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適在廷对中对孝宗和宰执提出了批评。虽然孝宗也力图精实求治但十多年过去了却没有尺寸之效。王业偏安于一隅庶政积废于今日。他提出不可因循守旧要革去弊政收复失地。

    淳熙五年(1178)叶適授文林郎、镇江府观察推官。是年母病逝服丧。八年服除改武昌军节度推官。同年秋宰相史浩推荐叶適等叶適辞不就。淳熙九年升两浙西路提刑干办公事居平江(今苏州)。在平江尾四年淳熙十二年仍在平江冬参知政事龚茂良荐奉召赴临安。淳熙十三年(1186)改宣教郎任太学正。次年升太学博士。

    叶適在奏对中论说国事之中有四难、五不可。四难是:国是、议论、人才与法度方面的四难;现实是: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叶適向孝宗说:“此五者举天下以为不可动岂非今之实患欤!沿习牵制非一时矣。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孝宗早年的锐意恢复的精神此时已没有了对这一番刺耳的忠言也无可如何说自己的眼病很重这样的志向已经没有了。谁能担当此任的你就同他说去吧。叶適再次进言孝宗“惨然久之”。

    淳熙十五年(1188)叶適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他向丞相推荐陈傅良等34人。后来证明荐人正确这34人被召在朝政中挥了大作用。这一年林栗起对朱熹的攻击叶適为朱熹伸张说从郑丙、陈贾到林栗以道学之名指斥朱熹是没有道理的是小人残害忠良的惯用的手法。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禅位太子赵惇即位是为光宗。五月叶適除秘书郎仍兼实录院检讨官。乞外补添差湖北安抚司参议官。作《上光宗皇帝札子》言国家有六不善即:今日之国势未善今日之士未善今日之民未善今日之兵未善今日之财未善今日之法度未善。叶適说:“不先明治国之意使此六者本伤而末坏心蠹而枝披支离而涣散而臣之议论无所复用矣。”可是仍然毫无反应。绍熙元年(119o)十月叶適以秘书郎出知蕲州。

    光宗是个有隐疾的皇帝在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等问题上与退位在重华宫的太上皇孝宗有矛盾。皇后李氏以及陈源等从中离间。自绍熙二年十一月后父子之间隔阂很深从此光宗不朝孝宗。朝廷危机加深国事艰危群臣为促请光宗朝重华宫的太上皇可说是费尽心机陈傅良痛哭于庭赵1《水心集》卷27。

    汝愚甚而引裾求光宗朝重华宫;太学生也上书。绍熙三年十一月叶適等上疏请光宗朝重华宫不从。绍熙四年(1193)叶適奉召赴临安行在十一月除尚书左选郎官。光宗很长时间以称疾为由不朝重华宫。宫廷矛盾使朝中大小事皆废。叶適尽力上言对光宗说父子之间亲爱出于自然不能没有事实而生疑忌。光宗有所动心曾两赴重华宫都城临安人听说后都为之欢悦。后来叶適又有建言未报。但光宗父子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群臣请光宗朝重华宫成了朝政的焦点。

    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孝宗死。光宗称疾不执丧事又引出朝政危机。赵汝愚及叶適等人通过韩侂胄请太皇太后吴氏垂帘尊光宗为太上皇立嘉王赵扩即帝位是为宁宗。

    宁宗即位后朝中又展开新的斗争。赵汝愚为宰相韩侂胄自恃立宁宗有功为自己仅迁枢密院承旨很不满意。韩、赵的斗争不断升级。韩侂胄及其周围一批人排斥打击赵汝愚、朱熹、叶適等。赵汝愚被贬死于衡阳。叶適也受到牵连。韩侂胄与赵汝愚的斗争越演越烈说朱熹提倡的学术是“伪学”。由“伪学”之禁演变成反对“逆党”所谓的“庆元党禁”“初韩侂胄用事患人不附一时小人在言路创为‘伪学’之名举海内知名士贬窜殆尽”1。

    庆元元年(1195)叶適为御史胡绂所劾降两官。庆元二年(1196)差知衢州。庆元三年朝廷立“伪学”之籍名单上共有59人叶適在其中。嘉泰元年(12o1)叶適起为湖南转运判官嘉泰二年弛禁迁知泉州次年赴任。同年九月应召入对叶適对宁宗说:“治国以和为体处事以平为极。臣欲人臣忘已体国息心既往图报方来可也。”1这番话为宁宗所称许。

    韩侂胄动开禧北伐叶適说这件事至大至重一定要考虑周密“故必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要考虑战事给各方面带来的后果。开禧二年(12o6)叶適除工部侍郎韩侂胄进行北伐是要利用叶適的声望。但如叶適所料的一样这次北伐条件不充分也没有周密的准备加上用人的不当吴曦的叛降虽然战争初期获得一些胜利但很快战争的形势生变化金兵南下形势危急。叶適乞节制江北在和州、滁州等地战斗中他用劫砦等灵活的战术给金人以重创。兵退叶適进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叶適在长江以北屯田设置堡坞一面屯垦一面积极备战。这些做法很有成效。开禧北伐失败史弥远及杨后谋杀韩侂胄取其级以向金人求和。叶適于战端未开之时极力谏止晓以利害。在战争中特别是他节制江北的过程中解和州之围实施以江北守江的战略收到了成效这些方面是有功的但中丞雷孝友却弹劾叶適“罪名”是叶適曾“附(韩)侂胄用兵”。叶適因此被夺职回永嘉水心村专心著述讲学16年。嘉定四年转中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获祠禄奉祠凡13年直至嘉定十六年(1223)辞世终年74岁。

    水心之学卓然独立1《宋史》卷434《叶適传》。

    1《宋史》卷434《叶適传》。

    在宋代学术史上叶適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著作经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有《叶適集》(《水心文集》与《别集》合编1961年版)以及《习学记言序目》(上下册1967年版)。叶適在学术上的贡献全祖望评论说: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6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然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15oooo528_1829_o这段话说明了水心之学的几个方面。一是水心之学在永嘉之学中的地位。宋代的永嘉学派重要人物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的永嘉九先生。永嘉学派中实际包括两个学系一是二程的洛学一是张载的关学。这就是全祖望说的:“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2传洛学中尤以周行已为重要“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3。南宋永嘉学人在传洛学方面应当提到郑伯雄、伯英兄弟以及薛季宣、陈傅良等。叶適与薛季宣、陈傅良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陈傅良的关系。叶適14岁结识陈傅良并从学此后交游4o年。南宋的永嘉之学始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1。

    所以永嘉之学到了水心才“一洗之”这句话可以商榷但也点出叶適在永嘉学派上的地位。叶適提倡功利但把讲功利与讲义理结合起来反对空谈性命讲求学统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水心文集·赠薛子长》)。叶適虽对理学家有所批判但他并不是不重视学统虽然他的道统与程朱的道统观又有差异。叶適完成了薛季宣、陈傅良对永嘉学的构建。叶適写《习学记言序目》时已经是晚年对历代儒家经籍和道统都有批判。

    叶適的经制之学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又讲义理。永康的事功之学专言事功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水心同这些有差异。

    二是水心之学的学风。“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是说叶適与永嘉诸子的不同之处。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叶適在理论上的深度不足。《四库全书总目》对《习学记言》有一段评论说这本书斥汉人言《洪范》五行灾异之非确能有所见“足与其雄辩之才相副”;但指出叶適在论太极生两仪的论述是“文浅义陋”。《四库全书总目》引陈振孙的话说《习学记言》“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2。

    至于说叶適的门人多流于辞章那是学风的影响所及。但《宋元学案》又说水心门人也有差别:“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还有王大受(拙斋)这样“欲以事功见其门庭”的学者。三是水心之学的影响。南宋乾道、淳熙之际宋代文化又出现了一个。最初有朱熹的朱学、吕祖谦的吕学以及6九渊的6学。所谓的朱学、吕学、6学鼎足而三。或谓是朱学与吕学和张栻的湖湘之学是南宋的三大学派。而张栻死于淳熙七年(118o)次年吕祖谦也逝世了。从此是朱6两分天下叶適的崛起成为一大宗遂与朱、6鼎立而三。但水心之学无法2《宋元学案》卷32《周许诸儒学案》。

    3《宋元学案》卷32《周许诸儒学案》。

    1《宋元学案》卷54《水心学案上》。

    2《四库全书总目》卷13《子部十·习学记言》。

    与朱、6相抗衡。南宋后期朱学地位在提高朱、6合流、相互出入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朱熹指责6学之弊是偏而永康、永嘉之学是大不成学问。1这种学术上党同伐异不足取。应该说水心之学是卓然一家根柢《六经》折衷诸子辩理学家说《易》及解《中庸》、《大学》之非以为“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诸多论断显现思想批判的光华虽然仍是本《六经》之根本。

    1参《朱子语类》卷122。

    第五十五章李清照朱淑真第一节李清照历尽人间甘辛的一生李清照(1o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字文叔熙宁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博学工文著称。母王氏也知书善文。受家学熏陶李清照博闻强识精通书史“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1早年所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颇得时人好评。

    建中靖国元年(11o1)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1o81—1129)密州诸城人。以荫仕后初在东京任职除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o7)赵挺之卒次年李清照随丈夫归居青州(今属山东)故第屏居达十年之久。宣和中赵明诚出任莱州(今属山东)、后调淄州(今淄博西南)知州。

    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恩爱美满生活优裕。夫妇俩志同道合共同致力收藏金石古器、名人书画、历代图籍。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整理考订彝器、碑铭并进行研究编撰《金石录》。平时常以所藏文物自娱诗词唱和情深意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著名词句即是她当时的生活写照。

    靖康元年(1126)金军南下北方陷于战乱。次年赵明诚奔母丧赴江宁(今江苏南京)高宗即位后起知江宁府。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也避乱至江宁她感叹“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及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他只身赴建康(时江宁已改名建康)听命时不幸病故。李清照殓葬了丈夫后前往临安投靠弟弟李沅。大约这时生了陷害她的“颁金”案又值金兵南下南宋朝廷一路败逃她随着高宗南逃的路线辗转避乱。先从越州(今浙江绍兴)至明州(今宁波)又经奉化(今属浙江)、台州(今临海)入海再经温州返回越州。多年的文物收藏或亡于战火或被人盗掠散失殆尽境遇十分凄凉。大约在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移居临安经过数年“颁金”案之冤亦于此时洗涮清楚。据宋代文献记载她再适张汝舟仅数月旋离异后世学者对此事尚有异议。1李清照的晚岁是在凄凉孤苦中度过的但她对国事仍很关心并一直进行着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绍兴三年(1133)她作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四年她写作了《打马图经》及“自序”又对《金石录》作最后的笔削整理写下了著名的《金石录后序》后将书表上于朝。绍兴二十年左右她以所藏米芾墨迹向米友仁求跋。李清照卒年约七十余岁。据今人考证推测当在绍兴二十五1王灼:《碧鸡漫志》卷2。

    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王灼《碧鸡漫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皆载李清照曾改嫁但明清学者多持异说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力证其未改嫁目前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

    年(1155)或稍后。1多才多艺以词名著世李清照以多才多艺著称她通书画善属文工诗词尤以词擅长被称为南宋婉约派宗主。她的文学创作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以靖康前后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