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剑南诗稿》卷2《水亭有怀》。

    施展其政治抱负但由于一再坚持抗金主张为权贵所不容始终不被重用。淳熙七年(118o)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因粟赈灾被劾罢官。淳熙十五年回朝任军器少监次年任礼部郎中十一月又被刻罢官回山阴故里闲居。

    绍熙元年(119o)冬复以阶官中奉大夫、提举冲祐观均为闲差6游时年66岁。此后十余年他基本上以奉祠领半俸过着清贫生活。他虽人闲居但日夜思念报国之心是闲不住的他依旧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其间绍熙三年(1192)封男爵庆元元年(1195)题其书斋为“老学庵”。

    嘉泰二年(12o2)6游又被召恢原阶官提举宫观任实录院同修撰兼同修国史参与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次年修撰完成升宝谟阁待制致仕。嘉泰四年(12o4)封子爵。开禧三年(12o7)封渭南伯由此自号“6渭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o年1月26日)病逝享年85岁。爱国诗人壮心不已6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时闻父执议论国事深受熏陶。从小就懂得民族压迫的苦难埋下了爱国的种子。父亲6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虽然退居林下仍时时关心着国家兴衰、民族危亡与朋友们谈到国家前途时常食不下咽悲不自胜。他们“或裂保莱莼蛄魈橥纯奕巳俗云谝陨鄙眈创魍跏摇1。这些长辈们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深刻影响着6游使他很早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成年后6游以“学者当以经伦天下自期”2来自勉。他的“喜论恢复”显然是仕途坎坷的主要原因。但是多次播迁并没有使6游的爱国热情稍减仍时时准备为恢复中原出力。在6游思想上抗金恢复中原高于一切。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希望别人也应以国事为重团结一致对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是他一生的精神寄托。就在缠绵病榻之时仍然念念不忘至死不渝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3他临终时吟哦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反映出他耿耿丹心与至死不泯的爱国热情。

    诗人6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精熟各种诗体尤擅七律、七绝。《剑南诗稿》存诗93oo余。6游的创作道路和作品风格有人分为三个阶段:早年从江西派入手私淑吕本中又师事曾幾所作工藻绘重技巧。中年起诗风改变尤其是入蜀以后诗境开拓博大闳肆。晚年退隐家居风格渐趋平淡。然而无论诗风如何改变鼓吹恢复诋斥和议一直是他诗歌的创作主题。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他的诗歌忠实地反映了一代人民的心声。有时是对恢复中原的无限希望有时是对偏安局面的无奈怅恨有时是对误国君臣的愤怒控诉有时是对国事日非的深沉叹息。由于严酷的现实6游抗战必胜的信念屡屡被打击几乎幻灭。但他即使在极其抑郁、近于失望的心绪时写下的诗篇也都是沉郁顿挫、感激豪放1《渭南文集》卷3o《跋周侍郎奏稿》。

    2《渭南文集》卷26《跋文武两朝献替记》。

    3《剑南诗稿》卷2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之作因此人们称6游是继屈原、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爱国诗人。

    6游描写田园和景物的诗篇也同样出色。晚年久居乡间对农民的欢乐和疾苦都耳闻目睹。他以清隽流畅的诗句描写善良纯朴的农民生活一年到头辛勤的劳作自给自足的农家乐他们遭受到的苛取豪夺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农民命运的关切。6游的景物诗或思古之幽情或表现明媚的风光多清新俊逸饶有韵致。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皆为千古名句。

    6游还擅长词作。他的《放翁词》存词14o余。除《钗头凤》那样的诉说爱情之作外更多的是表达爱国思想的。如雄壮悲凉的《诉衷情》感慨遥深的《水调歌头》意气风的《秋波媚》老泪纵横的《谢池春》无一不是抒自己的心声。著名的《卜算子·咏梅》是用梅花的高洁和傲霜斗雪的品格象征自己的坚贞气节和情操哪怕有朝一日自己像梅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仍旧是其“香如故”永远不改变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

    6游的散文也别具一格。其中《老学庵笔记》记述当时的风俗民情、朝廷典章以及传闻轶事不仅内容丰富可补史传之阙而且行文流畅修洁可诵。《入蜀记》是记古迹、叙风俗指点江山引人入胜故时人就有“四海文章6放翁”之说。6游还长于史学他曾参与撰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私撰《南唐书》18卷叙次简洁为史著佳作。

    由于6游的经历曲折命运多舛转辗流离接触社会广泛而使他积累了深厚的创作基础在诗、词、文、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他那充满漏点的诗篇不仅在当时鼓舞了爱民奋勇杀敌也激励着人们反侵略斗志。梁启所称颂的那样:“诗界千载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第二节辛弃疾由义军掌书记到封疆大吏辛弃疾(114o—12o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辛弃疾的出生地成为金朝的统治地区。他的祖父辛赞当北宋灭亡时因受家族拖累未能脱身南渡不得已仕金曾任亳州谯县令、开封府知府官至朝散大夫。但他时时眷念故国常带领儿孙“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1。他对辛弃疾寄以殷切的期望曾两次让辛弃疾至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金人形势以图恢复。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兴兵南下欲图灭亡南宋统一江南。这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时年22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奋起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掌管义军大印。根据其时形势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耿1辛弃疾:《进美芹十论札子》。

    京命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宋高宗在建康(今南京)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生了重大变故。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利诱下密谋杀害了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弃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闻讯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等5o人驰赴金营其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在5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示众。辛弃疾这一机智勇敢的行动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正如洪迈所云:“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1但是作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并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真正欣赏和信任南宋朝廷只安排他担任江阴军签判一个并不能让辛弃疾施展其才能和抱负的职务。不久宋孝宗即位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北伐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之间的嫉功害能又自毁长城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隆兴和议”。在此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26岁的辛弃疾不为所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以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辛弃疾希望以此唤起宋廷君臣的抗金热情坚定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但是在苟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经过深思熟虑的恢复中原大计如石沉大海这使辛弃疾陷入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之中。

    从乾道四年(1168)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舒心与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弯弓杀敌收复失地。但在小人当道、国事日非的时候他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罢去所有职务。他到上饶城郊带湖去闲居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后领宫观闲差。在上饶一住十余年。在此期间他与郑汝谐、杨民瞻、陈亮、韩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极论世事或长歌相答情意深长。同时他还与朱熹建立了较深的友谊。在“庆元党禁”时他不顾禁令常到武夷山看望朱熹。朱熹病死他写词悼念还亲携祭文前往吊祭1。

    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其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罢官奉祠庆元二年(1196)自上饶移居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期思瓢泉。嘉泰三年(12o3)再度被起用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o5)三月正当他在镇江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所荐非人将他连降两级阶官。同年六月改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不久又被劾奉祠归铅山。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开禧三年(12o7)韩侂胄欲对金用兵急调辛弃疾但此时他已卧1洪迈:《文敏公集》卷6《稼轩记》。

    1《宋史》卷4o1《辛弃疾传》。

    病在床不久便与世长辞。

    爱国词人风格豪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漏点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词现存6oo余数量居宋代词人之。作品体裁多种多样风格富有变化内容极其丰富。而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为中心主题也是所有词作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在这些词篇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北方故土深切怀念可以感受到吊古伤时深沉的家国兴亡之感。投身于时代激流的辛弃疾把词作为呼吁恢复、激励抗金的武器。当南宋军民取得军事胜利时他赋词赞颂;当有朋友赴召或升迁时他赠词激励他们为恢复中原大业尽力献身。当然更多的是抒他个人的报国之心声倾诉自己驰骋疆场的渴望表达他“马革裹尸当自誓”的决心泄他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写尽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词中还对南宋主和派屈辱妥协给予尖锐批判他揭露主和派的误国罪行谴责得势佞臣对有志之士的迫害鞭挞昏君庸吏对亡国之恨的麻木不仁。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空怀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从艺术风格而言辛词继承苏轼诗风以慷慨雄奇沉郁苍凉之作为主为豪放词派杰出代表。辛弃疾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龙腾虎跃生气勃勃不作“妮子之态”。他写山水自然景物清新之外也着意于雄浑、冷峻显得境界开阔具有动态之美。其语言丰富、大胆往往采用散文语言或自铸新词呈现出汪洋恣肆、五光十色的艺术效果。辛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除了豪放、壮烈清雅委婉的词作也常常在他笔下出现。这些词或情致缠绵或词意婉约又往往是柔中有刚刚柔兼具。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田园诗风格清新描述生动引人入胜。《祝英台近·晚春》抒离情别绪也同样宛转凄惶哀怨动人。著名的《青玉案·元夕》虽写幽怨闲情却寓意深刻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句更是脍炙人口千古绝唱。他的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正如清四库馆臣所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1词之外辛弃疾的文也值得称道。他的政论文与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证据严密的论证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因此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1《四库总目提要》卷198。

    第五十七章姜夔吴文英第一节姜夔寄人篱下落魄一生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曾居湖北汉阳。父亲去世后依姊居于汉川。淳熙三年(1176)22岁的姜夔到扬州、合肥一带客游飘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