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廾二史札记·各史例目异同》。
3《中国历史研究法》。
1《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2《梦回琐记》《文艺报》1981年第1期。
1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
本末体成《左传事纬》一书至今仍为研究者所重视。此书除正文外还有附录八卷内容包括“图表”、“览左随笔”、“名氏谱”等补充正文叙事的不足。这种做法已经包含着吸取多种体裁的优点以补充单一体裁所不足的意图。
《绎史》一书创造了新的综合体制。此书是马骕一生精力所萃共计一百六十卷分为五部:一为“太古部”二为“三代部”三为“春秋部”四为“战国部”计一百五十卷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或按事件始末立篇如“夏禹受禅”、“商汤灭夏”等;或按人物及其学说立篇如“老子道教”、“孔子类记”等。最后是“外录”十卷补充前面四部记载的不足。冠于全书之的还有世系图、地图和年表用来与正文互相配合。总之马骕是将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学案体、典制体等熔炼成为综合的体裁。马骕自述其著述主旨说:“纪事则详其颠末纪人则备其始终。。。君臣之迹理乱之由名法儒墨之殊途纵横分合之异势了然具焉。”2他为自己确定的要求是既重记事又重记人。显然倘若只是简单地采用传统史学三种主要体裁中的哪一种都是无法容纳这样广泛的内容的。《绎史》的出现可说是体裁上的突破。清初著名学人李清为《绎史》作序盛赞它具有“体制之别创”、“谱牒之咸具”等特点又说“自读《绎史》然后知天地之大识宇宙之全”。话说得有些过头但他特别推崇《绎史》体制别创和内容丰富则是颇有见地的。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以展的眼光深入地辨析史书体例的得失提出了改革史书编撰的方向。
章学诚认为纪传体本是三代以后之良法司马迁凡起例具有远见卓识纪表书传互相配合是以“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具有很大的包容量。加上司马迁对体例的运用能够灵活变通“体圆用神”不愧是撰述的典范。《汉书》、《三国志》也都是“各有心裁家学”的上乘之作。降而《晋书》、《隋书》、《新唐书》等“虽不出于一手人并效其能”所以能修成有价值的史书。后来的修史者墨守成规不知根据需要变通结果史才、史识、史学都反过来成为史例的奴隶“斤斤如守科举之程式如治胥吏之簿书繁不可删。”“纪传体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杂体猥不可究法或一事而数见或一人而两传人至千名卷盈数百”。这些论述分别见于《史学别录例议》和《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二文中相当中肯地总结了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编撰的一些重要经验教训贯串着历史分析的眼光强调史家的才识强调灵活运用。他还认为纪传体本身在反映史事上的缺陷是难以反映史事演进的大势。“夫史以记事者也;纪传、编年区分类例皆期于事有当而已。。。盖史至纪传而义例愈精文章愈实而于事之宗要愈难追求观者久已患之。”又说:“纪传之书类例易求而大势难贯。”1这都是讲纪传体不利于反映历史展主线的缺点。
章学诚认为纪传体的这一缺陷正好从纪事本末得到弥补。他说:“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漏。”“夫史为记事之文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如其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遗或溢2《绎史·征言》。
1《文史通义·史学别录例议》。
也”2。这里强调史实本身千变万化史书要与之适应就必须采用纪事本末体的办法“按事立篇”“不为常格”“起讫自如”。
根据上述对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利弊的分析章学诚明确提出了“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作为改革史书编撰的方向。他说: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复化为神奇。纪事本末本无深意而因事命篇不为成法则引而伸之扩而充之遂觉体圆用神《尚书》之神圣制作数千年来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岂非穷变通久自有其会纪传流弊至于极尽而天诱仆衷为从此千百年后史学开蚕丛乎!今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增图谱之例而删书志之名凡起例。。3999ooo41_o3o7_1章学诚主张的实际内容就是吸取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二者之所长形成一种新的综合体裁。他认为这是为史书的编撰解决了大难题开辟了新途径。如何实现“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的原则他有过两种设想。一种办法是采用“纪”、“传”、“图”、“表”四体配合。即保留纪传体原有的“纪”、“表”;去掉“书志”名称设立包含多种类型内容的“传”并增加“图”。另一办法是设置“别录”在全书前面标列出一个时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将书中有关的篇名注明以此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总的意图则都是要保留纪传体各体配合的特点补充纪事本末体更能显示历史大势的长处。这与《绎史》的编撰意图是相符合的。
章炳麟、梁启二人生活的时代距我们更近他们的史学思想有近代色彩并且两人还曾通信讨论修撰《中国通史》的体例他们探索新综合体的尝试更值得注意。
章炳麟于一九○○年写作《中国通史略例》1明确地采用章学诚的主张吸收了纪事本末体的优点而对纪传体加以改造。一九○二年他又写信给梁启、吴君遂等重申其见解。这说明:《略例》中提出的设想不是一时兴之所至而是他长时间探索后形成的相当固定的看法。《略例》中所列中国通史目录有表、典、记、考纪、别录五种表述形式。
章炳麟的历史观比封建时代的史家进步得多。他申明修撰《中国通史》的目的一是为了“扬榷大端令知古今进化之轨”一是为了“振厉士气令人观感”2。这反映出他当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立场同时也反映出他接受了日本、西方资产阶级进化史观的影响。他所设想的体制是吸收纪事本末体的优点而对纪传体加以改造。目录中的“典”是用以记典章制度来源于“书志”。“考纪”和“别录”都是记人来源于“本纪”和“列传”。“表”用以列举次要的人物和纷繁的材料其来源于纪传体甚明。十篇“记”是吸取纪事本末体的优点设立的。尽管五种体裁中以何为纲没有解决但总的来说章炳麟的设想较章学诚前进了一步。
梁启于一九○一至一九○二年也酝酿写《中国通史》。到一九一八年他在致陈叔通信中概述他订定的《中国通史》体例要设立“载记”、“年表”、“志略”、“传志”(又称“列传”)四项。现见于《饮冰室文集》中有关《中国通史》的部分作品都写于192o年计有《春秋载记》和《战国载记》、《春秋年表》和《战国年表》、《志语言文字》和《志三代宗教2《文史通义·书教下》。
1《中国通史略例》附在《訄书》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后始见于《訄书》手校本。2《中国通史略例》附在《訄书》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后始见于《訄书》手校本。礼学》正与此信件中所说四项体例相符。他还有一篇《原拟中国通史目录》共列有朝代篇、民族篇、地理篇等三十一个篇名但包括不了“载记”、“年表”、“志”的体例可见这份“目录”是他更早时候所拟而后来放弃了的。梁启的“载记”、“年表”、“志”、“列传”四体与章炳麟的五种表述形式有许多相通之处。“载记”的作用是叙述一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和历史大势。从《春秋载记》和《战国载记》可见这是吸收了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并加以展。“载记”是作为大纲再用“年表”、“志略”和“列传”相辅而行。梁启认为纪传体史书是帝王家谱又说“愈晚出之史卷帙愈增而芜累亦愈甚也。”1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对纪传体的长处也有中肯的评论如说:“纪传体的长处在内容丰富社会各部分情状皆可纳入。”2他设想的《中国通史》体例其核心内容就是既吸取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又挥纪传体各体配合、包罗丰富、伸缩自如的长处而形成新的综合体裁。尽管梁启远未实现自己的设想但他的做法和认识却对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二节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以序说开宗明义回顾我国史书体裁展的悠久的过程深感到一种单一的体裁决不足以反映我国历史的丰富内容。我们应该展综合运用的优良传统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史。本书拟就此有所尝试。先我们以“序说”置于全卷之开宗明义。
书之有序在我国起源甚早。《庄子·天下篇》纵论古代学术的展及庄子在学术思想上的地位。《吕氏春秋·序意》记文信侯关于十二纪的问答。这已是书序的雏形但还没有达到书序的完整形式。汉儒序《诗》、《书》解说每篇写作的因由或宗旨已向书序的完整化更接近一步。《淮南子·要略》说全书由起次说二十篇的旨趣末说全书的重要意义这已是一篇全整的书序了。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文字创制的由来及本书所论列的五百四十部也是一篇很好的书序。刘向校书每校完一书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写成别录。刘向所作为后来书目解题之始实际上也是校书人为所校书作的序。汉人如高诱等注释古书也各有序。
司马迁写《太史公自序》是我国史书中最早出现的序也是一篇很好的序。序中先说他的家学说到他的父亲对战国以来各学派的评论、对史职的神圣责任感。其次说到修史在政治上的重大意义。再次他扼要说明了全书一百三十篇的写作旨趣而最后指出: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虞唐至于周复典之故1《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2《中国历史研究法》。
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于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这篇序说出了作者的史学渊源、史学思想、本书的取材和体裁是一篇很出色的序。
《史记》有些篇章在开卷也有关于撰写方面的小序如《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历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睢》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历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历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1t;//pgn》大史公曰:儒者断其义弛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