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阳修也一道委婉劝说。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劝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从此以后两宫关系渐渐缓和。治平元年(1o64)五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闰五月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

    韩琦身为宰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他曾多次就边防问题向英宗陈说方略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1以为“义勇”三丁选一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御既可增强军事力量也能减少冗兵军费。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问题表面化。韩琦进言说:“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头同意于是确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在诬告罢了他的官职但韩琦仍坚决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为淮南节度使。正在这时宋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起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边界气氛骤然紧张朝廷忧虑。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经略陕西。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坚决反对。一个月后西夏国主谅诈去世战事暂告平息。

    熙宁元年(1o68)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许便宜从事。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坚决抵制。

    熙宁二年(1o69)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1。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他对执政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后来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韩琦最终从庆历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这是十分可悲的。同样在对外关系上韩琦一改从前的强硬立场而日趋软弱妥协。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韩琦上疏神宗认为宋在边防策略上主动进攻积极防御有七事致“契丹之疑”吁请神宗去掉各项新法并将契丹所疑之事“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以换取边境安宁求得暂时苟安。

    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o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1。

    韩琦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o卷、《河北奏议》3o卷、《杂奏议》3o卷、《安阳集》5o卷等。一生写了大量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o3。

    1《东都事略》卷69。

    1《居士集》卷4o《昼锦堂记》。

    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

    第二节富弼2司职谏院再盟契丹富弼(1oo4—1o83)字彦国洛阳(今属河南)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雍容大度。范仲淹十分赏识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王曾、晏殊晏殊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他。天圣八年(1o3o)富弼以茂材异等科及第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今河南孟县)判官。

    明道二年(1o33)十二月范仲淹因直谏仁宗废皇后之事被贬出朝富弼这时正服毕父丧回到汴京便上书皇帝以为“废嫡后逐谏臣”一举两失不是太平盛世应当做的事。又说范仲淹“忠直不挠”“闻过遂谏”3是履责尽职决不应当黜弃。后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迁直集贤院。宝元二年(1o39)四月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认夏国册封帝号。仁宗与朝中大臣久议未决直到六月才决定削去宋封元昊官爵备兵征讨西夏。十二月富弼上《论西夏八事奏》说西夏来使部从仪物隆盛言辞傲慢必是元昊心腹大臣请求朝廷立斩西夏使者以示朝廷抗御决心。诏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富弼担任谏官忠于职守大胆抨击时政屡次极言进谏。当时朝廷禁止大臣越职言事富弼借生日食一事恳请朝廷广开言路认为“应天变莫若通下情”于是解除了这项禁令。康定元年(1o4o)宋夏三川口之战由于内侍监军黄德和临阵脱逃致使宋军大败大将刘平被俘不食而死。黄德和为逃避罪责诬告刘平投降富弼力辩刘平冤屈请朝廷立案审查。仁宗命文彦博主持审理终于给刘平昭雪。后来仁宗任命夏守赟为陕西都总管又任命内都知王守忠为钤辖以行牵制富弼立即疏谏以三川口之战监军掣肘将权不专以致遭败教训力请罢免王守忠。为了加强对西夏防务富弼还建议扩大宰相事权兼领枢密职并厚赏西夏来降者这些建议都被仁宗采纳。

    庆历二年(1o42)富弼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当时契丹有人用“伪牒”(假僧尼度牒)假扮僧侣刺探情报后被觉此案牵扯到政事堂官员开封府缉拿其他要犯但政事堂官员因有人庇护仍逍遥法外。富弼上告宰相吕夷简要他即刻交出官员予以法办并说此案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吕夷简从此对富弼怀恨在心。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互派使节礼尚往来保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局面。但由于宋夏好水川之战宋军再一次大败西边战事吃紧北部边防空虚。于是契丹决定趁火打劫以武力相要挟于庆历二年正月派南院宣徽使萧英、刘六符作为使者前往宋朝“索地”。他们递上国书一面责备宋朝不该讨伐西夏更不该违背澶渊之盟如营筑长堤填塞隘路开决塘水添置兵丁等;另一面又说后周世宗所攻取的关南本是后晋割给契丹之地若要维持和约就必须将关南地归还给契丹。当时大兵压境宋廷上下一片2本节材料主要据《宋史》卷313《富弼传》下引不另作注。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3。

    惊惶失措。仁宗在预选谁可出任赴契丹交涉的“国信使”时举朝大臣以前途莫测怕出意外不敢应命。宰相吕夷简和富弼有私怨乘机向仁宗推荐富弼。当此危难之际年届不惑的富弼挺身接受举荐慷慨奔赴国难他被任命为接伴使向仁宗辞行说:“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二月富弼到雄州(今河北雄县)迎接契丹使萧英借口脚有毛病拒绝行拜见礼富弼说:“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说得萧英肃然起敬只好在别人搀扶下行了礼。富弼和萧英谈得很坦率萧英也毫不掩饰他南行的真正目的。

    四月富弼带着仁宗拒绝割地允许“增币”或“和亲”的两套方案出使契丹。临行前仁宗要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富弼不受官职说:“国家有急义不惮劳奈何逆以官爵赂之。”

    富弼到契丹辽兴宗接见了他双方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富弼说:两朝皇上父子继好达四十年一旦忽求割地为什么?兴宗说:南朝违约堵塞雁门关增设池塘水泊修治城隍征集民兵这是何意?群臣都请求用兵而寡人以为不如遣使求关南地求而不得举兵未晚!富弼说:北朝忘记南朝真宗皇帝的大德了吗?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难逃一人。且北朝与南朝通好则皇帝专得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皇上受其祸故北朝诸臣争劝用兵这全是为自己打算而非为国家着想。辽兴宗大吃一惊问:什么意思?富弼说:石敬瑭欺天叛君求助于北朝石重贵昏乱腐朽神人共弃。那时中国(即中原政权)狭小上下离叛契丹才得以攻克汴梁虽然掳获金帛充斥于诸臣之家但壮士健马大多牺牲最终说来谁当其祸?今中国封疆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用兵能保证必胜吗?辽兴宗说:不能。富弼说:胜负尚未可知即使胜了也是损兵折将如此则是群臣吃亏呢?还是皇帝吃亏?若继续通好岁币尽归皇上臣下得到好处的只是每年奉使的一二个人其他人何利之有?辽兴宗觉得很有道理。富弼又说:堵塞雁门关是为了防备元昊增添池塘水泊始于何承矩生在通好以前水往低处流非人力所为。城隍是整修破损的民兵是补充缺额的并未违约。辽兴宗说:非卿如此一说寡人不知其详然而寡人想得到的只是祖宗的故地罢了。富弼说:石敬瑭拿卢龙一道之地贿赂契丹周世宗又伐取关南这都是前朝的事了宋朝兴起已有九十年若宋朝也想求前朝旧地岂是北朝之利?辽兴宗一时无言以对好半晌才慢慢地说:元昊是寡人的藩属亲戚南朝伐之不先告我什么道理?富弼说:北朝过去伐高丽、黑水告诉南朝了吗?我朝天子命我致意陛下:以往不知元昊与弟(即辽兴宗)结亲因他扰边而伐之弟有烦言今击之则伤兄弟之情不击则不忍坐视吏民之死不知弟以为怎样合适?辽兴宗扭头用契丹话和旁边大臣嘀咕了一阵又说:元昊为寇岂能使南朝不击呢?

    第二天辽兴宗邀请富弼一同打猎仍然坚持得地则欢好可久。富弼说:南朝皇帝曾令我转达:北朝欲得祖宗故地南朝又岂肯失祖宗故地?既然北朝以得地为荣南朝就不以失地为辱?兄弟之国岂可使一荣一辱?朕没忘燕蓟故地却也没求得此地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辽兴宗没再说什么。

    打完猎富弼回到驿馆刘六符对他说:皇上听了你关于荣辱的话很是赞赏。然而我们不想要金帛只有结婚还可商量。富弼认为“和亲”有失体面估计辽兴宗求婚不过是想多得陪嫁就对刘六符说:结婚容易生事况且南朝出嫁长公主陪嫁也不过是十万缗而已。辽兴宗要富弼回朝复命并将“增币”和“和亲”誓书拿来准备作一选择。七月富弼回到朝廷仁宗得知辽愿意接受“增币”或“和亲”的条件非常满意。

    八月富弼再次出使契丹带去了二封国书、三封誓书内容分别是:若议婚则无金帛;若能令西夏向宋朝纳款则增岁币2o万否则1o万。辽兴宗在帐篷里接见他不再求婚只想得到增币说:南朝给我的岁币在誓书中须加上一个“献”字才行。富弼说:“献”字乃是下奉上的意思不能施于平等的两国何况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之理?辽兴宗又说:改名“纳”字如何?富弼还是严词拒绝。辽兴宗仍不死心说:南朝既然把大批金帛给我了一个“纳”字有何可惜的?况且古亦有之。富弼反驳道:自古只有唐高祖借兵于突厥时才向它称臣当时的馈送或许称作“献”、“纳”其后颉利被唐太宗擒获还会有此事吗?辽兴宗沉默不语。富弼退出帐外指着帐前的高山对刘六符说:此山尚可踰越若欲“献”、“纳”就像不能登天一样。使臣头可断此议决不敢答应!1九月辽兴宗派遣耶律仁先、刘六符再度使宋交换“增币”二十万誓书时宋廷却不敢过拂契丹之意竟同意了今后书词中称“纳”条件。

    富弼两次出使于危难之中表现出一定的胆识和外交能力。第一次死了女儿不顾而行;第二次生了个男孩也来不及看一眼。每得家书拆也不拆说:拆了徒乱人意。回国后受到仁宗嘉奖任命为枢密副使他力辞不受并上书仁宗说:现在既然与契丹再结盟好大臣们便以为太平无事万一契丹败盟毁约我是死有余辜。但愿陛下要切记契丹轻蔑侮辱我朝的国耻卧薪尝胆不忘治理国政。过了一个月仁宗再次任命并派宰相章得象去劝说他:朝廷此次任命是别有用意并非是出于你使契丹的缘故。富弼这才接受了枢密副使的职务。

    辅佐新政守成贤相庆历三年(1o43)富弼与范仲淹等人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臣一时朝中名士云集人才济济士大夫们寄以厚望。面对内忧外患宋仁宗想改革弊政兴致太平因而特别礼遇富弼、范仲淹、韩琦等人亲赐手诏让他们条奏当世急务。

    九月仁宗在天章阁亲自召见富弼、范仲淹诸大臣赐坐给笔札让他们疏奏革新政事同时任命富弼主持对北边交涉范仲淹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