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祐四年(1o52)五月范仲淹由青州前往颍州(今安徽阜阳)赴任途中病卒于徐州享年64岁。宋仁宗亲书其墓碑为“褒贤之碑”1谥文正。范仲淹不仅一生清廉刚正而且他和家人始终过着极俭朴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寒士僚属却十分慷慨多次解囊相助。晚年他拿出多年的积蓄在苏州买了千亩良田名为“义庄”用来救济同族中的穷人。范仲淹治家甚严长子纯祐随同父亲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次子纯仁后任宰相;纯礼、纯粹为官也都以清正廉洁著称。

    1《宋史》卷314《范仲淹传》。

    第三十一章韩琦富弼文彦博第一节韩琦1谠议谏诤西陲御夏韩琦(1oo8—1o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2。天圣五年(1o27)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o34)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o38)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1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名闻京华。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2。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宝元二年(1o39)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o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3自从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予以免除。康定元年(1o4o)正月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1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见分歧。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1本节材料主要据《宋史》卷312《韩琦传》下引不另作注。

    2韩琦:《安阳集》卷1《韩琦家传》。

    1《韩魏公集》卷14。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

    3王称:《东都事略》卷69。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6。

    财政日绌难以支撑况且“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则力主守议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进攻战。夏竦难以定夺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自己决定。仁宗幻想一举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攻策并下诏鄜延、泾原两路会师定期于庆历元年(1o41)正月进攻后从范仲淹请求改为春暖出师。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元昊率1o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1。8万人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宋军虽英勇战斗怎奈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宋军大败6ooo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号泣于马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1当时哀恸之声震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好水川之战元昊得胜十分猖狂使人作诗投掷宋境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2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

    战后宋廷追究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观察使。闰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1西夏在战争中虽多次获胜但损失也很大人心厌战民怨沸腾于是宋夏开始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o43)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意写了一《庆1罗大经:《鹤林玉露》卷8。

    2周煇:《清波杂志》卷2。

    1《五朝名臣言行录》卷7。

    历圣德诗》其中称赞韩琦说:“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敦厚如(周)勃。琦汝副(杜)衍知人予哲。”2襄助新政保国利民宋夏转入和议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执政大臣。一时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3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庆历三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

    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1万余人以减少用度。四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

    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庆历四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到了五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其实”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了解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韩琦在地方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1。庆历七年(1o47)五月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2《宋史》卷432《石介传》。

    3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6。

    1《东都事略》卷69。

    河)动兵变后被文彦博、明镐镇压。十二月韩琦徙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八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先大力整顿军队采取恩威并行办法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诛杀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皇祐五年(1o53)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当时在河东路担任走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为人贪恣仗势不法。韩琦上奏请朝廷将其召回如不调走必依法严惩。仁宗只好令廖回京并行之以鞭刑。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接壤邻边的天池庙(今山西宁武西南)、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阳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据理交涉收回了这些地方并立石为界。宋初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时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边百姓迁徙内地致使边塞大片耕地荒废不耕。庆历四年欧阳修奉使河东时就曾建议解除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化军(今山西宁武西南宁化堡)、岢岚军(今山西岢岚)、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南)沿边之地禁耕令以增产粮食供应边防军需却为军帅明镐所阻。十余年后韩琦于至和二年(1o55)春再次建议才得以实行开垦田地96oo顷。

    至和二年二月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在家乡建造昼锦堂于州署后园。嘉祐元年(1o56)七月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三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闰八月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定策安邦力诋变法韩琦就职朝廷枢要位置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仁宗的建嗣问题。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未定而从至和三年(1o56)开始仁宗就时常犯病一时人心恐慌议论纷纷。大臣们接连上疏极力劝说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当中尤以包拯、范镇言辞恳切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五六年过去到了嘉祐六年(1o61)韩琦再提建储之事认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并与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仁宗终于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七年九月韩琦封仪国公。

    嘉祐八年(1o63)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皇太后思想守旧一些宦官不断向太后说英宗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费了不少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太后太后呜咽流泪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