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十二诸侯年表》记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司马迁的这篇小序说出了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大变动的由来和情况使读者对这一时期历史先有一总的印象。其次列举了孔子作《春秋》以来以至汉初关于春秋历史的撰述并加以评论其中包含史事、史论和历谱。最后他说明本表的写作要求和意图。这对于一篇序应该说到的重要问题可以说差不多都涉及到了。这篇序在《史记》所有的小序中也是一篇佳作。
班固在《汉书》中写序传上下卷上卷记他的显赫家史他父亲的《王命论》和他的辞赋。下卷记他写《汉书》的缘起和《汉书》百篇的旨趣。最后是对《汉书》的自我评价。这篇序传不象《太史公自序》写得那样集中内容比较贫乏但毕竟还是遵循司马迁创始的规模而写出来的。
宋元时有两篇值得注意的序一篇是郑樵《通志总序》又一篇是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总序》。郑樵《总序》中论通史体裁和通史的重要性强调客观地记述历史。他认为只要记载真实是非自然分明不要妄加褒贬。他还说明了《通志》全书的规模说明哪些部分是因袭故有哪些部分是自己的创新。马端临论述了典章制度通史的重要性《资治通鉴》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缺欠《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而有不足和错误。接着他论述了编撰《通考》的意图说明他的取材、编撰方法和对于《通典》的续补也说到了家学的影响。于书中的二十四考他各有小序详以“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郑樵的序突出自己的史学见解。马端临的序分出好几层次一层一层地说出编撰通考的思想。这两篇序都紧紧围绕主题、旗帜鲜明表述作者治史心得体会没有废话各有特色。
书序往往包含有编撰体例的内容但往往不能详备。为了详备就出现了单独成篇的例这一般是编撰体例的条文化实际上是承担了书序中常有的一部分任务。《史通·叙例》说:“唯令升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邓孙已下遂蹑其踪。史例中兴于斯为盛。若沈宋之志序萧齐之序录虽皆以序为名其实例也必定其臧否征其善恶干宝范晔理切而多功邓粲道鸾词烦而寡要。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斯一二家皆序例之美者。夫事不师古匪说攸闻苟模楷曩贤理非可讳。而魏收作例全取蔚宗贪天之功以为已力异夫范依叔骏班习子长攘袂公行不陷穿窬之罪也。”刘知几在这里叙述了例的历史展并加以评论。他说的这些例差不多都见不到了。自唐以后书之有例者渐多。清人治学趋向缜密所作的例有盛于前。崔述的《考信录释例》和阮元的《经籍纂诂凡例》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两篇。《经籍纂诂凡例》共二十三条。其中关于收录之例四条关于归韵之例三条关于编次之例五条关于引用书名之例七条其他杂例四条。《经籍纂诂》是一部一百零六卷的大型训诂书就是靠这二十三条规定井然有序地编排起来。这充分表现了凡例的现实性和计划性。《经籍纂诂》虽不是一部史书但这二十三条凡例同样可供史例编写的参考。凡例之后还附有修书人的姓名标明了每一个人的任务和负责的部分这也是一个集体编书的很好的制度。
《考信录释例》是《考信录提要》的组成部分共二十四章论证考信对治学的重要古史传说、诸子语言、经世训诂的伪误和后人依托的伪书这不是一般的例是对于古代史料学的具体擅述。
从序的历史看它对于一诗、一篇文章、一卷书或一部书说都是有开宗明义的作用的。它向读者说明一些问题为读者提供理解上的条件。它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这样的几项:(1)作者的家世。(2)作者的治学经历和其他活动的经历。(3)基本资料。(4)对前人撰述的评价。(5)作者自己的观点。(6)作者的撰写意图。(7)编写上的技术问题。这对于我们目前写序有很必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加以取舍和展使之更能符合我们当前的需要。
对于作者的身世和经历有些读者是感兴趣的。但这不一定跟撰述本身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写也可以不写不是序文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对基本资料序中是需要说明的。资料可包括文献资料、考古资料还可包括民俗学方面的资料。有些文献资料情况比较复杂须进行关于著作时期的辨析。过去认为某些篇章是伪书某些史事记载不可信这不一定完全正确须重加考虑。时代越靠后资料越多就越须甄别。在大量的资料中要能挑选出来重要的部分来论述这对于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更有意义。
论述前人和同时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适当的总结在序文中应当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序中应说到在我们的研究领域里究竟有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正在解决哪些问题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研究中国史先应当论述我国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当前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史的人越来越多了而学术交流的工作还有待于开展我们暂时很难论述得全面也只能尽力而为。在可能的时候也可考虑同外国友人的合作。
作者在编撰上的意图和编撰上的具体问题应该在序中向读者说明既要扼要又要清楚。
以上这三项如能作到可以说已完成了序文应尽的职责。
宋元人注经往往在卷冠以“序说”。序说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序文所要求不同。但我们觉得“序说”二字比“序”字的意思要丰富些读起来较顺本书就采用了“序说”一词。本书各卷差不多都冠以序说。
综述历史展的总向一部大型的史书最好有一个主干部分。本书的主干部分是综述。在这一部分要写出历史展的总象。综述吸取了本纪、编年和近年流行的划分章节的各种体裁之长而加以展。
本纪和编年都是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历史进程的。《史记》、《汉书》的本纪记载了皇帝的生活、诏令和军国大事后来的纪传体史书的本纪几乎都是大事编年很少别的东西了。编年体展到了《资治通鉴》它比任何一部纪传体的本纪都详审得多能容纳下特别多的材料但本纪是纪传体史书多种体裁之一它是全书的纲而《资治通鉴》只是一种单一的编年体无论事之大小都简单地按年月编排就说不上纲的问题了。我们认为撰写史书是应该基本上按着时间顺序但不必拘泥于年月日的顺序有的事情可以一天一天地写有的可以把多少年的事情写在一起。应该象《资治通鉴》那样写得详细一点但不要象《资治通鉴》写得那样分散。要把历史写得脉络分明、阶段分明要挥纲的作用但又要有血有肉不要象某些纪传体史书的本纪写得那样简单。
纪事本末体是把史事分成若干篇自使之各有所属并且具备尾。
这种体裁被称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但这种体裁多只能对史事作点的排列而不能显示历史长河的绵延和巨波、细浪的区别。我们认为可吸取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在历史的重点表述中酌量采取集中记述具备纪事本末的方法。
近年流行的划分章节的体裁我们可称之为章节体大概开始于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书写于一九零二至一九零四年。夏曾佑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三个大的时代其中包含七个小时代即:上古之世。包含:传疑时代从太古至周初。化成时代周中叶至战国。中古之世。包含:极盛期秦至三国。中衰期晋至隋。复盛期唐。
近古之世。包含:退化期五代、宋、元、明。更化期清。
他把每一个大的时代定为一篇每一个小的时代定为一章每章之下又有小的子目定为节这就把历史的阶段性展和历史现象的主次表达出来。这在史书体裁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这种体裁便于阐述历史的展资产阶级史学家中的进化论者乐于使用这种体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沿用这种体裁。我们认为这种体裁一直到现在还是可以使用的但如果把这种体裁作为一部大型史书中的唯一体裁就有很大的局限。在这种体裁中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和人物事迹的论述都不易得到充分的展开。
在研究了本纪、编年、纪事本末、章节等体裁之后我们考虑到综述的任务可作这样的设想:第一要紧紧抓住每一历史时期的纲只写对历史全局有影响的大事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中外关系等方面着重写的是历史展的动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变动得也比较显著。在这方面可以着重写一写但要注意到它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要作出正确的处理。
第二时间的观念要鲜明先要注意到历史时期的划分一个时代内部大小阶段的划分使其能尽量显示出历史展的规律性。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尚存在着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不能解决的不要强作解释。其次每一个皇朝的具体年代割据时期有关各国的具体年代都要写清楚。
第三对历代的疆域要写出大致轮廓。对皇朝版图外的兄弟民族分布的地区也要写出来。有些民族地区说不清可说出一个大致的方位。
第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要写。只写带有历史性的重要活动不是写他的传记他的传记放在传记部分去写。
第五关于田制、税制、官制、军制等等只要重点地说到为止具体的细节放到典志部分去写。
综述作为本书的一种体裁与其它体裁互相配合有分工有专职在撰写上要比各种旧体裁方便得多我们可以称它为“综述体”。
典志历史现象的剖视典志是对历史现象进行剖视它具有可以论述的丰富的内容。本书自第三卷以下各卷都有典志置于综述之后传记之前。
典志体的起源很早。《尚书》的《禹贡》和《洪范》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都可说属于典志体。《尧典》的部分内容也可说有典志体性质。《周礼》、《仪礼》、《礼记》一向被认为是典志体的开山但它们和《禹贡》等篇著作时期的先后尚待考订而且内容也只限礼的方面。典志作为史书的一部分以相当大的规模出现是开始于《史记》。《史记》有八书。《汉书》继《史记》之后有十志规模就渐趋完备。
自《史记》以后二十四史中十七史有志。按各史志性质来说共有十五个门类即:天文(天官、司天)。
………………………………
5
五行(祥瑞、灵征)。
律历。
地理(郡国、州郡)。
河渠(沟洫)。
食货(平准)。
礼(礼仪、舆服、封禅、郊祀、祭祀)。
乐。
选举。
百官(官氏)。&1t;//pgn》刑法。
兵(营卫、兵卫、仪卫)。
释老。
艺文(经籍)。
刘知几《史通·书志》主张立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杜佑《通典》有九典仅《边防典》为各史之所无。郑樵《通志》有二十略就是《通志》中的典志部分。二十略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器服、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是他创立的新目。氏族、都邑、昆虫草木三略是刘知几主张的实现。后来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有二十四考之目。马氏自称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为《通典》所未有。刘、杜、郑、马所举新目去其重复可取者有氏族、都邑、方物、边防、器服等五个部门和各史志总共有二十个。我们认为对这二十个门类应该加以合并、改造和展新的典志可包含如下的几个门类:一、地理。包含历代皇朝的版图、割据时期各政权的辖境、少数民族的分布、河渠的变迁、重要的都邑、通道的兴修都可以在这里论述。这个部门包含了旧史的地理、河渠、都邑等三志。
二、民族。旧史的民族部分一般是放在列传里写。《通典》的《边防典》和《文献通考》的《四裔考》都包含有民族的部分。我们把民族立为专篇在综述和传记中没有说到的应在这里作具体论述。
三、社会经济。略当于旧史的《食货志》在此应有较多的展。包含农、牧、渔、林、矿、盐、手工业、商业、货币、各种生产技术、土地制度和行会制度等。
四、政治制度。约当于旧史《百官志》。
五、军事制度。约当于旧史《兵志》。
六、法律。约当于旧史的刑罚志。
学术文化包含经学、史学、哲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等是否在典志中设置专篇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倾向于用传记的形式分别处理而把典志的内容一般限制在制度性的范围。
关于宗教旧史中只有释老志。在内容上现应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