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i浴⒅:裥值艽碳ず苌睢6J怯醒那嗄耆苏庖荒晁胃咦诩次桓脑ㄑ锥I鲜楦I晔霰ü镜敲挥薪峁:笥稚鲜橛钗氖嗝芤簿褪怯钗男橹邢M玫剿囊觥F涫背钗男橹新渲胺铎粑薹ǜR园镏Vi越崾兜笔钡目1《郑樵文集》卷2《献皇帝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通志·天文略·天文序》。

    2《通志·昆虫草木略·序》。

    金名将如李纲、韩世忠《宋史》本传说:“赵鼎、张浚而下皆器之。”1绍兴十七年(1147)朝廷诏献书。次年郑樵风尘仆仆千里将自己所著的书献上朝廷。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7绍兴十八年二月朝廷曾授郑樵以右迪功郎但实际上郑樵并没有接受。绍兴二十七年王纶荐郑樵还称郑樵为“布衣”。二十八年高宗召对特补右迪功郎。郑樵献书一是希望自己的著述能被朝廷收藏。二是避免因为是“私修国史”而遭受迫害。当时秦桧当政政治黑暗不断以“私修国史”为罪名迫害士人。三是希望能有机会进入朝廷的馆阁中阅读书籍得到一点资助以完成修一部通史的愿望。

    郑樵在献书以后仍回莆田讲学授徒。朝廷几次引荐均被郑樵婉拒。

    绍兴二十八年高宗召对后差监潭州南岳庙给笔札资助郑樵抄所著《通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郑樵再一次赴临安献书。此时金人再一次南下高宗幸建康(今江苏南京)郑樵未能见留守临安干办公事。次年高宗返临安命郑樵进所著《通志》。三月郑樵病逝终年59岁。

    郑樵著述在千卷以上地方志的“艺文”类还保存着所著书目虽大部分散佚但多数内容收在《通志》中。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尔雅注》《夹漈遗稿》3卷(因遗漏错讹较多吴怀祺作了校勘并增补一些佚文是为《郑樵文集》)。顾颉刚将郑樵的辨《诗序》的文字收集起来使郑樵《诗辨妄》一书大部分内容得到恢复。

    《通志》《通志》2oo卷是我国现存继司马迁以后又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体例有:《本纪》、《列传》、《年谱》(即年表)、《略》(即《志》)、《世家》以及《载记》。上起三皇大部分内容下限到五代。《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书前的《总序》以各略的《序》是郑樵力作是郑樵史学思想精华所在《通志》其他部分也能看出郑樵的卓识。

    郑樵的史学思想多数通过史学批评表述出来。一是会通思想。《总序》开篇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洲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1历史是一个有因依相关的过程因此写史不能割断历史前后的联系。班固的《汉书》受到他的批评就是因为断汉为代“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会通观点另一点要求是写史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材料。

    二是反对用天命观曲解历史。他认为以天人感应的灾异说解说人事历史是“欺天之学”、“妖学”。人间的祸福与天象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三是反对以所谓的“春秋”笔法写史。搞字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欺人之学”是“妄学”。他认为不能在写史中任情褒贬;只要史实写清楚后人通过对史事的了解自然会作出评价。历朝史书攻击对方是“贼”、“寇”;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史书中称北方是“索虏”;北方则称南方是“岛夷”。这些都是错误的。

    1《宋史》卷436《郑樵传》。

    1《通志·总序》。

    四是实学主张。郑樵认为写史和治学要讲求实用否则就是一种空疏之学是“从事语言之末而非实学也”。史书应该记载“国之大典”的材料他强调要重视写谱(表)、图以及注意应用金石资料也是从这个角度出的。

    五是类例主张。应当如同带兵一样要以类例的办法研究学问。所谓类例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要在弄清学术源流的基础上确定类例。

    郑樵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学术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自己的批评是为了“开学者见识之门户”是要打破当时学术界中“经既苟且史又荒唐”的局面。郑樵的学术批评凌厉招致非议。《宋史》本传说他“独切切于仕进”是诬词。郑樵在《总序》中对科举的利禄之途加以批评一生多次拒绝引荐。郑樵在上书中请求入三馆四库中是为搜求材料。对郑樵的学术批评有的说是“好为大言”有的说是“贼经害道”但这只能从另一角度说明郑樵学术思想具有一种清新意识。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的《申郑》、《释通》诸篇中阐明郑樵学术精神的意义。梁启称他是我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这三大史学思想家是刘知幾、章学诚、郑樵。梁启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界之有(郑)樵若光芒竟天之一彗星焉。”

    第二节马端临学术渊源与时代变动马端临(1245—?)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饶州路刊刻《文献通考》时年69岁。

    马端临家学渊源深厚。父马廷鸾字翔仲。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甘贫力学”1。后来他回忆说:“绍定之元先人即世兄才九岁弟甫四岁我生七年亦未毁齿母抱群雏家徒四壁画荻而教。”2成年以后马廷鸾被乡人聘为童子师。淳祐七年(1247)登进士第调池州教授。宝祐年间因试策中直言“强君臣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由此得罪权臣厉文翁、内侍董宋臣等。贾似道当道他也不趋附。咸淳三年(1267)除同知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咸淳五年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视他为异己咸淳八年廷鸾“九疏乞罢政”。马廷鸾对马端临的影响一是在修史方面。马廷鸾也讲灾异但意图是希望度宗实施好的政策以壮人才之精神;虚心容纳以植人言之骨干“念邦本而以公灭私严边备而思患豫防。”马廷鸾著作颇多其史学著作是《读史旬编》有38帙。据马廷鸾说此书是“始以备遗忘授儿曹而已”。是给子辈讲授之用的。宋亡以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正式开笔写作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四年以后马廷鸾去世。马端临说受到父亲的熏陶“业绍箕裘”“趋庭答问”努力继续父亲的事业。《文献通考》中保存了马廷鸾对历史的评论即“先公曰”的内容。他对父亲的评论又作了展。二是在学风上马廷鸾表现出一种综罗文献的学术风格读经研史1《宋史》卷414《马廷鸾传》。

    2《碧梧玩芳集》卷2o《祭亡弟总干文》。

    诵诗文汇经史百氏嘉言善行1这是南宋后期学术上的一种风尚《文献通考》明显地带上这样的学术印记。

    马端临的老师曹泾对马端临同样有重要的影响。曹泾为朱熹学脉的传人为“晦翁续传”“诣朱子学”2。因此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对历史问题如封建、井田等很多看法同朱熹接近。所不同的是马端临在议论中又有展有的地方夹杂了“心学”的痕迹。这正是南宋后期理学变化中朱6门人相互出入的反映。

    南宋灭亡时马端临年仅23岁。这位年轻人在历史大变动之际对时局震荡的感受是很深的。咸淳九年(1273)他虽曾漕试第一但决心不仕以变通的思想来总结历史总结两宋灭亡的原因。父亲死后他作过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台州路儒学教授。

    《文献通考》史学巨著《文献通考》348卷计有24“考”。二十四考是:《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及《四裔考》。其书以杜佑《通典》为蓝本贯穿古今会通历代典章制度博加考察。门类较杜佑《通典》详细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记载了自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其中有封建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内容有封建主义国家机构的内容有关于礼、乐的材料有关于历代纪元和国家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容也有关于天象、地理等方面以及民族、边疆方面的内容。全书列《田赋考》体现出马端临的卓越见识。

    《文献通考》对宋以前的历史作了全面的总结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看法。在事实上他把历史划分出不同阶段。各《考》一以贯之地体现出这样的观点。第一阶段是太古时期即三代以前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夏商周三代。第三阶段是秦汉以后的历史与前两个阶段有明显的不同。前两个时期的社会“有公天下心”秦、汉以后社会“无公天下之心”。“秦既灭六国举宇内而郡县之尺土一民皆视为已有。”1所以秦汉以后封建井田制度无法实行。关于封建井田的议论明显带有心学的印痕。马端临认为历史的展受“势”支配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不容不然”“不容不如此”。“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2历史展的“势”又为“利”所支配能这样认识历史的人才可以说是具有通变的思想。他指出:夫封建者古帝王所以建万世之长策今公心良法一不复存而顾强希其美名以行之上则不利于君中则不利于臣下则不利于民。而方追咎其不能行之此书生之论所以不能通古今之变也。15oooo528_1866_o1《碧梧玩芳集》卷15《书课历序后》。

    2《宋元学案》卷8。

    1《文献通考·自序》。

    2《文献通考·自序》。

    所以他认为对于封建井田一类的问题要认识到“返古实难”应当“知时适变”。后代不能照搬古代的“良法”用恢复封建、井田的办法去解决社会危机。这是从历史中得出的认识也是他思考解决现实社会危机的结论。由于马端临身受亡宋之痛所以他对南宋统治者时有愤慨的批评。他揭露了宋代三百年的腐朽统治反对封建主义的统治。关于王安石变法马端临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从根本方面说他赞成变革但他认为“经邦稽古”应当“知时适变”。总的来说这与王安石变法的精神相通。

    《文献通考》一书在编纂学方面很有特色。全书有“文”有“献”有“考”。“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的议论、前人的评论。批评只要有可取的地方都收录下来。这些评论主要是论述历史的得失也有掌故的考订。“考”主要是马端临的看法。就全书来看“考”包括这几部分一是全书的《自序》各考前的《序》以及《考》中的《按》语。马端临对历史的见解通过材料编排和自己的议论而贯穿全书。所以《文献通考》在内容与形式各个方面都可称是完美的史学巨制。

    第五十九章李焘李心传徐梦莘第一节李焘长于吏治关心民情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之丹稜(今属四川)人。《宋史·李焘传》谓:“焘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秦)桧尚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暨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张栻尝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这一评价概括了李焘的志趣人品。绍兴八年(1138)李焘24岁中进士调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拟嘉州军事推官。他没有赴任而是在龙鹤山巽岩读书。绍兴十二年赴华阳主簿任李焘仕途不畅。李心传谈到李焘仕途遭遇时说出其中的原因:秦桧当权“尝遣人谕意欲得焘一通问即召用之(李)焘恶其误国擅权迄不与坐此偃蹇州县垂三十年”1。绍兴十七年丁父忧;绍兴二十年(115o)他36岁服除再注雅州军事推官。在雅州任上他反对郡守一类用私情背公法的人;总领财赋反对加重百姓的负担张浚称他有台谏之风。绍兴二十四年(1154)改宣教郎知成都府双流县他勤于政事及时审理案件颇有政绩。知荣州治水有成效。隆兴二年(1164)他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弹劾有劣迹的守令四人。当地的州县横征暴敛李焘选官置局括一道财赋列其名色使有无相补酌三年中数为准遍示官吏更定名为《科约》。后来他至江西也是按照《科约》规定的办法整理一路财赋。乾道三年(1167)李焘53岁召赴行在八月入对陈上宋太祖故事希望孝宗效法并请求增置谏官允许六察言事。又说军兴三十年来四川赋税一钱折变百之希望从此不要再增多。他主张严格简汰蜀兵禁大将毋张虚籍、掊部曲。

    淳熙三年(1176)李焘62岁进《四系录》记女真、契丹起灭事意在希望孝宗不要忘记边患。孝宗读后说:“朕可一日忘此虏哉!”淳熙十年(1183)召对延和殿读《6贽奏议》李焘又摘录唐朝李贽言论中适合南宋情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