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淳熙三年(1176)李焘62岁进《四系录》记女真、契丹起灭事意在希望孝宗不要忘记边患。孝宗读后说:“朕可一日忘此虏哉!”淳熙十年(1183)召对延和殿读《6贽奏议》李焘又摘录唐朝李贽言论中适合南宋情况的数十事劝孝宗力行;指出人主要修人事不要相信所谓的天应说:“功业见乎变通。人事既修天应自至。”

    李焘长于吏治关心民情。洪遵、周必大等屡荐终未获大用。后以敷文阁学士致仕。淳熙十一年(1184)在临终前李焘还口授遗言上表说:“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他希望孝宗要如同宋代先世太祖那样来治国振兴朝廷。

    仿《资治通鉴》纂修《长编》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时年4o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在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九年七月戊戌。

    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1。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2。以此上推当在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先后四次上进此书。隆兴元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迄开宝九年计17年为书17卷。时李焘49岁。乾道四年(1168)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1o8卷写成175册和《目录》册。在《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中他说:臣诚不自揆度妄意纂集虽义例悉用(司马)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然而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譬诸海岳或取涓埃之助。顾臣此书讵便可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庶几可也。其篇帙或相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

    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这一年李焘54岁。淳熙元年(1174)李焘年6o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至元符三年。计417卷。

    淳熙三年(1176)李焘擢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

    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淳熙四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1。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文献通考·经籍考》以为是淳熙九年。以事理度之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44oo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九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重编的《长编》为98o卷记北宋168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1o卷《举要》68卷《总目》5卷。共计1o63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原书世鲜传本。由于原书卷帙繁博刻写有困难流行诸本也是节录本详略互异。明代修《永乐大典》曾把《续资治通鉴长编》绝大部分内容收入。清人开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厘定为52o卷;原书全貌虽未恢复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入。中华书局1976年开始整理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1986年整理完毕。1993年全书34册(52o卷及目录)全部出齐。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1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1《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26。2《文献通考·经籍考》。

    1《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

    1《文献通考》卷193。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见其用心。此书为史林中之精品足以传世。李焘著述还有多种:如《易学》5卷、《春秋学》1o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1卷;《文集》5o卷《奏议》3o卷《四朝史稿》5o卷《通论》1o卷《南北攻守录》3o卷《七十二侯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3卷《历代宰相年表》23卷《唐宰相谱》1卷《江左方镇年表》6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1卷《本朝事始》2卷《建隆事辨》、《赵普别传》、《科场沿革》、《集贤学士》并《赐带典故》各1卷;范、韩、文、富、王、欧阳、司马、三苏及六君子年谱各3卷。另有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近人辑出李焘八十余篇文字。

    第二节李心传推迹兴废有志修史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

    父李舜臣字子思8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绍兴末著作《江东胜后之鉴》1o篇不仅体现他的史识也反映了“恢复之志”。治《易》颇有心得以所著《本传》33篇为朱熹称道。1李心传出生的那一年即乾道二年(1166)李舜臣中进士在对策中“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因此得罪了考官绌下第调安仁县主簿。后知德兴县尚风化常诣县学讲学邑人皆称“蜀先生”。李心传受到父亲很深影响十四五岁时就立下修史之志后来他回忆说:心传年十四五时侍先君子官行都颇得窃窥玉牒所藏金匮石室之秘退而过庭则获剽闻名卿士大夫之议论。每念渡江以来记载未备使明君、良臣、名儒、猛将之行事犹郁而未彰。至于七十年间兵戎财赋之源流礼乐制度之因革有司之传习往往失坠甚可惜也。15oooo528_1873_o李心传少年的经历和见闻为他日后修史提供了条件。而关心天下辑录文献掌故为他修史准备了资料诸多方面使李心传成为“有史才通故实”21《宋元学案》卷3o。

    2《宋史》卷438《李心传传》。

    的学者。


………………………………

41

    庆元二年(9),弟弟李道传中进士,而李心传在科场上却不得意,早一年,他也荐于乡,然未中,“于是绝不复应举,闭户著书”。嘉泰二年(202),写成《建炎以来朝野要记甲集》20卷。嘉定元年(208),时年43岁,进《高宗要录》(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原书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嘉定九年,《建炎以来朝野要记乙集》20卷成书。另外,有《旧闻证误》5卷(原书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仅4卷)。绍定四年(23),他因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人的推荐,入史馆,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甫成其三,因言者罢,添差通判成都府”。端平元年(234)迁著作佐郎,诏无入议幕,许辟置局,踵修《十三朝会要》,端平三年(23)成书,召为工部侍郎。嘉熙二年(238),迁秘书少监,国史馆修撰,修《实录》。次年,《中兴四朝帝纪》成书,因与丞相史嵩之不合,出官,奉祠居湖州。淳祐三年(243)病卒,终年78岁。

    在此期间,李心传完成另一些学术著作,重要的有52岁时写的《丁丑三礼辨》23卷;5岁时著的《西陲泰定录》,“通为九十卷,仍用太史公表例,并记国家大政令,边防大节目”;0岁时著的《道命录》,“载程子、朱子进退始末”,“参取百四十年间兴废之故,萃为一书”。还有《丙子易学编》、《诵诗训》、《春秋考义》、《读史考》等。

    三部史著,成就突出李心传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三部著作上。这三部书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和《旧闻证误》。这三部书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要录》是编年体史书,《朝野杂记》的体例“实同会要”,两者关系“互相经纬者也”。《要录》为“经”是主线,《杂记》为纬。《证误》是掌故文献决疑定舛,“所论北宋之事为多,或及于南宋之事,则《要录》之所未及,此补其遗也。凡所见私史、,上自朝廷制度,下及岁月之参差,名姓之错互,皆一一详征博引,以折衷其是非”2,因此此书可以看作为《要录》的补遗。当然这三部书中,《要录》又是李心传的史学代表作。这三部著作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出李心传史学的规模,也体现出他的治史的特点。一是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重辑录当代文献掌故,成为“蜀中掌故之学”的代表人物。二是他在治学上的淹博贯通。所谓“非淹通一代掌故者不能为也”。三是重视材料的考辨。

    李心传的著史是对当时文化主义的抗争。他修史是冒着风险的。有一段文字说明他这种情况。

    客有谓心传曰自昔权臣用事,必禁野史,故孙盛作《晋阳秋》,而玄温谓其诸子,言此史若行,自是关卿门户之事。近世李庄简作小史,秦丞相闻之为兴大狱。李公一家尽就流窜,此往事之明戒也。子其虞哉。心传矍然而止。

    未几权臣殛死,始欲次比其书。会有旨给札上心传所著《高庙系年》(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铅椠纷然,事遂中辍,既而自念曰此非为己之学也粹而次之,谓之《乙集》。《四库全书总目》卷8。

    2《四库全书总目》卷88。

    50000528_875_0李心传以修史为“非为己之学”,心忧天下,闭户著书,完成一代史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记高宗一朝史事。吸收了《左传》、《汉纪》、《后汉纪》与《资治通鉴》在编纂学上的优良传统,编年系事,但又不为例所限。为了更好地把握史事,往往突破年月的限制。李心传说“编年之体,不当追录前书已载之事。今以金人和战,帅府建立,皆中兴以后事迹张本,故详著之,以备其始末。”2这里提出突破编年体裁的前提和要求“详著”材料,“备其始末”,为“中兴事迹”张本。《要录》在“备本末”上有几种形式,一是详载史事来由或人物身世。二是史事首尾在时间上跨度很大,《要录》记载其关键性活动,首尾之事“牵连书之”;三是交待事情的结局。在编纂体例上,既有一定成规,又不为成例所拘。《要录》中的自注,都经过他精心安排,使史文与注文融为一体,成为史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避免了注中冗繁重复、轻重不当和不达作史之旨的弊病。

    李心传在注中引用的材料,有书名可据的,近200种。有《日历》、《会要》、《实录》、《国史》、奏状、诏旨、贺表、札子、墓志、家传、年谱、文集以及大量杂史、笔记等。有学者评论说“宋自南渡后,史学盛行,纪述之事,最称该备,迄今存者固多,而蹐驳亦复不少,独李心传以国家、日历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报,百司题名,无不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故文虽繁而不病其冗,且其于一切是非得失之迹,皆据实铨叙,绝无轩轾缘饰于其间,尤为史家所仅见。”李心传自注补史的内容有几种情况一是详载史事经过的;一是补录各种重要的奏疏、章表、诏旨,包括金人的檄文、诏谕;三是辑录各种制度、掌故方面的材料。同《资治通鉴》一样,李心传主要是辑录与军国大事有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