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微嫌其格物之未精。”
元祐九年(1o94)四月宋哲宗亲政改元绍圣表示要绍述新政。绍圣年间一反元祐年间所为司马光虽已离开人世也逃不脱受惩罚被夺谥、追贬。甚至有人主张毁《资治通鉴》板。宋徽宗崇宁元年(11o2)蔡京擅政。九月将司马光等12o人的名字刻石立为“元祐奸党碑”。崇宁三年(11o4)又扩大为3o9人入碑籍者皆受迫害。两宋政坛上风波迭起司马光受到牵连。论政见司马光是守旧型的历史人物但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关于边事方面的意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著作甚丰后人编为《温国文正公文集》。
第二节吕公著重臣家世吕公著(1o18—1o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出身仕宦世家。先祖吕龟图在仁宗朝为翰林学士后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从祖吕蒙正(944—1o11)历事真宗、仁宗朝宰辅三次拜相。祖父吕蒙亨有政声官至大理寺丞。1父亲吕夷简(979—1o44)字坦夫。真宗朝知滨州任上在宽民力、展农业诸方面有政绩。仁宗朝拜相在稳定统治方面的所作所为值得称道。“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他与另一位相臣张士逊皆以“儒学起家列位辅弼。仁宗之世天下承平因时制宜济以宽猛相臣预有力焉”。兄弟公绰、公弼、公孺等皆为朝中要臣。吕公弼(1oo7—1o73)英宗朝拜为枢密副使神宗朝拜枢密使。吕公著出生在一个有影响的仕宦世家“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1。
吕公著自幼受到传统的教育他酷爱读书以至废寝忘食。父亲吕夷简1参见《宋史》卷265《吕蒙正传》。
1参见《宋史》卷311《吕夷简传》。
目睹儿子如此好学感慨地说:“他日必为公辅。”2他以恩荫补奉礼郎庆历年间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后为颍州通判时欧阳修知颍州很器重比他小11岁的吕公著结为讲学之友。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吕公著两人为谏官称公著是夷简之子“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又说吕公著“心乐闲退淡于世事然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3。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主问及中国有学行之士欧阳修第一个提到的是吕公著。这件事可以考定当在至和二年至嘉祐元年。仁宗对吕公著的恬退精神很是称赞吕公著先是除崇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后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嘉祐八年(1o63)仁宗去世英宗继位。吕公著于迩英阁为英宗讲《论语》论说君王要“返身修德”4。吕公著善于讲经议论言简意赅。后来司马光回忆说:“每闻晦叔讲便觉己语为烦。”
涑水同调《宋元学案》把吕公著看作是庐陵(欧阳修)的讲友又是涑水(司马光)的同调在整体上把握住了吕公著的特点。
英宗即位后吕公著为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在政治上与司马光相为呼应。英宗要追崇生父濮王吕公著与司马光、吕晦等观点不同于欧阳修以为不能对濮王称亲称皇考。英宗没有接受这一主张且颁讳于天下。吕晦因不合皇帝的心愿被赶出朝廷。吕公著很生气要求朝廷追回吕晦但没有被英宗接受。吕公著一气之下称自己有病要求补地方官英宗不同意。吕公著在家百余日不赴朝英宗知道他的“劲直”秉性派人去说服也没有效果。最后还是其兄吕公弼劝解才就职。过了几个月吕公著还是乞外补英宗只好同意让他出知蔡州。
神宗即位时召吕公著知通进银台司。吕公著封还皇帝的制命。吕公著认为神宗直接将诏书付阁门制命不经过门下省使得门下失去封驳之职。这实际上是对神宗的作法表示不满。“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熙宁初吕公著知开封府。夏秋时节淫雨成灾京师地震。吕公著借机进言说人君遇到灾年要引起警戒只有上下至诚才可消除灾害变异。作为人君不能偏听独断不以先入之语为主如此才可远佞人不为邪说所乱。当时王安石变法进入高潮朝中一些守旧臣僚指变法人士为小人、佞人。吕公著所言当有其用意。
熙宁二年(1o6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吕公著竭力反对。他指出:自古有为之君都不能失去人心以求治;以威胁或言辞欺骗的办法是不能够得到人心的。“昔日所谓贤者今皆以此举为非而生议者一切诋为流俗浮论岂昔者皆贤而今皆不肖乎?”神宗要用变法人士吕惠卿为御史吕公著说:“惠卿固有才然奸邪不可用。”这些话与司马光言词如出一辙。为此王安石很愤怒贬吕公著出知颍州提举崇福宫。
熙宁八年(1o75)彗星见朝廷求直言。吕公著上疏要神宗注意舆论。起知河阳召还迁翰林学士承旨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他直言要神2《宋史》卷336《吕公著传》。
3《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14《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
4《续资治通鉴》卷61。
宗能屈己从谏。元丰五年(1o82)吕公著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神宗立太子对辅臣说要以吕公著、司马光为师傅。
元丰八年(1o85)三月神宗病卒年仅1o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哲宗。
皇太后高氏听政守旧派再度执政。高太后遣使迎吕公著回朝。吕公著立即上十事疏认为人君即位要修德以安百姓修德最要紧的也是先要办的是“学”。有十件事最为重要这十件事是:畏天、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省刑、去奢、无逸。
元祐元年(1o86)吕公著拜尚书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为宰相辅佐哲宗一时尽废新法。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继续采用司马光的做法并在科举上要求经义参用古今诸儒之说不得专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取士也不得出题涉及佛老内容不得以申、韩和佛学为学;复贤良方正科。
吕公著与司马光对于新法具体内容看法也有一些差别。吕公著对保甲法有保留认为“止就冬月农隙教习仍委本路监司提按既不至妨农害民则众庶稍得安业”。对此司马光有非议说:“公著所论与臣言正相符合。惟保甲一事既知其为害于民无益于国家当一切废罢更安用教习?”1元祐三年(1o88)吕公著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在整个宋代历史上享此殊荣的只有四人吕公著与他父亲吕夷简就占了两位。次年二月吕公著去世。哲宗亲临赐奠赠太师、申国公谥正献。同司马光一样吕公著死后也受到政坛风波的影响。哲宗亲政绍圣初吕公著被削谥、毁碑;徽宗朝蔡京擅政吕公著被列入“元祐奸党碑”。绍兴初悉还所赠谥号。开启吕学在宋代学术史上吕公著有一定的地位。全祖望说:“庆历以后尚有诸魁儒焉。于学统或未豫而未尝不于学术有功者范蜀公、吕申公、韩持国一辈也。”特别是他开启了吕学端绪。吕公著一门登在《宋元学案》者有七世17人。清人王梓材作了分析:吕公著之子希哲、希纯为安定(胡瑗)门人而希哲自为《荥阳学案》。荥阳(吕希哲)子切问亦见《学案》;又和问、广问及从子稽中、坚中、弸中别见《和靖(尹焞)学案》。荥阳(希哲)孙本中及从子大器、大伦、大猷、大同为《紫微学案》。紫微(本中)之从孙祖谦、祖俭、祖泰又别为《东莱学案》。共17人凡七世。1从吕公著到吕祖谦只是六世另外登学案者也远不只是王梓材所说的17人。公著的次子吕希绩即在《学案》中。如果要说七世当从夷简算起因为夷简也是“以儒学起家”的。
吕氏家族在北宋政坛具有显赫的地位“宋兴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者四人而先生与文靖(吕夷简)居其二”2。这对吕学形成、展是有利的。吕公著任哲宗朝宰相时使长子吕希哲遍交当世学者。
吕公著重视教育他在颍州时欧阳修为知州事焦千之客寓欧阳修处吕公著招请焦氏为诸子之师。这个家族中内有吕公著夫妇督导外有焦千1《续资治通鉴》卷78。
1《宋元学案》卷19《范吕诸儒学案》。
2《宋元学案》卷19《范吕诸儒学案》。
之等人的严格教育。他还多方聘请名师吕氏家教促成吕学学风的形成。清人黄百家说:“吕氏家教近石氏故谨厚性成。又能网罗天下贤豪长者以为师友耳濡目染一洗膏粱之秽浊惜其晚年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斟酌浅深而融通之”。全祖望评论希哲学说说:荥阳(吕希哲)少年不名一师。初学于焦千之庐陵之再传也。已而学于安定(胡瑗)学于泰山(孙复)学于康节(邵雍)亦尝学于王介甫(王安石)而归宿于程氏(程颐)。集益之功至广且大。然晚年又学佛则申公家学未醇之害也。要之荥阳之可以为后世师者终得力于儒。15oooo528_1553_o吕学就在这样氛围中一代一代传续下来。吕学的基本特点是“不名一师”的学风、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和重文献之传的传统。但吕学中儒佛夹杂也成了理学家批评的话题。朱熹指出:“吕家之学大率在于儒禅之间。”2吕学至南宋吕祖谦而扬光大其流风所及直至明清。
2《朱子语类》卷132《本朝六·中兴至今人物》。
第三十九章沈括第一节生平沈括(1o31—1o95)1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沈周(978—1o51)字望之大中祥符八年(1o15)进士历任汉阳(今属湖北)掾高邮(今属江苏)从事大理丞监苏州酒务知简州平泉(今四川简阳)苏州通判知润州(今江苏镇江)知泉州(今属福建)开封府判江南东路按察使知明州(今浙江宁波)等职。母许氏出身于苏州一个注重武略的书香门第为北宋著名军事战略家许洞的幼妹知书达礼通晓文墨对沈括的一生和事业都有重大影响。沈括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宦游四方见识各地人情物理大大开阔了眼界。
皇祐三年(1o51)十一月沈周在杭州去世。至和元年(1o54)沈括父丧服满以父荫授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此后十多年辗转四方担任地方低级官吏。虽然职位低微事务繁杂但沈括兢兢业业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政绩。在沭阳主簿任上他先采用安抚措施平息了一场县民抗官的斗争。接着着手整治该县长年失修的水利工程使危害多年的沭水得到治理得良田七千顷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展。继沭阳治沭后嘉祐六年(1o61)他任宣州宁国县(今属安徽)令通过实地调查力驳众议动用八县1。4万名民夫费时8o天重建万春圩垦辟良田127o顷使数县受益。
嘉祐八年(1o63)沈括进士及第除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o66)沈括入京城任馆阁校勘编校昭文馆书籍删定三司条例。因馆职清闲故沈括有较充裕的时间深入研究天文和历算为日后从事历算仪象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熙宁五年(1o72)时任太子中允、检正刑房公事的沈括又被任命为兼提举司天监主持司天监的工作。在此期间他采取多项措施对司天监进行整顿和改革。先是整顿机构罢免六个庸官招募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充实机构提高人员的素质;其次是任用卫朴编修新历于熙宁八年(1o75)修成《奉元历》;第三针对原司天监的观测仪器破败不堪难敷应用在对天文仪器作了系统的研究后沈括写出《浑仪》、《浮漏》、《景表》三篇论文建议制造更精确的浑仪、浮漏、圭表等。在得到允准后即着手研制于熙宁七年(1o74)完成新仪的制造。因制新仪之功沈括被升迁为右正言、司天秋官正。
沈括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时的宋朝外有辽、西夏的侵逼内为冗官、冗兵、冗费所困财政危机深重内外交困矛盾激化统治不稳。为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实现富国强兵。继范仲淹等人动“庆历新政”失败后王安石又再次倡导变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史载:“朝廷新政规划巨细括莫不预。”1同时还参加了一系列推行新法的重要活动多次出京前往各地视察。熙宁五1关于沈括的生卒年代学术界有五说。此处采用胡道静的说法。见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下册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99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3。
年(1o72)沈括奉命治汴。汴河水利是王安石变法的农田水利法中一个重点工程自熙宁二年(1o69)开工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屡遭守旧派的攻击。沈括通过考察从治汴的历史和现状出说明了治汴工程的必要性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变法。熙宁六年(1o73)六月沈括奉命出访两浙相度两浙农田水利、差役诸使兼察访。七年(1o74)八月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察访使兼提举该路保甲主要任务是视察和整顿边防。他向朝廷就兴修防御设施、推行保甲法等问题提出31项建议。同年九月受命兼管新政的重要机构——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