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通史- 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余骑阵柢枑外”2。叛军因早有准备来势甚猛道宗被射伤臂乘马亦为所伤。而由于仁先率近侍拼死抵挡道宗终得脱险。经过双方激战涅鲁古受伤被擒重元也不得不退兵。仁先乘休战时机亟召居地最近的五院部萧塔剌又遣人分头召集诸军。次日黎明重元又胁迫奚人猎夫2ooo人再犯行宫。时萧塔刺兵已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加之北院宣徽使奚人萧韩家奴晓谕奚人去逆效顺奚人猎夫多投械服。叛军奔溃追杀2o余里重元自缢而死。

    事平道宗“嘉叹久之”授仁先“安邦卫社尽忠平乱同德功臣”亲制文褒奖并命人画《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后遭乙辛排挤出朝为西北路招讨使“仁先严斥堠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北边遂安”3。仁先终死于任所。

    仁先有弟义先、礼先、智先、信先等七人。义先历任祗侯郎君班详稳、南院宣徽使、殿前都点检、南京统军使封武昌、富春郡王追封许王。义1《耶律仁先墓志铭》见《全辽文》卷8。

    2见《耶律仁先墓志铭》但墓志称“封尚王”;《耶律仁先传》但载在兴宗朝“封吴王”却不载封王时间。两相对照则封王时间当在镇压李宜儿之后所封王号当为“吴”。“信你”、“室宁”不知何人或即“洪隐”(耶律曷鲁字)、“逊宁”(耶律休哥字)?

    3《耶律仁先墓志铭》。

    4《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5《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1《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载:“帝欲幸北、南院仁先曰:‘陛下若舍扈从而行贼必蹑其后;且南、北大王心未可知。’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也?’仁先怒击其。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

    2《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3《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

36

    先“举止严重”“天性忠直”待人以礼疾恶如仇。(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在南京统军使任上“奏请统军司钱营息以赡贫民。未期军器完整民得休息”;平时则常戒族人以孝、义为立身之本“其接下无贵贱贤否皆与均礼”4。

    信先幼养于宫中善骑射。历官左护卫太保、同知殿前点检司事、右祗侯郎君班详稳、南面林牙等。

    仁先子挞不也(1o36—1o93)字胡独堇清宁二年(1o56)迁为永兴宫使。以平重元之乱遥授忠正军节度使赐定乱功臣同知殿前点检司事。历官高阳、临海二军节度使左皮室详稳西北、西南路招讨使。大安九年(1o93)复为西北路招讨使领兵击阻卜诸部长磨古斯。磨古斯伪降他迎于镇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哈剌巴剌哈孙)西南沙碛间被害。

    第三节王鼎王鼎(?—11o6)字虚中涿州(今属河北)人。道宗清宁进士1。通经史善诗文道宗朝典章多出其手。通达政体刚正不阿道宗遇事多所咨访。先后担任易州观察判官、涞水县令、翰林学士、知制诰、史馆修撰、观书殿学士等职1。大康年间(1o75—1o84)因事得罪流放镇州。大安年间召还复官。乾统六年(11o6)卒。

    王鼎曾上书“言治道十事”多关乎国家兴衰2。而为了给后人留下当时的教训他又根据知情者的叙述写下了记录辽道宗朝最大的惨祸——生于咸雍、大康年间的皇后萧观音和太子耶律浚被诬致死事的《焚椒录》一书。如果说以往宗室间的争权斗争所涉及的多为辽朝宗室诸王或个别国舅对辽朝的政局影响还不算太大的话那么道宗朝的这次惨祸不但使道宗失去了贤后还失去了唯一的嫡子。更有甚者由于耶律乙辛阴谋得逞朝中的正直官僚也多因保护皇后、太子而被排挤、陷害朝中难得可用之人造成了天祚朝治国乏才的局面加了辽朝的灭亡。

    4参见《辽史》卷9o《耶律义先传》。

    1《辽史》卷1o4《王鼎传》载王鼎“清宁五年擢进士第”;《辽史》卷22《道宗纪》二载清宁八年道宗“御清凉殿放进士王鼎等九十三人”。《辽史·王鼎传校勘记》认为“五年”与“八年”登第者为同一王鼎问题是《辽史·道宗纪》与《王鼎传》所记时间不一致;陈述先生则称清宁五年之王鼎为“进士王鼎”八年之王鼎为“状元王鼎”另有于咸雍八年撰写《蓟州神山云泉寺记》的“受戒居士王鼎”加上当时使辽的宋人王鼎“四人同时同姓名”。见《全辽文·作者索引及事迹考》。然而同时同地而又“均能文”、“同信佛”之王鼎何其多耶?“状元”即进士第一名故亦可视为“进士”二王鼎又同为“史馆修撰”;所谓“受戒居士之王鼎”在《蓟州神山云泉寺记》中署名“范阳王鼎”范阳属涿州又与“进士王鼎”同乡里我意所谓“状元王鼎”、“进士王鼎”和“受戒居士王鼎”三者中必有二甚或三人为同一人。

    1《王鼎传》称鼎“寿隆(寿昌之误1o95—11oo)初升观书殿学士”而作于大安五年(1o89)的《焚椒录序》则自称“前观书殿学士”时间相差几2o年。或许王鼎在流放镇州前已为观书殿学士道宗末年召回后复原官观书殿学士《王鼎传》误以复官为升官?

    2王鼎上书所言“十事”本传与《道宗纪》均不载。郑麟趾《高丽史》卷1o载大安八年有辽官王鼎出使高丽每夜独坐为谏疏极言辽承平日久不修武备事。陈述先生疑此为状元王鼎所为。如清宁五年与八年登第的二王鼎为一人则此谏书或即王虚中所言的“治道十事”而且上书时间是在流放回朝后。《焚椒录》一书详细记载了宣懿皇后被诬事件的始末并按自己的认识分析了事件生的原因它是出自当时人之手的记录辽朝重大事件的著作。

    王鼎妻子乳母的女儿是耶律乙辛宠婢对乙辛陷害宣懿皇后之事知之甚详;北院枢密副使萧惟信是力保太子的契丹朝官之一他也曾向王鼎详谈事件的来龙去脉故《焚椒录》可以说是以第一手材料写成的其目的就是备史官采摘以警戒后人。王鼎《焚椒录序》称:“乃直书其事用竣后之良史。”《序》中所说的司徒公即萧惟信。惟信楮特部人历官左中丞、燕赵国王傅(道宗为皇子时于重熙十二年封为燕赵国王)、北院枢密副使、北面林牙、南京留守、左右夷离毕加守司徒。“枢密使耶律乙辛谮废太子中外知其冤无敢言者惟信数廷争”。可见他是道宗朝两起惨祸的知情者。第二十一章耶律重元耶律乙辛第一节耶律重元耶律重元(?—1o63)重元又称宗元契丹名孛吉只。圣宗次子兴宗同母弟。太平三年(1o23)封秦国王。圣宗仁德后萧菩萨哥生子不育养育耶律宗真如己出。及圣宗死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其生母圣宗元妃萧耨斤诬陷仁德皇后谋逆迁之于上京遂自立为皇太后把持朝政。兴宗对此颇有微词1。为了进一步垄断大权皇太后竟与其弟萧孝先等谋废兴宗立重元。重元将太后的阴谋报告了兴宗兴宗收回太后符玺将她幽禁于圣宗陵寝——庆陵夺回了政权。

    耶律重元提供情报有功被封为皇太弟倍受恩宠与信赖。历官北院枢密使、南京留守、知元帅府事赐以金券。并“许以千秋万岁后传位”于是重元“更加骄纵不法朝臣无敢言者道路以目”1。但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的辽兴宗并不想真正兑现自己的诺言从长子耶律洪基6岁起就开始培养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先封为梁王;11岁时总领中丞司事封燕王;12岁总知北南枢密院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19岁领北南枢密院事;21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开始参与朝政。兴宗病重之际又召洪基“谕以治国之要”2。因此兴宗死后洪基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是为辽道宗。

    但是自钦哀皇后至兴宗的言行助长和鼓励了重元的权力欲加之重元子涅鲁古已渐长大成*人他的权力欲望比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道宗的权力自其即位伊始就受到了其叔和堂弟的挑战。道宗对重元父子采取的依然是安抚策略“册(重元)为皇太叔免拜不名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复赐金券、四顶帽、二色袍尊宠无比”3。涅鲁古则在兴宗朝封安定郡王、楚王为惕隐;道宗即位后徙封吴王、楚国王清宁三年为武定军节度使七年知南院枢密使事。这使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清宁七年涅鲁古动员其父诈称有病欲待道宗前来问疾时行刺没有实现。于是他们又积极策划另一次行刺阴谋。时北南臣僚多怀疑重元父子心怀叵测而道宗却浑然不察。

    清宁九年(1o63)道宗驻跸滦河行宫重元、涅鲁古父子再次密谋行刺。敦睦宫使耶律良得到重元父子诗知其逆谋向道宗报告。道宗命人召涅鲁古涅鲁古非但不肯前往还擅自拘留使者。召集4oo人直犯道宗行宫。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等仓卒组织反击擒获涅鲁古重元负伤而退。黎明重元又胁迫奚族猎夫2ooo人再次攻击行宫北院宣徽使奚人萧韩家奴晓喻奚人放下武器。仁先等再次反击追杀2o余里重元兵败自杀。

    重元之乱生在辽道宗时期。前此景宗、圣宗和兴宗三朝辽朝的皇1钦哀皇后使护卫冯家奴、喜孙等“诬告北府宰相萧浞卜(承天太后弟仁德皇后父)、国舅萧匹敌(承天太后外孙萧挞凛孙恒德子)谋逆。诏令鞫治连及后。兴宗闻之曰:‘皇后侍先帝四十年抚育眇躬当为太后;今不果反罪之可乎?’钦哀曰:‘此人若在恐为后患。’帝曰:‘皇后无子而老虽在无能为也。’”参见《辽史》卷71《圣宗仁德皇后萧氏传》。

    1《辽史》卷1o9《罗衣轻传》。

    2参见《辽史·道宗纪》、《辽史·兴宗纪》。

    3《辽史》卷112《耶律重元传》。

    帝和蕃汉大臣对汉文化的吸收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主动性汉制对契丹人的影响也日益深化。表现在皇位继承上长子继承制由原来的借鉴中原方式变为多数契丹贵族本身认可的方式。因此圣宗和兴宗在世时都已经为长子继承皇位作了必要的安排。可以说经过八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航程辽朝皇位的长子继承制即使不是在法律上至少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确定下来。重元之乱虽然同以往的权力争夺一样表现为皇室成员间的权力斗争但其实质与以往已经不同它是外戚通过太后介入皇权争夺的反映。以此为界辽朝前期宗室间的权力争夺已经演变为国舅各族帐间通过拥立皇帝为本家族谋取权力的斗争。

    《辽史》称耶律重元“恃梁孝王之宠又多郑叔段之过”1正反映了重元之乱的根源在太后与诸舅。而变故没有生在兴宗时而出现在道宗朝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重元子涅鲁古野心的驱动所以重元兵败后追悔说:“涅鲁古使我至此。”2第二节耶律乙辛耶律乙辛(?—1o83)字胡覩衮契丹五院部人。据《辽史》本传称他“幼慧黠”“及长美风仪外和内狡”1。兴宗朝重熙中始仕为文班吏掌太保印补笔砚吏。很得帝后欢心累迁护卫太保。道宗即位后以先朝旧臣任为同知点检司事升枢密副使。清宁五年(1o59)为南院枢密使改同知北院枢密使事封赵王。

    当时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皇太叔耶律重元觊觎皇位其党萧胡覩等视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为夺权的最大障碍千方百计排挤仁先。清宁九年他们奏请让仁先出任西北路招讨使远离朝廷。时耶律乙辛初参朝政在中枢机构立足未稳无力与重元党羽对抗不得不依赖仁先。于是他极力主张留仁先2。不久重元、涅鲁古动滦河之变耶律乙辛配合仁先平定了叛乱以功拜北院枢密使晋封魏王赐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

    至此耶律乙辛开始凭借权势、功劳和皇帝的信任为所欲为了。他日益专恣恃宠不法常为仁先所抑。于是一改以往对仁先的态度把他看成是擅权路上的最大障碍进行排斥、打击。咸雍元年(1o65)仁先被排挤出朝廷任南京留守。从此朝臣中无敢与乙辛相抗者。咸雍五年(1o69)乙辛受诏“四方有军旅许便宜从事势震中外门下馈赂不绝。凡阿顺者蒙荐擢忠直者被斥窜”3。当时有谚语称:“宁违敕旨无违魏王白帖子。”4参知政事刘伸是辽道宗称许的忠直大臣之一。就因说一句“臣乙辛尚1《辽史》卷1o9《罗衣轻传》。

    2《辽史》卷112《耶律重元传》。

    1《辽史》卷11o《耶律乙辛传》。

    2《辽史》卷11o《耶律乙辛传》载乙辛奏曰:“臣新参国政未知治体。仁先乃先帝旧臣不可遽离朝廷。”《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载排挤仁先者为“北、南枢密官涅鲁古、萧胡覩”。并说:“耶律乙辛奏曰:‘仁先旧臣德冠一时不宜补外。”所指当即此事但时仁先为北院大王。3《辽史》卷11o《耶律乙辛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