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六年(12oo)三月初九这位一代学术大师在凄凉中辞世。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尽管朝中禁道学很严厉但一些门人学者还是不顾禁忌奔赴建阳。十一月蔡沈、黄榦主丧葬事参加会葬者近千人。朱熹力图使经学、史学、子学及文学融入理学中去而且他也确实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学术体系缕析理学的渊源及传授学脉。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编纂的有《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庆元党禁解除后朱学地位不断上升。经真德秀、魏了翁的努力朱学终于上升到统治的地位。陈淳、黄榦、蔡元定等门人护师门在一些方面展了朱熹的学术。由黄榦1《朱子语类》卷123。
1《宋史》卷429《朱熹传》。
而金华四先生(即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及黄震在闽、浙、赣一带传播朱学、修正朱学、展朱学。到了南宋末期朱6水火朱6合流又相互出入其弊则是6学流于禅而朱学流于训诂。
朱熹的天理论朱熹继承、展了程颐的天理论并且构成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朱子语类》卷一开篇集中表述了朱熹对理的看法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育万物。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有人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朱熹回答说: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是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盖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治。15oooo528_1793_o从上面几段语录可以看出朱熹的天理论、理气论的要点:一宇宙的本原是“理”。天地万物包括社会上的人都是“理”的体现。二理在世界之先存在理在气先。理是不生不灭而气有生有灭。三社会的变动是一种气运循环而且是盛衰的循环。这就建立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四理一分殊。他特别肯定程颐的观点也吸收周敦颐、张载的说法。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说:至诚无息者道之全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这是论说全体与个别、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另外朱熹吸收了张载《正蒙》的观点与邵雍的《皇极经世》中的思想进而论说五行阴阳之理说:“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为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
朱熹的宇宙观、运动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都统一在理学的体系中。
不仅继承、展了程颐的思想同时也融合理学各家的思想。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他说: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15oooo528_1794_o人能认识“理”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通过格物而豁然贯通用事物去印证出心中具有的天理。这是先验的认识论。
朱熹的历史观是理气论的历史观。他以“理”作为划分历史阶段、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标准。三代是天理流行汉唐以后是人欲横流。天理存在但不过是暗合。这种观点为陈亮所批驳。此外在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学说等各个方面朱熹都贯穿了他的理气说。
第二节6九渊6九渊(1139—1193)字子静为南宋心学理论体系的创建人。
五代末年先祖避难至抚州金溪(今属江西)居延福乡之青田。6氏为一方宗族大姓迁至江西后二百年间合族数千人聚居族规严密。父6贺字道乡究心典籍重践履躬行在州里颇有声望。时家道中衰没有田产一门之衣食皆仰仗药肆供给。
九渊兄弟六人九渊最幼。大哥九思字子强;二哥九叙字子仪。三哥九皋字子昭力学成名是为庸斋先生。四哥九韶字子美与朱熹论学辩《太极图说》这是理学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子美在梭山与学者讲学称为梭山先生。五哥九龄字子寿登进士第因斋名为“复”称为复斋先生。
九渊在应山讲学改应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称为象山先生。他同子寿齐名时人称为“二6”先生。也有的将梭山列入称为江西“三6”。他们兄弟自相师友讲学授徒及门受业者数千在东南有相当大的影响。三6对心学的形成都有贡献“三6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1。其中6九渊成就最大。
读书有觉6九渊在绍兴三十二年(1164)23岁以前是他青少年求学时期。
6九渊5岁入学读书这是启蒙学习。他自己说:某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亦时习举子之文不好也。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今经略广西者。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是岁实今天子新即位颁科诏而某独殊无应书之意李公以为不可。乃以向为举子业云李公亦谓为能其秋竟就试中选。25oooo528_1795_1这是他把自己入仕途之前的生活所作粗线条的介绍。7岁读书9岁能属文。所谓13岁志古人之学是这一年他思考出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进而体悟出宇宙便是吾心等一系列认识。
6九渊自小不爱嬉戏静重如成人他的求学一个重要特点是“读书有觉”。先这是一种探索的精神。他遇不明白的事要问个原委究竟。4岁时就询问天地何所穷际因为没有得到回答深思以至于忘寝食。他提倡读书不能满足记诵“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1。又说:“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2生活中事事物物他都能体察出一种道理来。三哥6九韶说:“子静弟高明自幼已不同遇事逐物皆有省。尝闻鼓声振动窗棂亦豁然有觉。其进学每如此。”3其次这又是一种批判的精神。6九渊读书很刻苦在“实勤考索”的基础上又主张读书要有疑认为有疑方有觉有疑方有进。他五哥6九龄读《论语》问九渊对其中《有子》一章有什么看法。九渊认为这一章是有子的话不是孔子的言论。6九龄说有子是孔子的主要门人不可轻议。但6九渊却不以为然对这位贤人进行批评说:“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1《宋元学案序录》。
1《6九渊集》卷36《年谱》。
2《6九渊集》卷35《语录下》。
3《年谱》。
他对前人的学术和对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关于宇宙的认识关于二程的评价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意义的估定以及对荆公新学的认识等有他自己的见解。在理学一些重大的问题上与朱熹的认识分歧更是明显。
6九渊主张为学当先明本心但不应当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傅兆文在《序》中说到6氏家学时有一句话说:“真所谓本诸心而见之躬行之实者”。所以重践履也是九渊“读书有觉”的一个落脚点。16岁时象山读三国、六朝史又知悉靖康年间北宋社稷覆亡的历史“乃剪去指爪学弓马”。他并不看重科举只是把作场屋之文当成是“直写胸襟”、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方式。
6九渊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朱学相对立但6九渊在学术上主张不要“护门户”说:“后世言学者须要立个门户。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1朱、6辩异同他们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学术上相互服膺。这与后来朱6门人相互水火不一样。
聚徒讲学6九渊从24至54岁的近3o年中主要活动是建立心学体系、传播心学理论从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学派。在政治舞台上他作过地方官也有政绩但与他在学术上的建树相比只占次要的。“立朝仅丞、匠、监旋即奉祠以归。惠政所加止荆门小垒而已”2绍兴三十二年(1162)秋试以《周礼》乡举6九渊应试开始进入仕途的奋斗。是年丁父忧。孝宗乾道七年(1171)以《易经》再次乡举。次年6九渊34岁春试南宫赐同进士出身。淳熙元年(1174)授右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淳熙四年丁继母忧。六年服除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九年除国子正是年秋赴国学。冬迁敕令所删定官。淳熙十一年(1184)在敕局祚德庙为献官向孝宗上言提出改革主张。淳熙十三年(1186)除将作监丞不久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这是一个闲职。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继位朝廷诏6九渊知荆门军。光宗绍熙二年(1191)去荆门赴任。6九渊在荆门军任上颇有一番作为。在军事上严边防筑城池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在政治上改革一些弊政;在经济上采取措施救灾度荒;在教育上修郡学亲为诸生讲学。荆门一方经他一番整顿风俗一变。周必大称“荆门之政如古循吏”。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6九渊病卒。
在这3o年中6九渊聚徒讲学对6氏心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乾道八年在试进士时他所作《天地之性人为贵》为考官吕祖谦、赵汝愚赏识。吕祖谦说:“一见高文心开目明知其为江西6子静也。”中进士后声名大振都中诸贤从游学者络绎前来求教以至4o多天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在经浙江富阳回江西时杨简等一批学人从游问学。回乡在槐堂授徒论道论涵养德性诲人为学当“辨志”;先后得朱桴、傅梦泉一批学者傅氏也是6九渊最欣赏的门人。淳熙十年6九渊在国学讲《春秋》如居家1《6九渊集》卷34《语录上》2《6九渊集》卷33《覆谥》。
教授诸生感良多。后来江西与浙东成为6学门人集中的地方。江西以傅梦泉、邓约礼与傅子云为主要人物是为“槐堂诸儒”;浙东以杨简、袁燮、舒磷与沈涣为代表这四个人被称为“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淳熙十四年6九渊在贵溪应天山讲学。他嫌应天山与佛教徒有瓜葛根据山形改名为“象山”。自称为“象山居士”又称“象山翁”。1这在6九渊心学的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每诣城邑环坐二三百人至不能容。结茅象山学徒复大集。居山五年来见者案籍数千人”1。6九渊讲论终日不倦有一段文字描述其讲学的盛况: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鸣鼓则乘山荞至。会揖升讲坐容色粹然精神炯然。学者又以一小牌书姓名年甲以序揭之观此以坐少亦不下数十百齐肃无哗。诲以收敛精神间举经语为证。音吐清响听者无不感动起兴起平居或观书或抚琴。佳天气则徐步观瀑至高诵经训歌楚辞及古诗文雍容自适。虽盛暑衣冠必整肃望之如神。诸生登方丈请晦和气可掬随其人有所开或教以涵养或晓以读书之方未尝及闲话亦未尝令看先儒语录。25oooo528_1799_1讲学的盛况、讲学的方法、风格及特点在这一段文字中说得很清楚。
通过6九渊的讲学在他的周围聚集人数众多的信仰者形成一个学派。他不重视著述“不立文字”。有人劝6九渊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3(他的大儿子编成的《象山先生全集》大多数是6氏的书信与讲学的言论。经过后人不断的增益又收进《年谱》等材料198o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点校本《6九渊集》计36卷。)因此讲学在6氏的学术体系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学作为一个学派又是在同其他学派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的过程中形成展起来的。6九渊与朱熹争论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文化的展上是一件大事。朱6之争一次是淳熙二年鹅湖之会的为学之方的争议一次是淳熙十五年的“无极”“太极”之辩。
在鹅湖之会之前朱6矛盾已经出现。吕祖谦于淳熙二年去武夷访朱熹住一个多月朱熹送吕祖谦到江西信州鹅湖。为调和朱6分歧祖谦约朱熹与6九寿、九渊兄弟相会。6九龄子寿、6九渊子静自金溪来。除二6外还有刘子澄及“江浙诸友”。1吕祖谦知道6与朱议论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鹅湖之会的情况据6九渊的回忆朱6相会展开辩论“至晚方罢”。次日九渊请他哥哥先说6子寿将准备好的一诗朗诵出来: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6沉。
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子寿才读了四句朱熹对祖谦说:子寿早已上子静的船了。诵完诗6九渊说在途中也和了家兄一诗:1《6九渊集》卷13《与朱子渊二》。
1《宋元学案》卷58《象山学案》。
3《宋史》卷434《6九渊传》。
1《吕东莱文集·本传》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