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仁宗病重京师人心恐慌好在文彦博与富弼二人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才使大家心安宫内也没出什么变故。

    以前御史唐介弹劾文彦博以致罢相自己也因此坐罪被贬岭外。文彦博复相后御史吴中复上奏仁宗请求召回唐介重新任用文彦博颇有风度不以私害公从旁劝说:唐介为御史时弹劾我所说大多是实情当然其中也有道听途说的误解但当时对他的处罚也太重了些请准吴中复所请。仁宗同意了当时人都说文彦博有“厚德”之风。

    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未定这成为当时朝廷内外最关注的大事之一。而从至和三年(1o56)病后仁宗居深宫服丹药更少问政事因此朝臣百官中请仁宗早立皇嗣的呼声越来越高。嘉祐初年(1o56)文彦博就劝说仁宗早立继嗣仁宗含糊答应寻因其患病而中辍。嘉祐三年文彦博又被弹劾罢相出判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封潞国公。宋英宗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1。

    即位后提及当年建储立嗣之事特别感谢文彦博“议建储”任命他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诋毁新法元祐复出宋神宗即位正风华年少血气方刚想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决定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遭到以文彦博为的元老重臣的极力反对。在同宋神宗一次谈话中文彦博表达了他对改革的看法:彦博又言:“祖宗法制俱在不便更张以失人心。”

    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处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上曰:“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1文彦博打着“祖宗法制”旗号极力诋毁变法之各项内容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成为当时朝廷中守旧派的领袖。熙宁二年(1o69)九月王安石推行“青苗法”遭到了韩琦、范镇、曾公亮等人的坚决抵制文彦博也向神宗陈说青苗法的害处。神宗说:我派了两个太监亲往民间察问都说很方便于民。文彦博争辩道:韩琦是三朝宰相说青苗法不便皇上不信只是相信两个宦官吗?1熙宁三年四月西夏兵围攻边城重镇绥德城战事又起。八月西夏又大举兴师围大顺、柔远、荔原、淮安、东谷、西谷、业乐等城寨“众多者号三十万少者二十万围或六、七日或一、二日”2。游骑直抵庆州九天后才退去一度造成“陕右大震”神宗十分震惊。文彦博上疏说:朝廷行事定要符合人心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励精求治但人心未安就是由于更张变革过当所致。祖宗之法未必都不能实行只是有偏而不举之弊罢了。言辞中责怪神宗影射王安石变法不当。王安石听到后勃然大怒气愤地说:为民除害什么事不能做?如果万事毁脞那是西晋作风于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

    熙宁六年(1o73)正月文彦博强烈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认为是“徒损大国之体只敛小民之怨”3;又说华山坍坏就是天意不赞成变法的表示引起神宗极大恐慌。因反对变法文彦博和王安石关系恶化终被排挤出朝出判河阳、大名府等地。元丰三年(1o8o)再判河南几年后以太师身份致仕。据说当年文彦博致仕准备回洛阳安度晚年时已年近八十神宗见他仍然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就请教他的养生之道他答以“恰好即止”神宗奉为至理名言。

    宋哲宗即位年仅1o岁由高太后掌权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阵清算新法之风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初年(1o86)司马光当政。当时文彦博退居洛阳已几年了虽年逾八十但精力甚健司马光对他非常敬重力荐这位元老重臣复出。文彦博到京后便以平章军国重事为名五日或六日一朝到政事堂和左、右相及执政商量重事参与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在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

    1《续资治通鉴》卷67。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

    3《文潞公集》卷2o。

    宋夏边界争地斗争中支持司马光“弃地”之议主张对夏屈服妥协以保证西北边境“三数年间当且保无事”1。当时文彦博八十几岁辽国使者望见他不禁诧异对苏轼说:还这么年轻!苏轼告诉辽使文彦博处理日常事务干练的年轻人不一定比得上;贯穿古今议论风即使专门名家也有所不如。五年以后文彦博再次致仕。

    绍圣元年(1o94)四月哲宗实行“绍述”之政正式打出了继承神宗事业的旗号重新起用变法分子国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章惇秉政说文彦博与司马光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降为太子太保。绍圣四年(1o97)五月文彦博去世时年92岁。宋徽宗崇宁(11o2—11o6)年间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12o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又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文彦博三守洛阳再为宰相致仕之后洛阳人图绘其像于资圣侍寺中名曰竚瞻堂。司马光为作记了一番议论说人臣“或得于君而失于民或得于民而失于君”像文彦博这样“事君以忠养民以仁”“逃宠而宠不我舍避名而名常我随”1千百年来也没有几个。文彦博虽出将入相穷极富贵但平时待人谦和尊德乐善特别礼遇鸿学硕儒。他推崇邵雍、程颢、程颐的道学并和他们结成布衣之交。

    在退居洛阳的日子里文彦博与富弼、司马光及其他“老成而有贤德”

    的共十三人(除司马光外均年七十以上)仰慕白居易在洛阳和高年者为会的志趣“尚齿不尚官”2在富弼府第置酒赋诗相乐时人称之为“洛阳耆英会”。文彦博要司马光作了一篇《洛阳耆英会序》。那时王拱辰留守北都(大名府)写信给文彦博对这个聚会十分嘉羡。

    文彦博著作有《大飨明堂纪要》2卷《药准》1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o卷。文彦博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一定造诣但作品存世很少且大多与政治有关如《双泉》: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

    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看轻鸿毛。

    文彦博还工书法黄庭坚称赞他“潞公书极似苏灵芝公”“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执清劲真不愧古人!”31《文潞公集》卷26。

    1《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66。

    2王称:《东都事略》卷67。

    第三十二章包拯第一节身世包拯(999—1o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包拯年幼即勤于学成年后以孝行闻于乡里。天圣四年(1o26)赴京应试次年中甲科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因父母年事已高他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由于父母不愿随行而辞官归居乡里侍养双亲。

    父母去世后包拯于景祐四年(1o37)赴京听选。当时他写有一诗咏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于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表明了自己从政、为人的志向与原则。不久出知天长县(今属安徽)后徙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庆历三年(1o43)入京除殿中丞又迁任监察御史。庆历六年(1o46)奉命出使契丹他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使还后迁三司户部判官先后出为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庆历八年入为三司户部副使上《天章阁对策》等奏疏。皇祐二年(1o5o)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皇祐四年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后徙知瀛、扬、庐等州府。嘉祐元年(1o56)权知开封府任上改革诉讼制度并拆除中官势族跨河修建的园榭疏通了惠民河。嘉祐三年迁权御史中丞兼领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次年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迁给事中为三司使随即又升任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o62)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疾数日后逝世于开封邸舍终年64岁谥孝肃。著作有《包孝肃奏议》1o卷传世。

    第二节政绩包拯是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

    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16oo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皇帝“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1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倖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1。

    1《包拯集》卷6《弹王逵七》。

    1蔡絛:《铁围山丛谈》卷3。

    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邠、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邠、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包拯在经“庆历新政”之后也提过一些改革建议。如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对年满7o岁者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他还主张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同时应选练精兵强将训练义勇以充实边备防御契丹。他向仁宗建议:“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必当考以应敌制胜之略询以安边御众之宜”然后“擢而用之”2。他向仁宗条陈《七事》建言应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又奏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3因其所言恳切且合情合理切中时弊故多为朝廷所采纳。包拯还特意奏上《进魏郑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纳魏徵之谏的故事为龟鉴。任地方官时包拯也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而颇有政绩。任京东转运使时他曾巡察各地访问贫困冶铁户并据实情申报转运司豁免了这些户所欠的官铁同时又鼓励有能力者开炉冶铁展生产。

    第三节清官“阎罗包老”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权知开封府时包拯也做了两件深得民心的事。一是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由于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此弊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于是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二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称蔡河原自东京至通许(今属河南)直达淮河。后为了水运之便又自新郑引闵水汇入使之流量大增。时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2《包拯集》卷9《论边将一》。

    3《宋史》卷316《包拯传》。

    中系栰渡人”1。包拯查知河水泛滥的原因乃“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使河水得以畅通。有些权贵持伪增步数的地券与包拯相争包拯皆通过实地测量、验证揭示其伪并上朝劾奏要求严惩。

    东京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