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在他以天章阁待制职名任知谏院时弹劾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2包拯的严于律己廉洁著称也是十分突出的。23岁时包拯受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声名大盛家乡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请他赴宴叙谈一位李姓同学欣然欲往而包拯却严肃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3可见他为官前即确立了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端州以产砚著名端砚历来是文人士大夫寻觅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时不仅革除了诸前任在“贡砚”数额之外加征数十倍以饱私囊和贿赂权贵的流弊而且任满离去时“不持一砚归”。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时在包拯及其子孙墓中仅现一方普通砚台而无端砚也足证史载之确。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还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后代。为使子孙永志其教诲包拯订立了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还将《家训》镌刻于石碑竖立于堂屋东壁以昭示后人。包拯长子包绶、次子包绶、孙包永年皆居官清廉颇获世人好评实与包拯的孜孜教诲有关。《宋史·包拯传》记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1。同以强直敢言著称的吴奎在所作《包公墓志铭》中称:“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并盛赞包拯“竭力于亲尽瘁于君。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自始及终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洁与淮水而悠长。”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183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1《宋史》卷61《五行志·水》。
2《宋史》卷316《包拯传》。
3《朱子语类》卷129《本朝三》。
1吴奎:《包公墓志铭》。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第三十三章狄青郭逵第一节狄青狄青(1oo9—1o57)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父亲狄普为一农家子。狄青自幼习武善骑射。25岁那年为征赋税事与村中人生争执他愤而来到京城应募在拱圣营入伍。由于他身材魁梧又有武艺很快从骑御马直选为骑御散值。不久因偶触军法被判死刑幸而知河南府范雍惊其体貌极力营救得以面部刺字而免死。
宋仁宗宝元初(1o38)西夏元昊不断骚扰宋沿边州郡而沿边将帅又多为元昊所败。狄青就是在这时应诏从边先后在军中任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挥使。前后四年在大里、清化、榆林、归娘岭东女之崖、木匮山、浑州川、白草、南安、安远等地大小25战计中流矢8次。狄青在战斗中能身先士卒受伤后仍顽强杀敌。有一次他受伤后临阵披戴铜面具继续战斗所向披靡。几年来■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一一被他所收服。他还修了桥子谷城以及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是军事要地对保卫宋朝沿边州郡具有重要作用。
狄青的才略深得经略判官尹洙的赏识并以良将之材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范仲淹一见惊为奇才特地送给狄青一部《春秋左氏传》勉励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1由此狄青遂折节读书研究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弄得十分精通因而更知名了。狄青以战功累迁西上閤门副使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等。
庆历元年(1o41)元昊派兵攻打渭州逼近怀远城行营总管任福领兵迎战桑怿为前锋中西夏军埋伏于好水川西的羊牧隆城附近被打得大败任福、桑怿皆战死。庆历二年(1o42)西夏军再次进军定川宋军大败总管葛怀敏战死西夏军队直抵渭州城下。这时仁宗急调狄青前去应战狄青到达前线乘对方不备短兵相接一举把西夏军打得大败。这时由于西夏正逢旱灾财力不济又加之连年战争死伤极多元昊已无力攻宋只好息兵。狄青以军功从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移真定路副都总管。不久迁侍卫亲军、步军、马军殿前都虞候历惠州团练使、眉州防御使、保大军节度观察留后迁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遂领彰化军节度使又知延州不久召为枢密副使加检校司空。
皇祐四年(1o52)南方广源州侬智高起兵反宋攻陷邕州、横州。由于州府地方毫无防备侬智高很快占领了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八州并继续包围广州东南大骇。这时朝廷深为忧虑宰相庞籍推荐狄青。狄青也慨然上表请行。于是狄青除宣抚荆湖南北路还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岭南诸军皆受狄青节制。当狄青向广南进军之际广西钤辖陈曙偕同殿直袁用提步兵8ooo人盲目袭击侬智高结果大败于昆仑关。狄青集将佐于幕前说:“令之不齐所以致败”1。决定将陈曙、袁用等军校32人斩之以整肃军纪。
皇祐五年(1o53)春正月狄青率军夜度昆仑关袭击侬智高。侬智高1《宋史》卷29o《狄青传》。
1《宋史纪事本末》卷31《侬智高》。
的据点在昆仑关下的归仁铺。狄青表面上休整军队暗中则自将前军孙沔将次军余靖殿后以一昼夜到达昆仑关。次日黎明交战再次大败侬智高。侬智高由合江口败走大理广南基本平定。在宋军入城收拾战场时现有一具尸体穿着金龙衣众以为此尸就是侬智高可以上奏请功。狄青却拒绝这样做说:“安知其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2这种不虚美、不贪功反映了他的务实精神。后来查明侬智高果然逃到了大理。两年之后大理国杀侬智高由余靖函其级送至京师。狄青以平定广南之战功拜为枢密使。
狄青在枢密使任上四年。至和三年(1o56)受谣言中伤罢为护国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嘉祐二年(1o57)三月狄青病死终年48岁。死后赠中书令谥武襄。
第二节郭逵郭逵(1o22—1o88)字仲通祖籍钜鹿(今属河北)。宋初其先人徙居京师后卜葬洛阳遂定居。父郭斌。郭逵以父荫补北班殿侍。宝元、康定年间西夏元昊扰宋朝沿边州郡郭逵兄郭遵为延州西路都巡检使被西夏兵杀死宋廷优恤录郭逵为三班奉职。时范仲淹正任陕西都部署郭逵即隶其麾下待他如子侄一般。
郭逵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很有战略眼光为众佩服。当时有这样两件事反映了郭逵的才智。一是军中议论攻西夏取灵武。郭逵表示反对他说:“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1结果出师不久泾原任福全军覆没。众佩服郭逵有先见之明。二是对将领葛怀敏的看法。郭逵认为他“喜功徼幸徒勇无谋”故“他日必败朝廷事”2。不久葛怀敏果然兵败身死。由此郭逵被众誉为知兵者。后调任真定兵马监押平保州兵变。
郭逵办事极为精细认真。庞籍镇河东时以郭逵权知忻州。这时契丹来使请求割取天池庙地。庞籍久不能决于是委托给郭逵处理。郭逵查阅有关文书档案现有一通太平兴国年间契丹写给天池县的信提到:“遥祀天池庙有应以属南朝地未敢擅修。”3据此向契丹使者出示信件表示拒绝使契丹无法再争大为折服。
嘉祐初年湖北溪蛮彭仕羲反宋郭逵加带御器械为荆湖北路兵马钤辖兼为澧州知州。郭逵先抓获了彭仕羲的亲信安置在自己身边为小史并向他了解那里的山川地形和防务虚实。嘉祐三年(1o58)即以小史为向导进兵围剿连破罗城峒及贺府等二十多处险隘攻拔新州乘夜向彭仕羲的根据点桃花州挺进。彭仕羲弃城逃跑余部皆降。郭逵以战功迁为礼宾使徙荆湖南路兵马钤辖、邵州知州。累迁容州观察使、泾原路副都部署。
治平二年(1o65)郭逵以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出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宋神宗即位后迁静难军留后改宣徽南院使判郓州又改镇鄜州。这时生了一件事朝廷拿不定主意。边将种谔接受了西夏嵬名山的2《宋史纪事本末》卷31《侬智高》。
1《宋史》卷29o《郭逵传》。
2《宋史》卷29o《郭逵传》。
3《范太史集》卷4o《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
投降并攻取了绥州但西夏人却杀死了宋朝官员杨定。朝廷舆论认为应该放弃绥州皇帝甚至下诏要焚烧后放弃绥州。郭逵坚定地认为绥州不能烧也不能放弃而应当坚守用以安置嵬名山举族而归降的1。3万人。因此郭逵果断地隐匿了诏书。不久西夏提出用塞门砦和安远砦来交换绥州。郭逵认为这很可能是空口欺诈他提出一个条件即必须先行交出塞门、安远二砦才可交移绥州。由于郭逵派出的使者有西夏西平王在祥符间写的一封信证明塞门、安远二砦的界址在长城岭下西夏使臣无法驳斥此事遂以宋朝保有绥州而告终。朝廷下诏表彰了郭逵说:“渊谋秘略悉中事机。有臣如此朕无西顾之忧矣。”1郭逵加检校太尉、雄武军留后。
熙宁九年(1o76)正月交阯李乾德攻陷广南的邕州等地朝廷拜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经略招讨使兼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宣抚使携同在鄜延与河东的旧将士前往征讨。郭逵认为广源州是咽吭之地兵甲精锐不先攻取必有腹背受击之患。他又分析到刘应纪是彼方的谋主不先擒刘应纪则军声不会大振。于是确定了攻击重点的方针。一战而胜刘应纪投降军威大振。接着又攻拔了决里隘并乘胜攻取了桄榔、门州等地与李乾德在富良江决战。李乾德无路可走奉表请降。这时郭逵原有的3o万大军由于冒着炎热进入瘴疠之地伤亡逾半数军粮也尽虽一水之隔不能再进乃班师回朝。后贬左卫将军西京安置闲居了十年。哲宗即位后一度起知潞州进广州观察使知河中等职。以左武卫大将军致仕。元祐三年(1o88)病故享年67岁。死后赠雄武军节度使。
1《范太史集》卷4o《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
第三十四章欧阳修第一节生平与政绩欧阳修(1oo7—1o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幼年孤贫依叔父家于随州。天圣八年(1o3o)举进士擢甲科调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交游开始为“古文”已负文名。
景祐元年(1o34)入朝为馆阁校勘。这时范仲淹以言事被贬在朝诸人如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等纷纷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贬。于是欧阳修写了《与高司谏书》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因此欧阳修也被贬为夷陵令。
贬官夷陵对他颇有好处。他后来在《与焦殿丞书》里说:“某再为县令然遂得周达民事兼知宦情未必不为益。”又洪迈《容斋随笔》卷4记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私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是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