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够鞔缶俳傅慕鹁J挛猸U又兼领陕西、河东招讨使因病回兴州由于形势严峻只得再次扶病上仙人关指挥抗金战争吴璘部将们先后攻占陇州(今甘肃陇县)、洮州(今临潭)、兰州、原州(今临泾)等大片地区吴璘也数次亲临前线督战。南宋东西两线依靠年老有病的刘锜和吴璘指挥作战。同年十二月“诏吴璘班师(吴璘)知朝论主和于是弃德顺军仓卒引退金乘其后正兵三万得还者璘仅七千人偏裨将佐所存无几”3。

    乾道元年(1165)五月吴璘升太傅封新安郡王仍任四川宣抚使改为判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次年八月又改为判兴州。乾道三年(1167)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9建炎三年十一月。

    1王曮:《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琬琰集删存》卷1。2《宋史》卷366《吴璘传》。

    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oo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

    四月再任光元府知府兼利州路安抚使。五月吴璘病死终年66岁追封信王谥武顺。

    吴挺吴挺(1138—1193)字仲烈吴璘子随父从军。绍兴二十八年正月时任兴州驻札御前中军第一正将的吴挺在宋高宗召见后升任“两浙东路兵马都监兼御前祗应”1留在都“行在所”临安任职。绍兴二十九年回川任添差利州路兵马钤辖次年任利州东路兴元府御前诸军前军同统制后改任利州西路兴州御前诸军前军统制兼主管中军军马。在绍兴三十一年的抗金战争中参与收复西北三路的战斗后任兴州御前诸军中军统制、熙河路经略安抚使。

    孝宗乾道中吴挺又回到都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乾道八年出任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

    自吴玠、吴璘先后统率蜀兵达二十多年之久绍兴末吴璘病重时有人多次提出将吴璘之子、鄂州诸军都统制吴拱调回四川接替吴璘由于许多人反对四川军权形成吴氏世袭的状况而没有回四川任职。淳熙元年(1178)吴挺建节领定江军节度使并出任兴州诸军都统制2吴氏重又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权。淳熙五年兼任利州西路安抚使、兴州知州。

    光宗绍熙四年(1193)春久病的吴挺请求致仕但是以太尉致仕的诏书还未到达即已病死终年56岁后谥武穆。

    吴曦吴曦(1162—12o7)吴挺子。淳熙五年随父吴挺到都临安后被留在都任职;淳熙十二年(1186)作为副使随章森出使金朝。绍熙四年吴挺死时吴曦正在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任上。庆元元年(1195)元月升任建康都统制后任殿前都指挥使庆元六年春建节领昭信军节度使又升太尉。

    南宋皇帝对吴氏世握兵权存有戒心:“吴氏世职西陲威行四蜀列圣皆留其子孙于中朝所以为虑者甚远。”而吴璘之子吴挺、孙吴曦也都是日夜思念返回四川重掌兵权吴挺是在宋孝宗准备攻金的思想指导下才被放回川任兴州都统制。当吴曦“久蓄归蜀之志朝廷不许”之时1适“会韩侂胄谋开边”收复失地以建立不世功勋吴曦“因附侂胄求还蜀”2。嘉泰元年(12o1)七月也是在南宋准备攻金的背景下吴曦被任命为兴州都统制兼兴州知州。

    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o6)三月程松任四川宣抚使置司兴元府吴曦任四川宣抚副使置司河池;四月吴曦又兼陕西河东招抚使。南宋攻金战争已非正式开始吴曦也派兵进攻金秦州地区;五月南宋正式宣布进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9绍兴二十八年正月丙戌。

    2《宋史》卷316《吴挺传》。

    1《两朝纲目备要》卷7。

    2《宋史》卷475《吴曦传》。

    攻金朝。金章宗面对南宋的全面进攻决定争取吴曦降金蜀汉路安抚使、都大提举兵马事完颜纲在行军途中接到金章宗招降吴曦的诏书遂至吴氏祖居地水洛城(今庄琅)“访得曦族人端署为水洛城巡检使遣持诏间行谕曦”招降诏书中向吴曦明确表示:“若按兵闭境不为异同使我师并力巢穴而无西顾之虞则全蜀之地卿所素有当加封册一依皇统册(赵)构故事(指绍兴和议)。更能顺流东下助为掎角则旌麾所指尽以相付”“曦得诏意动”。同年十一月宋军几乎全线溃败;十二月吴曦降金据兴州自称蜀王金封吴曦为蜀国王金章宗对诱降吴曦成功十分得意自称“吴曦之降朕所经略”1。次年二月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等冲入伪王宫杀死吴曦。吴曦终年46岁。

    1《金史》卷98《完颜纲传》。关于吴曦降金问题《宋史》等多记载吴曦早有预谋《两朝纲目备要》卷9记载在宋下诏攻金前开禧二年四月吴曦已遣使前往金朝求封蜀王欠确当以《金史》记载为准。

    第五十二章宋孝宗虞允文第一节宋孝宗孝宗之立后周显德七年(96o)正月赵匡胤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但在开宝九年(976)十月为其二弟赵光义所杀帝位从此传入宋太宗后裔一系。北宋为金所灭赵构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但仍在金军的追击下狼狈逃窜几无宁日。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军奔袭扬州(今属江苏)宋高宗突受惊恐从此丧失生育能力再未生一男半女。同年七月独子赵旉又病死。南宋朝野认为是太祖的帝位为太宗所夺太祖子孙“仅同民庶”所以“艺祖(太祖)在上莫肯顾歆”以致北宋为金所灭南宋政权也朝不保夕应选太祖后裔为嗣子继承帝位南宋才能稳固。1高宗后于绍兴二年(1132)选了宋太祖后裔赵伯琮、赵伯浩养于宫中五月间又选定赵伯琮由婕妤张氏抚养但并未确认为皇子实际上仍期望自己生子。赵伯琮(1127—1194)即赵眘是宋太祖七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裔。父赵子偁舍试合格时任嘉兴县丞母张氏。绍兴三年二月赵伯琮赐名瑗初除和州防御使。但宋高宗得宠的才人吴氏(后封皇后)也请育一子。于是在绍兴四年五月又选了一个年已5岁的宋太祖后裔赵伯玖由吴才人抚养引起了大臣们的不安。次年五月宋高宗以“朕年二十九未有子”不肯封赵瑗为王只是依皇子例进授赵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仍不确认为皇子1。绍兴六年正月赵伯玖赐名璩初除也是和州防御使因而中外议论纷纷。绍兴八年八月宋高宗以御笔想封赵璩为国公、节度使使其名位与赵瑗相等遭到左相赵鼎和执政王庶、刘大中等的反对而暂时作罢但赵鼎、王庶、刘大中随后被罢宰执而出任地方官。在秦桧独相后的绍兴九年三月赵璩终于被进为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地位和礼遇又与赵瑗相等。在这场赵瑗、赵璩争夺皇子地位的斗争中岳飞也参与其间据说他还见过赵瑗说过“中兴基本其在是乎。”并向宋高宗秘密奏请立赵瑗为皇子宋高宗却对岳飞说:“卿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这也是岳飞后来被处死的原因之一2。

    绍兴十二年二月养育赵瑗的张氏死赵瑗也归吴氏抚养。吴氏与张氏争宠与争着抚养未来皇子的斗争虽因张氏之死而结束赵瑗也随后进为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但还是不立为皇子。相反地绍兴十五年二月赵璩也进为检校少保、封恩平郡王。两人礼遇仍然相同号称东、西府直到绍兴三十年二月赵瑗被收养已3o年宋高宗对自己生子也已失去信心。在金宋战争迫在眉睫的形势下普安郡王赵瑗被赐名玮字元瑰进为宁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又进封为建王终于确立了皇子的地位赵璩随后也明确为皇侄。

    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军渡淮南犯两淮很快失守。十一月的“采石之1《宋史》卷33《孝宗纪》一。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9绍兴五年五月辛巳;参见《宋史》卷243《(高宗)吴皇后传》。2《鄂国金佗稡编》(王曾瑜校注本)卷21《建储辨》。

    战”宋军粉碎了金军渡江的企图金帝完颜亮后也被部下杀死于扬州。南宋军民抗金呼声高涨认为终归于和的宋高宗急于禅位想将处理抗金还是求和的责任推给皇子赵玮并想立即禅位在臣下提出只有先立赵玮为太子然后再禅位为宜。于是绍兴三十二年(1362)五月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眘、字元永。六月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吴皇后为太上皇后南宋帝位从此归属于宋太祖的后裔。

    隆兴北伐与和议宋孝宗即位后七月任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又命副相汪沏视师湖北、京西四川宣抚使吴璘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又为岳飞平反昭雪。战争也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互有胜负。隆兴元年(1163)三月金朝索取被南宋占有绍兴和议以外的地区及贡赋南宋则提出重划疆界与地位平等的要求遭到拒绝。四月孝宗召见已任枢密使兼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的张浚商议出师北伐。五月宋将李显忠先后攻占灵璧、虹县又与邵宏渊攻占宿州。金左副元帅纥不烈志宁反攻宿州宋主帅李显忠率部血战而副帅邵宏渊按兵不动邵宏渊子又率部南逃。李显忠不得已乘夜撤军南归金军也因伤亡过重而未追击宋军移师守淮。宿州治符离县故此战史称“符离之战”。宋军战败后求和派势力抬头奸相秦桧的党羽汤思退出任右相又升任左相张浚虽升任右相但汤思退在宋金和战问题上竟然要宋孝宗“奏禀上皇而后从事”尽管宋孝宗气愤地指出:“今日敌势非秦桧时卿议论秦桧不若。”汤思退虽然也于隆兴二年十一月被罢相且不久死于贬途中但宋孝宗终于屈服“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于十二月以“正皇帝之称为叔侄之国岁币减十万之数地界如绍兴之时”1不再称臣岁贡也改称岁币订立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注意展经济和文化展经济先在于减轻人民负担。宋孝宗不仅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注意实效。例如南宋初年以来经常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称为“预催”。夏税虽然规定是八月半纳毕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都临安。到宋孝宗时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户部各地必须三、四月就要征收而此时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成熟虽然多次下诏禁止但户部并不执行。因为每年四、五月间指靠预催到的61万贯折帛钱供开支使用若不预催“恐至期缺误”。淳熙四年(1177)孝宗得知后就说:“既是违法病民朝廷须别作措置安可置而不问。”于是参知政事龚茂良提出将户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o万贯钱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户部自无缺用可以禁止预催之弊”。宋孝宗随即下诏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违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在宋孝宗亲自干涉下终于得到解决至少在宋孝宗时期因而“民力少宽”1。又如地方官常以“羡余”名义进奉钱财希望得到皇帝的恩宠宋孝宗在乾道五年(1169)时就指出:“今1《宋史·孝宗纪》一《宋史》卷371《汤思退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2o《癸未甲申和战本末》。1《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5缺字据《文献通考》卷5添补。

    日财赋安得有余”并且表明不接受地方官进献的“羡余”。但到淳熙五年绍兴知府张津又将“本府支用剩钱四十万贯”作为羡余进献宋孝宗诏令将此钱即作为“代纳今年和买、身丁(税钱)之半”如有的人户今年已纳则折算成明年应纳税钱之数宋孝宗以之“警厉臣工风动中外”2规劝官员为民多办实事。

    宋孝宗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勉农桑尽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为旱备”3而且注重水利的实效。如在淳熙二年(1175)时指出:“昨委诸路兴修水利以备旱干今岁灾伤乃不见有灌溉之利若非当来修筑灭裂即是元申失实”并对江东路失职官员给予降官以示惩罚。孝宗时“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否则罚亦必行是以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4虽不无夸张但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行纸币(会子)还是高宗末绍兴三十年(116o)

    的事。此前的纸币(交子)是四川地方行用于四川地区。会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纸印制的也称楮币或只称楮。宋孝宗即位之初的隆兴元年(1163)即下诏将会子加盖“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户部行的纸币增加其权威性以促进其流通。宋孝宗对会子十分关心。“楮(会子)未至于滞(指民众不信任而难于流通)也而已虑其滞隆兴元年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行的准备基金)以给之;楮未至于轻(指贬值)也而已虑其轻淳熙二年多出金银以收之;楮未至多(指行量过多)也而已虑其多淳熙三年更不增见(现)在之数。故赵雄谓圣虑深远不复增印民间艰得自然贵重而楮币通矣。”1即是对宋孝宗纸币政策的评价。由于政策恰当保持了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展也是宋孝宗时社会经济繁荣兴盛的反映。

    宋孝宗一改北宋后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