的学者们学习天文历法知识。他后来在《数书九章》序中说“早岁侍亲中都,因得访习于太史”,即指这段时间的事。秦九韶又曾向“隐君子”学习数学。他还向著名词人李刘学习骈骊诗词。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秦九韶的学识日趋渊博。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称他“性极机巧,星象、音律、算术,以至营造等事,无不精究”,“游戏、毬、马、弓、剑,莫不能知”。

    宝庆元年(225)六月,秦季槱被任命为潼川(今四川三台)知府,七月赴任。秦九韶于是随父回到四川。次年正月十二日,秦氏父子来到涪州(今重庆涪陵),与涪州守李踽及其两个儿子同游,观赏长江石鱼,并刻石题名,后为姚觐光收入《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成为一则重要史料。

    在潼川,秦九韶曾当过县尉。这期间,李刘曾邀请他到国史院校勘书籍文献,但未成行。

    端平三年(23),元兵攻入四川,嘉陵江流域兵祸不断,秦九韶不得不经常参与军事活动,饱受战争之苦。他后来在《数书九章》序中回忆道“际时狄患,历岁遥塞,不自意全于矢石间,尝险罹忧,荏苒十祀,心槁气落。”数年后,秦九韶被迫再次离川,往东南避难。先后担任过蕲州(今湖北蕲春)通判及和州(安徽和县)守,最后定居湖州(今属浙江)。有史料记载,秦九韶是个自私、专横和唯利是图的人,抑或战争改变了他的天性。与他同时代的刘克庄在《缴秦九韶知临江军奏状》中说他“倅蕲妄作,几激军变;守和贩鹾,抑卖于民”。周密说他“既出东南,多交豪富”;在湖州的住家,建堂于苕水之上,“极其宏敞,后为列屋以处秀姬,管弦、制乐、度曲,皆极精妙,用度无算”。非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者,岂能如此奢华?淳祐四年(244)八月,秦九韶以通直郎为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通判,十一月,因母丧离任,回湖州守孝。在此期间,秦九韶可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专心学问,埋头著书。淳祐七年(247)九月,完成数学名著《数书九章》。由于在天文历法上的造诣,次年他被推荐到朝廷,受到皇帝召见,因而得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并呈上他的奏稿及《数学大略》(即《数书九章》)书稿。

    孝满书成后的秦九韶不甘寂寞,又开始向往功名利禄。淳祐十年(250),他往投吴潜幕。吴潜(9—22),号履斋,南宋重臣,主战派首领。秦九韶与吴潜很有交情,他在湖州的居家即从吴处得到的地皮。宝祐二年(254),秦九韶到建康,任沿江制置司参议,但不久去职,回湖州家居。此后,他去扬州攀附当朝权臣贾似道。宝祐六年(258)正月,贾似道荐秦九韶于广帅李曾伯,时逢琼州守阙,于是李曾伯便命其暂任琼州守,但三个月后被免职。刘克庄说秦九韶“到郡(琼州)仅百日许,郡人莫不厌其贪暴,作卒哭歌以快其去”。周密则说他“至郡数月,罢归,所携甚富”。离琼州回湖州后,秦九韶又投奔吴潜,得荐,开庆元年(259)任司农寺丞,因不满贾似道专权,被罢。景定元年(20),又任命为知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再次遭罢。不久,吴潜罢相,被贬潮州。秦九韶受到株连,也贬梅州(今广东梅县)做地方官,他“力政不辍”。约在景定二年(2),病卒于任所,年0岁。

    第二节对数学的贡献《数书九章》秦九韶恶劣的个人品行,与杰出的数学才能是不相称的。因此有人因他的数学成就而为其个人品行辩护,如清代数学家焦循在《天元一释》卷下说“秦九韶为周密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