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分散的状况以使军势尾相应。选拔将校赏罚分明积极备战。宋孝宗则以急不可待的心情期望早日动对金战争。乾道九年九、十月间两次向金提出受书礼仪平等的要求都被拒绝。宋孝宗即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兵虞允文由于军需未备并向宋孝宗提出:“机不可为但令机至勿失耳。植根本国富强待时而动可也安敢趣师期为乱阶乎。”引起宋孝宗的不满虞允文也知道宋孝宗的心情为了不负厚望更加积极备战日夜奔忙“戴星乘马冰满鬓髯”而不顾终于因此得病2于淳熙元年(1174)二月辞世享年65岁赠太傅赐谥忠肃。

    1《宋史》卷383《虞允文传》《虞公(允文)神道碑》《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o。1《宋史》卷383《虞允文传》。

    2《虞公(允文)神道碑》。

    第五十三章朱熹6九渊吕祖谦第一节朱熹朱熹(113o—12oo)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云谷老人、遁翁、沧州病叟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因长期寄居福建朱熹的学术被称为“闽学”;又因他于建阳建考亭精舍讲学所以也称为考亭之学。

    父朱松(1o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授建州政和县尉。后调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绍兴四年(1134)除秘书省正字。历官著作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司勋、吏部郎等。朱松为人刚直因反对和议忤秦桧被排挤出知饶州未上任。绍兴十三年(1143)病死于建瓯。时朱熹年仅14岁。朱松早年从学于理学大师杨龟山(时)的弟子罗豫章(从彦)其学术与操行对朱熹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从师事三先生到从学李延平宋高宗建炎四年(113o)朱熹出生在南剑州尤溪县在社会动荡不安中渡过他的青少年时代。14岁以前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早年读《四书》是很辛苦的。但他在读书中找到兴味说读书要有一种沉潜的功夫要专一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少年的朱熹在读儒家经籍中立下成“圣人”之志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1后来他在训门人中要他的弟子为学须立志涵养气质就事上、在日用间理会出道理。这也是他早年读书的经验和体会。

    朱熹1o岁前所受的是启蒙教育11岁“受学于家庭”2从父亲朱松学。这一年朱松罢官来建阳寓居也有了空闲教育自己的儿子。朱松师从罗从彦罗从彦为杨时的学生。杨时受学于理学创立者程颐。朱松早年拜见程颐学《周易程氏传》。朱熹自幼在这样的家学的氛围中成长起来受到理学的熏陶。《朱子行状》说:自韦斋先生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学》、《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早岁已知其说而心好之。

    朱熹14岁父亲辞世。受父命从学于胡宪(字原仲籍溪先生)、刘子翚(字彦冲屏山先生)及刘勉之(字致中白水先生)。三先生都与理学有着不同的渊源关系;但三先生所传又都夹杂着释老之学。二刘过世后朱熹独事胡籍溪。另外有几个僧人如道谦等对朱熹的影响也相当大。在李侗(延平先生)前朱熹所学相当博杂出入佛老。他自己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1朱子青少年时所学博杂不仅要看到其负面的作用也应看到理学的完备需要一个广阔的知识基础。融会释老儒是理学展的需要。

    朱熹18岁建州乡贡高中。次年礼部试赐同进士出身。22岁入1《朱子语类》卷1o4《自论为学工夫》。

    2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之1上。

    1《朱子语类》卷1o4。

    都铨试授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赴同安任途中拜见李侗。李侗强调“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但初次相见李侗强调儒佛区别的观点没有被朱熹接受。绍兴二十六年秩满。二十八年差监潭州南岳庙。

    绍兴二十八年正月朱熹徒步走了一百多里再次见李侗。绍兴三十年冬朱熹又一次见李侗。绍兴三十二年迎谒李侗于建安。数见李侗经过指点与自己的探索朱熹终于体会出李侗思想的意义从而完成“逃禅归儒”的转变。朱熹说:“某少时未有知亦曾学禅只李先生极言其不是。后来考究却是这边味长。这边长得一寸那边便缩了一寸。”2李侗称赞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3。朱熹因李侗而得二程理学的正传而二程理学也因朱熹的展而臻于完备。

    朱熹中举后在同安任内主县学开始了讲学活动。

    集理学之大成从朱熹一生的学术生涯上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一、从隆兴元年(1163)到淳熙四年(1177)即34岁到48岁是朱熹学术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他一方面继续辟佛一方面系统编辑理学家的言论、文字把理学精神糅进儒家的经籍基本完成《四书》的纂修。

    宋孝宗即位诏求直言朱熹即上封事要求熟讲帝王之学早定修攘之计。隆兴元年(1163)复召入对奏事垂拱殿除武学博士。此前在绍兴二十九年(1159)朱熹编《上蔡语录》。隆兴元年编成《延平答问》写出《论语要义》编《论语训蒙口义》。乾道八年(1172)作《语孟精义》;再刻时改名《语孟要义》;后又改为《语孟集义》。隆兴二年(1164)有《困学恐闻编》。

    孝宗乾道元年(1165)朱熹请祠差监南岳庙。乾道年间编写的有《程氏遗书》、《程氏外书》;《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及《西铭解义》等。乾道八年编成《资治通鉴纲目》59卷。这是朱熹要使史学“会归理之纯粹”的工程。朱熹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名。汉丞相(诸葛)亮出师讨贼而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1他认为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存在两个方面的缺憾一是没有以天理的教条对历史进行褒贬评论。二是编排形式上由于眉目不清而难以检寻。他以纲目体改编《资治通鉴》使“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监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是则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然有感于斯”。同年又完成《八朝名臣言行录》的编纂。

    乾道九年(1173)编写成《伊洛渊源录》一书。这是一部学术史著作。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共同编《近思录》。淳熙四年(1177)

    完成的作品有《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论语或问》、《孟子或问》;又序定《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这是朱熹理学体系初步建立的标志。2《朱子语类》卷1o4。

    3《李延平集》卷1。

    1《朱文公文集》卷22《贴黄》。

    朱熹同吕祖谦以及湖湘学派的张栻及6九渊商榷、辩论;特别是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朱熹与6九渊辩论对促进朱子理学体系的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淳熙五年(1178)至绍熙五年(1194)朱熹49岁至65岁为进一步展时期。朱熹的主要活动是通过讲学和同其他学派的辩论扩大朱学学派的势力与学术影响。另一个方面是继续使学术的各个方面理学化。对“四书”及其他儒家经籍以理学的教条重新解说构建出理学的体系。

    朱熹一向重视教育和亲自讲学。早在同安任上他主县学“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1。乾道六年丁母忧期间于建阳建寒泉精舍有蔡元定等执弟子礼来从学。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次年于任上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为诸生讲《中庸章句章或问》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

    淳熙八年(1181)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后由于浙东生饥荒改为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于任上“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厘革弊政颇有成效。因弹劾有劣迹的唐仲友由此得罪辅臣王淮。朱熹请祠。淳熙十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武夷五曲建武夷精舍。武夷讲学时期是朱学展至关重要的时期。福建、浙江、江西及皖南等地士子纷纷前来就学。朱学得以大规模地传播。

    朱熹一生的学术活动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即同其他学派争辩他确实想通过辩论以排斥其他学派。在武夷精舍讲“正心诚意”时赋诗明志:“明年定对白虎殿更诵《大学》《中庸》篇。”1他期望在一代人君的支持下使朱学成为钦定的一统学术但在他生前却没有这样的好运。

    吕祖谦去世后各个学派也展开更为激烈的争辩形成“议论蜂起”的局面。朱熹也全面开展对其他学派的斗争。湖湘学派主帅张栻倒向朱学乱了自家阵营。吕学一部分门人投入到朱熹门下。6学还是一大宗但6子寿向朱熹表示悔意。所以朱熹接着把论辩的矛头主要对着“浙学”。

    吕祖谦病逝于婺州朱熹对交游甚密老友的学术责难并没有减轻进而对吕祖谦之弟吕祖俭大张挞伐说:“伯恭无恙时爱说史学身为后生辈糊涂说出一般恶口家议论贱王尊霸谋利计功更不可听。”“婺州自伯恭死后百怪都出。”说金华派“全然不是孔孟规模却做管、商见识”2。骂永嘉学派“卑污”永嘉学者“它自知定学做孔子不得了才见个小家活子便悦而趋之。譬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见个小土堆子便上去只是小”3。朱熹与永康派陈亮展开了王霸义利之争。早在淳熙九年陈亮访朱熹朱熹就批评了陈亮。从淳熙十一年(甲辰年)到十三年(丙午年)双方书函往返关于王霸义利问题展开大争论表达对道德功利的看法反映出各自的历史观点。这在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

    朱熹知道自己的批评过分“刻画太精”但在学理的是非上是不会放过的“若孟子之辟杨墨也只得恁地辟”。于诸家中对陈亮的学说攻击尤力但效果不大朱熹说:“陈同父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1《宋史》卷429《朱熹传》。

    1《朱文公文集》卷4《读通鉴纪事本末》。

    2《朱文公文集》卷35《答刘子澄》。

    3《朱子语类》卷123。


………………………………

41

    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又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1把浙学作为主要靶子来批判甚至把浙学放在禅学之上来攻击可以看出朱熹思想实质。

    此外还继续与6九渊辩“太极”、“无极”诸问题等。

    在这一阶段朱熹写成《易学启蒙》、《周易本义》;修订刊刻《诗集传》。特别是在淳熙十六年(1189)序定《四书集注》次年刊刻于漳州这标志着朱学思想体系的成熟。

    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58岁除江南西路提提点刑狱公事。

    淳熙十五年朱熹上封事奏事延和殿说今日之“大本”在正皇帝之心。天下有“急务”者六:即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次日除主管太一宫兼崇政殿说书朱熹力辞除秘阁修撰奉外祠。

    淳熙十六年(1189)八月朱熹除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以疾辞十一月除知漳州。次年即光宗绍熙元年(119o)至漳州。在漳州任上奏除无名之赋7oo万减经总制钱4oo万。他欲方量土地行经界法为土豪及在朝权势者所沮。后以子丧请祠。绍熙四年(1193)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绍熙五年四月去长沙上任。在任数月用镇压安抚手段平息少数民族起义。重建岳麓书院明教化四方学者毕至。在抑豪民严武备诸多方面有政绩。三、从宁宗庆元元年(1195)至六年(12oo)朱熹去世朱学进一步完善同时朱学内又孕育嬗变的因素。

    宁宗即位除朱熹焕章阁待制、侍讲。但朱熹在朝不过46日即被排挤出朝。朱熹回建阳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继续他的讲学与著述事业。

    庆元二年韩侂胄禁理学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庆元党禁立《伪学逆党籍)籍“伪学”赵汝愚、朱熹、吕祖泰、蔡元定等59人。朱熹的门人“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朱)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谴生徒者笑而不答”1。在学术上他写成《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韩文考异》以及《周易参同契考异》;修改整理《资治通鉴纲目》等。所有这些都标志朱熹学术进一步深化但朱学在文献学上注意训诂章句以及博采的特点也显示出来了。

    庆元六年(12oo)三月初九这位一代学术大师在凄凉中辞世。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尽管朝中禁道学很严厉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